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評論】複旦學生為何要驅逐本校教授?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5-06-09 21:45:28
標簽:
侯小兵

作者簡介:侯小兵,獨立評論人,現居杭州。

 


複旦學生為(wei) 何要驅逐本校教授?

作者:侯小兵

來源:大公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廿三日丙辰

           耶穌2015年6月9日

 

 

近日,中國著名大學複旦大學,繼校慶宣傳(chuan) 片抄襲事件後又起風波。複旦一名博士生因不滿本校劉清平教授微博公開言論,憤而在微博上倡議發起“將劉清平逐出複旦”的活動,隨即有網友貼出劉清平在和網友對罵中發表的一些不堪入目的下流言論以為(wei) 佐證,迅速引發激辯,不少學者也參與(yu) 其中,並引發媒體(ti) 關(guan) 注。


 


本來,此事主要的爭(zheng) 點在劉清平教授的師德,若能經此討論而一正風氣,未嚐不是好事。然而,在6月8日澎湃新聞對劉清平的訪問報道中,劉清平完全是一副受害者的姿態,與(yu) 發起該討論的複旦學生的初衷完全背離,至此,筆者忍不住想對劉教授的回應拍案叫絕,因其句句堪稱“危機公關(guan) ”之典範是也。

 

首先,一方麵劉教授自稱“批判儒家的儒家”,強調了自身的學者身份。身為(wei) 學者,我當然有批判的權利,你們(men) 要“驅逐”我,難道儒家是不可批判的麽(me) ?這就難免讓讀者覺得批評者未免太霸道了些。另一方麵,劉教授質疑批評者到底“是因為(wei) 我罵人呢,還是因為(wei) 我的觀點”。可他要不是故意視而不見的話,應當注意到發起者早已在微博中聲明“我完全不反對劉教授發表異見的學術自由。我認為(wei) 他惡劣粗口,有失師德,有辱斯文,影響極壞……任何試圖將這場爭(zheng) 論引入歧途(比如打壓政治異見、打壓學術異己)的趨向,皆非我初衷”。倒是劉教授這一番質疑,反而頗有引導輿論的味道。打壓異己、控製言論是當今國人的敏感神經,一旦成功將輿論將向這個(ge) 方向,那麽(me) 批評者和被批評者即可以來個(ge) 根本翻轉,那時不用劉教授自我辯護,對批評者的批判自然源源不斷。

 

其次,劉教授區分了“堅持仁義(yi) 至上的儒家”和“把忠孝淩駕於(yu) 仁義(yi) 之上”的儒家,並聲明已向“那些堅持仁義(yi) 至上的儒家”公開道歉過了。劉教授辯解道,對孔孟的辱罵也是基於(yu) 此區分,“鄙人所說的孔二孟三隻是那些舔專(zhuan) 製菊的流氓儒生訴諸的罵人文化祖師爺,而非主張仁義(yi) 至上不反對自由民主憲政的儒生尊崇的孔子孟子”。如是,劉教授將自己與(yu) 曾發過的那些汙言穢語成功地“切割”了,而且順理成章地可以將仍然要求他向孔孟先賢道歉的批評者歸入“把忠孝淩駕於(yu) 仁義(yi) 之上”的儒家一流。通過這樣巧妙的區分,似乎這次事件變成了那些“把忠孝淩駕於(yu) 仁義(yi) 之上”的儒家對其的又一次惡毒圍攻,而劉教授則再次成為(wei) 圍攻的受害者。

 

再次,劉教授絕口不提批評者指出的其屢發下流言論所導致的師德問題,而是以被罵憤而不過回罵來辯解。這種辯解近乎可笑。身為(wei) 大學教師,自當因其身份而對自身的公開言論謹而慎之,豈可如同市井之人乃至潑皮無賴一般一言不合即對罵,而毫不顧忌由此可能帶來的惡劣社會(hui) 影響?在被人批評後,不反思自己的言論,反而顧左右而言他,不知在劉教授心中,到底視師德為(wei) 何物呢?

 

上述分析,實無意對劉教授作“誅心”之論。隻是劉教授毫無直麵批評的誠意,且似乎有心將這場爭(zheng) 論引入複旦學生所不願見的“歧途”,難免讓人在對其師德失望之上更加一層失望。

 

筆者以為(wei) ,這場風波還是應回到對“師德”的討論上來。中國傳(chuan) 統上一向提倡“尊師重教”。學生對老師尊敬,不光是因為(wei) 其向學生傳(chuan) 授學問,更來源於(yu) 老師所具有的德行。然而近些年來,一些教師師德的缺失,引發了不少人們(men) 對教師群體(ti) 甚至整個(ge) 教育界的持續質疑和不滿。而網絡用語中以“叫獸(shou) ”代替“教授”的稱呼,就是這種質疑和不滿所導致的對教師群體(ti) 的汙名化。而因劉清平教授引起的這起網絡激辯,再一次反映出社會(hui) 對師德的強烈關(guan) 注。作為(wei) 教師,德行和學問的評價(jia) 是否可以截然分開?教師的職業(ye) 底線和言論底線又應當在怎樣的範圍之內(nei) ?或許這才是我們(men) 在這場爭(zheng) 論中及爭(zheng) 論外所應持續討論、思考的問題。

 

至於(yu) 複旦學生要“驅逐”劉清平教授雲(yun) 雲(yun) ,筆者認為(wei) 不過是發起者義(yi) 憤的一種表達,學生、教授甚至社會(hui) 群體(ti) 作某種倡議則可,而引致公權力介入則應盡量避免。如果劉教授能因此對自己作為(wei) 教師的言行更加謹慎、克製,甚或能引起教育界和社會(hui) 對師德的共同反思,則這場爭(zheng) 論才真正有些意義(yi) ;而公權力若介入,則或將引發不可預料的連鎖反應式的後果,此非各方所皆不願見之者。


事件背景:

 


 

責任編輯: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