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微博每日精選】儒家傳統的大閱兵該是什麽樣?(2015-9-06)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5-09-06 22:29:21
標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伟德线上平台特設的一個(ge) 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儒家傳(chuan) 統的大閱兵該是什麽(me) 樣?(2015-9-06)

 整理者:冷長安

來源:伟德线上平台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廿四日乙酉

            耶穌2015年9月6日

 

#儒家每日快評#

 

@楊萬(wan) 江:

【儒家傳(chuan) 統的大閱兵該是什麽(me) 樣?】一個(ge) 回歸到儒家禮儀(yi) 傳(chuan) 統上來的大閱兵該是什麽(me) 樣?至少,先完成一個(ge) 祭天祭祖程序。其禮義(yi) 是,告慰上天和祖先,我們(men) 在上天造化的天下和祖先開創的國家裏,紀念一個(ge) 打敗了侵略、貪婪和邪惡,讓天道秩序的正義(yi) 獲得伸張,讓祖先基業(ye) 獲得守持的偉(wei) 大日子,表明我們(men) 承擔著維護天下正義(yi) 和祖先傳(chuan) 統的神聖責任。

 

@鍵田農(nong) 夫:

【國之大事】

國之大事,惟祀與(yu) 戎。故疆場之事,武夫之責也,蹈白刃而破強敵,雖死無憾也!然導民以德,齊之以禮,則文士之責也。故吾國例於(yu) 殉國烈士設昭忠祠以祭祀,一以敬獻逝者,一以勸告來者,此亦不可不講之事也。今日戎事成矣,不知祀事何時可成?不知當今有無此識見,建抗戰昭忠祠以報天下也歟?


@儒生任重:

【觀看閱兵禮最有感觸的三句】一是習(xi) 近平主席講話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語出儒家經典《詩經》)二是直播解說詞曰“國之大事,在祀與(yu) 戎”(語出儒家經典《左氏春秋傳(chuan) 》), 三是《在太行山上》歌詞“紅日照遍了東(dong) 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欣喜執政黨(dang) 複歸中華且不忘初衷。

 

#詩經#

 

@吳銘 :

【詩經】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引用古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蕩》。意思是說,事情往往有良好的開端,卻很少能夠堅持到底,取得好的結果。毛澤東(dong) 晚年讀《明史·楊爵傳(chuan) 》時,曾經旁批“靡不有初”四個(ge) 字。

 

@L數往知來者:

【詩意】《蕩》之詩意:召穆公傷(shang) 周室大壞,周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以文王之谘,鑒殷不遠:“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弗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即:法度敗壞的帝王,下民的暴君,暴戾的帝王命令多邪淫,對天生眾(zhong) 民,他的命令不真誠,不是沒有好的開始,卻少能終成。

 

@L數往知來者:

【詩意】《蕩》詩好不吉利?《易》終於(yu) 《未濟》卦,《彖》曰:“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小狐不能涉大川,必須待水幹涸方能濟渡,未能出險中。小狐雖能渡,將濡其尾,力竭於(yu) 斯,不能續終。此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齊、魯、韓、毛解詩意皆如此,誰給習(xi) 總寫(xie) 的講稿?

 

#其他精彩微博#

 

@環境與(yu) 體(ti) 係:

【講理與(yu) 務實效】講理與(yu) 務實效,是中華治學傳(chuan) 統。繼續講理與(yu) 務實效,即便外星強勢文明來了,也一樣能融會(hui) 貫通一體(ti) ,況人類內(nei) 部哉。理,即真知。真知,惟一;所以可講理、辯理,有理走遍天下。實效,選最優(you) ;所以,管什麽(me) 方,效果好的就是好方。

 

@環境與(yu) 體(ti) 係:

【評《張立文:中華文化要“自己講”“講自己”》】看了全文,說幾句:文言,對大部分成員且類同外文,又如何學術嚴(yan) 謹之“自己講自己”?學術且講不得,粗疏之白話更不得講;白話且已非傳(chuan) 統白話,加一更字。惟:1,文言立,2,明源典,3,語境重建,乃可續接中華文明根基,“自己講自己”。4,建立可對接古今中外之認知分類體(ti) 係。可鑒猶太複國運動。

 

@孔錚:

【牢獄】《管子·五輔》:“故善為(wei) 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閑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倉(cang) 廩實而囹圄空,賢人進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在中國古代的王道政治思想裏,良政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監獄空蕩蕩,沒人犯罪坐牢。相比每年新增刑徒百萬(wan) 之現狀,能夠複古都是一種奢侈。

 

@何光順:

【文化輸出】中國幾十年來除了經濟輸出外,在對外文化輸出上可能是失敗的,僅(jin) 僅(jin) 輸出了很多主義(yi) ,破壞了中國文化的對外融合力量,這是目前緬北克欽基督教化的根本原因。49年以後送出去的主義(yi) 都不是中國的,於(yu) 是,造成中國周邊文化陣地都淪喪(sang) 殆盡,現在不重新奪回這些陣地,而建很多孔子學院,這可能是舍近求遠的了。

 

@劉青衢:

【義(yi) 理】天道流行,理氣運化,人物以生。形上曰道,形下曰器,道器辨先後,秀拙因眾(zhong) 類,一物出於(yu) 一理,一理遂成一學,理有分殊,物有本末,學自有大小也。事物必究原理而後致治,小道由是亦有可觀,誠學之無不在也。格致不見於(yu) 道,則巨匠將止流末,是學之必求上達也。故曰:百行莫高於(yu) 學術,百學莫善於(yu) 學道也。

 

@劉青衢:

【道器】大道為(wei) 道,小道為(wei) 器,莫非學也,大道通於(yu) 宇宙人生,合萬(wan) 物之理為(wei) 一大本之理,小道遍及百工眾(zhong) 技,析一大本之理而為(wei) 特異之理,大者涵小,小不能出於(yu) 大之外,小者群立,亦不能即等於(yu) 大道,故學有大者,性理是也,小者,科技是也。古之學術,曰經史子集,今之學術,曰人文社會(hui) 自然,孰為(wei) 大小,可據而分也。

 

@陳以忘 :

【下學與(yu) 上達】“後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wei) 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於(yu) 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預其力哉?


@陳以忘 :

【下學與(yu) 上達】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上達隻在下學裏。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隻從(cong) 下學裏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別尋個(ge) 上達的工夫。”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