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兵】李克強為何禮遇饒宗頤?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5-05-04 10:58:13
標簽:
侯小兵

作者簡介:侯小兵,獨立評論人,現居杭州。

李克強為(wei) 何禮遇饒宗頤?

作者:侯小兵

來源:首發於(yu) 新浪曆史,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十三日丁醜(chou)

           耶穌2015年05月01日

 

  

 

4月27日,李克強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會(hui) 見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香港大學榮休教授饒宗頤先生,這或可視作繼去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看望儒學大家湯一介先生後,中國最高領導人力圖推動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所釋放的又一信號。

 

饒宗頤先生是享譽海內(nei) 外的國學大師,在經學、史學、宗教學、敦煌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均成果斐然,堪稱百科全書(shu) 式的人物,與(yu) 季羨林先生一起享有“南饒北季”的美譽,更被學界推重為(wei) “整個(ge) 亞(ya) 洲文化的驕傲”。饒宗頤先生的學問出入古今中西,卻並非泛濫無歸,其博學背後乃是膺續、複興(xing) 民族文化生命的一以貫之之道,這於(yu) 他在北大百年校慶紀念上所作的《新經學的提出——預期的文藝複興(xing) 工作》講演中可見一斑。

 

在該文中,饒宗頤先生認為(wei) “經書(shu) 是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寶庫,是國民思維模式、知識涵蘊的基礎,也是先哲道德關(guan) 懷與(yu) 睿智的核心精義(yi) ”,提出“重塑新經學”以推動民族文化複興(xing) 。

 

經學傳(chuan) 自孔子,自漢代以後貫穿了整部中國曆史。傳(chuan) 統中國政治、社會(hui) 的構建、中國人心靈的塑造,無不滲透著經學的深刻影響。可以說,經學是民族文化生命的精魂,中華民族文化生命的發展史,就是經學在不同的曆史情境中不斷更新、重塑的曆史。中國文化能夠薪火相傳(chuan) 而無斷裂,實賴經學日新之功。

 

然而自清末以降,在西學的衝(chong) 擊下,傳(chuan) 統的經學逐漸瓦解,中國社會(hui) 也開始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轉型。經學的瓦解,使中國社會(hui) 喪(sang) 失了共同的價(jia) 值認同而陷於(yu) 分裂,至今日而未已;而經學自身也被碎片化為(wei) 西式的不同學科而不複其本來麵目。經學瓦解後的中國,在文化上既失去了魂魄,也就隻能對西學亦步亦趨,喪(sang) 失了解釋自身的能力。

 

但作為(wei) 一個(ge) 具有悠久曆史的超大規模文明體(ti) ,終究不能一直在蒙昧中前行。尤其是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長,如何重新認識自身並在此基礎上重塑自身以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便成為(wei) 當下至為(wei) 緊迫的課題。而要回應這一時代所提出的要求,完全求助於(yu) 他種文化顯然行不通(整個(ge) 二十世紀的中國曆史也已經證明了這點),而隻能回到自身文化傳(chuan) 統,重新接續民族文化生命。《詩》雲(yun)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民族的“新命”,實有賴於(yu) 新經學的成立以重建之。

 

新經學的使命,依筆者的陋見,至少應包含幾個(ge) 方麵。首先,為(wei) 中國政治、社會(hui) 的重構提供內(nei) 生性的資源與(yu) 解釋。其次,提供新的價(jia) 值認同,重塑國人的心靈。再次,為(wei) 世界提供一種與(yu) 自由民主不完全相同的具有普遍意義(yi) 的新的文明形態。至於(yu) 新經學的麵貌,則應是貞定自身文化傳(chuan) 統主體(ti) 性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其他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可以以中國解釋中國,進而可以對世界給予新的解釋的既一以貫之又規模廣大、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學術體(ti) 係。

 

饒宗頤先生在十多年前提出“重塑新經學”,固然是他思想的敏銳,也不能不說是時代的感召。可喜的是,時至今日,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此均逐漸有越來越強的自覺。饒老彼時充滿自信的預期21世紀中國“將踏上一個(ge) 文藝複興(xing) 的時代”,他的預言或許不會(hui) 是一個(ge) 太過遙遠的夢想。

 

(作者是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