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必萱】太和聖音

欄目:依仁遊藝
發布時間:2015-03-23 11:08:37
標簽:
範必萱

作者簡介:範必萱,女,貴州貴陽人。畢業(ye) 於(yu)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zhuan) 業(ye) 。曾任科研單位技術員、雜誌社編輯、行政機關(guan) 公務員。退休前就職於(yu) 安徽省審計廳(正處級),高級審計師,注冊(ce) 會(hui) 計師。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擔任蔣慶先生的學術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筆記》。


 

 

《月窟居筆記》之二十五:

太和聖音

作者:範必萱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月窟居筆記》(範必萱 著)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穌2015年8月14日

 

 

 

 

2006年7月2日中午,張建建先生帶來了幾位客人,到下後他們(men) 就直徑向奉元樓走去,步履匆匆。過了一會(hui) ,心蘭(lan) 到月窟居通知我到繙經閣參會(hui) 。我帶上記錄本,立即趕到繙經閣。這時座談會(hui) 已經開始了。在座的除張建建先生、王永慶先生外,還有有一位客人以前沒見過麵。蔣先生向我介紹說,這是深圳交響樂(le) 團團長陳川鬆先生。他們(men) 今天座談的內(nei) 容會(hui) 是什麽(me) ?為(wei) 何會(hui) 場氣氛如此嚴(yan) 肅?直覺告訴我這是一次很重要的座談。

 

我剛落座,聽見蔣先生接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說道:“為(wei) 了中國文化的複興(xing) ,或者說為(wei) 了中國儒教文明的複興(xing) ,我們(men) 需要創作一台大型儒教音樂(le) 。”

 

近年來,蔣先生一直關(guan) 注儒家禮樂(le) 文化的複興(xing) 。之前,我也曾聽蔣先生說過,禮樂(le) 文化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這一天,在陽明精舍的繙經閣,我聽到蔣先生所講的儒教音樂(le) ,猶如沐浴春風,醍醐灌頂。

 

蔣先生說:“據一個(ge) 日本學者考證,孔子的祖上是宮廷樂(le) 師,孔子的家庭是一個(ge) 音樂(le) 氛圍很濃的家庭,孔子從(cong) 小在充滿音樂(le) 氛圍的家庭中長大,受到很深的音樂(le) 熏陶。孔子長大後又努力學習(xi) 音樂(le) ,29歲時向魯國琴師師襄子學琴,最終成了一位精通音樂(le) 的專(zhuan) 家。可以說孔子成了音樂(le) 理論家、音樂(le) 演奏家、音樂(le) 評論家、音樂(le) 文獻整理家,甚至還是歌唱家。所以,孔子在音樂(le) 方麵的體(ti) 認與(yu) 成就,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其它文明創始者如柏拉圖、耶穌、釋迦牟尼等不能比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摒棄音樂(le) ,耶穌和釋迦牟尼沒有從(cong) 音樂(le) 的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孔子則是從(cong) 音樂(le) 的感悟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禮樂(le) 學說。孔子創立的儒學可以說就是音樂(le) 倫(lun) 理學、音樂(le) 政治學、音樂(le) 宗教學、音樂(le) 儀(yi) 式學。所以,儒家文化就是禮樂(le) 文化,中華文明就是禮樂(le) 文明,儒教就是禮樂(le) 之教,儒學就是禮樂(le) 之學。”

 

蔣先生說:“我們(men) 要通過製作一台儒教交響樂(le) 來樹立中國人的理想,這一理想不是虛無縹緲的道教式的理想,也不是像佛教那樣的出世理想,儒教的理想是在中國曆史的苦難中產(chan) 生出來的理想,要比其它理想深沉厚重得多,當然同時又博大高遠得多,實現起來也艱難得多。

 

“通過音樂(le) 的形式,來表達儒教的社會(hui) 理想,通過旋律來舒展儒家的最高理念,這確實是儒教複興(xing) 的一個(ge) 基礎性工作。因為(wei) 音樂(le) 和文字是不一樣的,文字一般是精英性的,而音樂(le) 可以說既是精英性的又是大眾(zhong) 性的,可以雅俗共賞。《樂(le) 記》裏講:‘樂(le) 也者,聖人之所樂(le) 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可見音樂(le) 比文字更容易深入人心,更容易起到教化天下的作用。這是儒教的基本理念,所以儒教特別強調在教化的層麵不僅(jin) 要禮樂(le) 並行,更要以樂(le) 來化成天下。儒教的‘和’的理想貫穿於(yu) 不同層次的各個(ge) 領域,具體(ti) 來說有六個(ge) 層次和領域,即人心和淳、社會(hui) 和睦、政治和善、自然和諧、世界大同、宇宙太和。而這裏的‘和’,都是從(cong) 音樂(le) 的‘和’境界中產(chan) 生的。”

 

蔣先生闡述了儒教“禮樂(le) ”文化中“禮”與(yu) “樂(le) ”的不同:禮是別異,樂(le) 是和同。禮主要強調差別,比如君臣、父子、上下之間的等差,要通過“禮”的別異性來區別。但是一個(ge) 社會(hui) 如果完全靠“禮”的別異性來區別、維係的話,那社會(hui) 中就容易起隔閡差異,所以儒家特別強調“樂(le) ”在社會(hui) 中的“和同”作用,通過樂(le) 的“和同”作用來使社會(hui) 達到和諧和睦。儒教通過“禮”來區別社會(hui) 關(guan) 係,又通過“樂(le) ”來和諧社會(hui) 關(guan) 係。隻有別異與(yu) 和同並存,一個(ge) 理想的社會(hui) 才可能出現。所以不僅(jin) 樂(le) 的本質是和諧,樂(le) 的功能也是和諧。可以說,沒有樂(le) ,人類社會(hui) 就不會(hui) 有和諧。

 

蔣先生說:“《論語》講‘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樂(le) 是人心的最高境界,是生命的最高成就,所以說樂(le) 是最理想主義(yi) 的。同時,樂(le) 也是社會(hui) 、政治、世界、宇宙的最高理想與(yu) 境界。所以,儒教從(cong) 孔子到陽明先生,都把樂(le) 的根本精神——‘和’——作為(wei) 人類的最高理想,如《易經》講‘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朱子有一篇文章《中和說》就專(zhuan) 門講“和”,而陽明所說的“良知”就是“和”。所以,在儒家思想中有各種理念,但最有代表性、最根本的理念則是產(chan) 生於(yu) 樂(le) 的‘和’的理念。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中國儒教文明就是音樂(le) 文明,中國文化就是樂(le) 的文化。因此,我們(men) 現在要複興(xing) 中國文化,要重建儒教,就必須從(cong) 複興(xing) 禮樂(le) 開始。”

 

蔣先生進一步闡述道:“《樂(le) 記》認為(wei) 聲、音、樂(le) 屬於(yu) 不同的三個(ge) 層次——禽獸(shou) 隻知聲,一般民眾(zhong) 則知音,而隻有君子知樂(le) 。我們(men) 將製作的這台儒教交響樂(le) 是給一般民眾(zhong) 聽的,所以可以用‘音’這個(ge) 詞,可以稱作《太和聖音》。用‘聖’來強調儒教的超越性、神聖性與(yu) 博大性。但不能用‘聖樂(le) ’,因為(wei) 隻有聖人才能‘作樂(le) ’,所以,這台儒教交響樂(le) ,可以命名為(wei) 《太和聖音》。還要強調一點,我們(men) 講的‘太和’,不隻是儒教的理想,同時也是全人類的理想,隻是我們(men) 獨特的儒教文化把這一理想充分表達出來而已。”

 

在接下來的講話中,蔣先生對《太和聖音》儒教交響樂(le) 的幾個(ge) 樂(le) 章提出了初步構想,他說:音樂(le) 一開始,應該是一個(ge) 蠻荒的、嘈雜的、無意義(yi) 的、無次序的世界,也就是伏羲畫卦之前的混沌世界。伏羲未畫卦前,是一個(ge) 沒有文明、沒有文化、沒有善惡價(jia) 值的世界,是“洪荒混沌”的世界;伏羲一畫卦,就有了一個(ge) 大變化,乾坤二卦一起,世界頓時明朗起來,變成有意義(yi) 、有文明、有倫(lun) 序、有價(jia) 值的人類世界了,人類曆史就由此開始了。人類就從(cong) 生物性的存在變成了文化性的存在了。音樂(le) 上的感受就是輝煌、崇高、神聖、清朗、有序,一點雜質都沒有,是純乎其純的時代,即是孔子所講的“盡善盡美”的時代。這時音樂(le) 表達非常純粹的道德價(jia) 值,我們(men) 感受到的是一個(ge) 非常神聖、寧靜、和諧、美善的世界;由“洪荒混沌”的世界進入“人類曆史”的世界,在音樂(le) 表現形式上要有一個(ge) 強烈的對比差異,突然間音樂(le) 旋律轉變了,就進入“人類曆史”的文明世界了,即進入了伏羲畫卦時代。以後,進入二帝時代——堯舜時代。二帝完全靠人心歸往而有天下;到了三王時代,開始出現了不純,盡善不能盡美了,因為(wei) 出現了暴力,盡管是為(wei) 了善的目的使用暴力,但三代“王道”總的來說仍然是輝煌、崇高、神聖、有序、和善的。三代以後,進入人類現實的、活生生的退化的曆史,產(chan) 生了天理與(yu) 人欲的衝(chong) 突,一直到現在人類都是處於(yu) 這種理欲衝(chong) 突的世界中。聖賢譜係的源頭就是伏羲、二帝、三王之道,從(cong) 伏羲到堯舜是儒教推崇的人類最理想的聖王時代。三代以後是理想與(yu) 現實衝(chong) 突的曆史,是理與(yu) 欲、善與(yu) 惡衝(chong) 突的曆史,這樣在音樂(le) 具體(ti) 表現的時候,就會(hui) 顯得夾雜、緊張、焦慮,甚至有撕裂感。因為(wei) 在現實的曆史中,已經沒有純粹的天理至善顯現了。但是,在某些時代特定的階段,在某些具體(ti) 人物事件中,有時候天理會(hui) 上升,善會(hui) 上升,天理會(hui) 在曆史中有限的、部分的甚至大體(ti) 的落實。三代以後的曆史是天理王道有限落實的曆史,是夾雜中有純粹、純粹中有夾雜的曆史,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的曆史,是理想中有衝(chong) 突、衝(chong) 突中有理想的曆史。這樣的曆史才是真實的曆史。

 

蔣先生說:“曆史進入三代以後,天理與(yu) 人欲的衝(chong) 突就產(chan) 生了。我們(men) 甚至可以這樣來看曆史,在三代以後的曆史中,人欲之惡的力量比天理之善的力量大,天理之善在曆史中幾乎顯現不出來,出現了《易經》中所說的‘乾坤幾息’的狀況。在音樂(le) 表現這一狀況時,要讓聽眾(zhong) 感受到,雖然理想存在,天理存在,有時候惡的力量、人欲之私的力量相當大,隻有人類中的少數人在堅持理想,固守天理,在為(wei) 理想的落實與(yu) 天理的實現艱難不懈地奮鬥。這少數人就是曆代聖賢君子與(yu) 仁人誌士。雖然理想、天理一直沒有熄滅,但是在現實中卻是鬱而不彰的,在很多時候是‘天地閉,賢人隱’的,曆史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按天理來演進的。我們(men) 儒教的曆史觀與(yu) 西方文化的曆史觀不同,曆史的善惡關(guan) 鍵在於(yu) 人類良知的選擇。”

 

蔣先生沉思了一會(hui) 兒(er) ,接著說:“但是人類是有希望的,這希望的關(guan) 鍵在人類良知的覺醒,在人類行為(wei) 的改變,即由惡的行為(wei) 改變為(wei) 善的行為(wei) 。改變人類的行為(wei) ,讓人們(men) 接受儒教的價(jia) 值,接受人類善的價(jia) 值,具體(ti) 到這台音樂(le) 就是接受‘太和’的價(jia) 值,由此來改變現代社會(hui) 流行的那些利益最大化原則、階級衝(chong) 突原則、征服自然原則、無限增長原則,以及所有違背‘太和’的原則。在音樂(le) 旋律上要有一個(ge) 較大的對比,即天理即將毀滅的時候(天理的毀滅就是人類世界的毀滅),突然間,良知自我覺醒自我振動發出巨大的心靈力量,使我們(men) 看到了人類的希望。按照儒教的曆史觀,一定要把良知的力量凸顯出來,因為(wei) 我們(men) 的文明不像西方文明那樣把曆史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上帝的末世拯救上。我們(men) 的文明,即儒教文明把曆史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人類良知的自我覺醒與(yu) 自我振動上。我們(men) 這段音樂(le) 所要表現的是:雖然天理將崩,但良知還在,而且良知的存在不靠外在的力量來打動它、引發它,而是按照陽明先生的說法,靠良知的自我振動,良知自己會(hui) 覺悟,會(hui) 引導人類的行為(wei) 向善。

 

“良知是清亮的,一點雜質都沒有,但是很微小,一開始非常小,潛藏在人心深處,就是儒家講的人人都有良知。這個(ge) 良知顯現出來的力量,靠良知自身的自我振動,與(yu) 人類退化的曆史無關(guan) 。此時出現一個(ge) 非常清明的、清亮的音符或旋律,讓人有一種在黑暗中出現星光的感覺,或者絕望中看到希望的感覺。良知充滿著活潑潑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壓不住的,人類再大的私欲邪惡都不能阻礙良知的顯現發用,盡管這時良知的出現很微弱。這是這台音樂(le) 中一個(ge) 重要的過渡,就是三代以後的曆史向最後‘太和’理想的一個(ge) 過渡。

 

“就是靠這樣一個(ge) 良知,靠這樣一個(ge) 清明清亮的音樂(le) 旋律,人類才看到希望。在這台音樂(le) 上,一定要突現良知在黑暗邪惡的人類曆史中的這一點光亮。不管這時的音樂(le) 再怎麽(me) 嘈雜、怎麽(me) 緊張、怎麽(me) 黑暗、怎麽(me) 痛苦,這個(ge) 純而又純、清而又清的良知仍然存在。這就是陽明先生說的 ‘一點靈明’。”

 

此時,繙經閣內(nei) 全場俱寂,唯聞鼻息。天地之間,仿佛隻有良知的力量在振動!

 

蔣先生接著說:“這個(ge) 過程結束後,就直接烘托出‘太和’的境界了。因為(wei) 有這種良知的障蔽與(yu) 曆史的退化,才會(hui) 有我們(men) 最後的理想與(yu) 希望。這一理想與(yu) 希望就是我剛才講的六個(ge) 層次:人心的和淳、社會(hui) 的和睦、政治的和善、自然的和諧、世界的大同、宇宙的太和,這也就是‘和’的六個(ge) 理想層次。如果沒有這些理想,人類就毀滅了——現在製造出了核武器、生化武器,還有基因武器,這樣下去,人類怎麽(me) 能不毀滅呢?還有什麽(me) ‘宇宙太和’可言呢? ”說到這裏,蔣先生顯得有些激動。

 

他喝了一口水,停了一會(hui) 兒(er) ,繼續說道:“如果一個(ge) 在其它文明環境下生活的人聽這台交響樂(le) ,他隻是對良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能聽得懂,因為(wei) 良知是人人皆有的,良知是超越具體(ti) 的曆史文化形式的。他會(hui) 從(cong) 自身文明的角度來理解與(yu) 感受良知。良知的呈現是力量,是一種清明的力量。良知的內(nei) 涵要通過音樂(le) 的形式表現出來。沒有一個(ge) 神靈能拯救我們(men) 。能夠拯救我們(men) 的,隻有良知!這一點非常關(guan) 鍵的,作曲家一定要明白。”

 

“最後,是一個(ge) 神聖的、莊嚴(yan) 的、輝煌的、天理流行的太和世界出現,也就是《禮記》所說的大同世界出現,如同《春秋》經中所說的‘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的世界出現。此時天下一家中國一人,世界中充滿著各種祥瑞,這時儒教聖賢所有理想的世界全部出現。同時,還要超越曆史,不僅(jin) 僅(jin) 是大同,因為(wei) 大同是人類之事,‘太和’不隻是人類之事,而是宇宙之事,‘太和’意味著整個(ge) 宇宙都和諧了。”

 

蔣先生繼續說:“我們(men) 這台儒教交響樂(le) 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人類而創作,人類必須有責任為(wei) 宇宙立言立命——宇宙不會(hui) 說話,要靠人類為(wei) 宇宙說話。宇宙之命遭到破壞後,要靠聖賢為(wei) 宇宙重新立命,這就是張載說的‘為(wei) 天地立心’,《中庸》說的‘讚天地之化育’。所以,這台儒教交響樂(le) 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人類而創作,同時也是為(wei) 宇宙而創作。此外,還有生態問題,因為(wei) 生態的毀滅性破壞已經危及到人類與(yu) 自然的生存,現在成為(wei) 一個(ge) 非常嚴(yan) 重的不能回避的問題,這台儒教交響樂(le) 也要為(wei) 生態自然立言立命。也就是說,音樂(le) 的感受,不僅(jin) 僅(jin) 為(wei) 人類,因為(wei) ‘太和’不隻包括人類,也包括宇宙和自然,隻為(wei) 人類立言立命是很自私的,是所謂的‘人類中心主義(yi) ’。

 

“儒教不僅(jin) 講宇宙的太和,還要講文化的和諧。人類所有文明都應該和諧共存,所以世界文明中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都可以吸收進來,比如其他文明中一些美好的音樂(le) ,如基督教的、伊斯蘭(lan) 教的、佛教的美好音樂(le) ,還有其他如印度教的、猶太教的美好音樂(le) ,還有其他少數族裔,如非洲、南美、太平洋島嶼原住民與(yu) 中國少數民族的美好音樂(le) ,都可以在這台儒教交響樂(le) 中表現出來,真正達到一個(ge) 音樂(le) 的大和諧。不過,這個(ge) 音樂(le) 大和諧要有層次,不能雜亂(luan) 無章。”

 

蔣先生強調說:“最後一章表現的效果,要讓所有文明中的人都能聽得懂,都能感受到‘太和’的境界。所以,這台音樂(le) 既是‘為(wei) 天地立心’,又是‘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萬(wan) 世’是指人類曆史的沿續,不是曆史之外的幻想,曆史中的和諧不是虛無縹緲的和諧,而是活生生的、充滿當下生命感受的、現世的和諧。”

 

……

 

我靜靜地坐在那裏聆聽,盡量讓自己的思緒奔騰起來,跟上蔣先生語境轉換的速度。我盡力去想象蔣先生所描繪的每一個(ge) 場景、每一種聲音;我的腦海中已呈現出許多場景,耳邊也似乎響起許多聲音,有清朗的、有昏暗的,有舒緩的、有雜亂(luan) 的……,我的情緒在中國文化曆史的發展變化中跌宕起伏。我想,今天自己在這裏聽到的絕不是一場關(guan) 於(yu) 一台儒家交響樂(le) 的討論,而分明是在聆聽一部中國文化的大型史詩。這部氣勢恢弘的中華文明史詩是多麽(me) 絢麗(li) ,多麽(me) 壯美,多麽(me) 引人入勝啊……

 

我的思緒被張先生的發言打斷。隻聽見張先生激動地說道:“剛才蔣先生在講述音樂(le) 時是充滿激情的,好多年沒有聽到蔣先生這樣充滿激情的論述了……”此時張先生深為(wei) 感動,聲音哽咽,眼裏含著淚花。張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對音樂(le) 有著極好的天賦。他與(yu) 蔣先生相處多年,對陽明精舍的建設作出過許多貢獻。此時,他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已經將他的情感引領進了蔣先生的語境空間。張先生的情緒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ge) 人,我看到蔣先生也動容了。

 

之後,蔣先生和他們(men) 又討論了關(guan) 於(yu) 對人物情感和曆史事件場景如何用音樂(le) 形式表達等具體(ti) 問題。我對音樂(le) 是外行,但此時我已深深感受到儒家禮樂(le) 文化的魅力!

 

 

幾日之後,蔣先生將他對《太和聖音》樂(le) 章構思的文稿交給我閱讀。整篇樂(le) 章結構完整,內(nei) 容浩瀚,令人振奮!欣喜之餘(yu) ,我將這部中華文明大型音樂(le) 史詩的內(nei) 容梗概摘錄如後。

 

獻辭

 

獻給中國音樂(le) 最早的發明者伏羲,相傳(chuan) 他在六千五百年前劃卦作《易》,始製琴瑟教民音樂(le)

 

獻給孔子誕辰二千六百周年,他繼承、發展、創立了以儒教禮樂(le) 文明為(wei) 特征的中華文明

 

獻給王陽明“龍場悟道”五百周年,他的良知學說為(wei) 人類未來指明了希望

 

序:敬天奉元


先天篇: 洪荒混沌


朗誦:“乾坤未劃章”(奏無章節樂(le) 曲)

乾坤未劃,兩(liang) 儀(yi) 未生;陰陽未交,天地未位;倫(lun) 序未立,善惡未形;文明未啟,民智未開,此時一片混沌迷蒙,無秩序,無曆史,無價(jia) 值,無意義(yi) 。自然盡草莽,宇宙似膠漆,萬(wan) 古如長夜,生民同麋鹿。

 

後天篇:


第一章:大哉乾元(皇道:羲皇之道)

朗誦:《易經•乾卦》《彖》曰:“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雲(yun) 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wan) 國鹹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一節:羲皇觀象,乾坤始劃

第二節:易有太極,是生兩(liang) 儀(yi)

第三節:立元正始,萬(wan) 善之長

第四節:天地設位,天下文明

第五節: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第六節:天行剛健,自強不息(背景圖像為(wei) “飛龍在天,群龍無首”)

 

第二章:天下大同(帝道:黃帝堯舜之道)

《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此章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美是音樂(le) ,善是道德。)

朗誦:《禮運•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舉(j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yu) 地也,不必藏於(yu) 己;力惡其不出於(yu) 身也,不必為(wei) 己。是故謀閉而不興(xing) ,盜竊亂(luan) 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第一節:則天而治,天下為(wei) 公

第二節:精一執中,心法相傳(chuan)

第三節:德風普被,人人君子

第四節:八音克諧,神人以和

第五節:簫韶九成,鳳凰來儀(yi) (圖像)

 

第三章:王道禮樂(le) (王道:三代聖王之道)

此章孔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王道甚高甚美,以武力征伐,可謂盛業(ye) ,然在至德上些微未至。雖然,仍是儒教曆史中追求之理想,故仍須大書(shu) 特書(shu) ,大歌大頌也。

朗誦:《書(shu) 經•洪範》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yi) 。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dang) ,王道蕩蕩。無黨(dang) 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e) ,王道正直。會(hui) 其有極,歸其有其,以為(wei) 天下王。”

第一節:湯武革命,順天應人

第二節:貫通三才,天下歸往(王道三通也)

第三節:製禮作樂(le) ,王化大成(唱《詩經•周南》之《麟趾》……)

第四節:周文疲憊,天降宣聖(春秋末世無王,故天降孔子……)

第五節:王道式微,禮壞樂(le) 崩

 

第四章:乾坤幾息(霸王道、霸道、無道、獸(shou) 道……)

朗誦:陽明子《拔本塞源論》曰:“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於(yu) 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將日繁日難,斯人淪於(yu) 禽獸(shou) 夷狄,而猶自以為(wei) 聖人之學。吾之說雖或暫明於(yu) 一時,終將凍解於(yu) 西而冰堅於(yu) 東(dong) ,霧釋於(yu) 前而雲(yun) 滃於(yu) 後,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於(yu) 天下之分毫也已。……”(略)

第一節:私欲乘權,自作主宰(私欲僭為(wei) 天理)

第二節:天地閉塞,聖賢退隱(聖學晦而邪說橫)

第三節:學絕道喪(sang) ,邪惡公行(世無道德義(yi) 理標準,邪惡遂自為(wei) 標準公行)

第四節:攻伐劫奪,無複人理(古代各種攻城奪地之戰爭(zheng) ,近代西方控製世界掠奪他國財富之殖民主義(yi) 戰爭(zheng) 與(yu) 帝國主義(yi) 戰爭(zheng) ,兩(liang) 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戰爭(zheng) ,越南戰爭(zheng) 及現在為(wei) 爭(zheng) 奪石油資源與(yu) 世界軍(jun) 事、政治、經濟、文化等霸權而進行的戰爭(zheng) ,故人道淪為(wei) 獸(shou) 道。)

第五節:三才既毀,天理滅矣

 

第五章:靈明之光(良知之光)

朗誦:陽明子曰:“天地之心,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天地無人的良知,不可為(wei) 天地矣。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是心之虛靈明覺;良知是道心天則,真誠惻怛;是天植靈根,生生不息;是是非之心,善存惡去。良知之在人心,亙(gen) 萬(wan) 古,塞宇宙,天下古今所同,人人皆有。若無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嚐不明。譬如日光,被雲(yun) 遮蔽,雲(yun) 去,光已複矣!是故良知之發見流行,光明圓瑩,是造化的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人若複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kui) 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le) 可代也!”

第一節:良知心體(ti) ,光明圓瑩(無善無惡心之體(ti) )

第二節:私意一動,雲(yun) 遮欲蔽(有善有惡意之動)

第三節:靈明之光,破遮去蔽(知善之惡是良知)

第四節:格物致知,善存惡去(為(wei) 善去惡是格物)

第五節:返心複性,良知圓瑩(無善無惡心之體(ti) )

曲終唱《文成頌》

 

第六章:宇宙太和(宇宙是一和諧和美音樂(le) ,即“宇宙和樂(le) ”,此《樂(le) 記》所謂:“樂(le) ,天地之和也。”此“宇宙和樂(le) ”起於(yu) 人心之和,即起於(yu) 陽明《大學問》所揭櫫之“人心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

朗誦:周子《通書(shu) 》曰:“(略)”

第一節:良知朗照,人心和淳(為(wei) 天地立心)

第二節:仁風廣被,社會(hui) 和美(為(wei) 生民立命)

第三節:德化天下,政治和善(為(wei) 往聖繼絕學,德治即聖學宗旨也。)

第四節:揖讓禮敬,萬(wan) 世和平(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

第五節:萬(wan) 物一體(ti) ,三才和諧(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

第六節:物各付物,宇宙太和(各正性命又保合太和)

既濟:(樂(le) 象成,“既濟”即成。此時樂(le) 曲宜表現太和瑞應之象,太和瑞應之象見各經書(shu) )

 

尾聲:


未濟:太和之運不息

……

 

 

在以後的許多日子裏,我期盼著這台儒教大型交響樂(le) 《太和聖音》問世。漫長的期待中,我常在夜闌人靜之時,心係浩瀚的星空,回顧那日蔣先生的講座中引領我們(men) 進入的史詩般的情景,反複解讀蔣先生構思的《太和聖音》樂(le) 章,往往在這樣的時候,心中自有妙曼清明的太和聖音響起……

 

終於(yu) 有一天,我開了“悟”:既然心中存有“太和聖音”的交響,又何必執著於(yu) 它在有形舞台上展現?有“太和聖音”的引領,便可以任憑心靈在無邊無盡的虛空中飛翔,我仿佛聽到,聽到了那和諧和美的樂(le) 聲在空中回蕩,宮商雅和,五音微妙,在連綿不絕地召喚著人類良知的自我振動。那是天、地、人之間純而又純的和諧與(yu) 共鳴啊,那是良知的力量在迷蒙虞淵中透射出的希望之光!

 

(感謝心蘭(lan) 提供的錄音資料)

 

2006年9月寫(xie) 於(yu) 陽明精舍月窟居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