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範仄作者簡介:範仄,男,湖南人。獨立學者。 |
錢穆:八十一年為(wei) 一戰
作者:範仄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原道》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十五日丁未
耶穌2015年7月30日
【說明】此文寫(xie) 於(yu) 2004年,刊於(yu) 《原道》某輯。今年是錢穆誕辰120周年,大陸似乎掀起錢穆熱,我特將此稿再發於(yu) 博客,以湊熱鬧。錢穆熱了,這讓我想起十多年前自己向身邊的儒家朋友推薦讀錢穆的事情。這些朋友現在有些在儒家圈頗有名氣,有些已經遝無音信。當時他們(men) 普遍反應是錢隻是個(ge) 曆史學家,沒什麽(me) 可讀的,而我推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認為(wei) 錢穆是近代中國以來唯一一個(ge) 曆史書(shu) 寫(xie) 透著厚厚溫情而又非煽情的曆史學家。這種風格可以稱之為(wei) “溫情理性”,透著情、理、事、法的中庸之道,而能將這種中庸之道蘊蓄為(wei) 自己的書(shu) 寫(xie) 風格,則又上一境界。盡管這些年錢穆熱了,關(guan) 於(yu) 錢穆的文章多了,寫(xie) 錢穆的文章我滿意的很少,甚至很多隻是借錢穆來消解中國現實政治體(ti) 製合法性,自以為(wei) 消解現實政治體(ti) 製合法性是一件很高明很偉(wei) 大的事情,並浪漫地想象消解之後的美麗(li) 景象,但我還是對這種閱讀熱是欣喜的,熱了,讀的人多了,總會(hui) 有人明白這種“溫情理性”的真義(yi) ,從(cong) 而入骨入心入腦入史入文。我更希望有人將這種溫情理性也運用於(yu) 世界曆史中,或者說從(cong) 世界曆史中來,因為(wei) 它不隻是一種態度,而更是一種智慧,是對人及人類及人類曆史的智慧。
錢穆先生
開場白
我曾遊大理某古鎮,與(yu) 某餐館老板聊古鎮建築。老板憤憤不已,說當年古建築何其多,然大多毀於(yu) 文革,於(yu) 是大罵文革,說全是封建主義(yi) 害的。我並不詫異這位老板對文革作封建主義(yi) 的解釋,因為(wei) 已經司空見慣。我還是忍不住問:你知道當年是以什麽(me) 理由毀掉這些古建築的嗎?他問:什麽(me) 理由?我說:他們(men) 認為(wei) 這些古建築是封建主義(yi) 的,是必須毀掉的。他們(men) 也是反封建主義(yi) ,和你現在的想法一樣。
其實爭(zheng) 辯一結束,我就覺得無聊。中國人與(yu) 封建主義(yi) 有著刻骨的仇恨;凡是被指為(wei) 封建主義(yi) 的,人人可以得而誅之,無論是否承認其也享有基本人權。更主要的是人們(men) 對中國曆史文化也一直作如是解。自五四運動以來,專(zhuan) 製主義(yi) 與(yu) (貶義(yi) 的)封建主義(yi) 被指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的基本屬性。這種指控在文革發展到極點:許多東(dong) 西被摧毀就是以反封建主義(yi) 之名而進行的。奇怪的是,改革以來,人們(men) 依然以這種名義(yi) 批評文革,同時還以同樣的名義(yi) 在批評中國曆史文化。李慎之以這種名義(yi) 批評中國曆史文化,幾乎到了咬牙切齒的地步。在中國,“左”“右”之間可以是你死我活的關(guan) 係,但在對中國曆史文化的認識上,他們(men) 則是永遠的兄弟。
中國曆史文化經過一百多年的被妖魔化,要想獲得自身的清白談何容易。本文開首做這種討論,隻是將其作為(wei) 閱讀錢穆著作《晚學盲言》和《人生十論》的開場白。
一場“總體(ti) 性的文化迎戰”
《晚學盲言》是作者一生最後的著作,是在90歲高齡,雙目已盲的情況下,自己口述,夫人筆記,口誦耳聽,一字一句,修改訂定的。完稿時作者已過92歲一百天。此稿共分三大部,一是宇宙天地自然之部,二是政治社會(hui) 人文之部,三是德性行為(wei) 修養(yang) 之部,計90題。作者在“序”中指出:“大率皆久存於(yu) 心”,“一言蔽之,則僅(jin) 為(wei) 比較中西文化異同”(《晚學盲言·序》)。從(cong) “一言蔽之”來看,作者是在做對童年的呼應。
作者10歲進新式學校,因為(wei) 體(ti) 育教師錢伯圭的數言教道而產(chan) 生影響自己一生的困惑:“東(dong) 西文化孰得孰失,孰優(you) 孰劣,此一問題圍困住近一百年來之全中國人,餘(yu) 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問題內(nei) 。而年方十齡,伯圭師耳提麵命,揭示此一問題,如巨雷轟頂,使我全心震撼。從(cong) 此七十四年來,腦中所疑,心中所計,全屬此一問題。餘(yu) 之用心,亦全在此一問題上。”(《八十憶雙親(qin) ·師友雜憶》錢穆著,北京三聯1998年,p46)”
從(cong) 產(chan) 生困惑至《晚學盲言》完成,實歲已過81年。作者81年為(wei) 一戰:中西文化孰得孰失,孰優(you) 孰劣的比較,實乃一場名實相符的持久戰。據錢穆《師友雜憶》,這場持久戰經曆兩(liang) 個(ge) 階段:第一個(ge) 階段是“於(yu) 古人稍作平反”:“每讀報章雜誌,及當時新著作,竊疑其譴責古人往事過偏過激。……厚誣古人,武斷已甚。餘(yu) 之治學,亦追隨時風,而求加以明證實據,乃不免向時賢稍有諫諍,於(yu) 古人稍作平反,如是而已。至於(yu) 當時國人群慕西化,則自慚譾陋,未敢妄議。”第二個(ge) 階段是“文化學之研究”:及抗日軍(jun) 興(xing) “此後造論著書(shu) ,多屬文化性,提倡複興(xing) 中國文化,或作中西文化比較,其開始轉機,則當自為(wei) 《思想與(yu) 時代》撰文始,此下遂有《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shu) ……是則餘(yu) 一人生平學問思想,先後轉折一大要點所在。”“餘(yu) 此三十年來,有曆次講演,及抒寫(xie) 有關(guan) 曆史方麵之文字,則一皆以文化為(wei) 中。而討論文化,又時時不免涉及西方,內(nei) 容無足重,而治學方向則敝帚自珍,每不惜暴露於(yu) 人前。”
他的學生餘(yu) 英時曾指出西方文化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挑戰是“總體(ti) 性的文化挑戰”(《中國思想傳(chuan) 統的現代闡釋》)。錢穆的轉變大抵是與(yu) 對這種現實的感悟有關(guan) 。錢穆在第一階段隻是一役一役地“明曆史之真相”,有點像他在《晚學盲言》中所說的“部分”之意。在這個(ge) 過程中,他漸漸覺到這次文化挑戰乃是總體(ti) 性的,因此必須從(cong) 文化的完整性入手,來為(wei) 中國文化辯護。錢穆盡管沒有明確提出“總體(ti) 性的文化挑戰”一說,但他反複強調文化的整體(ti) 性,並給予充分的分析,其實也就是在作“總體(ti) 性的文化迎戰”。
既然談到中西文化比較主題,談到錢穆向文化學研究的轉變,我們(men) 就必須提到他轉向之後所寫(xie) 有關(guan) 的第一部著作《中國文化史導論》(1948年)。作者後來說:“本書(shu) 雖主要在專(zhuan) 論中國方麵,實亦兼論及中西文化異同問題。迄今四十六年來,餘(yu) 對中西文化問題之商榷討論屢有著作,而大體(ti) 論點並無越出本書(shu) 所提主要綱宗之外。讀此書(shu) ,實有與(yu) 著作者此下所著有關(guan) 商討中西文化問題各書(shu) 比較合讀之必要,幸讀者勿加忽略。”(《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版序》,商務印書(shu) 館1994年)。該“修訂版序”作於(yu) 1987年冬,作者時值93歲,即在《晚學盲言》出版第二年。
這樣一來,《晚學盲言》實際上構成錢穆人生的兩(liang) 個(ge) 呼應,一個(ge) 是對10歲時所產(chan) 生的困惑的呼應。這也與(yu) 作者晚年“畢生往事常在心頭”有關(guan) 。一個(ge) 是文化學研究起始所寫(xie) 第一部著作的呼應。在作者看來,“使中國回頭認識其以往文化之真相,必然為(wei) 絕要一項目。”言下之意,中國文化之真相被遮蔽,被妖魔化了。其實中國曆史之真相也是如此遭遇。作者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版序”中提出該書(shu) “當與(yu) 《國史大綱》合讀”。我的理解是《國史大綱》就是使中國回頭認識其以往曆史之真相。這個(ge) “合讀”建議自然也合乎《晚學盲言》。通過合讀,構成認識中國曆史之真相和中國文化之真相。這是作者1948年的呼聲,然而時過50餘(yu) 年,中國曆史文化之真相依然雲(yun) 山霧罩。
作為(wei) 一種方法論的“天朝”結構
從(cong) 《晚學盲言》的結構來看,作者有追求體(ti) 係之意。這種體(ti) 係在我看來至少有兩(liang) 層:一層是作者形成自己看待和比較中西文化的文化觀。一層是作者所描述的中國文化的精神體(ti) 係。後者可以描述為(wei) “中國民族性”,或者“中國文化的真生命”、“中國思想之真實的生命”(錢穆《中國思想史》)、“中華民族的真精神”。這才是作者一生的真正要義(yi) 。中西文化孰優(you) 孰劣的比較隻是問題之所由,而“中國文化的真生命”等才是作者一生的“問之所問”:“及去新亞(ya) 講演,題名《從(cong) 中國曆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此實於(yu) 三十年向學一總題。所講或時出前人之外,乃因餘(yu) 常求以我國之固有而對比之西方而生。此種講述,非有標新炫異之意,亦時代潮流有以使之然耳。”(《八十憶雙親(qin) ·師友雜憶》)中西文化比較在很大程度上隻是為(wei) 了彰顯中國文化的真實意義(yi) 。
但前一個(ge) 層次要複雜得多。錢穆曾自述為(wei) 學的過程係由古文學而理學,而經學,而子學;因考訂《墨子》而轉治清人考據之學;最後“讀書(shu) 益多,遂知治史學”(《八十憶雙親(qin) ·師友雜憶》),並以史學為(wei) 其學術的主要方向與(yu) 歸宿。餘(yu) 英時將此稱為(wei) “經學的史學化”(《錢穆與(yu) 中國文化》)。但在台灣大學吳展良教授看來,“錢先生浸潤於(yu) 理學在先,而後雖轉治史學,卻仍主張四部兼修的通人之學,故其史學仍然深受理學的影響。錢先生溝通理學與(yu) 史學,其關(guan) 鍵在於(yu) 繼承了從(cong) 陽明學到浙東(dong) 史學的學術史發展大方向。”《學問之入與(yu) 出:錢賓四先生與(yu) 理學》)即理學構成作者的底蘊,史學成為(wei) 理學的部分義(yi) 例。作者有時也“在真實遭遇中吐肺腑話”(《八十憶雙親(qin) ·師友雜憶》),即在“不離事而言理”之外,有時也呈“理在前、事在後”的言述格局,這就會(hui) 使史學背後的義(yi) 理,衝(chong) 破史實的束縛直接呈現在人們(men) 麵前。當《晚學盲言》以成對的概念來闡述道理,並以中西文化為(wei) 例時,則隻能是哲學著作。比如“西方人看重部分,中國人則看重整體(ti) ”這句話確實是一種史學性質的敘述,但在此以前,即全書(shu) 的開端,作者說“有整體(ti) 有部分。但應先有了整體(ti) ,才始有部分。”這當然屬於(yu) 屬於(yu) 哲學。
對於(yu) 《晚學盲言》的解讀是多途徑的,比如它與(yu) 以往著作(《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曆史精神》、《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思想史》《靈魂與(yu) 心》等)的關(guan) 係;比如它與(yu) 作者關(guan) 於(yu) 理學的著作的比較。當然也可以通過細致分析,探究錢穆為(wei) 什麽(me) 選擇這些成對的概念,這些成對概念之間的關(guan) 係是什麽(me) 。這是一種精致的哲學閱讀法。
但這裏隻是從(cong) 作為(wei) 一種方法論的“天朝”概念角度,談談該書(shu) 對我的一點啟發。作者開首指出:“西方人看重部分,中國人則看重整體(ti) 。”“在此一觀念中,引生起中西文化體(ti) 係之大不同。”(《晚學盲言》p3,4)作為(wei) 一種理想形態的“整體(ti) ”的內(nei) 部邏輯和結構與(yu) 作為(wei) 一種理想形態的“部分”的內(nei) 部邏輯和結構之間的轉換關(guan) 係,雖然在該書(shu) 中沒有直接的論述,但由於(yu) 作者對兩(liang) 種形態及其在各個(ge) 領域、各個(ge) 層次和各個(ge) 方麵的運用的描述、分析相當到位,這就給我對它們(men) 的關(guan) 係作進一步的思考提供可能。比如在“整體(ti) ”社會(hui) 中政治緣“人情”而行,而在“部分”社會(hui) 中,政治是繞“權力”而爭(zheng) 。“部分”形態與(yu) “整體(ti) ”形態之間的結構性轉換,就可能在“人情”與(yu) “權力”之間的差異中被發現。這種“整體(ti) ”形態,在我看來,就是真正的“天朝”狀態,或者說“天朝”的典型狀態(為(wei) 了區分西方具有很強“部分”意義(yi) 的“帝國”概念,本文在修改時將原文的“帝國”提法改為(wei) “天朝”提法),而錢穆該書(shu) 的展開也體(ti) 現真正的“天朝”式文本,從(cong) 宇宙自然到政治社會(hui) 到個(ge) 人道德,渾然而下,正如“水其總體(ti) ,水滴其部分”。在此天朝狀態下,人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意義(yi) 最大化。此之“天朝”即“天下”之意。真正向往“天朝”的人就必須接受這種“整體(ti) ”狀態,否則在社會(hui) 秩序與(yu) 心靈秩序上就會(hui) 出現一係列難以控製的問題。而由“權力政治”走向“人情政治”,或者說從(cong) “戰國政治”走向“天朝政治”,則是要經過一代一代人的死去,一代一代人的成長才能最後完成,其間的邏輯和過程幾乎是沒有人能描述清楚的,因為(wei) 不同實踐空間的不斷替換,幾乎難以被不能不僅(jin) 僅(jin) 置身於(yu) 一個(ge) 實踐空間的人所能想象。天才也隻能提供一個(ge) 抽象的結構。
作者也像其他學者一樣,留下一個(ge) 開放性窗口:“中西文化對立,亦僅(jin) 當前人文之一部分,此下當更求其人文總全體(ti) 之出現而完成,則亦如孔子之誌於(yu) 周公,學於(yu) 周公,則人生大幸福所在係之。”假如真的有這種可能,在我看來,關(guan) 鍵處也是在“整體(ti) ”形態與(yu) “部分”形態的轉換關(guan) 係中。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