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夢芙作者簡介:劉夢芙,1951年生,安徽嶽西人。現任安徽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大學兼職教授、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幼承庭訓,習(xi) 作詩詞,中年師事中央文史研究館著名詩詞家孔凡章先生,並向繆鉞、施蟄存、錢仲聯諸前輩學者問學。已發表詩詞千餘(yu) 首,獲各種全國詩詞大賽一、二、三等獎十多次,出版作品集《嘯雲(yun) 樓詩詞》等。主持並完成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近百年名家詩詞及其流變研究”,出版多種論著。編有《二十世紀中華詞選》、《中國現代詞選》等,主編、校勘二十世紀詩詞各類文獻叢(cong) 書(shu) 六十餘(yu) 種。 |
現當代詩詞專(zhuan) 史寫(xie) 作的必要性和亟需解決(jue) 的基本問題
—在中華詩詞研究院舉(ju) 辦現當代詩詞的文學史地位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上的發言
作者:劉夢芙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甲午年閏九月廿六
西曆2014年11月18日
【內(nei) 容提要】近百年來的現當代詩詞成果豐(feng) 碩,名家輩出,作品能真正代表二十世紀我國詩歌創作的成就,理當對此進行全麵深入的研究,寫(xie) 作詩詞專(zhuan) 史不僅(jin) 必要,而且勢在必行。這方麵的工作具有承續曆史、關(guan) 注現實、啟迪未來的多重意義(yi) ,兼有拓荒性的學術價(jia) 值。寫(xie) 作詩詞專(zhuan) 史,存在亟需解決(jue) 的基本問題:1、需要澄清“五四”以來批判傳(chuan) 統文化的誤區,統一思想認識。2、需要深入了解現當代詩詞創作隊伍中知識人士尤其是國學家的實際成就。3、亟需係統整理出版近百年詩詞文獻,為(wei) 專(zhuan) 史寫(xie) 作奠定堅實的基石。
〔一〕小 引
感謝中華詩詞研究院通知我參加這次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表達個(ge) 人的看法。我從(cong) 青年時代起,習(xi) 作傳(chuan) 統詩詞已有40多年,作品已結集出版;從(cong) 事近百年來的現當代詩詞研究,也有20多年,發表了一百幾十萬(wan) 字的論文,出版多種學術專(zhuan) 著。2005年承擔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近百年名家舊體(ti) 詩詞及其流變研究》,最終成果78萬(wan) 字去年由學苑出版社出版;今年申報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近百年學人詩詞及其詩論詞論研究》,批準立項,專(zhuan) 著在撰寫(xie) 中。此外,我編選《二十世紀中華詞選》上中下冊(ce) 166萬(wan) 字、《中國現代詞選》40萬(wan) 字;主編校勘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各類叢(cong) 書(shu) 近60種,均已出版。在長期研究現當代詩詞和編校詩詞文獻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反複思考後形成一些基本的觀點,在此提出,就教於(yu) 到會(hui) 的專(zhuan) 家學者。
〔二〕現當代詩詞專(zhuan) 史寫(xie) 作的必要性
20世紀初葉,“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判以孔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傳(chuan) 統詩詞成為(wei) “文學革命”的對象,產(chan) 生了廢棄格律、走向歐化的語體(ti) 新詩。但舊體(ti) 詩詞的傳(chuan) 承與(yu) 創作並未因此中斷,民國期間名家輩出,南北各高校中文係多開設詩詞寫(xie) 作課,由名家任教。新中國成立後詩詞雖一度沉寂,但“文革”後迅即複蘇並走向興(xing) 盛。自甲午戰爭(zheng) (1894)、庚子事變(1900)至“文革”結束(1976),我國內(nei) 憂外患極為(wei) 深重,撥亂(luan) 反正後轉入改革開放時期,政局安定,經濟繁榮。百年間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艱難曲折,中西文化從(cong) 激烈碰撞到交流融合,社會(hui) 環境和思想意識都發生巨大變化。對文學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生活在20世紀的詩人詞家,心憂邦國,情係蒼生,以傳(chuan) 統詩詞反映風雲(yun) 多變的時代,不僅(jin) 作品之題材與(yu) 內(nei) 容迥異於(yu) 古,多有革新;同時在詩詞的表現手法和由此形成的藝術風格、境界方麵,也有更多的開拓與(yu) 創造,其總體(ti) 成就非但足以抗衡古代,且駸駸然有超越之勢。規模宏壯的創作群體(ti) ,數量極為(wei) 豐(feng) 富且文質兼美的詩篇,以及同步產(chan) 生的詩學、詞學理論,展現出傳(chuan) 統文學在西化浪潮中堅強屹立的民族精神氣質;諸多優(you) 秀詩詞家的思想品格與(yu) 精美的詩詞藝術一體(ti) 渾成,達到極高的境界,理當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學說在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對曆代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和廣大民眾(zhong) 都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近百年詩詞名家的愛國情懷、憂患意識以及天人合一的觀念、天下為(wei) 公的理想大多來源於(yu) 儒家經典,其崇高品格、卓犖風骨亦多由儒學陶冶而成,同時汲取新知,中西融合,既能善承傳(chuan) 統的人文精神,保持中華文化的主體(ti) 性;又具有現代知識人士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特點,不激不隨,行中正之道。其詩詞作品的主旋律是抗敵救亡、護持民族文化,呼喚民主自由、公平正義(yi) 與(yu) 世界和平,建設文明富強的祖國。詩詞是言誌抒情的藝術,在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同時反映社會(hui) 現實,通過作品來探討作家的人生曆程和思想品格,以詩證史,以史為(wei) 鑒,可知文化之興(xing) 衰,與(yu) 國家民族的命運關(guan) 係緊密。
我國是高度重視曆史的國家,曆代知識人士在保存文化典籍的同時不斷修史,幾千年文明史得以連綿不絕,史書(shu) 之豐(feng) 富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近百年來的現當代詩詞上承古代及近代,是中國自《詩經》以來三千多年詩史發展到20世紀的一個(ge) 重要環節,不但未曾中斷,而且正在延伸。一時的遮蔽改變不了大量作家作品存在的事實,理當對此進行全麵深入的研究,補寫(xie) 現當代詩詞專(zhuan) 史,與(yu) 古代、近代詩史和詞史承接,形成生生不息的係統。為(wei) 近百年詩詞修史,為(wei) 詩詞名家立傳(chuan)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不僅(jin) 非常必要,而且勢在必行,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必須擔負的責任。
20世紀90年代學界與(yu) 民間興(xing) 起的“文化熱”、“國學熱”,20年來蓬勃發展,持續不衰,受到政府高層的重視。重振國學,對於(yu) 認識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恢複民族的自信心、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增強在全球文化競爭(zheng) 的軟實力,都具有至關(guan) 重要的意義(yi) 。古典詩詞屬於(yu) 國學即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中華民族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現為(wei) 絢麗(li) 多姿的藝術風采,具有融情感與(yu) 史實之真、道德人性之善與(yu) 藝術之美於(yu) 一體(ti) 的永恒價(jia) 值。曆代詩人詞家留下無數精品,現當代諸多名家創作的詩詞同樣有珍貴的價(jia) 值。當代詩詞複蘇於(yu) “文革”後的70、80年代,時間上早於(yu) “國學熱”,迄今詩詞社團遍布全國,互聯網上湧現許多中青年作者,創作隊伍不斷壯大,屬於(yu) 國學運動的一支強盛的力量,不容忽視。傳(chuan) 統詩詞既出於(yu) 知識精英之手,又為(wei) 民間廣大的作者和讀者群體(ti) 所喜愛,富有民族作風與(yu) 氣派的詩歌得以流傳(chuan) 廣遠,深入人心,是國學中活生生的文學,完全可稱之為(wei) “國詩”,這是歐化新詩和俗文化、快餐文化難以取代的。古典詩詞為(wei) 我國在世界上贏得“詩國”的美譽,誕生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世界文化名人;現當代詩詞能真正代表我國近百年來的詩歌成就。隻有具有中華民族精神氣質、內(nei) 涵深厚品位高雅藝術精美的詩詞,才能成為(wei) 文化金字塔上的明珠,在世界文學殿堂上放射璀璨的光輝。總之,繼承和弘揚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已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識;詩詞當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中增光溢彩。在此前提下,係統深入地研究近百年詩詞,為(wei) 詩詞寫(xie) 出專(zhuan) 史,明察詩詞千古以來持續不斷的淵源流變,昭示現當代名家的思想品格與(yu) 詩詞創作的藝術規律,以為(wei) 新世紀詩詞發展之借鑒,具有承續曆史、關(guan) 注現實和啟迪未來的多重意義(yi) ,兼有拓荒性的學術價(jia) 值。
〔三〕亟需解決(jue) 的基本問題
1、需要正本清源,統一思想認識
如前文所述,“五四”期間,“文學革命”者受西方學說影響,對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片麵、激烈的抨擊,詩詞被譏為(wei) “貴族文學、廟堂文學、山林文學”,要徹底廢除。這種“不破不立”的鬥爭(zheng) 哲學支配下的偏激行為(wei) ,容不得學理上的平等磋商,聽不得反對者的批評意見,既不“民主”,更不“科學”。新中國成立後接連開展政治運動,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更嚴(yan) 酷的批判,到十年“文革”形成高潮,中華民族遭此空前劫難,固然有多種原因,但追源溯始,與(yu) “五四”後愈來愈“左”、走向極端的思潮不能不說有一定的聯係。數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被割為(wei) 兩(liang) 段:對古典詩詞視之為(wei) 解剖之用的文化遺產(chan) ,截止於(yu) “五四”前的清末;各種版本的現當代文學史、詩歌史隻談語體(ti) 文與(yu) 新詩,沒有文言文和舊體(ti) 詩詞的位置,成為(wei) 狹隘單調的新文學史、新詩史。古代文學研究者守其本位,不關(guan) 注現當代詩詞;現當代文學研究者更是視舊體(ti) 詩詞為(wei) “封建骸骨”,不屑一顧,這就使舊體(ti) 詩詞長期“在野”,處於(yu) 被冷落棄置的境地。
撥亂(luan) 反正後,研究新文學的部分學者仍然沿襲“五四”的思路,明確反對將舊體(ti) 詩詞寫(xie) 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持此論者有唐弢、王富仁、王澤龍、呂家鄉(xiang) 等。2007年,我撰寫(xie) 兩(liang) 萬(wan) 餘(yu) 字長文《20世紀詩詞理當寫(xie) 入文學史》,重點反駁王澤龍先生文中的觀點①,發表於(yu) 《學術界》,轉載於(yu) 《詩詞界》(河南文藝出版社),並收入與(yu) 友人合著的《選堂詩詞論稿》(黃山書(shu) 社2009年版)。文中指出“五四”以來批判傳(chuan) 統文化的認識誤區,論述20世紀詩詞的重大成就;認為(wei) 王先生所說詩歌語言、體(ti) 式的“現代性”實為(wei) “殖民化心理”,此種心理導致民族文化虛無主義(yi) ;評判文學作品價(jia) 值的標準是真善美而非“新舊”、“雅俗”;中國詩歌不能墮落為(wei) 西方現代思潮影響下的商品;並以傳(chuan) 統詩詞的創作實際糾正王文論詩詞格律走向“解放自由”的知識性謬誤。文章結論中說:“現代文學研究隊伍中諸如黃修己、錢理群、袁進等學者,都曾關(guan) 注20世紀詩詞,都有客觀的論述,錢理群甚至與(yu) 袁本良共同編選出版了《20世紀詩詞注評》。從(cong) 事舊體(ti) 詩詞創作與(yu) 研究的詩人、學者,近20年來更是出版了大量的總集、選集、別集乃至論著,各類詩詞報刊上不斷發表詩人論詩之文,沉沉夥(huo) 頤。舊體(ti) 詩詞是一片埋藏著瑰寶的莽莽荒原,目前學術界雖然隻有少數人進行理論方麵的探索,但將來必定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yu) 開墾,闡發潛德幽光,為(wei) 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增添力量。”“王澤龍先生關(guan) 於(yu) 現代舊體(ti) 詩詞的論述,思想狹隘、觀點片麵,學理上謬誤殊多。尤其是對20世紀詩詞缺乏全麵深入的研究,更談不上‘通古今之變’,放言高論,對舊體(ti) 詩詞妄加排斥,實已違背了學人應有的治學精神。其實說到底,‘舊體(ti) 詩詞不宜入史’是一個(ge) 地地道道的偽(wei) 命題:詩詞創作的成果已如山積,有人發現它、欣賞它、研究它,就必然要寫(xie) 出詩詞史,補入文學史。合理合法的學術行為(wei) ,不需經過新文學史家的批準,任何人都無權阻止重寫(xie) 文學史的自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dong) 流去。’詩詞曆盡劫難,剝極而複,貞下起元,已迎來了全麵複興(xing) 的大好時期。在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發展的今天,還要堅持話語霸權,一花獨放,注定是此路不通的。”②
近20年來,當今国际1946伟德界存在著源自西方學說的左派、右派和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本位的國學派(或曰“新儒家學派”、“文化保守主義(yi) ”)三大思潮,在報刊、互聯網上經常展開論戰,上述關(guan) 於(yu) 現當代詩詞能否進入文學史的爭(zheng) 辯,隻是大潮中一朵微小的浪花而已,作為(wei) 文學品種的詩歌對國計民生畢竟起不到決(jue) 定性的作用。但作為(wei) 經濟騰飛、文化複興(xing) 中的泱泱大國,詩歌在陶冶情操、鑄造國魂的精神層麵自有其重要價(jia) 值。身為(wei) 中國人,維護並樹立文化主體(ti) 性,創作源於(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的詩詞並為(wei) 之修史,天經地義(yi) 。在中央政府高度尊重傳(chuan) 統文化、國人為(wei) 之振奮的今天,需要深刻反思“五四”以來“去中國化”實為(wei) 走向“全盤西化”的曆史,澄清觀念上的種種誤區,統一思想,才能真正認識到現當代詩詞的寶貴價(jia) 值,寫(xie) 出足以傳(chuan) 之後世的信史。
2、需要深入了解現當代詩詞創作隊伍中知識人士尤其是國學家的實際成就
當今詩詞界以及社會(hui) 所知較多的詩詞作者,一為(wei) 老輩革命家及政界名流,如毛澤東(dong) 、董必武、朱德、陳毅、葉劍英、胡喬(qiao) 木、趙樸初等;另一類為(wei) “五四”後成名的新文學家,如魯迅、鬱達夫、郭沫若、田漢、老舍乃至臧克家、聶紺弩等,而對晚清、民國間以知識文化精英為(wei) 主體(ti) 的詩人詞家所知甚少或毫無所知,忽視詩詞創作的中堅力量。以年輩分,出生於(yu) 十九世紀後期、成名於(yu) 晚清者,多為(wei) 士大夫階層,詩人如王闓運、陳寶琛、陳三立、黃遵憲、沈曾植、樊增祥、鄭孝胥、易順鼎、俞明震、趙熙、陳衍、梁啟超、許承堯、丘逢甲、楊圻、陳曾壽、金天羽等;詞人如文廷式、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張爾田、葉恭綽等,還有以柳亞(ya) 子為(wei) 首的南社詩人群。這一數量頗多的群體(ti) ,文學史上一般歸入近代,實則其中多位詩人詞家皆享高壽,創作一直貫穿於(yu) 民國時期(如朱祖謀、陳三立、陳衍去世於(yu) 三十年代,呂碧城、楊圻、趙熙、張爾田、許承堯去世於(yu) 四十年代)。活躍於(yu) 民國期間的多為(wei) 著名學者,如章太炎、劉師培、姚永樸、姚永概、柳詒徵、王國維、馬一浮、謝無量、劉永濟、黃侃、吳梅、汪東(dong) 、陳匪石、邵瑞彭、顧隨、汪辟疆、方東(dong) 美、陳寅恪、胡先驌、吳宓、蕭公權、徐英、邵祖平、喬(qiao) 大壯、夏承燾、王蘧常、龍榆生、詹安泰、繆鉞、施蟄存、錢仲聯、錢鍾書(shu) 、啟功、程千帆、沈祖棻、饒宗頤、羅忼烈、周策縱、周汝昌、霍鬆林、葉嘉瑩等,舉(ju) 不勝舉(ju) ,其中多有學貫中西的一代宗師或國學大家,大多數人新中國成立後在世,饒宗頤、霍鬆林、葉嘉瑩至今健在。一部分知識人士不在高校、學術機構從(cong) 事文史教學與(yu) 研究,但國學修養(yang) 深厚,創作成就同樣突出,如唐玉虯、劉鳳梧、沈軼劉、陳聲聰、潘伯鷹、張伯駒、黃詠雩、丁寧、陳小翠、徐定戡、孔凡章、寇夢碧、朱庸齋、潘受等。此外還有書(shu) 畫藝術家,如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沈尹默、潘天壽、林散之等,詩詞皆斐然可觀。此外,“文革”後改革開放時期湧現多位中青年詩詞創作高手,也多為(wei) 有高級職稱的知識分子。上列名單多有遺漏,這一規模宏大的知識人士群體(ti) ,其人數與(yu) 作品數量遠遠超過革命家和新文學家群體(ti) (僅(jin) 馬一浮一家就存詩三千多首,存詩千首以上者甚多),在文化學術界聲名卓著,作品質量甚為(wei) 精美,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視。
首先,仍然需要澄清認識上的誤區。古典詩詞是品位高雅的藝術形式,為(wei) 國學之英華,由曆代文化精英所傳(chuan) 承,這一特色同樣體(ti) 現於(yu) 現當代詩詞,知識人士是引領風騷的主力,不能以“大眾(zhong) 文化”、“通俗文化”的標準來輕易否定。晚清民國以來的老輩詩人詞家,不論是士大夫還是時代轉型後的文人學者,無不深於(yu) 國學,有崇高的愛國精神和不同於(yu) 流俗的品格,是傳(chuan) 統文化忠實的捍衛者和傳(chuan) 承者。對於(yu) 吾國曆史與(yu) 文化,我們(men) 應該如同錢穆先生所言,懷有“溫情和敬意”;或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同情之理解”。一個(ge) 不懂得尊重文化大師、知識精英的民族,是可悲也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民族,“文革”反智反文化的悲劇不能重演,“錢學森之問”發人深省。一個(ge) 缺乏眾(zhong) 多文化大師的國家,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yi) 上的文化複興(xing) 。隻有在尊重知識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深入了解詩人詞家的心靈世界,闡發作品中蘊涵的真善美,為(wei) 新世紀詩詞文化之發展樹立楷範。如果仍然不脫“五四”以來形成的“新舊”、“雅俗”對立的慣性思維,動輒對老輩知識人士的詩詞加以批判,或繼續漠視甚至遮蔽諸多詩詞家與(yu) 作品大規模存在的事實,不可能寫(xie) 出全麵真實的專(zhuan) 史。知識人士詩詞家群體(ti) 當然存在成就高低不齊的狀況,完全可以分析批評,但前提是研究者要有正當的心態。
其次,研究隊伍的匱乏和研究能力的欠缺。目前從(cong) 事現當代詩詞的學者寥寥可數,有幾位承擔了相關(guan) 國家課題,專(zhuan) 著尚未問世;且力量分散,罕有交流,研究處於(yu) 起步階段,缺乏撰寫(xie) 詩詞專(zhuan) 史的學術積累。國學大師、國學名家的詩詞,意境廣博深邃,風格高華典雅,而傳(chuan) 統文化根基甚淺的研究者,麵對作品,往往有語言閱讀障礙,遑言深入堂奧。竊以為(wei) 研究者需具備以下知識條件:①對國學典籍諸如經、史、諸子、集部詩文的名著要有基本的了解,熟悉以儒、道、釋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思想學說,尤其要了解曆代詩詞名家作品及相關(guan) 的詩學詞學理論,確切把握詩史詞史之淵源流變,方能明察現代詩詞繼承和發展之所在。②需了解鴉片戰爭(zheng) 後一百幾十年來的政治史、思想史、學術史,既要深知西方思想學說對我國的重大影響,又不能以西學為(wei) 標準解釋、裁判我國詩詞,郢書(shu) 燕說,削足適履。③研究著名學者的詩詞,不僅(jin) 僅(jin) 讀其作品,還需通讀其學術著作,全麵考察其身世與(yu) 思想品格、審美宗尚。④研究者最好是能寫(xie) 作詩詞,隻有具備寫(xie) 作能力和經驗,才能切實理解名家詩詞藝術方麵的高妙(用典、修辭、格律聲韻等),避免霧裏觀花、隔靴搔癢。以上就知識儲(chu) 備而言,要求研究者具有博覽萬(wan) 卷、通貫古今的學力。至於(yu) 實事求是、認真嚴(yan) 謹,則是治學者應有的學風。我作為(wei) 現當代詩詞研究者之一,同樣處於(yu) 探索的階段,學養(yang) 不足,論著淺陋,遠未達到應有的標準,種種設想,與(yu) 同道共勉。
3、亟需係統整理出版近百年詩詞文獻,奠定寫(xie) 專(zhuan) 史的堅實基石
眾(zhong) 所周知,豐(feng) 富的文本是人文學科研究的基礎,文學史的寫(xie) 作必以作家作品為(wei) 中心,以作家專(zhuan) 集為(wei) 依據。《全唐詩》、《全宋詞》之編纂,為(wei) 理論研究和唐詩史、宋詞史的寫(xie) 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缺乏充足的文獻,理論建構隻能是主觀臆想的空中樓閣,文學史、詩詞史的寫(xie) 作必然單薄狹隘。近百年來飽經戰亂(luan) 與(yu) 政治運動,國家缺乏安定的環境,未能全力從(cong) 事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建設,《全清詩》、《全清詞》之編纂尚未完成,現當代詩詞的搜輯整理工作更是未曾著手。諸多詩人詞家埋沒不彰,大量作品或毀於(yu) 兵火動亂(luan) ,或深藏於(yu) 圖書(shu) 館,或流散於(yu) 民間,尤其是晚清民國期間的詩詞,已成為(wei) 亟待搶救的文化遺產(chan) 。據初步調查,此期間可知的詩詞別集數量在千家以上,文本形式為(wei) 書(shu) 局印本或私家刻本,絕大多數未曾再版;另有詩詞家手稿或鈔本,已成為(wei) 孤本。加上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時期陸續出版的詩詞集,數量更多。大量詩詞文獻分散出版,版式不一(許多學者的詩詞附於(yu) 學術著作中印行),校勘欠精,從(cong) 事研究的個(ge) 人不能全麵了解百年來積累而流散的文獻,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而已。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十年來出版“中國近代文學叢(cong) 書(shu) ”收入鴉片戰爭(zheng) 後至“五四”前名家詩文集,迄今已出梅曾亮、何紹基至楊圻、陳曾壽共22家;我主編“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叢(cong) 書(shu) ”、“當代詩詞別集叢(cong) 書(shu) ”、“安徽近百年詩詞名家叢(cong) 書(shu) ”(第一、二輯),共56家,分別由黃山書(shu) 社、巴蜀書(shu) 社出版,這幾類叢(cong) 書(shu) 合起來不足80家,在百年詩詞文獻中隻是冰山一角。叢(cong) 書(shu) 的特點,是編輯體(ti) 例與(yu) 版式統一,校勘也較精嚴(yan) ,並附有與(yu) 作家相關(guan) 的評論資料,有利於(yu) 保存和係統性研究,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編書(shu) 模式。但目前所出叢(cong) 書(shu) 收入詩詞文獻的數量遠遠不能構成寫(xie) 專(zhuan) 史的基礎,為(wei) 此建議:
中華詩詞研究院向政府申請專(zhuan) 項基金,成立編纂委員會(hui) ,將近百年詩詞的整理出版作為(wei) 國家級文化工程,聘請專(zhuan) 家在全國乃至海外普查文獻,有重點、有計劃地分批出版。此項工程啟動後抓緊進度,十年內(nei) 將有數百種乃至千種詩詞專(zhuan) 集麵世,有此文獻為(wei) 基礎,同時著手研究,才能寫(xie) 作全麵表述百年來詩詞實況的專(zhuan) 史,於(yu) 專(zhuan) 史中選擇若幹重要的作家作品,寫(xie) 入現當代文學史。
〔四〕結 語
以上論述現當代詩詞專(zhuan) 史寫(xie) 作的必要性,提出幾個(ge) 亟需解決(jue) 的問題,在澄清認識誤區、觀念統一後,即可從(cong) 事實質性工作。在目前文獻不足、研究力量有限的情況下,詩詞專(zhuan) 史的寫(xie) 作也可以考慮起步。研究院是否能成立詩詞史寫(xie) 作組,請幾位專(zhuan) 家從(cong) 事於(yu) 此,在現有文獻和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協力開展研究,將百年來的現當代詩詞分時段論述,寫(xie) 出初稿,並不斷補充修訂,或許能寫(xie) 出可觀的專(zhuan) 史。
以下內(nei) 容或可考慮:①總論:現當代詩詞繼承與(yu) 發展的曆史軌跡、現當代詩詞的總體(ti) 成就與(yu) 風格流派。②分論:現當代舊體(ti) 詩重要作家與(yu) 代表作。現當代詞重要作家與(yu) 代表作(現代與(yu) 當代可分時段論述,但多有跨代作家)。現當代詩詞的重要論著。現當代詩詞社團和重要活動。現當代詩詞之重大論爭(zheng) 。現當代詩詞重要總集和選本。總之,修史為(wei) 極嚴(yan) 肅慎重之事,需要從(cong) 國家民族文化傳(chuan) 承之高處與(yu) 大處著眼,考慮其恒久價(jia) 值。應該汲取許多文學史寫(xie) 作因時而變卻迅即廢棄的經驗教訓,史家的史德和史識至關(guan) 重要,太史公堪為(wei) 千秋典範。
盛世重文,盛時修史。在中華文化走向全麵複興(xing) 的今天,我熱切期望現當代詩詞能盡快確立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百年來的詩詞文獻能係統整理出版,詩詞專(zhuan) 史的寫(xie) 作能圓滿完成,以承續我國三千年輝煌燦爛之詩史,為(wei) 二十世紀詩詞高樹豐(feng) 碑。我作為(wei) 詩詞愛好者和研究者之一,願為(wei) 此事業(ye) 貢獻微薄之力。
〔注〕
①王澤龍之文題為(wei) 《關(guan) 於(yu) 現代舊體(ti) 詩詞的入史問題》,發表於(yu) 《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
②《20世紀詩詞理當寫(xie) 入文學史——兼駁王澤龍先生“舊體(ti) 詩詞不宜入史”論》,收入劉夢芙、趙鬆元、陳偉(wei) 合著《選堂詩詞論稿》,308—309頁,黃山書(shu) 社2009年2月版。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肖晴初】萱洲古鎮律對
【下一篇】全球《論語》背誦電視大獎賽啟動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