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誕辰應當為“中國文化節”(冼岩)
欄目:教師節改期
發布時間:2010-03-13 08:00:00
 |
冼岩
作者簡介:冼岩,男,獨立學者。
|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怎麽評價也不過分。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中儒家更是主流之主幹。以一人之力而成就數千年文明之主幹,在歐洲古有亞裏士多德,近有馬克思,在中國則獨有孔子。此西哲二人比之孔子,其思想學問或並不稍遜,但影響力卻頗有不及。這其中雖然有政治因素的作用,但幾千年下來,俗世繁華已被剝盡,沉澱下來的隻有曆史。
今日中國急須文化與道德的重建。在物質財富快速增長的背後,中國人的精神卻越來越困惑、混亂。價值重建需要有其由來,遺憾的是,當代中國並不足以為這種價值重建提供資源。無論是文革十年浩劫,還是改革二十年的物欲橫流,都隻是價值淪喪的原由,而不可能成為價值重建的養料。於是價值重建隻剩下兩個源頭,要麽源於古,要麽源於外。
以今日中國的視角觀之,無論古、西,都各有其精華與糟粕。由於近一個半世紀的落後與屈辱,中國人將緣由追溯到老祖宗的身上,乃有五四時代的滅儒反孔、文革時期的“破四舊”,傳統文化的聲譽、地位跌至頂點;與此同時,西方兩百多年的富強彰顯了其文明的優越,西方思想文化在改革開放後成為當代中國的強勢話語。
如果僅僅在西方文明的源流基礎上構建今日中國人的價值與文化,顯然失之偏狹。不收攬中國人自己的文明傳承,價值重建始終隻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來也淺,其去也無力。更何況西方文化的轉渡中國,還存在水土不服的難題。新世紀以來波及全社會的“改革反思”,部分即是對照搬西方模式的反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有一批仁人誌人,懷家國之憂思,痛心疾首,發出了重振國學、複興儒家的繼絕之音。
按筆者的理解,主張在今日中國複興傳統文化的人,並非即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了宇宙真理、標誌著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而是認為:新價值、新文化的重建,需要多種精神元素的參與、互補,在當下西強古弱的懸殊背景下,隻有放大傳統文化的聲音,才能保持各精神要素之間的平衡,新價值、新文化才可能既適於中國土壤,又合於時代需要。
要放大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推崇中國文化的偉人孔子,是既直截了當又能獲海內外廣泛認同的捷徑。在“破除四舊”的影響所及之外,孔子的形象深入全球華人心中。在當代,沒有人能否認孔子的偉大貢獻及其思想文化價值。
當此以儒家為主要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引舟待發之際,不少海內外名人聯合發起了“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的倡議。對此,筆者同意教育部有關人士的回應:把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已有20多年,這個日子目前深入人心,不應隨意更改——教師節並非全民節日,它對應著一個特殊群體,應該尊重此群體已習慣於約定俗成節日的意願。
實際上,教育隻是孔子畢生成就的一小部分,以教師節來推崇孔子,失之器局狹小。數千年以返,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孔子與莫大焉。“孔子”這一顯赫的名字已與中華民族、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孔子的誕辰應成為全體中國人的節日。以此觀之,將孔子誕辰定為“中國文化節”才是恰如其分、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