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讀經”(韓星)

欄目:少兒讀經
發布時間:2004-03-07 08:00:00
標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自從台灣王財貴教授、南懷謹先生於90年代初倡導和推行華人“少年讀經運動”以來,在台灣,讀經教育理論已經廣被家長及老師所接受,讀經的兒童已超過一百萬人,也就是超過了所有兒童的半數。大陸讀經人口的成長比台灣快了將近五十倍,但因地大人多,接受讀經教育的兒童,在全體兒童的比率上,還是微不足道的。(王財貴:《關於2004年讀經教育推廣的建議案》)
 
最近,由中華孔子學會組編,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蔣慶先生花兩年時間精心選編的《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並作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申報課題實驗用書,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課外輔助讀物。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是中國文化複興的基礎性工作。然而,近來卻在某些媒體上出現了對“讀經”的不同看法,印發了很大的爭議。其溫和的擔心是怕兒童讀經會不會又加重先生的負擔,禁錮青少年的思想;其激烈點的認為這種讀經活動是封建思想的回潮,是想用腐朽的封建社會那一套毒害下一代;甚至還有些更為不可救藥的人竟然用非常刻薄的“語言”開口大罵讀經活動以及提倡讀經活動的學者。
 
當今的“讀經”,其“經”字有不同的含義,狹義的就是指傳統文化中的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這些經典,廣義的則以儒家經典為主包括先秦諸子中的《老子》、《莊子》,佛教的《金剛經》、《壇經》、傳統蒙學教材《三字經》、《弟子規》等以及《楚辭》、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等等,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各種經典。批評者一般特別見不得儒家的“經”,所以我了主要是就狹義的“讀經”而言的。我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和主流,儒家經典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的精華。對此,《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前言對“中華文化經典”所做的定位是比較恰當的:
 
所謂中華文化經典,是指中國曆史上長期公認的體現聖賢義理之學的諸經典,即六經、四書、諸大儒代表作以及具有深遠影響的選本;所謂精華,是指諸經典中最能體現聖賢義理的核心價值,即最能體現常道常理所蘊涵的思想精髓;所謂必讀,是指作為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必須了解的最基本的經典內容,即不了解這些經典內容就不能成為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如何看待以儒家經典為主的“讀經”?我的個人看法:
 
一、實事求是地認識辛亥革命的廢除讀經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狀況
 
1912年蔡元培上台擔任教育總長,一上任就廢除了小學“讀經科”。從此,中國的教育體係中沒有了經典教育,中華民族成了拋棄自己經典的民族。1917年,胡適發表白話文宣言,1920年小學語文課全麵改用白話文後,我們的國人便漸漸連一般古文都看不懂,更不用說“讀經”了。
 
當時的廢除讀經是有其曆史合理性的。因為在這以前,以儒家經典為主的中國傳統典籍,原本就是中國上古文化的遺存,經過孔子的刪削考訂將其精華流傳了下來,並成為儒家的国际1946伟德基礎,但在秦漢以後逐漸被統治者提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特別是到了後來不斷地被政治化、教條化、迷信化、繁瑣化,還成為士子科舉的敲門磚,敗壞了聲譽,遭到了有知之士的反感和批評,以至被革命派把儒經與封建專製聯係在一起,隨著封建製度的埋葬而徹底廢除了。這就在合理性中蘊藏了後來非理性的因素,實際上是一種“矯枉過正”的手段。這種“矯枉過正”越來越走極端,到“文化大革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其結果,就是在“徹底”廢除讀經之後實際上是割斷了中國人與幾千年文化傳統的血肉聯係,造成了以經典為基礎的中國文化的斷裂。這在斷裂的同時就是“全盤西化”,一切以西方為藍本,為目標,唯西方的馬首是瞻。
 
從1912年到現在已經近一個世紀了,當今90歲以下的人在除了個別學者,港澳台以及海外華僑外,基本上都沒有受過係統的儒家經典的教育,也就是說老、中、青三代的中國人已經是不敢、不會讀經了,沒有機會接受係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那麽,中國人的文化教養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為我們時時處處學習西方而文化水平提高了?更受外國人敬重了?顯然不是這樣。而且,20世紀中國出現的這麽多觸目驚心的事情,不能不說與中國人整體失去文化教養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今天的中國,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急功近利,爾虞我詐,道德失範,誠信缺失,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沉渣泛起,成為社會公害;許多人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等等,也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非常可怕的消極影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為人們學習和娛樂開辟了新的渠道,但同時,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也通過網絡傳播,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在各種消極因素影響下,少數未成年人精神空虛、心理脆弱、行為失範,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使犯率增高,犯罪年齡降低,這都是整個社會隻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的提升國民文化教養所必然產生的後果。
 
今天,就是所謂“靈魂工程師”的高級知識分子、專家、學者,也屢屢做出令人不齒之事,值得反思。中國台灣王財貴教授在學術報告中曾經尖銳地指出:現在的中國人已經不能讀中國書了,縱使你受過十幾年的教育,你是高級知識分子,連自己祖先的書都不能讀了。堂堂一個中華民族後代子孫,而居然自己認為是:我們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縱使你知道我們民族有文化,你卻自己一點了解都沒有。像這樣,你的心靈不得高度的成長,就變成文化侏儒!高級知識分子對自己祖先的東西一點基礎都沒有,你還算是一個中國人嗎?一個沒有自己文化傳統的中國學者到外國,他就變成國際的文化乞丐。文化的侏儒是隻知道西方,不知道東方,你連西方也都學不到好處。現在的文化侏儒就隻知道思考跟知識,你不知道有人品跟教養,你不知道有智慧,這樣也是文化的侏儒、教育的侏儒。(《兒童中西文化經典導讀與啟蒙教育》)
與此相聯係的就是我們在到處喊科教興國,提高學術研究的水平,加大學術研究的投入,然而我們的學術水平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提高,甚至在科技方麵在世界上的排名中還有倒退。這是為什麽?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曾問他的博士生:上個世紀之交,文人都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國學根底很深,產生了一批大師級的人物。近幾十年,為什麽我們沒有大師級人物,為什麽沒有產生世界性的著作?除了封閉、積貧積弱,“文革”等因素,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
 
二、今天的讀經與辛亥革命以前的讀經有根本的不同
 
今天的讀經是在埋葬了封建社會已經近一百年的21世紀,中華民族不但已經整體上站立了起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還正在一步步地通過艱難困苦,戰勝千難萬險,走向全麵複興。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今天的讀經已與那個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民國初年在廢止讀經以後不久,曾經有一股複古勢力,欲借尊孔讀經之名以恢複封建皇權專製。其時孔子和儒學經典剛剛失去法定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作為思想權威孔子象征的孔廟還遍布州縣,春秋仍由各級政府主持公祭,即使像北京大學這樣的新式學校,文科仍有例行祭孔;儒學經典仍然被作為各級學校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教材。今天的中國與民國初年的中國已有天壤之別,孔子及其學說改變沒有任何特權,隻是在人們的懷疑乃至嘲諷中在少數儒者那裏保留著敬意和尊嚴,甚至還要借“國學”或“傳統文化”的名義求得生存。90年代以來,從台灣興起了讀經活動,並開始發展到了大陸,就有許多人坐臥不安,冷嘲熱諷,上綱上線,大事張伐,把今天的讀經與曆史上“尊孔讀經”聯係起來,以為是封建的沉渣泛起,如果不是目光短淺,就是別有用心。
 
在今天的曆史條件下的讀經,倡導者不過是一些文人、學者、教育家,而推動和組織的也隻不過是民間的義舉,許多教師都是以義工的形式,是在憑著自己的良知盡一個中國人的責任。這些有識之士有感於文化傳統的斷裂,有感於未成年思想貧弱,心靈空虛,道德滑坡而做的補偏救弊的工作。我們提倡兒童讀經的不是為了科舉高中,升官發財,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繼承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至於使傳統文化斷層,具體點說就是學習修身養性,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蔣慶先生在《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前言”中說:“《誦本》編訂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給中國所有的兒童提供一個誦讀中華文化經典的最基礎的教本。中國文化的複興必須從娃娃抓起,兒童背誦中華文化經典,從小在心中埋下中國聖賢義理之學的種子,長大成人後自然會明白中國曆代聖賢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懂得內聖外王、成己成物、知性知天的道理,從而固守之、踐履之、證成之,將聖賢的教誨融入自己生命成長的曆程,積極地去參與曆史文化的大創造,努力做到讚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
 
今天的讀經在青少年的整個學習中隻占微不足道的比例,切沒有任何強製性,可以說隻不過是“課餘”愛好之一。我們的家長可以趕著孩子去學鋼琴,學畫畫,學書法,學劍橋少兒英語,學這些沒有多少深意的、知識性、技巧性的東西,為什麽就不能誦讀遠比這些意蘊深刻、博大精深的傳統經典呢?這些經典是有數千年悠久曆史的中華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中國文化的根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湯一介先生曾說:“任何一個有很長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有自己的根基,讓兒童從小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很重要。從小讓孩子了解文化根基,他們就會在非常深厚的文化資源裏吸取力量。”
 
三、讀經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工作
 
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 其中提出具體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包括四大塊:愛國主義、革命傳統、中華傳統美德、民主法製。筆者以為中華傳統美德才是根本,才可以生長或涵蓋其他三方麵。
 
中華傳統美德具體體現在古代的聖賢人物、誌士仁人身上,但他們的思想修養的根源其實是紮根於以儒家經典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經典當中,也可以說中華傳統美德的理念就蘊藏在以儒家經典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經典當中。如果不對這些經典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華傳統美德,使這些美德滲透到自己的血脈之中。
 
要切實落實《意見》,不是再向過去一樣開開會,喊喊口號,就必須自小者近者切實做起,也即從根基做起!這就是從最根本最切實的讀經的教育做起。一方麵,從整個社會來講,已經有三代人與經典無緣,現在讀經對於他們來說是來不及了,其中雖然有亡羊補牢的可能,但已經影響了中國人的整體素養,悔之晚矣。另一方麵,從兒童時期開始讀經,培養下一代則又是如此地急迫,因為兒童時期心理情感尚在發育過程當中,有很大的可塑性,等到成年了,如果沒有獲得良好的教育,毛病形成了,性情養成了,就來不及了。因此,要以全社會性的讀經活動作為基礎,作為一種最簡易可行但卻最實際有效的途徑,從根本做起,來救助文化、扶持人心。
 
四、讀經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很多批評讀經人說這是違背兒童天性,不符合教育規律的,是這樣嗎?事實上,讓兒童在不求甚解的前提下以輕鬆愉快地朗讀和背誦傳統文化的經典,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教育方法。不但在中國,而且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當中的古代的曆史文獻中,都曾經記載了這種教育方法對於開發兒童智慧的益處。
 
今天,一般都認為,在小學階段,應該多背誦中國的傳統的文化典籍,小學生可能不會理解,但是不要求他們理解。因為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實際上是教人怎麽做人做事的,而怎麽做人做事實際上貫穿在人的一生當中。小學生記憶力好,當把這些東西記住了,是很難忘記的,這樣,在他以後的成長中,他會遇到很多事情,然後會想起以前學的東西,就會有恍然大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終身學習”。
 
今天,更有許多教育家和學者通過現代教育、教學科學的研究證明了讀經是有其科學依據的,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曾經就兒童誦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與潛能開發之間效應相關性進行了實驗。實驗組分別隨機選取上海市兩所幼兒園、四所小學中的幾個班級為實驗班級,並選定了平行相關的對照班,對實驗班試用了為期兩個學期的讀經方法之後,分別對他們在識字量、記憶力、注意力、智商和人格等五個方麵的指標進行了試驗前後差異、對照班和實驗班之間差異的比較和檢驗。統計分析的結果發現,讀經這種教育活動對於同時提高兒童的識字量、記憶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關或促進作用,是值得推廣的良好教育方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兒童誦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與潛能開發”效應相關研究報告》)
 
南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翟本瑞對讀經的效果有更長期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老師及家長對讀經反應良好,因為讀經能夠提高學習成效、提升學習能力的項次計有:提升記憶力、增進日後的理解力、加強閱讀能力、思考的觸角多且廣、提高語文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語匯、認識許多字(識字)、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專注力、持續力增加、開發理性等。對於生活常規、行為儀節等屬德育、群育的範圍項,讀經具有影響的項次計有:涵養性情、修身養性、比較懂事、不和別人計較、容易靜下來、達到自我規範、自我要求、具有反省能力、易於接受他人的指正、懂得兄友弟恭、體諒別人、具有羞愧心、在家表現好、師生間互動良好、同儕間互動良好、班級常規良好、整潔、秩序得名、家長產生自信心、自己比較有自信心、增添生活情趣等,可見讀經可以陶治性情,教化民眾,具有規範性功能。除此之外,讀經對於存留文化、導正社會風氣,亦有相當程度的作用。實證研究中,讀經班級在德育、群育、美育各項上的影響效果相當顯著,智育雖然因為班級內部的調整,無法見出統計上的差異,但在實際訪談中,許多受訪者皆表示讀經對智育各學科亦有相當突出表現。(翟本瑞:《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兒童讀經運動的教育社會學反省》
 
台灣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說:“從兒童開始誦讀經典名著,是我們一貫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紀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而被逐漸丟失了。據悉,現在的歐美也開始反思現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漸恢複傳統的誦讀方法。童年記誦的東西肯定會忘記很多,但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它們會成為一個人生命的一部分。”
 
台灣著名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說:少兒讀經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中華文化最好的貨幣就是經典,在年幼時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他們長大後一定會知道怎麽用。
 
牟宗三的學生,在台灣和大陸推動少兒讀經的王財貴教授有學術報告《兒童中西文化經典導讀與啟蒙教育》,認為兒童是吸收的年齡,他不是發表的年齡,兒童是累積的年齡,他不是組織的年齡,所以兒童隻是隻管吸收,他就象海綿一樣,有什麽吸收什麽,全部吸收進來,至於懂不懂,不是他的事。他對於自己懂,很高興,對於自已不懂,他也很高興,對於自己懂不懂他自己都不曉得,我們大人不要那麽緊張,提醒他你一定要懂,這是違反了他的天性。
 
網上也有網友這樣評論讀經活動:“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很好,應該推廣。中國的四書五經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凝結了人類和民族的智慧,有很好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30歲了,前一段時間才認真地讀了《大學》、《中庸》、《呂氏春秋》等書,別人都覺得我奇怪,我卻覺得受益匪淺。人家說,和一個優秀的人談話可以得到提高。在讀那些古書的時候,就像和睿智的古人在交流,何樂而不為?難道真的隻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嗎?看著別人的牛排沙拉的時候,別忘記自己還有魚翅燕窩。” 說得多好啊,這是親身的體驗,是失去了在兒童時期讀經機會的年輕人在成年時補充讀經的真實體會。
 
五、讀經是直接針對當前中國教育的弊端
 
中國教育的弊端很多,已經讓學生忍無可忍,讓家長憂心忡忡的主要有:
 
1、應試教育的弊端
 
現行教育體製下所形成的應試教育模式及其危害已經為許多有識之士所公開批評,並且進行呼籲。可是,這正是完全拋棄中國傳統教育引進西方教育製度的結果,眾所周知,20世紀的中國教育,台灣是學美國、大陸是學蘇聯,改革開放以後又學歐美。在毛時代我們主要是照般前蘇聯的教育體係,改革開放以來又以歐美的教育為楷模,所謂與國際接軌,惟獨忘了與傳統的血脈相連。
 
中國現在這種集體性的課堂教育方式,教師進行的大麵積的、統一的、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在一個班幾十名學生中,老師是沒有辦法對每一個有深入的了解,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因材施教。特別是在中小學盛行的應試教育和大學狹隘的專業教育,評價教育成果的最後方式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基本上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個性豐富、生動活潑的人所需要的一切。中國教育,包括中小學教育的巨大缺陷,大多數論者以為我國的教育普遍存在著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是重視現有知識傳遞和積累,缺乏創造性的培養,提倡死記硬背,實行題海戰術,使用標準答案,壓製學生的個性發展,把教學過程單純理解為對現有知識傳遞和積累,在教學方法和考試製度上也是重繼承輕創新、重灌輸輕發現等等,這是當前我國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中國的學生知識基礎紮實,但缺乏創造力,如中國的留學生在美國,考試都是很好、最好的,但做創造性的研究卻不如美國的學生。學生之所以創造力匱乏,原因主要在於我國教育長期以來把學生當成了“產品”,把學校當成了“企業”,這個“工廠”可以進行成批成量的“生產”,因而沒有可能因材施教,也沒有辦法使學生有獨特的創造精神,盡管有社會有識之士的呼籲和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的努力,卻始終無法擺脫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怪圈,在知識型教育模式之中徘徊。
 
這樣的教育是必須進行改革,進行調整的。而改革調整的基本做法就是要加強素質教育,把對學生進行人文道德培育和知識性、專業性的教學結合起來。
 
2、學校素質教育的弊端
 
素質教育講了很多年、在實際操作中隻是擺花架子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今天的教育雖然一直在強調德、智、體、美全麵發展,但在實際教育過程當中,這些方麵往往是抽象的的議論多,具體的實施措施少;在教育過程中不同方麵的內容是割裂的,不能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注重知識的傳授,以為教給學生分門別類的各種知識就能夠達到育人的目的,結果是學生什麽都學了,什麽都知道,考試成績也都不錯,卻在實際上還不是一個“成人”,不能很好地完成其人生的任務和社會的責任。
 
特別是在德育方麵,曾經把德育當成思想政治教育,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講“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改革開放以後是“五講、四美、三熱愛”。這些“德育”目標都很正確、也很具體,可是收效並不大,原因在哪裏呢?“五愛”中的每一愛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結果多中心等於沒中心,而相應地忽視了人之為人的根本的東西,如基本的道德品質,基本的做人標準,為人處世的方法等,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學生躬行踐履的具體途徑與方法,於是就使這些正確的德育目標僅僅成為動聽的口號,難以落實到人們的行動上。“五講、四美、三熱愛”也有類似的弊病。既是近幾年小學的“品德”課也令人很失望。老師的動機原本是為了讓人學好,但卻很難讓學生心動。比如“小棉襖找媽媽”這個內容,講了半天,最後告訴學生小棉襖的媽媽在棉花地裏。確實是有點無聊。三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裏麵的語言、圖畫和內容完全是哄三歲小孩玩的,都是些花花綠綠、蹦蹦跳跳的卡通人物。道德教育用卡通畫的形式,這是教育專家的“創新”,很多人不理解現在的小孩為什麽什麽事都嚴肅不起來,看看這些卡通式的道德教育就理解了。再看書中的語言,都是一些“專家”所理解的小孩“應有”的輕飄語言。“想想自己的表現,你是‘小棉襖’還是‘小煩惱’?”這種哄小孩睡覺的話竟然是品德教育的語言!這是對三年級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嗎?這也非常可悲地反映了我們國家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根本原因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失去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底蘊,必然變得空泛、無力、含糊、浮淺,甚至可笑。
 
這種狀況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引起教育領導部門的重視,加上高考、中考指揮棒的作用,隻重智育忽視德育的現象日趨嚴重,造成了德育教育遊離於學生的思想、心理和實際生活之外,有空洞、教條、形式化之蔽,使許多學生由於品德、心理等做人方麵的缺陷,極大地影響了他們聰明才智的發揮。
 
素質教育不是花架子,素質教育更不是蒙蔽學生的幌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何落實素質教育一直沒有科學的、明確的、易操作的方案。筆者以為,在素質教育中,通過閱讀經典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境界,充實學生精神生命,完善學生的人格是必要的途徑,應該引起各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3、語文和外語教學的弊端
 
我們的語文教育是以白話文為主的所謂現代漢語的語言文字教育,突出的問題是淺薄,所用範文隻不過是現代作家以及報紙、雜誌上的文章,沒有文化底蘊,甚至流於文字遊戲。現在語文教學水平提不高,老師就在考試上做“文章”,出些怪題、難題,不是有某著名的大作家、大學教授做高考語文試題都沒有及格的報道嗎?其弊端的產生與白話文改革、漢字簡化有密切的關係,就是把經過幾千年提煉和考驗的文言文徹底廢除了,大陸還廢除了繁體字,許多古代典籍學生都讀不懂。我們的教育還把文言文象學外語一樣,在大學裏把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基礎課,又有古代文學在中文係,古代哲學在哲學係。這樣的分裂教學,學生整天忙於各種課本的學習,忙於多門課程的考試,結果並沒有學到多少真東西,真是可悲。
 
特別是外語教學簡直是浪費學生的黃金年華,是浪費生命。我們對外開放,學習外語是必要的,但決沒有必要全民學外語,全民考外語,不管什麽專業、什麽職業,不管學了有沒有用,學了能不能用,反正外語已經是人人必過的獨木橋。英語對學生是如此重要,專業課就對不起了,因為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專業課隻要能考及格就行,如果運氣不好,補考也能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也隻能走走過場了。由於英語考試,浪費大量學生學習專業課的時間,使中國現在的大學教學質量與日俱下,已經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這幾年連培養研究生這樣的所謂高級人才也是唯英語論。對於考研者來說,英語具有“一票否決”的作用,它早已成為考研遊戲的必備前提。想招的學生因為英語趕不上要求的水準,招不進來;而英語能力強,對專業了解膚淺,也無心專業的學生卻脫穎而出擠上門來,這是太多中國導師的尷尬和中國學生的悲劇。
 
而這樣“重視”外語教學的結果是什麽呢?結果就是外語成了敲門磚,比傳統的《四書》《五經》還應用廣泛和經久耐用,可以在20多年求學生涯中一級一級地“敲”開不同層次的“門”,甚至工作了,你要評不同層次的專業職稱,你還得用它來“敲”。“敲”完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扔了,或者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應用,也就放的“蒸發”了。可是,不知有沒有人仔細計算過,中國人學習外語,到底了浪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在生命的黃金時代能夠幹多少創造性的事情?
 
本國語言文字、文化學習的片麵和淺薄,外語學習的絕對和無用,可是我們就是對讀經這樣古典文化的啟蒙抱著冷漠和不信任的態度,這才是最大的整個的中華民族的可悲。
 
2003-12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在演講中,溫總理引述宋代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表達中國的文明姿態。這也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姿態。隻有以這樣的姿態,我們才能走出曆史的誤區,走過現實的泥濘,走向輝煌的未來。讓我們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