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建議書(五十四位學者)

欄目:教師節改期
發布時間:2006-09-28 08:00:00
標簽: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血脈,而孔子則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也是人類文明史載以來的第一位教師。在此,我們(men) 鄭重向社會(hui) 各界和有關(guan) 部門建議:以孔子誕辰,即9月28日,作為(wei) 中國的教師節。

 

孔子本乎仁愛之心,誌於(yu) 濟世救民,一生弘道不輟,其德其行彪炳千古,其言其文澤被後世;孔子誌道據德,依仁遊藝,祖述前哲,昭啟後賢,創立了儒家學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雍容氣象與(yu) 中和特質;孔子敏而好古,整理典冊(ce) ,刪述六經,推行大道,中國上古文化賴是以傳(chuan) ,中國後世文化賴是以立,中國文化賴是五千年而一貫;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首開私門講學之風,有教無類,弟子三千,賢者七十,被古人尊為(wei) 至聖先師、萬(wan) 世師表。孔子不僅(jin) 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世界範圍內(nei) 有著廣泛影響,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主要導師。

 

“建國蒞民,教學為(wei) 先。”教育是強國之要津。我們(men) 充分肯定現行教師節設立二十多年來對中國教育事業(ye) 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它喚醒了全社會(hui) 尊重教育的意識,營造了全社會(hui) 尊重教師的氛圍,提高了教師的社會(hui) 地位,激發了教師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但我們(men) 認為(wei) ,現行教師節缺乏必要的曆史意蘊和文化內(nei) 涵,而以孔子誕辰作為(wei) 教師節,不但可以彌補這一缺憾,而且對於(yu) 促進中國文化的重光、中國社會(hui) 的和諧,特別是中國教育事業(ye) 的發展,都具有無可估量的作用。

 

“國於(yu) 天地,有與(yu) 立焉。”一個(ge) 國家和民族必須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價(jia) 值持守。中國是一個(ge) 曆史悠久、傳(chuan) 統深厚的文化大國。中國文化與(yu) 中華民族凝為(wei) 一體(ti) 、互相涵育,榮辱與(yu) 共、生生不息,已有五千餘(yu) 年。我們(men) 確信中國文化自有其內(nei) 在的、合理的、恒久的價(jia) 值。我們(men) 反對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yi) 。我們(men) 憂慮西方文化大行其道而中國文化漸行漸遠。我們(men) 呼籲國人對中國文化采取溫情和敬意的立場。我們(men) 主張繼承和發展、弘揚和光大中國文化。我們(men) 也相信,隨著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文化必然會(hui) 走上複興(xing) 之路。我們(men) 認為(wei) ,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可以增進國人,尤其是作為(wei) 中國未來之希望的大、中、小學生,對孔子的了解和同情,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皈依,進而增進國人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意識,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厚實的文化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國目前存在的一些倫(lun) 理失範、道德滑坡、誠信不足、禮儀(yi) 缺失、人際疏離、生態惡化、貧富分化等不和諧因素,正在危害著社會(hui) 的健康發展。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wei) 本和以德為(wei) 先,強調修身養(yang) 性和修齊治平,把培養(yang) 和塑造有道德、有責任的健全的完人作為(wei) 學問的根本,追求全社會(hui) 的團結友愛、同舟共濟、風俗敦睦、禮儀(yi) 規範,以及天人合一、貧富均衡、政治清明、天下大同。我們(men) 認為(wei) ,中國文化的這些價(jia) 值理念,是化解中國社會(hui) 乃至人類世界各種危機與(yu) 衝(chong) 突的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不但是以節日的形式來緬懷與(yu) 追思這位文化巨人,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形式來喚醒和促進國人對中國文化的價(jia) 值擔當和身體(ti) 力行,為(wei) 建設一個(ge) 和諧美好的社會(hui) 而不懈努力,為(wei) 人類文明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利於(yu) 對廣大教師、學生以至整個(ge) 中國教育事業(ye) 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國教育界出現了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比如:教育亂(luan) 收費屢禁不止、教育資源分配不盡公平;少數教師學術腐敗、品德墮落;師生關(guan) 係疏離化、庸俗化,等等。這些現象,雖然是少數,但它敗壞了教師的崇高形象,侵蝕著中國教育事業(ye) 的健康肌體(ti) 。我們(men) 認為(wei) ,天下為(wei) 公首先要教育為(wei) 公;教師應德為(wei) 人表、行為(wei) 世範,師德先於(yu) 生德,身教重於(yu) 言教;學生應尊師敬長、崇學尚德,不僅(jin) 要學好知識和技藝,更要學好為(wei) 人之本和做人之道。而這些,都是孔子的價(jia) 值觀念和教育實踐所帶給我們(men) 的積極啟發和寶貴經驗。至於(yu) 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時至今日仍值得大力提倡和學習(xi) 一事,盡人皆知,無須贅言。

 

 世界正逐漸把目光投向中國。令我們(men) 尷尬的是,早已經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把孔子誕辰作為(wei) 法定的教師節,而孔子的母國卻遲遲不得實行之。難道需要等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再把孔子誕辰搶注為(wei) “世界非物質類文化遺產(chan) ”之時,我們(men) 才會(hui) 感到焦慮和不安嗎?

 

 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順乎時勢,合乎人情。當然,作為(wei) 不治而議的學人,我們(men) 隻是也隻能發表一通呼籲,提出一個(ge) 建議。至於(yu) 應否這樣做,社會(hui) 各界可以討論;而可否這樣做和如何這樣做,則有司存。

 

 

簽名學者(序齒排名):

 

湯一介(北京) 龐  樸(山東(dong) ) 餘(yu) 敦康(北京) 方立天(北京)

林毓生(旅美) 湯恩佳(香港) 樓宇烈(北京) 張立文(北京)

成中英(旅美) 劉述先(香港) 曾釗新(湖南) 蒙培元(北京)

郭齊家(北京) 牟鍾鑒(北京) 霍韜晦(香港) 杜維明(旅美)

羅義(yi) 俊(上海) 蔡德貴(山東(dong) ) 束景南(浙江) 潘公凱(北京)

郭齊勇(湖北) 楊東(dong) 平(北京) 張祥龍(北京) 陳  來(北京)

蔣  慶(貴州) 李明輝(台灣) 楊澤波(上海) 盛  洪(北京)

李景林(北京) 王曉明(上海) 胡曉明(上海) 廖名春(北京)

楊儒賓(台灣) 林安梧(台灣) 陳昭瑛(台灣) 張汝倫(lun) (上海)

黃玉順(成都) 景海峰(深圳) 陳少明(廣東(dong) ) 黃  勇(旅美)

汪  暉(北京) 梁治平(北京) 韓  星(陝西) 趙汀陽(北京)

高全喜(北京) 任劍濤(廣東(dong) ) 陳  明(北京) 範瑞平(香港)

康曉光(北京) 林宏星(上海) 楊  陽(北京) 幹春鬆(北京)

秋  風(北京) 韓德強(北京)

 

 

本建議書(shu) 由以下學者發起

 

龐  樸(pangpu28@sina.com)

張立文(wzhongren@163.com)

郭齊勇(qyguo08@gmail.com)

蔣  慶(jq5301@163.com)

陳  明(ctxf@163.com)

 

本建議書(shu) 起草人及對外答辯人

 

王達三(chinarujiao@163.com)

 

本建議書(shu) 由以下網站聯合發布

 

 

儒學聯合論壇https://www.yuandao.com 

孔子2000網https://www.confucius2000.com

原道網https://www.yuandao.com

儒學研究網https://www.rxyj.org

中國儒教網https://www.zgrj.cn    

當代儒學網https://www.cccrx.com  

華夏複興(xing) 論壇https://www.hxfx.net/bbs/index.asp    

簡帛研究網https://www.jianbo.org

    

2006年9月28日

 

說明一:本建議書(shu) 之發起人,負責對建議書(shu) 之說明與(yu) 答辯。

說明二:本建議書(shu) 將持續邀請學者簽名支持該建議。

說明三:本建議書(shu) 將於(yu) 孔子誕辰日即本月28日上呈全國人大、教育部。

 

 

附錄:《以孔子誕辰為(wei) 中國教師節建議書(shu) 》簽名者個(ge) 人簡介

 

湯一介,1927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會(hui) 長,中國文化書(shu) 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郭象與(yu) 魏晉玄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yu) 內(nei) 在超越問題》等。 

 

龐樸,1928年生,山東(dong) 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榮譽學部委員),原《曆史研究》主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hui) 中國代表。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著有《沉思集》、《稂莠集》、《一分為(wei) 三——中國傳(chuan) 統思想考釋》、《公孫龍子研究》、《儒家辨證法研究》、《帛書(shu) 五行篇研究》、《白馬非馬——中國名辯思潮》、《薊門散思》等。

 

餘(yu) 敦康,1930年生,中國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易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著有《易學今昔》、《內(nei) 聖外王的貫通》、《中國哲學史論集》、《魏晉玄學史》、《宗教·哲學·倫(lun) 理》、《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周易現代解讀》、《漢宋易學解讀》等。 

 

方立天,1933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yu)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員會(hui) 委員。主要研究中國佛教和中國哲學,著有《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cong) 》、《佛教哲學》、《中國佛教與(yu) 傳(chuan) 統文化》、《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冊(ce) )、《慧遠及其佛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國佛教研究》、《法藏評傳(chuan) 》、《華嚴(yan) 金師子章校釋》等。 

 

林毓生,1934年生,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曆史係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著有《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chuan) 統主義(yi) 》、《中國傳(chuan) 統的創造性轉化》、《政治秩序與(yu) 多元社會(hui) 》等。

 

湯恩佳,1934年生,香港孔教學院院長。著有《孔學論集》,《湯恩佳尊孔之旅環球演講集》等。 

 

樓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博士生班導師,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出版領導小組成員,全國宗教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主要研究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中國佛教,著有《王弼集校釋》,《東(dong) 方文化大觀》,《東(dong) 方哲學概論》。 

 

張立文,1935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周易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著有《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chuan) 統學引論》、《和合學概論》、《新人學導論》、《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船山思想研究》等。 

 

成中英,1935年生,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台灣大學哲學係客座教授、係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華文化複興(xing) 委員會(hui) ”常務理事,國際本體(ti) 闡釋學學會(hui) 主席,國際中國哲學學會(hui) 名譽主席。主要研究中西哲學比較、儒家哲學及本體(ti) 詮釋學,著有《儒家哲學論》、《中國文化的新定位》、《中西哲學精神》、《中國哲學與(yu) 中國文化》、《合外內(nei) 之道:儒家哲學論》等。 

 

劉述先,1937年生,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的籌備處特聘講座教授,東(dong) 吳大學第一任端木愷凱講座教授。主要研究西洋哲學史、文化哲學、中國哲學、特別宋明理學。著有《朱子思想的發展與(yu) 完成》、《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全球倫(lun) 理與(yu) 宗教對話》等。

 

曾釗新,1937年出生,中南大學倫(lun) 理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倫(lun) 理學、道德心理學、倫(lun) 理社會(hui) 學、教育哲學,著有《人性論》、《道德心理學引論》、《倫(lun) 理社會(hui) 學的虛與(yu) 實》、《教育哲學斷想錄》等。 

 

蒙培元,1938年生,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理性的演變》、《理學範疇係統》、《中國心性論》、《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思維方式》、《心靈超越與(yu) 境界》、《情感與(yu) 理性》等。 

 

郭齊家,1938年生,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主要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著有《中國教育思想史》、《中國古代學校》、《中國古代的考試製度》、《中國古代教育家》、《中國古代學校和書(shu) 院》等。 

 

牟鍾鑒,1939年生,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yu) 宗教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當代儒學中心主任,中國宗教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呂氏春秋與(yu) 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國宗教與(yu) 文化》、《中國道教》等。 

 

霍韜晦,1940年生,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著有《佛家邏輯研究》、《佛家哲學中的轉依義(yi) 》、《唯識三十頌異熟轉化段譯注》、《記得自己是教師》等。 

 

杜維明,1940年生,哈佛大學講座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顧問委員會(hui) 主席,自1996年出任燕京學社社長至今。主要研究中國儒家傳(chuan) 統的現代轉化、文明交流與(yu) 對話,著有《中與(yu) 庸:論儒學的宗教性》、《仁與(yu) 修身:儒家思想論集》、《今日的儒家倫(lun) 理:新加坡的挑戰》、《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wei) 自我認同》、《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三重和弦:儒家倫(lun) 理、工業(ye) 東(dong) 亞(ya) 與(yu) 韋伯》、《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現代精神與(yu) 儒家傳(chuan) 統》等。

 

羅義(yi) 俊,1944年生,上海社科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與(yu) 當代新儒學,著有《劉邦》、《漢武帝評傳(chuan) 》、《錢穆學案》、《大唐興(xing) 亡三百年》、《評新儒家》。 

 

蔡德貴,1945年生,山東(dong)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猶太教與(yu) 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長、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孔子研究》主編。兼任山東(dong) 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hui) 理事、中國宗教學會(hui) 理事等。主要研究阿拉伯哲學、巴哈伊教等,著有《阿拉伯哲學史》、《當代新興(xing) 巴哈伊教研究》等。

 

束景南,1945年生,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炎黃研究會(hui) 理事。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文學、宋明理學,著有《朱子大傳(chuan) 》、《中華太極圖與(yu) 中華文化》、《朱熹佚文輯考》、《朱熹年譜長編》、《莊子哲學的骨架》。 

 

潘公凱,1947年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著名中國畫家、美術理論家、教育家,連續在中國兩(liang) 所最重要的美術學院擔任院長。主要研究中國畫史、中西美術交流與(yu) 比較、中國美術與(yu) 現代性,著有《中國繪畫史》、《限製與(yu) 拓展》、《潘天壽繪畫技法解析》、《潘天壽評傳(chuan) 》等,主編《潘天壽書(shu) 畫集》(獲國家圖書(shu) 獎)等。

 

郭齊勇,1947年生,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湖北省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著有《文化學概論》、《熊十力思想研究》、《傳(chuan) 統道德與(yu) 當代人生》、《儒學與(yu) 儒學史新論》。 

 

楊東(dong) 平,1949年生,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民間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副會(hui) 長、北京市西部陽光農(nong) 村發展基金會(hui) 理事長。主要從(cong) 事教育研究和文化研究,著有《通才教育論》、《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21世紀生存空間》、《最後的城牆》、《傾(qing) 斜的金字塔》等,編有《教育:我們(men) 有話要說》、《大學精神》、《社會(hui) 圓桌》等。 

 

張祥龍,1949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西方哲學、現象學、儒家哲學,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yu) 中國天道》、《海德格爾傳(chuan) 》、《從(cong) 現象學到孔夫子》等。 

 

陳來,1952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中國哲學會(hui) (ISCP)副執行長。主要研究儒家哲學、宋元明清理學,著有《朱熹哲學研究》、《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宋明理學》、《哲學與(yu) 傳(chuan) 統:現代儒家哲學與(yu) 現代中國文化》、《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yu) 新心學》、《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等。 

 

蔣慶,1953生,1982年畢業(ye) 於(yu) 西南政法大學法律係,先後任教於(yu) 西南政法大學、深圳行政學院。2001年申請提前退休,在貴陽龍場建陽明精舍,任山長。著有《公羊學引論》、《政治儒學》、《以善致善》、《生命信仰與(yu) 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現代價(jia) 值》等,主編《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 

 

李明輝,1953年生,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暨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曾擔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係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宋明理學、康德哲學,著有《儒家與(yu) 康德》、《儒學與(yu) 現代意識》、《康德倫(lun) 理學與(yu) 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孟子重探》、《康德倫(lun) 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 

 

楊澤波,1953年生,複旦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儒家哲學,著有《孟子性善論研究》、《孟子評傳(chuan) 》、《孟子與(yu) 中國文化》等。 

 

盛洪,1954年生,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山東(dong) 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宏觀經濟問題、中國產(chan) 業(ye) 政策、文明衝(chong) 突、融合與(yu) 整合,著有《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以善致善》,《舊邦新命》等。 

 

李景林,1954年生,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儒家哲學、道家哲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著有《教養(yang) 的本源》、《儀(yi) 禮譯注》、《中國哲學史通》等。 

 

王曉明,1955年生,上海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現代中國文學、文學理論和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著有《沙汀艾蕪的小說世界》、《潛流與(yu) 旋渦——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的創作心理障礙》、《追問錄》、《無法直麵的人生——魯迅傳(chuan) 》、《王曉明自選集》、《高調與(yu) 低調之間》等。

 

胡曉明,1955年生,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hui) 秘書(shu) 長。主要研究中國文學思想、近代詩學、學術史,著有《中國詩學之精神》、《萬(wan) 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靈根與(yu) 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饒宗頤學記》、《文化江南劄記》等。 

 

廖名春,1956年生,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出土簡帛和先秦秦漢學術思想史,著有《周易研究史》、《荀子新探》、《帛書(shu) 易傳(chuan) 初探》、《新出楚簡試論》、《周易經傳(chuan) 與(yu) 易學史新論》等。 

 

楊儒賓,1956生,國立清華大學(台灣)中國語文學係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儒家哲學、宋明理學,著有《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莊周風貌》、《儒家身體(ti) 觀》等。

 

林安梧,1957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所專(zhuan) 任教授、中央大學哲學所暨中文係兼任教授、《鵝湖》學刊總編輯。主要研究中國哲學、比較哲學、宗教哲學,著有《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儒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哲學省察》、《中國宗教與(yu) 意義(yi) 治療》、《契約、自由與(yu) 曆史性思惟》、《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熊十力體(ti) 用哲學之研究》、《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等。 

 

陳昭瑛,1957年生,國立台灣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江山有待》(小說)、《台灣文學與(yu) 本土化運動》、《台灣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台灣詩選注》、《馬庫色:美學的麵向》(譯注)等。 

 

張汝倫(lun) ,1957年生,複旦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市中西哲學和文化比較學會(hui) 常務理事。主要研究西方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yi) 、解釋學、中國近現代哲學,著有《曆史與(yu) 實踐》、《海德格爾與(yu) 現代哲學》、《思考與(yu) 批判》、《中國現代思想研究》等。 

 

黃玉順,1957年生,四川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理事。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尤其儒家哲學、中西比較哲學,著有《易經古歌考釋》、《生活儒學》等。

 

景海峰,1957年生,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理事,深圳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新儒學,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評傳(chuan) 》、《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新儒學與(yu) 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等。

 

陳少明,1958年生,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人文科學方法論,著有《儒學的現代轉折》,《被解釋的傳(chuan) 統》,《反本質主義(yi) 與(yu) 知識問題》,《漢宋學術與(yu) 現代思想》,《經典與(yu) 解釋》,《現代性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等。 

 

黃勇,1959年生,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庫茲(zi) 城大學哲學教授。兼任美國新儒學研究會(hui) 主席,比較哲學雜誌《道》常務編委。主要研究道德哲學、宋明理學、宗教比較與(yu) 對話,著有《信仰之善與(yu) 政治正義(yi) 》等,譯有羅蒂《後哲學文化》等。 

 

汪暉,1959年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人》叢(cong) 刊主編之一,《讀書(shu) 》雜誌執行主編。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著有《汪暉自選集》、《現代中國思想的興(xing) 起》、《死火重溫》、《中國的新秩序:轉化中的社會(hui) 、政治與(yu) 經濟》等。 

 

梁治平,1959年生,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法律史、比較法律文化和法理學,著有《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研究》、《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釋》等。 

 

韓星,1960年生,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陝西師範大學宗教中心儒學—儒教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儒學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著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等。 

 

趙汀陽,1961年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互動知識中心主持。主要研究現代哲學、美學,著有《論可能生活》、《直觀》、《人之常情》、《二十二個(ge) 方案》、《一個(ge) 或所有問題》、《走出哲學的危機》等。 

 

任劍濤,1962年生,中山大學政治與(yu) 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政治科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道德哲學與(yu) 政治哲學、公共理論、行政倫(lun) 理、當代中國政治分析,著有《從(cong) 自在到自覺——中國國民性探討》、《倫(lun) 理政治研究——從(cong) 先秦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道德理想主義(yi) 與(yu) 倫(lun) 理中心主義(yi) ——儒家倫(lun) 理及其現代處境》等。 

 

陳明,1962年生,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原道》主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2001年對談錄》、《儒者之維》。 

 

高全喜,1962年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西方政治哲學、法哲學和憲政理論,著有《理心之間——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法律秩序與(yu) 自由正義(yi) ——哈耶克的法律與(yu) 憲政思想》、《休謨的政治哲學》、《論相互承認的法權——精神現象學研究兩(liang) 篇》等,主編有《大國》、《政治與(yu) 法律思想論叢(cong) 》、《國是文從(cong) 》等。 

 

範瑞平,1962年生,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與(yu) 社會(hui) 行政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儒家生命倫(lun) 理學與(yu) 比較哲學,有譯著多部。

 

康曉光,1963生,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中國消除貧困獎評選委員會(hui) 主席。主要研究貧困與(yu) 反貧困、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政治發展與(yu) 政治穩定等問題。著有《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扶貧行為(wei) 研究》、《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貧困與(yu) 反貧困理論》等。 

 

林宏星,1963年生,又名東(dong) 方朔,複旦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倫(lun) 理學,著有《蕺山哲學研究》、《劉宗周評傳(chuan) 》等。 

 

楊陽,1964年生,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與(yu) 政治文化、中國政治製度史,著有《王權的圖騰——政教合一與(yu) 中國社會(hui) 》、《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思維》、《思想者的產(chan) 業(ye) 》等。 

 

幹春鬆,1965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哲學,著有《製度化儒家及其解體(ti) 》、《現代化與(yu) 文化選擇》等。 

 

秋風,1966年生,獨立學者,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cong) 事古典自由主義(yi) 理論與(yu)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譯介、研究,著有《為(wei) 什麽(me) 是市場》、《立法的技巧》等,譯有《哈耶克與(yu) 古典自由主義(yi) 》、《知識分子為(wei) 什麽(me) 反對市場》。

 

韓德強,1967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係研究員。主要研究經濟學、政治學、社會(hui) 學,著有《碰撞——全球化陷阱與(yu) 中國現實選擇》、《薩繆爾森〈經濟學〉批判——競爭(zheng) 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