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專題:孔子,又回來了

欄目:電影《孔子》
發布時間:2010-03-09 08:00:00
標簽:

中國新聞周刊:孔子,又回來了

2010年01月26
 
  從西漢董仲舒倡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就始終受到曆朝曆代統治者的青睞與利用,無不對其頂禮膜拜,扮演安定社會的主導思想。直到20世紀才有變化。五四運動的重要口號就是“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運動又讓孔子成了靶子。
 
  在建國初,大多數地區的孔廟已經喪失了作為祭祀或紀念孔子的功能。經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運動,一些本已經殘破的孔廟建築再次遭到了破壞或改建為他用。
 
  直到文革之後,國內關於孔子的影視敘述,也僅有十幾年前一部電視劇《孔子》。在近幾年國學熱和孔子複興的大背景下,接下來將有一批全新闡釋孔子的影視作品陸續問世,電影《孔子》打了頭炮。
 
  如電影的結尾,布衣襤褸,蒼老的孔子在魯國門口老淚縱橫,感慨言道:我又回來了……
 
   電影《孔子》誕生記
 
  無疑,它將是一部政治過硬、史觀正確、非戲說,同時要對票房負責的商業性的電影。我們能對這部電影有怎樣的期待?正如文化學者張頤武說的,在這麽多公約數的集合之後,能做到“不壞”就不容易了
 
  把孔子搬上熒幕,讓無數人操碎了心。
 
  “誰讓孔子是個誰都知道的聖人呢”,電影《孔子》的總策劃及投資方——大地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於品海跟記者感歎。
 
  僅是電影立項,電影局就請了專家組座談了六輪。這還不包括劇組自行找專家為劇本會診把脈。據出品方說,但凡能在網上找到的相關學者和機構,沒有沒覆蓋到的。
 
  對於孔子的後人,劇組也不敢怠慢。2009年3月,孔子誕辰2560周年。劇組主創齊聚曲阜祭孔,並拜會了來自海內外的孔家後人的五路人馬。
 
  在中國,曆史題材的影視創作有聘請顧問的傳統,這在這部電影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更不要說,來自方方麵麵的領導和首長,基於不同判斷的各種指示。
 
  於品海說,領導很多指示,“要拍好,要拍出思想家的境界”,但也有領導說,“隻能說孔子是個教育家,因為思想家會表現思想,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下的治國思想。”
 
  還有許多禁區,一聽說“孔子會武功,又要見南子”引起了負麵消息,上麵電話就來了。這些令於品海和他的同事們心理壓力很大。“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孔子,你說應該,我說應該,就會有第三個人說不應該。”
 
  每一方的聲音都不能忽視。電影《孔子》的創作,幾乎變成了一次事先張揚的公共事件。
 
  電影1月22日上映,上映前一周,劇組主創除了全國跑首映,更多地要陪領導和首長看片吃飯,請專家學者座談聽觀後感。編劇陳汗每天要接聽曆史學者打來的各種質疑電話,使得他不得不列一份清單,為電影劇情一一找到曆史出處。
 
  國內關於孔子的影視敘述,僅有十幾年前一部電視劇《孔子》,但其論語式的逐條解讀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觀賞習慣。在國學熱和孔子複興的大背景下,全新闡釋孔子的影視作品將會陸續問世,電影《孔子》打了頭炮。
 
  無疑,它將是一部政治過硬、史觀正確、非戲說,同時要對票房負責的商業性的電影。
 
  我們能對這部電影有怎樣的期待?正如文化學者張頤武說的,在這麽多公約數的集合之後,能做到“不壞”就不容易了。
 
  香港編劇,“會講故事”
 
  香港編劇陳汗是在《赤壁》之後,才在國內影視界小有名聲的。此前,他在香港做了十幾年編劇,還憑電影《飛躍黃昏》獲得過金像獎最佳編劇。但是他既不擅長寫搞笑劇本,更寫不好黑社會,偏偏愛寫一些跟曆史有關的文藝電影,這讓他在香港電影界混跡多年,還是出不了頭。
 
  隨著香港電影北上,吳宇森為代表的香港導演從好萊塢回歸內地,內地商業電影興起,需要具有商業片經驗的編劇,陳汗於是在內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這種投資過億的宏大曆史題材電影,導演往往喜歡搞編劇俱樂部。吳宇森的《赤壁》,聚齊了中國最優秀的編劇,如蘆葦、鄒靜之、王蕙玲,每個人都寫出了一個完整的版本,但依然不合吳宇森的心意。最後,吳宇森找到了陳汗,幹脆和其他的編劇一起,又重新寫了一個本子。
 
  到了《孔子》,陳汗進組時,劇本已經成形。找陳汗的理由是,監製崔寶珠,策劃過電影《臥虎藏龍》、香港資深商業電影監製,怎麽都覺得劇本還不夠理想——光有深度不行,她希望陳汗把故事講得更好看一些。
 
  電影《孔子》的故事從孔子51歲成為魯國中都宰開始,那時魯國政體複雜,需要在開頭就講清楚孔子身處的政治環境。
 
  雖然孔子身邊徒弟眾多,陳汗還是大膽虛構了一個殉葬小奴漆思弓,從孔子收留他,引發了與魯國三桓之一季孫斯的矛盾開場,既交代了人物關係,也讓觀眾看出了孔子的人性。
 
  不過這種虛構的情節在電影中占的比重太小了,電影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都是遵照史實來描寫的,不僅故事是真實發生的,孔子說的每句話也是有記載的,就連孔子說每句話的表情,也參考了專家學者的意見。
 
  陳汗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在曆史的核實和比對中,因為他總要麵對一輪又一輪的專家,指著他的鼻子說,你們這些無知的香港編劇,怎麽會比我們專家更懂?
 
  但是專家也並非總是完美,在《赤壁》裏,蹴鞠的場景就與曆史有出入,這曾讓吳宇森在片場大發雷霆。
 
  “子見南子”這段戲,算是劇組與專家幾番論戰之後得以保留的部分。“子見南子”在曆史上有記載,有人說孔子被引誘了,有人說孔子當場斥責了南子,但究竟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誰也說不清。
 
  電影《孔子》的出品人劉榮認為,南子是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如果他在政治抱負上有季孫斯與他對話,在學術理想上有弟子顏回與他對話,南子作為一個年輕的異性,與他對話,有何不妥?
 
  陳汗相對坦誠,他說,電影的下半段主要描寫孔子周遊列國的經曆。類似散文詩的結構,會比以戰爭戲為主的上半段沉悶許多,習慣了看好萊塢式結構的觀眾,在此時肯定需要一些令人興奮的東西。而對於南子怎麽處理,也有著許多學問。可以處理得很俗也可以很雅。一個被家國拋棄又不得誌的男人,在天下第一美女的麵前,可以抗拒住誘惑,以互相叩拜來收尾,這是怎樣一種意境。南子其實是孔子的心靈知己,這麽處理,既得體,又豐滿了孔子的人性。這比結尾讓孔子和季孫斯決鬥要戲劇性得多。
 
  然而,1月18日,電影《孔子》劇組組織了座談會,與會的十餘名孔子研究專家對電影中的這一段戲,依然普遍表示無法容忍,更有專家怒斥醜化了孔子。
 
  在“子見南子”這段公案上,陳汗用了一個很內地化的形容,他說他是“戴著鐐銬在跳舞”。
 
  胡玫式“孔子”
 
  當得知電影《孔子》的導演是胡玫時,文化學者張頤武放心多了。他看過胡玫導演的電視劇《雍正王朝》和《喬家大院》,知道由她來做這個事,不但不會砸,還能做出自己的一些味道。
 
  許多學者憂慮片子會往戲說的路子上走,那會徹底毀了孔子。張頤武反而覺得如果片子說教太多,不足以吸引人,那才是失敗。
 
  “文化交流裏,不能說你覺得好的東西就原樣端給人家,必須要包裝,嫁接人家喜歡的點。這樣才能提高傳播率。”張頤武說。
 
  胡玫見到記者,一上來就說,孔子被定為成思想家和教育家,可這兩個都是最不好表現的。思想家老想,教育家老說,都是電影最忌諱的,沒動作又說教,這是這個電影最大的難題,要克服這個,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展現電影戲劇性上。
 
  而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其實並無太多戲劇性,就像蘇格拉底,很少有人涉及這個題材,就是難在這裏。
 
  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周遊列國,主要是孔子在遊說各國君王。如果要把這些拍到電影裏,每到一個國家,它的政體,國體,君王臣相,政治陰謀都很不同,如果要一一表現出來,那要拿出《阿凡達》的製作費才能做到。
 
  電影《孔子》的出品人劉榮向記者透露,片子最早的劇本,故事是從孔子母親去世、少年孔子講起的,在電影中有三個段落,分別講述少年,中年,老年的孔子。這是一個傳記電影中比較習慣的敘述結構,但對電影語言的處理和演員都具有挑戰性。就連周潤發都對這種從小演到老的結構很抗拒,據說後來劇本改為從51歲演起,也是他決定接這個角色最重要的原因。
 
  幾乎到了第16稿,曾經寫過《漢武大帝》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編劇江奇濤,顛覆性地將結構全改了。
 
  從孔子的一生中攫取了他最戲劇性的一個點,從51歲到53歲,從成為魯國的中都宰的大展宏圖,到政治抱負破滅,轉而去周遊列國,這是他最跌宕的一段時期。
 
  圍繞這段經曆,就可以把曆史上記載的僅有的幾次孔子參與過的戰役,如“墮三都、夾穀會盟、齊魯大戰、武子台平叛”呈現出來。海外市場影片的名字索性被改成了《孔子之決戰春秋》,主打史詩戰爭路線。這樣大場麵既符合電影工業的要求,對孔子的氣質也有烘托,顯得莊重和莊嚴,凸顯大曆史視野和命運。
 
  電影《孔子》出品人劉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我們取了個巧,走了個捷徑,把孔子回歸到一個人。既然他是一個人,他會說不在其位不謀其職,其實這就是向魯定公要官,那時他是有世俗的理想的。後來他周遊列國,依然未放棄他對仕途的理想,依然在遊說國君。但是到了魯國人請他回去後,他就開始說不要拿政事來求我。這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夢想接二連三破滅以後,回歸到了自己心靈的深處。這更多是一個個人的成長和個人自我救贖的過程。
 
  “這也是我們選擇這樣一個很難表現的題材,能找到與現代人更多貼近的東西”。我們在拍片之初,就已經確定好了方向。我們期望能表現出他的七情六欲,與弟子、家人,更多從個人角度出發的。
 
  而胡玫對於電影中孔子的塑造,比較在意的一點是,“除了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們這次刻意的一個突破性的考慮,因為他是入世者,不管他後來怎麽樣,周遊列國,還是要把他的政治理念,遊說給各個國君,讓百姓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我們想在電影裏貫穿人的精神和愛的精神。”
 
  劇本最終改了33稿。胡玫也出現在了編劇的名單上,她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劇本的最終定稿由她完成,這依然是一部胡玫式的作品。
 
  電影的結尾,布衣襤褸,蒼老的孔子在魯國門口老淚縱橫,言道:我又回來了。這對於胡玫來說,一語雙關。她告訴記者,她其實想說的是,自己的那代人對孔子的理解來自砸爛一切的文革,而現在講究和諧社會,這何嚐不也是一種回歸?
 
  初釋孔子
 
  兩年半前,當胡玫找到大地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於品海,問要不要拍孔子時,於品海爽快地答應了。後來他才發現這個題材行內很多人都不敢接,一說到電影《孔子》,第一句話就說,怎麽拍呀?第二句話說,誰看呀?
 
  於品海是個商界傳奇人物,百度百科這麽介紹他:香港資本市場的風雲人物,擅長連環收購。
 
  2004年,大地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曾經投資過一部不太知名的文藝片《電影往事》,這次的電影《孔子》投資1.5個億,是他們投資數額最高的一次。
 
  於品海告訴記者投資《孔子》的理由:“我們一直不太希望電影的種類太單一,太娛樂性,過去幾年電影的勢力重新起來,在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次有這樣的變化,但這個變化還不夠大,跟著接下來這樣的變化會更大。如果能做到體現時代變化的影片,我覺得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這部挑戰很大,對我們的要求也很高,但我們還是想扮演這個角色。”
 
  而從目前電影點映的效果來看,於品海似乎相當滿意。
 
  作為第一個嚐試從影視上去詮釋孔子的人,於品海這兩年,在電影、曆史、學術之間來來回回,很多事情都是摸索著前進。電影《孔子》數次險些夭折,僅在由周潤發演孔子這一關就差點過不去。
 
  當劇組發布了由周潤發演孔子的消息後,負麵新聞排山倒海一般地湧來。在電影局那邊數次被否,理由是怎麽會讓一個演過黑社會的人來演孔子。
 
  於品海卻堅持用他,他感覺隻有發哥能演出那種神態和眼神。與周潤發是在開鏡前幾天才簽好和約。而等公布了劇照,對發哥不滿的聲音甚器塵上,但片花出來,讚美的聲音就向上走了。到片子出來,專家學者們似乎又公認發哥的演技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
 
  於品海想明白了一點,在開機的時候,他告訴劇組,如果這部片子讓年輕人反感,讓誰都看不懂,那我們就糟糕了。他不預備做任何曆史上的詮釋,更沒有學術的詮釋。如果能讓更多人能認識孔子、喜歡孔子,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張頤武說,如果給這部電影一個評價,那就是人們需要一個筏子去到岸邊發現新大陸,電影《孔子》或許就是這個筏子,最終引向精深的論語和儒家思想。本刊記者/孫冉
 
 
中國新聞周刊:孔子回歸年表
 
文/王楠
 
  如今,孔子已經成為一個熱詞,高頻率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以推廣孔子思想為主題的活動,似乎都在指向一個事實。從文革時的被放逐被打倒到重新被尋找被推崇,孔子已經悄悄踏上了一條清晰的被回歸之旅。
 
  幾千年來,儒家在中國思想、文化乃至各個方麵的統治地位絕少被撼動。作為儒家創始者的孔子的地位也日益抬升,自唐開元二十七年被追諡為“文宣王”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諡為“至聖文宣王”;元大德十年加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清順治二年,定文廟諡號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此種情況直至近代才有變化。五四運動的重要口號是“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運動又讓孔子成了靶子。
 
  “1976年開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開始進行反思,儒學雖然包含封建性的因素,但也有民主性的精華。社會逐漸恢複理性,重新評價研究孔子和儒學,進入非情緒化的時期。人們開始不批孔了,但也不尊孔,隻是研究孔子。”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牟鍾鑒教授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1979年,國家重新修複孔子墓,文管會在村社員家裏找到了上百塊尋找孔子墓上的石碑的碎塊,把這些石塊對在一起,精心修複好。
 
  80年代學界開始重新評價研究孔子,如匡亞明的《孔子評傳》、龐樸的《中庸評議》等皆能夠公允、客觀並深入研究孔子、儒學,而不是全盤否定的態度。牟鍾鑒教授的老師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裏明確提出來“仇必和而解“,主張和為貴。
 
  1984年9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成立國家支持的群眾性學術團體中國孔子基金會,鄧穎超推薦穀牧任名譽會長,匡亞明任會長。
 
  稍後還創辦了日後影響頗大的《孔子研究》雜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穀牧在《孔子研究》發刊詞中寫道:“不應該打倒我們民族文化的代表。”
 
  90年代中期,國際儒學聯合會成立,穀牧任會長。與此同時,曲阜地方政府和民間合辦的祭孔也開始浮出水麵。
 
  1999年,江澤民接見中國孔子基金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舉辦的“孔子誕辰二千五百四十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儒教網創辦人王達三認為,這是一個官方釋放出的中國回歸孔子的信號。
 
  全民“國學熱”是進入21世紀尤其是近幾年的事,易中天和於丹從《百家講壇》的橫空出世,迅速推動了國學熱尤其是孔子熱由慢熱向高燒的演進。
 
  “平民化國學”讓大眾不再視經典為艱澀高深的精英之學,人人可讀《論語》,人人可解《論語》。
 
  台灣大學哲學係教授、著名國學研究專家傅佩榮教授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大陸經過傳統文化的斷層,當下恢複傳統的第一步就是要讓百姓對傳統文化對孔子感興趣,於丹做的就是第一步工作。”
 
  於丹的成功,使得在一個時期,各種通俗國學讀物擺在了書店最顯眼位置上,學者走上百家講壇開講,各地方電視亦紛紛效仿,各地國學班、私塾班、誦經班如雨後春筍,由此進而引發祭孔熱、孔誕熱、漢服熱、祭祖熱、古禮熱、傳統節日熱、文化遺產熱。
 
  中國人民大學率先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國學院,其他高校,如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群起效仿。另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30多所高校樹立起了孔子雕像。中華標誌城在爭議聲中悍然動工。
 
  事實上,正如不少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可持續科學發展、八榮八恥等治國理念,即使不能說直接來自孔子和儒家,至少可以說深受孔子和儒家文化影響。
 
  不但國內如此,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目前已有200多所,雖然孔子學院以教授漢語為主,和孔子儒學並無多大關係,但打著孔子這張中國文化標誌牌,足見孔子的地位今非昔比。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誦讀《論語》經典更是引爆世界範圍內的孔子熱潮。美國國會眾議院甚至於去年通過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的專項決議案。
 
  “孔子是最好的外交名片。我們講其他的外國人聽不懂,但是講孔子他們就感興趣。比如胡主席在耶魯、溫總理在哈佛的演講,就大段講中華文明,實際上講的就是儒家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不僅會加強人們的溝通與聯係,同時也會強化人們與他者的身份辨異和與自我族群的身份認同。而這種辨異和認同,往往是通過傳統文化來實現的。”王達三這樣分析孔子熱的原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