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義】論“女性” ——從蔣慶引發的爭議說起

欄目:儒家與女性
發布時間:2015-08-25 18:28:19
標簽:

  

 

 

論“女性”

——從(cong) 蔣慶引發的爭(zheng) 議說起

作者:梁博義(yi)

來源:先進輯刊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初十日辛未

           耶穌2015年8月23日

 

 

 

近日,蔣慶教授關(guan) 於(yu) 現代女性的一場對話引發了熱議,其目的是對儒家關(guan) 於(yu) 女性言論的義(yi) 理澄清,和對近代史中“五四”思想家對儒家在此方麵的誤解進行解釋,並希望重新樹立“家庭本位”的“修齊治平”式的社會(hui) 安頓進路。而受到現代性思想洗禮之人對其一種看似守舊式的“腐儒”思想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攻擊,其中少有理性之論,而羅雅琳之文《何為(wei) 現代女性的合理“安頓”》,雖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德裏達的思想出發並結合日本電視劇中女性之命運,給出一種通過友愛來超越限於(yu) “家庭本位”的批評,但他們(men) 可能由於(yu) 照顧到讀者的喜好,並未討論於(yu) 其上的形而上層麵的問題,從(cong) 而,這個(ge) 問題還是未能做出一種真正的澄清。

 

要對“女性”一詞進行形而上學澄清,首先我們(men) 要確定將其與(yu) “女人的本質”區分開來,並且與(yu) “一個(ge) 特定女人的本質”,例如“鮑薇的本質”區分開來。因為(wei) ,雖然“女性”詞是指“女人的本質”的,但它的意思卻是用來意指那些“女人之為(wei) 女人的東(dong) 西”,而排除了一切別的規定性。而“女人”這個(ge) 詞也意指“女人的本質”,但是通過一種整體(ti) 對其進行意指。

 

其次,我們(men) 要排除對“女性”進行研究的生物學態度,即不能從(cong) 生物之雄雌群落的狀況來對“女性”進行解讀,同時人類學態度,即從(cong) 原始部落來研究“女性”也是不可取的,其原因是由於(yu) 兩(liang) 者都無法解釋一個(ge) “城邦”中的“女性”(或者說在一個(ge) 政治社會(hui) 中的“女性”)。而我們(men) 會(hui) 發現“人性”其實並不能從(cong) 動物中發現,所以“女性”也類似,生物學中的研究,正確的名字就是“雌性”。

 

再次,我們(men) 要注意“女性”在每個(ge) 女人中的實現程度都不同,而這種實現是通過社會(hui) 推動而實現的,而與(yu) 此同時“女性”也是通過某個(ge) 政治社會(hui) 才能被規定的,我們(men) 知道“人性”也是如此,凡是屬人的,必定會(hui) 有一個(ge) 政治社會(hui) 。所以普遍意義(yi) 上的政治社會(hui) 是規定“女性”的,而現實的政治社會(hui) 則是實現“女性”的。而所謂“安頓”得好,其實就是實現得好。而所謂“古典取向”,則希望能有一實現得最好的“女人”,來顯現“女性”在某一政治社會(hui) 中實現的完美狀況。很大程度上,不僅(jin) 靠自身的努力,還要看時勢。所以完美實現必然是個(ge) 別的。

 

通過這些分析,我們(men) 會(hui) 發現,許多對蔣文的批評,都對“女性”一詞理解有重大誤區,而我們(men) 也發現兩(liang) 篇文章中出現的某些問題,他們(men) 都是將個(ge) 別的完美實現進行推廣化的一種嚐試,實質上是將實現意義(yi) 上的東(dong) 西本質化,從(cong) 認知意義(yi) 上,本質是存在的一種樣態(這可以從(cong) 詞源中看出來),但在存在秩序上則難以判斷,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才能說,他們(men) 忽視了個(ge) 別性,所以許多個(ge) 別人員會(hui) 對蔣慶這種“反動透頂”的言辭反感。但政治上永遠隻能用普遍的方案對“人”進行安治,政治需求一種存在秩序,可惜即使是“守經行權”,也慢慢地會(hui) 蛻化成一種怪異的“經”,這或許就是為(wei) 什麽(me) 在政治社會(hui) 中永遠需要哲學來看護的緣故。

 

(梁博義(yi) :熱心讀者,神秘的共濟會(hui) 會(hui) 員,據說在南京搞科研)

 

【相關(guan) 鏈接】

 

【蔣慶】隻有儒家能安頓現代女性: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6034/

 

【羅雅琳】何為(wei) 現代女性的“合理安頓”——兼與(yu) 蔣慶先生商榷:

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6091/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