【湯雙】從認知科學看儒道差異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5-09-10 17:19:21
標簽:


 

 

從(cong) 認知科學看儒道差異

作者:湯雙

來源:《讀書(shu) 》2015年9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廿八日己醜(chou)

           耶穌2015年9月10日

 

 

 

認知科學是一門研究心智和心智活動過程及其工作機製的跨學科的新興(xing) 科學。它涉及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和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其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人類行為(wei) 與(yu) 大腦的關(guan) 係。

 

近十多年來,科學家們(men) 對大腦神經元的研究突飛猛進,尤其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應用,讓我們(men) 可以明確觀察到當人受到外界刺激時的腦部活化區域。這使人們(men) 能夠區分大腦不同區域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從(cong) 而建立特定行為(wei) 與(yu) 大腦特定部位之間的關(guan) 聯,並由此了解人的思維模式對其行為(wei) 的支配作用。經過多方麵的實驗,現在已經基本上能夠肯定人的思維可以由兩(liang) 套分離的係統(它們(men) 處於(yu) 大腦的不同部位)——熱認知係統和冷認知係統來表征,人的行為(wei) 當然也就受這兩(liang) 套係統的支配。這兩(liang) 套係統具有怎樣的相互關(guan) 係?它們(men) 是如何決(jue) 定人的行為(wei) 的?哪套行為(wei) 係統在什麽(me) 情況下會(hui) 起主導作用?在特定環境下或對某類人而言,是否某套係統總是處於(yu) 主導地位?諸如此類的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men) 越來越多的興(xing) 趣。

 

熱認知和冷認知具有非常不同的特性:熱認知係統來自原始的基因,是人類與(yu) 許多其他動物所共有的。它主導的行為(wei) 大多屬於(yu) 本能,因而自動、迅捷,基本上是下意識的。比如對於(yu) 現代人來說,誰都知道過量攝取高糖、高脂食物對健康是有害的。但這類食物在生物進化的漫長歲月裏,幾乎一直是多多益善的好東(dong) 西。所以多數人喜歡吃糖和肉可以說有其原始基因的基礎——是熱認知係統主導下的自然行為(wei) 。壓製欲望,當看見喜歡的食物時提醒自己不要吃太多,則要靠冷認知係統。相對於(yu) 熱認知係統,冷認知係統的反應要慢很多,“成本 ”也更高。這是因為(wei) 冷認知係統的作用相應於(yu) 對行為(wei) 有意識的控製,這種控製要壓倒熱認知係統支配的自發的、根深蒂固的行為(wei) ,當然需要消耗大腦更多的能量並花費較長的時間。盡管如此,冷認知係統卻是人類進化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人類最根本的特征,因為(wei) 它與(yu) 包括語言、文化等等在內(nei) 的有意識思維直接相關(guan) 。有意識思維使人們(men) 能夠理性地處理各種事物,規範個(ge) 體(ti) 的行為(wei) 。個(ge) 體(ti) 行為(wei) 的集合又決(jue) 定群體(ti) 的行為(wei) 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的運作,所以有意識思維決(jue) 定人與(yu) 他人、個(ge) 體(ti) 與(yu) 群體(ti) 以至社會(hui) 和整個(ge)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所要解決(jue) 的一些根本問題恰好也是關(guan) 於(yu) 人自身、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問題。這大概就是孔子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中的 “道”。其終極目標是希望達到 “天人合一 ”、“情景合一 ”、“知行合一 ”,也可以說就是要達到一種普遍和諧,這不僅(jin) 要求“人”與(yu) “天”以及 “人”與(yu) “人”的和諧,同時也包括個(ge) 人身心的和諧。對於(yu) 怎樣才能達到普遍和諧,各家則有各家的說法。從(cong) 現代認知科學的角度來檢視一下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也許有助於(yu) 讓我們(men) 看到兩(liang) 者間的本質差異。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 “仁”。“禮”則是教化萬(wan) 民、規範個(ge) 人行為(wei) 以達到 “天下歸仁 ”的工具。儒家認為(wei) ,人先天並不能遵從(cong)  “道”,所以需要後天從(cong)  “克己 ”做起,“克己 ”才能 “複禮 ”。仁、義(yi) 、禮、智、信都是有意識思維的產(chan) 物。要做到這些,人就得不斷地、反複地提醒自己,什麽(me) 該做,什麽(me) 不該做。經過 “吾日三省吾身 ”之類的反複 “訓練 ”,使人們(men) 不用刻意地遵循就能做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換句話說,就是時時以有意識的思維來主導非意識的思維——這相當於(yu) 用冷認知係統來控製熱認知係統,並最終完全取代熱認知係統,進入 “隨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從(cong) 認知科學看,這是有可能的:有意識思維樹立一個(ge) 理想的目標,該目標進而傳(chuan) 遞給無意識的自我並轉化成習(xi) 慣,最終無需不斷地監督也能自動實施。也就是說需要付出努力的有意識的行為(wei) 可以被轉換為(wei) 潛意識的自覺的行為(wei) 。

 

儒家希望將冷認知係統的控製發揮到極致,人人都遵從(cong) 儒家的規範,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而道家則恰恰相反,希望讓熱認知係統來主導一切,使人能生活在自然、無為(wei) 的理想狀態。

 

大部分動物吃飽了就不會(hui) 繼續去覓食,人卻不同。當溫飽問題解決(jue) 之後,人們(men) 開始更重視 “相對財富 ”,關(guan) 注別人有什麽(me) 我們(men) 沒有的,而不是我們(men) 有什麽(me) 別人沒有的。在老子看來,這是 “眼睛 ”的問題,而非 “肚子 ”的問題。他明確提出:“是以聖人為(wei) 腹不為(wei) 目,故去彼取此。”“……我獨異於(yu) 人,而貴食母。”人先天之本性(熱認知)應該不包括那些非必需的 “欲望 ”,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即解決(jue) 了 “肚子 ”問題)足矣。但人後天的發展(冷認知)卻養(yang) 成了各種各樣的 “欲望 ”(“眼睛 ”問題),使人看到許多非必需的好東(dong) 西,從(cong) 而想擁有更多、更好的東(dong) 西——財富越多越好。老子針對人的欲望提出五戒:“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應該通過 “無為(wei)  ”來克服這些壞的欲望,盡量摒棄冷認知係統,回歸自然本性。為(wei) 了說明人處於(yu) 無意識狀態時的優(you) 越性,莊子舉(ju) 了一個(ge) 例子:“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yu) 人同,而犯害與(yu) 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懾。”這相當於(yu) 說 “關(guan) 閉”了冷認知係統,人反而能活得更安全、更好。《莊子》裏還有一個(ge) 庖丁解牛的故事。處於(yu) 無為(wei) 狀態的庖丁,所持的刀就像沒有厚度一樣,當然可以毫不費力地切過牛的肌腱和骨頭縫。這種無為(wei) 狀態就是通過盡可能削減有意識思維而完全進入由熱認知控製的狀態。

 

在老子和莊子的理想社會(hui) 裏,人充分地與(yu) 自然相融合,無欲、無求,最終達到“無為(wei) ”。人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於(yu) 現實社會(hui) 中。徹底的“無為(wei) ”應該是完全生活在熱認知的支配之下,就像其他動物那樣。老子肯定也意識到,在現實中,已經無法徹底回歸到原始、自然的社會(hui) (用今天的表述就是純粹以熱認知來支配人的行為(wei) 的社會(hui) )了。退而求其次,人們(men) 可以 “絕聖棄智 ”以達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的境界,就像《文子 •符言》裏說的 “有智而無為(wei) 與(yu) 無智同功 ”。這裏 “智”涵蓋的範圍遠不止智慧或者知識,而是與(yu) 有意識思維相關(guan) 聯的所有東(dong) 西。這大概可以說成是要求人們(men) 用冷認知係統最大限度地壓製冷認知係統本身,使其盡可能不去幹擾熱認知係統,以便熱認知可以自主地主宰人的行為(wei) 。隻有這樣,人才有可能進入到無為(wei) 的狀態,從(cong) 而實現一個(ge) 在熱認知係統支配下的自然、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在有意識思維控製下,在特定環境、特定時間或特定群體(ti) 中去扮演特定的角色。

 

道家推崇自然、無為(wei) ,而人的冷認知係統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所以代表有意識思維的能力的 “智”就是人與(yu) 生俱來的,應該說也是自然的,那為(wei) 什麽(me) 需要被 “棄”呢?荀子正是抓住了老、莊這一邏輯上可能不自洽的問題而斷定 “莊子蔽於(yu) 天而不知人 ”。荀子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人類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可能像其他動物那樣,隻管吃、喝等簡單需求。麵對人與(yu) 人、人與(yu) 群體(ti) 、人與(yu) 社會(hui) 的各種複雜問題,僅(jin) 僅(jin) 靠熱認知是遠遠不夠的。現代認知科學發現,當人麵對兩(liang) 難的抉擇或無法靠直覺處理某問題時,熱認知係統就會(hui) 向具有足夠的靈活性的冷認知係統發出求救信號以尋求解決(jue) 的辦法。這兩(liang) 套係統之間的關(guan) 係是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

 

儒家和道家的理論孰優(you) 孰劣,我無法妄加評論。但是在認知科學的框架內(nei) 來看,它們(men) 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前者要把冷認知的功能強化到極致,後者則要把冷認知的影響削弱到最小。

 

儒家和道家實現各自目標的方法也大相徑庭。道家追求無為(wei) ,認為(wei) 理想的狀態是處於(yu) 無意識的、忘我的自然狀態,因此應該努力做到不去刻意地努力。實驗上已經證實,靜心能降低大腦的冷認知係統對人的行為(wei) 的有意識地幹預,讓熱認知係統能流暢地運作,這使人更專(zhuan) 注,從(cong) 而提高反應速度、應變能力以及對周邊環境的敏感度。《莊子 •達生》篇裏梓慶在削木為(wei) 鐻之前先會(hui) 做一係列精心的準備:“臣將為(wei) 鐻,未嚐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ti) 也。”這些都是為(wei) 了靜心,以便熱認知係統能更流暢地運作。儒家倡導通過修身而加強自我控製,最終能夠使冷認知係統認可的行為(wei) 成為(wei) 一種自然和自發的行為(wei) ,而不是靠在外界壓力下不得已而為(wei) 之的行為(wei) 。方法是通過反複研讀經典、時時遵從(cong) 禮儀(yi) 、聆聽高雅音樂(le) 等等來陶冶自己。現代心理學有關(guan) 內(nei) 隱記憶的研究顯示,通過某個(ge) 或某些權威人士的說教(包括研讀權威人士的著作),可以改變一個(ge) 人的行為(wei) 。行為(wei) 心理學則證實,如果讓人們(men) 不斷重複處於(yu) 某種新的刺激(比如某類歌曲)環境之下,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就可能讓人對其產(chan) 生好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為(wei) 儒家的方法提供了現代科學的解釋。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中的很多概念,也都可以在認知科學中找到對應的東(dong) 西。比如 “性”和“心”。荀子認為(wei)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性者,天之就也 ”,也就是說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玄學家何晏則說 “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 ”。《老子》裏多處提到 “樸”。明代釋德清在《老子道德經解》中說:“‘樸’乃無名之譬。木之未製成器者,謂之 ‘樸’。”由此看來老子的 “樸”與(yu) “性”應該也有相通之處。這些說法都意味著 “性”是人天生就有的,也可以理解為(wei) 是本能的一部分,因而與(yu) 人的熱認知是緊密關(guan) 聯在一起的。把“性” 與(yu) 熱認知聯係到一起,對於(yu) 認識儒家內(nei) 部關(guan) 於(yu) 人性善還是人性惡的分歧也是有助益的。孟子和荀子各自強調的不過是熱認知的兩(liang) 個(ge) 不同方麵——對同類的自然關(guan) 懷和弱肉強食的原始本性。“心”與(yu) 西方哲學中的 “精神 ”(Mind)大約是等價(jia) 的,它的一個(ge) 重要功能是控製非理性的本能之類的那些屬於(yu) 熱認知的行為(wei) 。柏拉圖把 “精神 ”比喻為(wei) 駕馭野馬的車夫,荀子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說的都是這種理性的、有意識的自我控製的功能——這恰恰屬於(yu) 冷認知的一部分。

 

在現代社會(hui) ,冷認知與(yu) 熱認知似乎經常處於(yu) 悲劇性的衝(chong) 突之中:生活在如今的 “文明 ”社會(hui) 裏,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盡管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人們(men) 卻越來越感到焦躁、不安和不滿足,弗洛伊德稱其為(wei) 局促狀態(Unbehagen)。這可能是過度用冷認知係統壓製熱認知係統導致的結果。

 

現代科學技術和西方的文化傳(chuan) 統息息相關(guan) 。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都是以理性為(wei) 基石,發展出以認識自然為(wei) 目的地的現代科學和以改造自然為(wei) 目的地的現代技術,以及一整套與(yu) 其相適應的社會(hui) 體(ti) 係。其基本模式是通過灌輸行為(wei) 規範而加強理性思維,讓人處於(yu) 一種“警醒 ”的狀態,被動地不去幹(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敢幹)不該幹的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則更注重人的自發性,通過改造思維模式,讓人主動地不想幹不該幹的事。從(cong) 這點上說,西方文化強調的是行為(wei) 規範,是外在超越型的文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強調的是思想自覺,是內(nei) 在超越型的文化。也許可以說儒、道兩(liang) 家都是要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自發的境界,這種境界使人自身和諧,進而使人與(yu) 人和諧,使人與(yu) 社會(hui) 和諧,也使人與(yu) 自然界和諧。如果人人都達到這種境界,人類社會(hui) 本身不但自動和諧,而且也自動地與(yu) 自然界和諧。從(cong) 這方麵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對現代社會(hui) 來說,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值得下功夫認真研究。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