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儒門修正法要》:儒學是修身之學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5-01-30 19:30:36
標簽:
龔鵬程

作者簡介:龔鵬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yu)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ye) ,曆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ya) 大學校長等職。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廣泛,涉及中國文史哲、宗教等,已出版專(zhuan) 著70餘(yu) 種。

 

 

《儒門修正法要》:儒學是修身之學

作者:龔鵬程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甲午年臘月初四

           西曆2015年1月23日


 

 

 

叢(cong) 書(shu) 名:龔鵬程作品集

書(shu)  名:儒門修證法要

作 者:龔鵬程

I S B N:978-7-5060-7750-7

 

作者簡介:

 

江西吉安人,一九五六年生於(yu) 台北市。

 

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南華大學校長、佛光大學校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世界中國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武俠(xia) 文學會(hui) 會(hui) 長、中華曆史文學會(hui) 會(hui) 長、聯合報主筆、藝術行政學會(hui) 會(hui) 長、自然醫學學會(hui) 會(hui) 長、中華道教學院副院長、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少林禪武學會(hui) 會(hui) 長、南洋學會(hui) 會(hui) 長、龔立逑教育基金會(hui) 董事長、台灣視障學會(hui) 會(hui) 長、中華易學研究院院士、東(dong) 亞(ya) 孔廟聯誼會(hui) 召集人、美國歐亞(ya) 大學校長等。亦曾負責台灣兩(liang) 岸文教交流業(ye) 務。

 

現任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國務院國學中心顧問,有龔鵬程國學院等學術組織及活動,遍及各地。

 

有文史哲宗教藝術社會(hui) 學等著作近百種,精博淵懿,為(wei) 世所稱。曾獲中山文藝獎、中興(xing) 文藝獎章、教材改進獎、朱自清散文雙年獎等。亦常在世界各地舉(ju) 辦書(shu) 法展。

 

內(nei) 容簡介:

 

作者從(cong) 儒家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ge) 角度出發,分步解析如何修止、修定、修靜、修安、修慮、修得,貫穿儒學始末,尋找修身之法。摒除世人誤區,告訴大家,真正的自處之道,非佛非道,正是幾千年來的儒家文化,它不止是治世之學,更是極具現實意義(yi) 的修身之學。

 

精彩書(shu) 摘:

 

第二章、如何修止?

 

一、

 

常人修行,若欲得泰然大定之效、成超凡入聖之功,我來介紹一套方法,絕對比江湖術士野狐禪以及現在所謂的這個(ge) 大師那個(ge) 大師強。

 

這套方法也不是我創的,乃是《大學》早已講過的儒門證修法。我述而不作,且依之修行有年,深感得力,故願與(yu) 眾(zhong) 分享。你細看我所說,即使不練,也可防你被坊間各種講修練的人騙了。吾學濟世,本非考古,此即我濟世之一端。

 

二、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易經?幹卦?文言傳(chuan) 》說:「大人者,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時合其序,與(yu) 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yu) 人乎?而況於(yu) 鬼神乎?」大人,相對於(yu) 小人、細人、猥瑣人、活著等死的人而說,指一個(ge) 堂堂正正的人。

 

大字,本來就象一個(ge) 人矯然挺立於(yu) 日月山川間之形;大人便是一個(ge) 真正站得起來的人,故能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大學》所教,就是這種人道,因而它也不同於(yu) 佛道、仙道。

 

三、

 

修此大人之道,方法如何?

 

南懷瑾先生《原本大學微言》曾拈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一段,推崇備至。謂此為(wei) 七證,即七個(ge) 修證的層次。又說這七證自秦漢以後就被道家修煉神仙者所引用,佛教傳(chuan) 入中土後,小乘修羅漢果位及大乘修菩薩道也都用「止、定、靜、慮」之法,故此法實乃中華教法之精髓。

 

如斯雲(yun) 雲(yun) ,足證南老眼力不差,我國一切修證法門,確實可說全賅於(yu) 此數語中。不過南老於(yu) 三教分際,往往掌握不準,理解頗有偏差,所以須要略作補正:

 

首先,「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段,南老說是七個(ge) 修證的層次,誤。「知止而後有定」是知止,不是知與(yu) 止,所以不能把這一段講成「知、止、定、靜、安、慮、得」七證,隻有六證。

 

其次,南老不但把知與(yu) 止分開說,更把知解釋為(wei) 能知與(yu) 所知,還引香嚴(yan) 和尚偈語,謂須忘其所知才能入道。這乃是以佛家義(yi) 理解釋《大學》,忒迂曲了。《大學》所言知止,不須如此曲解。

 

因為(wei) 上麵一句,也就是開宗明義(yi) 的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便是「知止而後有定」的根子。知什麽(me) ?知道大人之學是要止於(yu) 至善的。能知這個(ge) 止,自然心就有了依止、有了歸向、有了目標,那還會(hui) 不定嗎?語義(yi) 如此明白,南老竟去扯什麽(me) 內(nei) 止外止以及佛家的製心一處、係心一緣、止定三摩地,實是治絲(si) 愈棼,全不相應。

 

而且,止,不但是順著「大學之道……在止於(yu) 至善」說,底下還引詩及孔子解詩語為(wei) 釋:「詩雲(yun) :『邦畿千裏,維民所止』、詩雲(yun) :『緡蠻黃鳥,止於(yu) 丘隅』。子曰:於(yu) 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yun) :『穆穆文王,於(yu) 緝熙敬止』。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為(wei) 人臣,止於(yu) 敬;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為(wei) 人父,止於(yu) 慈;與(yu) 國人交,止於(yu) 信」。

 

這一段,便是前麵「知止而後有定」的知止二字之確詁。朱子調整原文,區別經傳(chuan) ,把這一段列為(wei) 解釋「知止而後有定」的傳(chuan) ,實有見地。南老強調原本,菲薄朱子,故見不及此。

 

這一段是說:做人要知其所止,做君上的,止於(yu) 仁;做臣子的,止於(yu) 敬。大人之學要止於(yu) 至善是總說、總目標。但人處在各種不同時位上,就有不同的善行可為(wei) 、應為(wei) ,因此這就又要分說君該如何才善、臣該如何才善、父該如何、子該如何、一般人之間又該如何。這才具體(ti) ,且也才是儒家說善的特色。

 

佛家不談時、位、分、命,故隻總說人人皆有佛性、皆應學佛、皆可成佛,皆當止於(yu) 至善。而不能分說人在不同的時命位分中、不同的身份場合裏,其佛性究竟當如何表現。這是因佛家是要出世的,既不管人間世,其論修行,當然就僅(jin) 能就個(ge) 人之內(nei) 在如何升進說,談成佛曆程中你證到什麽(me) 果位而已。

 

南先生未注意到這個(ge) 區分,因而用佛教的止(製心一處、係心一緣)來解釋儒家的止;又把止跟定合起來,說在佛教中可統名止定功果位三摩地(三昧)。其說均不契。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