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yi) 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作者:陳先達(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資深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7月3日 1版
目前在中國大地上,傳(chuan) 統文化研究和宣傳(chuan) 熱潮高漲,儒學重新成為(wei) 顯學。當年孔子風塵仆仆周遊列國,實際上齊魯鄭衛陳蔡諸國不過是山東(dong) 河南幾個(ge) 縣,而今隨著孔子學院正在周遊世界。國外漢學家漸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聲望日隆。這本是大好事,是中華民族複興(xing) 在文化上的一種表現。
有些理論工作者感到迷茫,意識形態領域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的方針是否發生了變化?有些極端的儒學保守主義(yi) 者誤判形勢,拔高之論迭出。亂(luan) 花迷眼,議論各異,意識形態領域陷於(yu) 兩(liang) 難:似乎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思想指導,就是貶低以儒學為(wei) 主導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反之,則應把馬克思主義(yi) 請下指導地位的“神壇”,重走曆史上尊孔讀經以儒治國的老路。這種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爐的看法,理論上是錯誤的,實踐上是有害的。
應該站在社會(hui) 形態更替的高度來審視馬克思主義(yi) 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yi) 和以儒學為(wei) 主導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間的關(guan) 係,我想起“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馮(feng) 友蘭(lan) 是中國現代史上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也有的學者尊他為(wei) 現代新儒家。他在曆經多年編寫(xie) 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中的序言中說,“詩經上有句詩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新命,是現代中國的特點。我要把這個(ge) 特點發揚起來。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重寫(xie) 一部中國哲學史。”馮(feng) 先生由於(yu) 專(zhuan) 業(ye) 寫(xie) 作的需要把它僅(jin) 限於(yu) 以馬克思主義(yi) 觀點重寫(xie) 中國哲學史,我從(cong) 馮(feng) 先生的話中得到啟發,以“舊邦新命”作為(wei) 廓清迷霧、解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係爭(zheng) 論的一把鑰匙。
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古老中國的當代存在。中國是舊邦,是一個(ge) 古老的國家,可當代中國是不同於(yu) 傳(chuan) 統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形態下的新的中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負有新的曆史使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它包括創立社會(hui) 主義(yi) 新中國的民族複興(xing) ,也包括中華民族的文化複興(xing) 。這是一條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理論指導,又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係的道路。這條路曆經90多年的摸索,在艱難曲折中跋涉前行。有經驗,也有教訓。隻有站在社會(hui) 形態變革的高度進行審視,才能牢固確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以什麽(me) 為(wei) 指導思想,以及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係這個(ge) 重大問題。這個(ge) 問題僅(jin) 僅(jin) 局限在文化範圍內(nei) 是說不清楚的。
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建立是社會(hui) 形態的根本變化,這是中國曆史上幾千年未有的大變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的兩(liang) 千多年,中國曆史的變化本質上是同一社會(hui) 形態內(nei) 部的變化。王朝易姓,改朝換代,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hui) 形態的本質。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當然有變化,但都具有同一社會(hui) 形態的曆史繼承性和延續性。中國封建社會(hui) 是在一治一亂(luan) 、王朝易姓中走向發展和成熟的。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nong) 業(ye) 和手工業(ye) ,有許多偉(wei) 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jun) 事家、文學藝術家,有豐(feng) 富的文化典籍。曆史上出現過儒釋道的相互吸收,也出現過新儒家,但儒學道統未變。在兩(liang) 千多年中,孔子是王者師,是素王,這個(ge) 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沒有因為(wei) 王朝易姓而發生根本變化。新王朝依然是尊孔讀經,依然是看重儒家學說作為(wei) 維護社會(hui) 正常秩序和統治合理性的首要思想功能。
任何有點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相信“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皇帝多,因為(wei) 這是曆史的經驗;真正信奉“民貴君輕”,實行王道、仁政者極為(wei) 罕見。這不是皇帝個(ge) 人的罪惡。曆史上皇帝並非都是壞皇帝,有不少對中國曆史作出過貢獻。這也不是儒家思想存心欺騙或愚民,封建社會(hui) 的政治現實不能否定儒家學說精華中的思想價(jia) 值。這是封建社會(hui) 的經濟關(guan) 係和階級關(guan) 係使然。理想永遠高於(yu) 現實,現實從(cong) 未完全符合理想,這是曆史上一切偉(wei) 大思想家的共同宿命,孔子也是如此。
隻有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才能變革中國社會(hui)
清末,中國社會(hui) 處於(yu) 崩潰前夕。近代曆史上出現過不少以身許國流血犧牲的仁人誌士,可是中華民族的命運並沒有改變。麵臨(lin) 西方資本主義(yi) 列強入侵,處於(yu) 風雨飄搖沒落時期的中華民族,無論藏書(shu) 樓中有多少傳(chuan) 世的經典寶鑒,傳(chuan) 統文化中有多少令世人受用無窮的智慧,儒學中的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道德修養(yang) 和治國理政觀念如何熠熠生輝,都不可能避免中華民族被瓜分豆剖的命運。曆經失敗,最終實現中華民族複興(xing) 這個(ge) 偉(wei) 大任務,落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肩上。中國這個(ge) 舊邦要想複興(xing) ,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救人民於(yu) 水深火熱之中,不可能再沿著曆代改朝換代的道路走,沿著曆史上尊孔讀經的道路走。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的首要任務是革命,是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打倒帝國主義(yi) 、封建主義(yi) 和官僚買(mai) 辦,解放全中國,建立一個(ge) 和曆代王朝不同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中國。這已經不再是曆代封建王朝的延續和更替,而是社會(hui) 形態的變化。要實現這個(ge) 任務,從(cong) 思想理論指導角度說,隻有馬克思主義(yi) 才能發揮這個(ge) 作用,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就是關(guan) 於(yu) 社會(hui) 形態革命的學說。它的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哲學、勞動價(jia) 值論和剩餘(yu) 價(jia) 值學說,以階級鬥爭(zheng) 和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為(wei) 核心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學說,是一個(ge) 嚴(yan) 整的、科學的思想理論體(ti) 係。隻有它才能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如何解決(jue) 中國問題,照亮處於(yu) 危亡之際的中國,為(wei) 淪為(wei)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找到一條中華民族複興(xing) 之路。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勝利,就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勝利。這條道路是通過階級鬥爭(zheng) 和武裝鬥爭(zheng) ,通過血與(yu) 火的鬥爭(zheng) ,生與(yu) 死的決(jue) 戰,以千百萬(wan) 人的流血犧牲取得的。這是一條推倒既有社會(hui) 秩序、等級、法統、道統的“犯上作亂(luan) ”、革命造反之路,是與(yu) 儒家和新儒家倡導的修齊治平、內(nei) 聖外王、返本開新迥異的道路。
在革命勝利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用了60多年尋找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和改革之路。同樣隻有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結合中國的實際才逐步弄清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中的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與(yu) 上層建築的關(guan) 係,解決(jue) 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如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之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道路、製度的建設,就其指導思想理論來說都是馬克思主義(yi) ,是馬克思主義(yi) 和中國實際的結合。
在討論馬克思主義(yi) 和以儒學為(wei) 主導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係時,決(jue) 不能忘記社會(hui) 形態變革這個(ge) 重大的曆史和現實,不能忘記“舊邦新命”。馬克思主義(yi) 是無產(chan) 階級的階級主義(yi) ,是為(wei) 無產(chan) 階級和人類解放而鬥爭(zheng) 的主義(yi) ;馬克思主義(yi) 立足點是階級、階級關(guan) 係和階級鬥爭(zheng) ,而儒學是處理以宗法製度為(wei) 基礎,以血緣為(wei) 紐帶,以家庭為(wei) 細胞的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儒學學說中沒有階級,隻有君子與(yu) 小人之別。這是以道德為(wei) 標準的區別,而不是階級區別。封建社會(hui) 也有窮人和富人,這種區別在儒家看來隻是貧和富的區別,而非階級區別。儒家處理等級關(guan) 係的方法,是正名;處理貧富關(guan) 係的方法,是“貧而無怨,富而無驕”。馬克思主義(yi) 處理的是階級關(guan) 係,儒學處理的是同一社會(hui) 內(nei) 部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guan) 係,即所謂五倫(lun) 關(guan) 係,而非階級對抗關(guan) 係。因此馬克思主義(yi) 強調階級鬥爭(zheng) 和奪取政權;而儒家強調“仁”與(yu) “和”穩定既成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如果不懂得這個(ge) 根本出發點,就無法理解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不能繼續沿著儒家鋪就的道路作為(wei) 中華民族複興(xing) 之路,而要舉(ju) 起馬克思主義(yi) 旗幟。
“領導我們(men) 事業(ye) 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指導我們(men) 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我們(men) 應該重新溫習(xi) 毛澤東(dong) 當年這兩(liang) 句話。它包含為(wei) 什麽(me) 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以及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係的回答。
隻有繼承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馬克思主義(yi) 才能在中國取得勝利
中國要革命,要變革,要走出民族存亡絕境,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思想理論指導。但馬克思主義(yi) 不能取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即使在激烈的革命時期,無論是在中央蘇區,還是後來在延安,都關(guan) 注文化建設,也關(guan) 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毛澤東(dong) 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新民主主義(yi) 論》《改造我們(men) 的學習(xi) 》等著作中都論及如何對待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問題。尤其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民族戰爭(zheng) 中的任務》一文中在講到學習(xi) 時,毛澤東(dong) 強調:“學習(xi) 我們(men) 的曆史遺產(chan) ,用馬克思主義(yi) 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men) 學習(xi) 的另一任務。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有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yu) 這些,我們(men) 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ge) 發展;我們(men) 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主義(yi) 者,我們(men) 不應當割斷曆史。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chan) 。這對於(yu) 指導當前的偉(wei) 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說句實在話,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遺產(chan) ,這個(ge) 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
馬克思主義(yi) 的強大力量就在於(yu) 它與(yu) 中國實際的結合,其中包括與(yu) 中國曆史和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國的共產(chan) 黨(dang) ,而不是別的什麽(me) 國家的共產(chan) 黨(dang) ;是在中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而不是在別的什麽(me) 國家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無論是共產(chan) 黨(dang) ,還是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都是植根在這塊具有深厚曆史傳(chuan) 統和文化傳(chuan) 統的13億(yi) 人口的中國,當然應該重視中國的曆史和文化遺產(chan) ,重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長期處於(yu) 主導地位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hui) 結構、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對中國人的思想和價(jia) 值觀念的深刻影響。馬克思主義(yi) 要在思想和情感上為(wei)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以農(nong) 民為(wei) 主的中國人民所接受,必須植根於(yu) 中國的曆史和文化。中國革命需要馬克思主義(yi) ,中國文化和曆史傳(chuan) 統能接納馬克思主義(yi) 。
依靠武力可以奪取政權,但僅(jin) 僅(jin) 依靠武力不能建設新社會(hui) 。按照毛澤東(dong) 當年的話,革命勝利隻是萬(wan) 裏長征第一步。新中國成立以後,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更多。這些問題包括社會(hui) 生活各個(ge) 領域,尤其是在精神方麵,在軟實力的建設方麵,僅(jin) 僅(jin) 依靠馬克思主義(yi) 作思想理論指導,而不充分發掘、吸取與(yu) 運用中華民族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來進行社會(hui) 治理、人文素質的培養(yang) 、道德教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說,在以軍(jun) 事鬥爭(zheng) 為(wei) 中心的武裝奪取政權時期,處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問題還沒有那麽(me) 急迫,那麽(me) 革命勝利之後,隨著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社會(hui) 轉型期的道德、信念、理想、價(jia) 值中呈現出的某種程度的紊亂(luan) ,就成為(wei) 一個(ge) 亟待正確處理的問題。
“攻守易勢”和“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是中國曆史的兩(liang) 條重要經驗。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處於(yu) 攻勢,主要是推翻舊中國和改變舊秩序,奪取政權,一句話是攻;革命勝利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掌握全國政權,不能隻破還必須立。現在不是我們(men) 向原來當政者進攻的時代,我們(men) 自己就是當政者,就處在時刻“被攻”的地位。國家治理如何,社會(hui) 狀況和社會(hui) 秩序如何,人民生活提高如何,生態環境如何,全國人民的眼睛都望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切都要由我們(men) 當政者自己負責。從(cong) 這個(ge) 角度說,革命的勝利,取得全國政權的開始,同時就是攻守易勢的開始。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通過革命鬥爭(zheng) 打出的天下,不可能在治國理政、調整內(nei) 部矛盾時照樣沿用革命的方法,照用武裝鬥爭(zheng) 的方法。正心誠意修齊治平,不是中國革命勝利之路,卻是取得政權後當權者的修養(yang) 和為(wei) 政之道。以儒家學說為(wei) 主導的傳(chuan) 統文化包含有豐(feng) 富的治國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必須研究中國曆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學說中注重社會(hui) 和諧和民本的治國理政的智慧,研究如何立德興(xing) 國、教民化民。如果說前三十年有什麽(me) 教訓的話,我認為(wei) 我們(men) 缺少這個(ge) 方麵。從(cong) 反“右”鬥爭(zheng) 到“文化大革命”發動全國進行群眾(zhong) 性的鬥爭(zheng) ,仍然可以看到“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的方式。黨(dang) 內(nei) 黨(dang) 外仍然處在緊繃的鬥爭(zheng) 之中,劍拔弩張,傷(shang) 害了一些人。正是從(cong) 這個(ge) 教訓中,我們(men) 理解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理解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優(you) 秀治國理政智慧的重要性,大力倡導樹立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實現“馬上”奪權到“馬下”治國的精彩轉身,對於(yu) 一個(ge) 民族來說,最有效的學習(xi) 就是從(cong) 自己的錯誤中學習(x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就是在不斷總結經驗中發展和前進的。
正確評價(jia) 儒家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流動於(yu) 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傳(chuan) 統的風俗民情之中,凝集於(yu) 包括儒墨道法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的經典之中。儒家不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全部,但處於(yu) 主導地位。中華民族文化複興(xing) 具有極其豐(feng) 富的內(nei) 容,包括多方麵的任務,不能簡單理解為(wei) 僅(jin) 僅(jin) 是複興(xing) 儒學。
儒家哲學主要是人生倫(lun) 理哲學。梁啟超把儒家哲學歸結為(wei) 八個(ge) 字:修己安人,內(nei) 聖外王。修己安人是儒家哲學的功用。它的作用就是修己,即個(ge) 人的道德修養(yang) 或說是修身。修己達到極處就是內(nei) 聖,安人達到極處就是外王,即治國平天下。正因為(wei) 儒家哲學是人生倫(lun) 理學,因此,儒學中的命題都離不開人生問題。從(cong) 孟荀討論的性善惡問題、告子與(yu) 孟子討論的仁義(yi) 之內(nei) 外問題、宋儒討論的理欲問題、明儒討論的知行問題,都離不開做人的問題。修齊治平,都是道德修養(yang) 的結果,都是內(nei) 聖外王的表現。
陳寅恪關(guan) 於(yu) 馮(feng) 友蘭(lan) 《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說:“故二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製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麵,而關(guan) 於(yu) 學說思想之方麵,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如六朝士大夫號稱曠達,而夷考其實,往往篤孝義(yi) 之行,嚴(yan) 家諱之禁。此皆儒家之教訓,固無預於(yu) 佛老之玄風也。”儒家學說由於(yu) 它在中國封建社會(hui) 的政治作用,無疑長期處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主導地位。以儒家學說為(wei) 主導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文化之根。我們(men) 不可能也不應該割斷中華民族的文化臍帶,否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哲學智慧深如汪洋、高如崇山,尤其是其中的辯證智慧和豐(feng) 富的生態觀念。儒家學說雖然不能等同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但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具有辯證性。任何片麵性都會(hui) 導致曲解。儒家既講和,和為(wei) 貴,又講禮,“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就是原則,因此“和”是有原則的,而不是無條件的和。既講“以德報德”,又講不能“以德報怨”;既講“仁者愛人”,又講“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有愛有憎,不是隻愛無憎。既提倡“窮則獨善其身”,孔顏樂(le) 處,也倡導“達則兼濟天下”。既倡導服從(cong) ,不能犯上,也倡導“匹夫不可奪誌”的獨立人格,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既講富民,也講教民。既講尊君,也講民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既講向善,也講向上。既講民富,也講國強。既講厚德載物,也講自強不息。既講向善,也講求真。儒家提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yi) ”,仁和義(yi) 是付出生命代價(jia) 的原則,而不是把自己變為(wei) 盲目的殺人機器。這是與(yu) 所謂“武士道”精神完全不同的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推翻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hui) 性質的舊中國,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形態的新中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理論指導,必須有一個(ge)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要使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有生長的思想文化土壤,要保持中國人的中華民族特性,要使中國人有顆中國心,必須繼承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和優(you) 秀道德。如果不以中華民族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和優(you) 秀道德來涵養(yang) 中國人,沒有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優(you) 秀道德傳(chuan) 統的繼承,就培養(yang) 不出有高度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有教養(yang) 的中國人。即使取得政權,也不可能建設一個(ge) 具有高度發達文明和文化的新中國。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我們(men) 重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但更要重視中華民族文化一元性的認同。這是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思想文化粘合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xing) 盛為(wei) 支撐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為(wei) 條件”。曆史證明了這個(ge) 真理,凡以軍(jun) 事力量建立的大帝國,如羅馬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都不可能單純依靠軍(jun) 事力量來維係。一旦解體(ti) ,就會(hui) 分裂為(wei) 許多各自擁有自己民族文化的國家。一個(ge) 國家沒有占主導地位的統一的文化、沒有能相互交流的統一的語言,就沒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蘇聯解體(ti) 後的情況,就是如此。原來互為(wei) 一家,現在有些以鄰為(wei) 壑。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民族是文化的主體(ti)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清末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危機,與(yu) 中華民族的困境相伴而行。而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複興(xing) 的前提。一個(ge) 民族文化的命運與(yu) 民族自身的命運不可分。毛澤東(dong) 曾經說過:“偉(wei) 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zheng) 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實現了並正在複興(xing) 著偉(wei) 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沒有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就不會(hui) 有中華民族的文化複興(xing) 。
隻要看看世界文化史,看看當今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伊拉克、敘利亞(ya) 、利比亞(ya) ,看看內(nei) 亂(luan) 不已的埃及,想想巴比倫(lun) 文明、兩(liang) 河流域文明、埃及尼羅河文明昔日的輝煌,就可以明白這個(ge) 道理。一個(ge) 民族自身的盛衰興(xing) 亡決(jue) 定這個(ge) 民族的文化命運。任何國家處於(yu) 分裂,民族處於(yu) 危亡之際,文化不可能獨自輝煌。正是因為(wei) 中華民族的崛起,孔子才能周遊世界,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內(nei) 核的國學才能興(xing) 起,儒學才能重放異彩。
隻有從(cong) 民族複興(xing) 是文化複興(xing) 前提的角度看,我們(men) 才能理解“五四”時期先進知識分子,麵對千年從(cong) 未有之變故,為(wei) 求民族之生存,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稱為(wei) 舊文化,而把自己追求的科學和民主稱為(wei) 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最主要的是儒家經典。反對“尊孔讀經”是“五四”時期先進知識分子的普遍思潮。其實,他們(men) 都是具有最豐(feng) 厚舊學修養(yang) 、熟稔中國古籍的人。發端於(yu) 1915年逐步醞釀而爆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所以稱新文化運動,如果脫離當時曆史條件而隻就文化自身來劃分新舊界線,必然導致文化虛無主義(yi) 。新文化運動的新,並非針對整個(ge)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而是在民族處於(yu) 存亡之際,把矛頭指向服務於(yu) 封建製度的舊道德、舊的思想傳(chuan) 統。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倡導科學和民主的啟蒙運動,在文化運動背後包含著追求民族複興(xing) 的期待。當然,五四運動留下一個(ge) 負麵影響,這就是把傳(chuan) 統文化籠統稱之為(wei) 舊文化,而把民主和科學稱為(wei) 新文化,這種新舊文化二元對立的觀念,堵塞了由傳(chuan) 統文化向當代先進文化轉化的可能性和途徑。
中華民族文化如黃河長江,不可能抽刀斷流簡單區分為(wei) 新與(yu) 舊,而是民族精神中的源與(yu) 流。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之源,是文化母體(ti) 。沒有源,河流必然幹涸,必然斷流。中國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具有持久性、不間斷性和累積性。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曾講到源與(yu) 流的關(guan) 係,說“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塞源而欲流長”根本不可能。當代中國文化同樣存在“浚源”與(yu) “塞源”的問題,要“浚源”而不能“塞源”。這當然不是說,我們(men) 可以原封不動地保持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源是文化母體(ti) ,流是文化的延續。文化是流動的水,它不會(hui) 停止。可是它往哪個(ge) 方向流,是與(yu) 政治道路選擇密不可分的。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近代的流向有不同的主張:往回流、往東(dong) 流、往西流、往前流。往回流,是辛亥革命後的複辟派,以及當代中國個(ge) 別新儒家中主張“儒化社會(hui) 主義(yi) ”“儒化共產(chan) 黨(dang) ”的思潮。這是往回流的複古思潮。往東(dong) 流是甲午中日戰爭(zheng) 後,中國敗於(yu) 自己的學生日本而引發的留學東(dong) 洋的熱潮,但很快就為(wei) 西流所取代。往西流是主張“全盤西化”。這種思潮,是反對“中國文化優(you) 越”論的保守舊思想,其中包含向西方學習(xi) 的某些合理主張,可“全盤西化”的政治道路是走不通的。在當代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全盤西化”則是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逆向而行的思潮,其中不乏“西化”和“分化”的誘餌,是為(wei) 在中國推行“顏色革命”從(cong) 思想上鋪路。可以說,往回流、往東(dong) 流、往西流,都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斷流。隻有繼承和發揚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吸取西方先進的優(you) 秀文化,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文化滾滾前流。保持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滾滾前流的機製,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可不可以“尊孔讀經”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中,有一個(ge) 重要問題就是文化複興(xing) 與(yu) 文化複古的界線問題。其中最尖銳最具爭(zheng) 論性的問題,就是要不要尊孔讀經,可不可以尊孔讀經。按照曆史唯物主義(yi) 觀點,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是具體(ti) 的。為(wei) 維護封建製度或複辟封建帝製的“尊孔讀經”,無論是清末的中體(ti) 西用還是袁世凱們(men) 提倡的“尊孔讀經”,都是我們(men) 必須反對的。某些文化保守主義(yi) 者提倡的以對抗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目的、以抵製西方文明優(you) 秀成果為(wei) 旨歸的“尊孔讀經”,也是我們(men) 不能讚同的。
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尊孔讀經”是另一種性質的問題。此一時,彼一時。經,要不要讀?這是毫無疑問的。“經”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文本載體(ti) ,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傳(chuan) 統文化,讀經是必經之路。“孔”,要不要尊?孔子是中國偉(wei)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整理者、繼承者和創造者,理應受到尊敬。關(guan) 鍵不在於(yu) 是否“尊孔讀經”,而在於(yu) 為(wei) 什麽(me) 讀,如何讀;為(wei) 什麽(me) 尊,如何尊。創造性轉化,是文化複興(xing) 和文化複古的界線。文化複興(xing) 立足點是今,是古為(wei) 今用;文化複古的立足點是古,是今不如古。
隻有創造性轉化,才是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係的樞紐。而創造性轉化的理論和方法論原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指導。我們(men) 不可能依然按照封建統治者的態度對待孔子和儒家學說。中國的變革,不是沿著原有的改朝換代方式向前發展,而是社會(hui) 形態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可能不改變孔子和儒學在封建社會(hui) 原來的地位和功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從(cong) 中國曆代帝王對孔子加封的那些“闊得嚇人的頭銜”中,既看到孔子在中華民族的地位,同時也看到曆代統治者尊孔的政治意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同樣尊重孔子,但不是把它作為(wei) 維護既定社會(hui) 秩序的思想工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革命者、是改革者,是一切既得利益和等級製度的反對者。我們(men) 要真正恢複孔子作為(wei) 中國偉(wei) 大文化整理者、創造者、偉(wei) 大思想家、偉(wei) 大教育家的地位,還原一個(ge) 在中華民族文化創建中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真實的孔子。對於(yu) 儒家學說,我們(men) 也不是像曆代封建王朝那樣看重論證等級製度合理性、維護既定社會(hui) 秩序的政治職能,而是吸取其中治國理政、道德教化的哲學智慧和人生倫(lun) 理智慧,清洗它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處於(yu) 主導作用的濃重的政治性因素,重視它對中華民族特性塑造的文化功能,並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多種智慧相結合。
我們(men) 提倡中華民族的文化複興(xing) ,祭拜孔子,閱讀經典,不是簡單呼喚回歸儒學,回歸傳(chuan) 統,更不是獨尊儒術。祭孔,是國家大典,表示我們(men) 國家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先聖孔子的尊敬,並非要在所有地方、所有學校普遍開展全民的祭孔運動;讀經,深入研究經典是國學家的專(zhuan) 業(ye) ,也並不需要學校普遍開展全民讀經活動。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中,我們(men) 當然要注重經典的學習(xi) 。但終究不是所有學生都是國學家或準備當國學家。在當代世界,我們(men) 應該引導學生的目光關(guan) 注世界,關(guan) 注世界形勢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關(guan) 注現實,關(guan) 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建設。我們(men) 不能把學生的全部注意力和興(xing) 趣引向“古書(shu) ”。專(zhuan) 業(ye) 研究是一回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另一回事。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更不能取代馬克思主義(yi) 教育。馬克思主義(yi) 教育完全能夠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相結合,並行不悖,相得益彰。如果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青年學生不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對什麽(me) 是辯證唯物主義(yi) 、什麽(me) 是曆史唯物主義(yi) 、什麽(me) 是資本主義(yi) 、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對馬克思主義(yi) 最基本的原理,如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等一點常識都沒有,那請問,他們(men) 拿什麽(me) 去觀察當代世界,觀察當代社會(hui) ,觀察我們(men) 的國家呢?而且可以斷言,不懂馬克思主義(yi) 基本理論和方法,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也很難把握。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應該區分學生文化程度和接受水平,有選擇性地閱讀“經典”,包括某些駢散名篇,詩詞佳作。這有利於(yu) 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的培養(yang) 。但對沒有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要加強引導。我不讚同不加區分地宣揚用《女兒(er) 經》去造就現代的淑女和閨秀,用《二十四孝》中的“埋兒(er) 得金”“臥冰求鯉”作為(wei) 孝道的榜樣,用《弟子規》把我們(men) 的孩子培養(yang) 成“中規中矩”“低眉下目”沒有創造性的小大人,更反對不問是非隻講溫良恭儉(jian) 讓的綿羊性格。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陰陽合一、剛柔相濟的文化。當代世界並不平靜,波濤洶湧,要有憂患意識。我們(men) 要重視培養(yang) 我們(men) 青少年的愛國主義(yi) 傳(chuan) 統,剛健有為(wei) ,有血性、有剛性、有韌性。這是中華民族複興(xing) 偉(wei) 大事業(ye) 代代相續不會(hui) 中斷的保證。“加強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段話,應該是我們(men) 重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結 語
不要抽象地爭(zheng) 論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尤其是非曆史主義(yi) 地爭(zheng) 論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高下優(you) 劣抑揚褒貶。一個(ge) 是中國革命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思想理論指導,一個(ge) 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應該用曆史唯物主義(yi) 觀點處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反對蔑視以儒學為(wei) 主導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yi)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yi) 可以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資源、智慧和啟發,但也要防止以高揚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旗幟,反對馬克思主義(yi) 、拒斥西方先進文化的保守主義(yi) 思潮的沉渣泛起。
作者簡介:陳先達(1930—),江西鄱陽人。著名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一級教授。(作者簡介來源《陳先達:》 )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