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er) 背誦《弟子規》引爭(zheng) 議 學者表示關(guan) 鍵在於(yu) 方式
原標題:“《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麽(me) 讀”
作者:趙振江(東(dong) 方早報記者)
來源:《東(dong) 方早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廿三日丁巳
耶穌2015年4月11日
清同治天津萃文堂刊本《弟子規》 圖/孔夫子舊書(shu) 網
最近,幼兒(er) 該不該背《弟子規》成為(wei) 一個(ge) 熱點話題。這本盛行於(yu) 清朝康熙年間的啟蒙讀物,主要內(nei) 容為(wei) 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yu) 學習(xi) 上應該恪守的行為(wei) 規範。關(guan) 於(yu) 這本300年前的幼兒(er) 讀物是否適合讓現在的小朋友背誦,卻引起很大爭(zheng) 議。
父母向校方申請孩子不背《弟子規》
一個(ge) 月前,牛牛父親(qin) 決(jue) 定向孩子就讀的學校宣戰。經過一個(ge) 學期的猶豫,他給學校寫(xie) 了一封信——“我們(men) 的孩子應該有不背誦《弟子規》的權利。”
事情源於(yu) 牛牛的作業(ye) ——開學後不久,老師在“作業(ye) 短信”中通知家長,學校要普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年級學生的作業(ye) 是背《弟子規》,要求家長在家裏也督促孩子背誦。
此前,牛牛父母對《弟子規》完全不了解。牛牛幼兒(er) 園時,就有背誦《弟子規》的自選項目一項。牛牛所在的班級沒有選,而是選了背古詩詞。小學最初要求背誦《弟子規》時,牛牛母親(qin) 的態度很積極。為(wei) 了幫助孩子背下來,牛牛父母要給孩子講解內(nei) 容。這一講,她就覺得不對了。
在牛牛母親(qin) 後來發表的文章中,她這樣描述:“從(cong) 字麵上理解,我對其中的許多內(nei) 容並沒有太多不同意見,但通篇下來,這1080個(ge) 字仿佛在我眼前構造了一個(ge) 具體(ti) 的人……隻要想到要將我眼前這個(ge) 蹦蹦跳跳、一腦子鬼主意的小男孩,變成那樣一個(ge) 老氣橫秋的夫子,一個(ge) 事事看別人眼色來決(jue) 定做與(yu) 不做、用長輩意識替代自己主見的人,我就像心裏爬進了蛆,不隻不願意,還有些惡心。”
這期間,牛牛母親(qin) 看到許多關(guan) 於(yu) 背《弟子規》的帖子。她發現,要求背誦《弟子規》的不限於(yu) 幼兒(er) 園和小學,許多企業(ye) 尤其是中小企業(ye) ,會(hui) 要求職工上班前先背《弟子規》,以樹立職工對老板的正確態度。
牛牛父親(qin) 向校方寫(xie) 了一封請求信。在信中,他一方麵指出《弟子規》並非國學經典,學校不應將其列入“校本課程”;另一方麵則提出,“校本課程”應由學校和家長共同決(jue) 定,而不是由學校單方麵決(jue) 定。“如果學校和部分家長認為(wei) 這是一本必須背誦的好書(shu) ,那這些孩子可以繼續背誦,但對許多和我有一樣認識的家長,我們(men) 的孩子應該有不背誦這種書(shu) 的權利。”
兩(liang) 天後,校長通過班主任透露給牛牛母親(qin) 這樣的信息——她也不理解:現在小學推廣國學有些“瘋”,還要評比要考試,有時候讓老師和學校不知所措。最後牛牛父母與(yu) 校方達成了妥協:校本課程不變,但目前牛牛可以不背《弟子規》。
牛牛母親(qin) 還在文章中摘抄了一條網友的評論來表達自己的問題意識:“《弟子規》好不好另說,但這對父母敢於(yu) 向學校要選擇權,並且得到教育局和學校的理解和支持,這是了不起的,而且真正能夠為(wei) 教育做出改變。”
《弟子規》編選者:識字是主要功能
對於(yu) 《弟子規》的爭(zheng) 議由來已久。因其啟蒙性、易讀性,近年來,《弟子規》被許多小學列為(wei) 國學啟蒙讀本。但是,也有很多人,像牛牛父母一樣,認為(wei) 《弟子規》中涉及的禮儀(yi) 、孝道教育,並不符合當下社會(hui) 。2010年,山東(dong) 省教育廳曾專(zhuan) 門發文,“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nei) 容”。文化學者楊早也曾發表文章,認為(wei) 《弟子規》“每句話都是惡狠狠的規訓,不由分說,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對孩子的教育並無好處。
3月底,在中華書(shu) 局主辦的“‘國學與(yu) 當代教育’學術研討會(hui) ”上,針對《弟子規》該不該讀,學者們(men) 展開熱議。參與(yu) 了《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編輯出版的中華書(shu) 局副編審、經典教育推廣中心主任祝安順認為(wei) :首先,《弟子規》作為(wei) 蒙學讀物之一種,教孩子識字是其主要功能,社會(hui) 告誡方麵的常識隻是順帶講講;其次,他們(men) 把《弟子規》的部分內(nei) 容選入《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主要是看中其背後反映的人倫(lun) 情懷,但對待具體(ti) 內(nei) 容要變通地看。
比如其中提到“親(qin) 有疾,藥先嚐”,祝安順認為(wei) ,“在古代,這句的意思是試試藥燙不燙,然後再拿給父母喝,體(ti) 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關(guan) 懷。這背後的情感才是重要的,而不是真的要求在父母吃藥前,子女先吃一吃。”此外,他還表示,《弟子規》中的部分內(nei) 容濃縮了社會(hui) 常識,鑒於(yu) 孩子精力時間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去嚐試一遍,這樣的教育有利於(yu) 孩子短期內(nei) 完成社會(hui) 化。
《弟子規》該怎麽(me) 讀
“我既不讚同對它推崇備至,也反對一些人無底線地貶斥。在我看來,《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樣讀。”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表示。
徐梓說,作為(wei) 傳(chuan) 統蒙學文本,《弟子規》過去被稱為(wei) “開蒙養(yang) 正之上乘”。該書(shu) 出現在清康熙年間,並在清朝中後期和民國時期的啟蒙課堂上風行。在徐梓看來,《弟子規》的編寫(xie) 和在啟蒙的課堂上使用,是為(wei) 了養(yang) 成孩子的良好習(xi) 慣。其中很多行為(wei) 規範,放在今天也是可以的,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長上、凡事謹慎、努力學習(xi) 等等。但它要培養(yang) 的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君子”,而難以教育出現代社會(hui) 所需要的公民。從(cong) 全篇來看,其中有太多禁絕的內(nei) 容,短短的1080字中,就有43個(ge) “勿”字,這顯然會(hui) 壓抑孩子活潑的天性。
“總體(ti) 而言,孩子讀讀也無妨。現代公民素養(yang) 與(yu) 傳(chuan) 統的‘君子’德性,並不對立。”徐梓最擔心的是現在的教育內(nei) 容選擇不當,教育方式不得法,戕害了孩子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如果過早地背經,單純地背經,會(hui) 引起孩子的反感,當他們(men) 成人之後,也不會(hui) 對傳(chuan) 統文化有親(qin) 切感,依然選擇遠離經典。
“現在很多批評《弟子規》和傳(chuan) 統文化的人,他們(men) 既不懂教育,也不了解傳(chuan) 統文化,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之外,一味批判。外人一看他們(men) 教授的頭銜,就信從(cong) 他們(men) 武斷的說法,而不知道專(zhuan) 家、教授也是有分工的。”徐梓告訴早報記者。
北京大學哲學院教授樓宇烈則認為(wei) ,所有禮儀(yi) 的目的,都是表達內(nei) 心對他人的尊敬。如果我們(men) 糾纏於(yu) 形式,不關(guan) 注形式背後的意義(yi) ,就很難繼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現在對待傳(chuan) 統文化有一種不好的傾(qing) 向,就是把它簡單地分為(wei) 精華和糟粕,這在大家對待《弟子規》上也可看到。”徐梓認為(wei) ,如果隻是讓孩子們(men) 機械地背誦《弟子規》,單純地接受,這也有失教育的本意。
(應受訪者要求,牛牛為(wei) 化名。)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