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2014中國思想界回顧:曖昧的儒家

欄目:批評爭鳴
發布時間:2015-01-02 23:31:54
標簽:



2014中國思想界回顧:曖昧的儒家

作者:何舟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十一

      西曆2015年1月1日


 



北京孔廟,儒家人物群像 澎湃資料


回顧2014年的中國思想界,恐怕即使是那些對其曾經不屑一顧的人也不能否認,當代大陸新儒家,可謂今年思想論爭(zheng) 領域的弄潮兒(er) 。

 

在近百年來激進的現代化中,儒家這一中國政治思想傳(chuan) 統的“正統”,曾一度陷入尷尬。然而在這個(ge) 激進現代化已至頂峰,GDP“被第一”而GDP增長率開始下跌的年頭裏,儒家卻又自曆史的河流中重新浮出水麵,並且這一次,它似乎不再甘於(yu) 僅(jin) 做潛流。來自國家、社會(hui) 與(yu) 學界的三股合力,一同把儒家送到了思想論爭(zheng) 的前台,無論它是否已經對此做好準備——盤點2014年這一股以儒家興(xing) 起為(wei) 代表的保守主義(yi) 論述,無論在哪一個(ge) 層麵上,儒家所能定義(yi) 的製度與(yu) 文化,依舊顯得曖昧不清。

 

國家

 

2013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東(dong) 曲阜考察了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指出“國無德不興(xing) ,人無德不立。”習(xi) 總書(shu) 記的這一舉(ju) 動,當時即被媒體(ti) 解讀為(wei) ,在文化上趨向傳(chuan) 統的趨勢已開始由學術界擴散開來。

 

本屆政府在文化建設層麵的考量,明確地有親(qin) 近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乃至於(yu) 繼承“道統”之意。2014年9月24日,習(xi) 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開幕會(hui) 並發表講話,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正式出席該項大會(hui) 。這一講話隔日即被《人民日報》全文刊登,其中這樣一段論述引起廣泛解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是曆史虛無主義(yi) 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yi) 者……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始終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ang) 分。”

 



2014年9月24日,習(xi) 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開幕會(hui) 並發表講話。

 

不做“曆史虛無主義(yi) 者”,意味著某種對曆史的溫情。《人民論壇》在對習(xi) 近平講話的解讀文章《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回到孔子”》中,使用了極為(wei) 抒情的“回歸”一詞:“‘回到孔子’不僅(jin) 僅(jin) 出於(yu) 為(wei) 解決(jue) 現實問題提供精神資源這個(ge) 功利目的,它更意味著一個(ge) 古老民族在價(jia) 值和情感上的回歸。”

 

而在這一重情感價(jia) 值之外, 各類官方評論文章對傳(chuan) 統文化如何支撐現實政治做出了評論,例如人民日報的微信公號“黨(dang) 報評論君”在《習(xi) 近平超常規紀念孔子,有何話外音?》一文中認為(wei) ,之所以當代治理需要傳(chuan) 統文化,一是從(cong) 黨(dang) 情看,執政需要汲取傳(chuan) 統力量;二是從(cong) 國情看,治理需要文化支撐;三是從(cong) 世情看,和平需要東(dong) 方智慧。 放在時下三中全會(hui) 聚焦“治理現代化”,四中全會(hui) 聚焦“依法治國”等“全麵深化改革”等政治主流議題背景下,這一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解讀,體(ti) 現出鮮明的現代政治特色與(yu) 取向。

 

如果說這些評論僅(jin) 僅(jin) 是模糊地指向“傳(chuan) 統文化”,那麽(me) 在《人民日報人民時評》:《鑄就文質彬彬的禮樂(le) 中國》一文,則更進一步,指稱儒家為(wei) 中國人政治製度與(yu) 社會(hui) 生活的‘大憲章’:“大凡政治製度的建設,社會(hui) 生活的改造,評價(jia) 人物的價(jia) 值標準,衡量善惡的基本尺度,都源自於(yu) 儒學。”

 

這一署名文章的論述顯然受到了學界新儒家的論述影響,文章認為(wei) 儒學應當“不僅(jin) 僅(jin) 是文飾修辭的話語”,更應該參與(yu) 具體(ti) 的製度建設,“以落實其興(xing) 禮作教、撫民化俗的意義(yi) 。”文章甚至采用了近年來儒家在國際關(guan) 係與(yu) 民族衝(chong) 突中常持的論點,認為(wei) 可從(cong) “天下”主義(yi) 去反思民族國家所構成的當代世界。

 

學界

 

這些官方、半官方論述中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強調,背靠知識界保守主義(yi) 論述的多年積累。雖然這些保守主義(yi) 論述麵目各異,尚不能從(cong) 中提煉出一個(ge) 完整的脈絡,但其努力已具有多個(ge) 現實性極強的麵向:其一試圖將儒家作為(wei) 一獨立思想派別,與(yu) 其他思想形成對話關(guan) 係;其二正在跳出近代以來儒家僅(jin) 作為(wei) “心性之學”的局限,從(cong) 政治製度層麵發掘其意義(yi) ;其三為(wei) 打開與(yu) 文化實踐、社會(hui) 政策相關(guan) 聯的實踐與(yu) 言論空間。

 



2014年11月,儒家學者郭曉東(dong) 、幹春鬆、秋風、丁耘、白彤東(dong) 在複旦大學就“儒學與(yu) 政治”展開談話 哲學學院於(yu) 明誌 圖。

 

儒家群體(ti) 中在公共輿論中最為(wei) 活躍的秋風,曾經這樣總結儒家與(yu) 其中國現代各思想派別之關(guan) 係:在他看來,所有試圖以形形色色的外來觀念改造中國的思想與(yu) 政治實踐,不過是種種時髦的意識形態泡沫而已。事實上,貫穿整個(ge) 近代中國文化、社會(hui) 、政治的深層洪流,始終是中國保守主義(yi) 思想與(yu) 政治傳(chuan) 統。這一傳(chuan) 統的擔當者,自晚清儒家士大夫始,體(ti) 現出鮮明的主體(ti) 性特征。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對於(yu) 外來衝(chong) 擊,向來並不隻是簡單回應,也絕非簡單引入外來觀念,而是從(cong) 思想和製度等各方麵,致力於(yu) 自身文明之新生轉進。

 

秋風發跡於(yu) 言論市場,熟悉媒體(ti) 的運作規則,喜以雄辯式的斷語與(yu) 人爭(zheng) 辯,他說:“儒家構建了現代中國諸多領域的秩序,這秩序歸根結底是中國的。”或許正是在這種鮮明的主體(ti) 性意識之下,秋風才能夠順利地完成一個(ge) 古典自由主義(yi) 者向儒家保守主義(yi) 者的轉身——一個(ge) 自由主義(yi) 者在文化上必然是保守的,保守保的自然不能是別人家的傳(chuan) 統,而是自家的。

 

2014年,長年在貴陽龍場鎮陽明精舍隱居的蔣慶,出版了其成名作《政治儒學》的修訂版。蔣慶自上世紀80年代起即決(jue) 絕地堅持中國文化本位原則,曾一度顯得不合時宜。蔣慶“政治儒學”的基本觀點是:中國政治的發展方向是王道而不是西方民主製,這是中國文化回應西方文化挑戰的應有之義(yi) 。蔣慶不僅(jin) 批評西式民主,也批評港台及海外新儒家將西式民主作為(wei) “新外王”的取向。蔣慶至今強調,若以中國文化本位的價(jia) 值觀,一個(ge) 好的政治製度需要同時兼顧天之主權、曆史與(yu) 民意,而不是單純強調“民意政治”,這些在當日聽上去難以接受的觀點,在如今的保守主義(yi) 論述中也已並不鮮見了。

 

同時,學界也在從(cong) 更廣泛的角度,去挖掘整理儒家論述中的可能資源。例如今年6月,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進行了首個(ge) “康有為(wei) 與(yu) 製度化儒學”研討會(hui) 。在三十多年來的學術複興(xing) 曆程中,康有為(wei) 研究從(cong) 未成為(wei) 顯學,據說這是首次以康有為(wei) 個(ge) 人為(wei) 主題的全國性專(zhuan) 題學術研討。與(yu) 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關(guan) 於(yu) 政治儒學、儒教、儒家憲治的新穎論述中,顯然都有著各類康有為(wei) 式的儒家抱負。

 

社會(hui)

 

這些轉向傳(chuan) 統的儒家論述,在國家層麵的論述上強調中西之別,而在社會(hui) 層麵,其關(guan) 注則多在由於(yu) 時代變遷中的倫(lun) 理問題,並試圖以此作為(wei) 影響公共政策與(yu) 社會(hui) 風俗的入手點。例如今年6月,安徽安慶強推火葬,引發數位老人搶在政策實行之前自殺。幾位儒家學者對此有激烈批評,認為(wei) 激進政策挑戰了民間的基本倫(lun) 理與(yu) 風俗,阻斷了道德自我生長和演進的路徑。

 



2014年12月,沛縣安國鎮一片農(nong) 田上,12塊墓碑放倒在地。 澎湃新聞記者 藍天彬 圖

 

延續這一思路,2014年11月,北京弘道書(shu) 院與(yu) 北大儒學研究院主辦了“孝道與(yu) 養(yang) 老——第二屆儒家與(yu) 公共政策論壇”。在會(hui) 上儒家學者吳飛從(cong) “老人的尊嚴(yan) ”角度嚴(yan) 厲批判了當下的養(yang) 老與(yu) 葬禮製度,甚至建議將《勞動法》中的喪(sang) 假由3天延長到7天。

 

以人倫(lun) 作為(wei) 思考進路,賦予被現代性異化的人性以尊嚴(yan) ,這無疑是儒家最具價(jia) 值之處。不過在當代人倫(lun) 世界中如何定義(yi) 尊嚴(yan) 這件事上,儒家學者也遭遇了大眾(zhong) 的不買(mai) 賬。2014年10月,曾亦、郭曉東(dong) 編著的《何謂普世,誰之價(jia) 值(增補版)》一書(shu) 中對婚姻、家庭的部分論述,在豆瓣網遭遇網友集體(ti) 嘲笑和差評。幾位儒家學者麵對現代社會(hui) 婚姻解體(ti) 增多的問題,大膽提出婚姻製度應回歸傳(chuan) 統宗族製,以規避個(ge) 人主義(yi) 婚姻的不穩定性,重建“合二姓之好”的傳(chuan) 統婚姻價(jia) 值。這一可能並不嚴(yan) 肅的方案自然遭到了調笑,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儒學要解決(jue) 現代中國的問題,首要之一是提供新的性別關(guan) 係方案,否則占中國總人口百分之四十九的女性人口都不會(hui) 同意讓儒家來執政。

 

不過,錯誤的進路不能消弭問題本身。今年下半年,《南方周末》等媒體(ti) 報道了“女德班”的遍地開花,這些女德班往往以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作為(wei) “教義(yi) ”,希望以“溫良恭儉(jian) 讓”的傳(chuan) 統女德,來為(wei) 生活不幸的女性找到一條救贖之路。這些真正深受倫(lun) 理秩序脫軌時代之苦的人,她們(men) 所聽從(cong) 的方案似乎比“回歸宗族製”更為(wei) 荒誕。

 

東(dong) 莞蒙正國學館“女德班”以及無證舉(ju) 辦的學前教育和中小學培訓班,已於(yu) 2014年9月被依法責令停辦。

 

批評

 

儒家的活躍引發了諸多批評,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是,如今的中國社會(hui) 中,普羅大眾(zhong) 對儒家已並不熟悉。如果還要重建一套文化體(ti) 係和製度體(ti) 係,何必開曆史的倒車回到儒家?

 

對於(yu) 這一問題,儒家學者幹春鬆在今年回應澎湃新聞的訪談時,做出了回答:“八十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如果有人跟你談儒家,那簡直是一個(ge) 完全不可設想的事情。大家會(hui) 立刻反應說這是個(ge) 什麽(me) 東(dong) 西?那玩意兒(er) 是孔老二的過氣思想,儒家簡直是完全過時。而短短的三十年過去,我們(men) 現在的大學裏麵開設的儒家的課程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讀。所以,我的意思是說,當我們(men) 走出那種非理性的狀態,開始一種理性的思考的時候,大家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態度,和對於(yu) 傳(chuan) 統的認同度都是會(hui) 增強的。”秋風甚至在澎湃新聞的同一係列訪談中,將近三十年來的社會(hui) 自組織興(xing) 起等現象,全部歸結為(wei) 對傳(chuan) 統人性的複歸。由是,以現象解釋思潮,儒家的複興(xing) 便顯得合情合理。

 

然而,還有一種批評是儒家學者需要更為(wei) 審慎地去麵對的。自由主義(yi) 學者高全喜自詡為(wei) “半個(ge) 儒家”,他提醒儒家應注意抵製“政治的誘惑”。的確,當代儒家“中西之辯”中的保守主義(yi) 成分,似乎已“不期而然地與(yu) 新左派的國家主義(yi) 和極右派的複古主義(yi) 合流在一起”。

 

高全喜提醒:“古今之變以來,麵對現代政治,儒家如不能在規範意義(yi) 上結合自由主義(yi) 核心義(yi) 理和憲製經驗,則可能重新墮入新的“儒法合流”式窠臼。”在一個(ge) 權力依賴技術可能無限膨脹的現代社會(hui) ,至少對於(yu) 意圖進入治理話語的那一部分儒家來說,或許唯有對這一問題做出回答,才會(hui) 令其在大眾(zhong) 麵前的曖昧形象變得清晰起來。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