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綱作者簡介:金綱,原名李作乾,男,西曆1952年出生於(yu) 天津市。著有《論語鼓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大宋帝國三百年》(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等。 |
儒學友情觀
作者:金綱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廿五日丙戌
耶穌2015年9月7日
友情友誼,是中外倫(lun) 理一大命題。西哲中哲,論友道價(jia) 值不遺餘(yu) 力。其中儒學所論者,又具特色。
朋友,是儒學“五倫(lun) ”之一,為(wei) 曆來修身者所重。朋友與(yu) 諸倫(lun) 不同者在於(yu) ,它是直接訴諸於(yu) “社會(hui) ”的共同體(ti) 。在“五倫(lun) ”中,君臣關(guan) 係,是上下級關(guan) 係,幾個(ge) 人而已;父子關(guan) 係,加上母子關(guan) 係,三人而已;夫婦關(guan) 係,二人而已;兄弟關(guan) 係,多說一點,幾十人而已;但朋友關(guan) 係,則幾乎囊括以上四倫(lun) 之外的所有人。因此,朋友關(guan) 係,實際上是一種社會(hui) 關(guan) 係。
儒學對這種社會(hui) 關(guan) 係最富激情的說法是“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這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名言。《大學》論“止於(yu) 至善”,注家解釋說:“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為(wei) 人臣,止於(yu) 敬;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為(wei) 人父,止於(yu) 慈;與(yu) 國人交,止於(yu) 信。”這裏的“與(yu) 國人交”,就是朋友的泛指,因為(wei) 所有的“國人”都有成為(wei) “我的朋友”的可能性。對這種邦國最大共同體(ti) 的價(jia) 值訴求就是“信”。能夠做到“信”就在友道這一倫(lun) 理論域做到了“至善”。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與(yu) 朋友交而不信乎?”
子夏對致力於(yu) 儒學君子之道的要求之一也是:“與(yu) 朋友交,言而有信。”
信,是友道的規則。
但在這個(ge) 規則之上,還有更高價(jia) 值“仁”;遵循這個(ge) 規則,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禮”。信、仁、禮,三者的融會(hui) 貫通,就是儒學的友道大義(yi) 。
子貢曾經向孔子討教為(wei) 友之道,孔子說:
“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這句話是說:看到朋友有不足,要善於(yu) 開導,不聽,就無須一定要盡忠告,不要自取其辱。這是什麽(me) 意思呢?
君子朋友之間的交往,互相砥礪,看到朋友“違仁”,就要善意地提出忠告。因為(wei) 要“循禮”,所以朋友不接受,就不再饒舌。
這之間“善導”是“禮”的原則。那種頤指氣使對朋友的“調教”不在儒學友道之中。
朋友間的交往,互相平等。因為(wei) 平等,所以無須耳提麵命,如調教小兒(er) ;所以無須籲求懇請,如勸諫老人。也因為(wei) 平等,所以都有選擇的自由,沒有理由要求、命令、苦苦哀求朋友放棄其自由選擇。孔子此論,還有一個(ge) 隱含著的假定,即:我所給出的忠告,朋友不接受,也許錯在我呢!我的忠告,也許不是忠告;也許是一個(ge) 錯誤意見。我沒有必要一定要朋友按照我的意見行事。那就中止忠告,等待結局的檢驗。
《論語•裏仁》記錄孔子弟子子遊的話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對上級喋喋不休的勸諫,會(hui) 自取其辱;對朋友呶呶不止的勸諫,會(hui) 遭致疏遠。大意與(yu) 孔子相近。
一般來說,儒學主張:與(yu) 父母之親(qin) 情有如一體(ti) ,無理由終止,故親(qin) 人“違仁”,須屢諫不止,以至於(yu) “號泣而隨之”。對君王上級關(guan) 係,道義(yi) 相許,上級“違仁”,可以三諫,三諫不從(cong) ,可以分手。朋友之情,平等而誠信,朋友“違仁”,一諫不從(cong) ,止;違仁不止,可以絕交。這就是“禮”。
誠信,仁義(yi) 期許,循禮一諫而止。是友道大概。
儒學論及友道,特色在此。
但朋友間,不輕言“絕交”,矛盾所及,與(yu) “仁”之大義(yi) 無關(guan) ,可以忽略。一諫而止,各自保留意見,不必求同。
《宋元學案》中說一事,值得參考。
宋歐陽修對《周易》解釋係統中的《係辭》不喜歡不相信,認為(wei) 非孔子所作;而他的好友韓琦則認為(wei) 就是孔子所作。二人同朝為(wei) 官,又義(yi) 氣相投,唯在這個(ge) 學術問題上分歧清晰,不可同一。韓琦的作法是:與(yu) 歐陽修無事不言,但就是不討論《係辭》,甚至不討論《周易》。這種作法是對友道最大的珍惜,也是對朋友最好的姿態。如果韓琦強要歐公認同己見,就是霸道;如果俯就歐公,就是諂媚;都不宜。故繞過這個(ge) 分歧,反而友情彌篤。
但古來對友情還講求一個(ge) “義(yi) ”字,這是朋友間“緩急可以相托”的重要倫(lun) 理。可以注意到,儒學也同樣對朋友“講義(yi) 氣”——當然是在不違仁的前提下的“講義(yi) 氣”。有趣的是,這個(ge) “講義(yi) 氣”的老祖宗,就是孔夫子。
《論語•鄉(xiang) 黨(dang) 》記載:朋友死,無所歸,子曰:“於(yu) 我殯。”
朋友死了,無人收殮,孔子說:“我來辦。”
朋友已歿,親(qin) 自為(wei) 之治喪(sang) ,還有比這樣的朋友更可靠的嗎?這樣的高情厚誼,在任何時代,都是動人的!朋友做到了這個(ge) 份上,已經無可挑剔。孔子交友之道,是排除了種種勢利之後的純德。朋友交往的行為(wei) 方式本身也構成了教化,影響著身邊的人、族內(nei) 的人、國內(nei) 的人,以及曆代的人。所謂“傳(chuan) 統”,就是這樣一點點演繹著的。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