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妄顯真記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甲午年八月十五
西曆2014年9月8日
儒佛都是道學,於(yu) 道各有所得。對這個(ge) 道,儒家稱之為(wei) 天道、天命、天性、仁性、良知、性與(yu) 天道等等,佛教稱之為(wei) 佛性、真如、法性、實相等等,異名同指,指的都是“同一個(ge) 東(dong) 西”。
兩(liang) 家對道的證悟同中有異,在根源處大同大異,兩(liang) 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功夫論、方法論無不因之而異。同處不可不求,異處不可不辨。不辨兩(liang) 家立場和三觀之異而一味求同,隻能是苟同,混扯橫通,其實不通。儒家以佛教為(wei) 輔統,為(wei) 了更好地求同,更有責任認真辨異。
近在微博對兩(liang) 家同異簡單論說,有佞佛狂徒逞詞批駁,浮言妄語,似儒非儒,似佛非佛,即違儒理,又悖佛義(yi) ,兩(liang) 邊踏空。若僅(jin) 是狂徒個(ge) 人問題,不足掛齒。然察其錯謬頗有普遍性,儒佛門中同病者不少,而兩(liang) 家大德無人出燃智炬,東(dong) 海乃勉為(wei) 其難,發仁獅之吼,作木棒之喝。
另外回答和批評了一些網友有關(guan) 儒佛的錯誤知見,附錄於(yu) 後,總題為(wei) 《破妄顯真記》,所破者虛言妄語,所顯者真理實義(yi) 也。
一
東(dong) 海曰:寂滅是不生不滅。不生,不再現起任何生命之象,再沒有肉體(ti) 意識精神諸現象,但又不滅,不同於(yu) 世俗所理解的死亡。這是超越一切現象的形而上,非意識所可思議,非知識所行境界。所謂心行路絕,言語道斷,指的就是這個(ge) 境界。說超越說境界,也是方便語,於(yu) 形而上,語言隻是月指河筏。
狂徒言:如把寂滅解為(wei) 涅槃,分有餘(yu) 依和無餘(yu) 依。佛悟道證有餘(yu) 依涅槃,“再沒有肉體(ti) 意識精神諸現象”了?佛入滅證無餘(yu) 依涅槃,“不再現起任何生命之象”了?法華經言佛複於(yu) 他方世界現種種不思議身,又是何意?寂滅是無所謂生滅,明了生死涅槃等空花而得其實相,並非離了生滅別有一個(ge) 寂滅在。餘(yu) 東(dong) 海乃斷見。
東(dong) 海駁正:
狂言既不識涅槃之真實大義(yi) ,又有悖佛教根本宗旨。在第一義(yi) 上,佛教不許說生滅,不許將生滅和寂滅相提並論。另外,在第一義(yi) 上也不許說生生,不許說流行,不許說無不為(wei) ,隻能說不生不滅、無為(wei) 和如如不動。大乘空有兩(liang) 宗,於(yu) 此不約而同。
寂滅,又譯為(wei) 滅度、無為(wei) 、解脫、不生不滅等,即涅槃也。涅槃可分為(wei) 有餘(yu) 依涅槃和無餘(yu) 依涅槃。依可以解釋為(wei) 身,有餘(yu) 依,意謂還餘(yu) 有漏的依身在,藕斷絲(si) 連,非究竟涅槃,嚴(yan) 格講隻能稱為(wei) 準涅槃。
“寂滅是無所謂生滅”之類無根遊談,毫無意義(yi) ,徒顯輕浮而已。無餘(yu) 依涅槃,五蘊和合已盡,無生身依,無煩惱依,不複再受後有,就是絕對的出世解脫,永遠離了生滅法,無生滅,原則上就不再現生命之相。無餘(yu) 依涅槃通於(yu) 大小乘。小乘如是我聞,歸於(yu) 得無餘(yu) 涅槃;大乘千經萬(wan) 論,也必須歸結於(yu) 無餘(yu) 涅槃,不再流轉生死輪回,然後才談得上大乘空宗倡說的無住涅槃。簡言之,隻有絕對無餘(yu) ,方能真正無住。
涅槃為(wei) 佛果之大者,為(wei) 佛教最高追求和絕對實相。《大智度論》說:“一切佛法皆為(wei) 涅盤故說。譬如眾(zhong) 流,皆入於(yu) 海。”
“佛複於(yu) 他方世界現種種不思議身”即無住涅槃,為(wei) 了利樂(le) 有情、廣度眾(zhong) 生而重入世間。這是為(wei) 了讓越來越多的生命度脫煩惱,度出生死輪回,得證涅槃,並非就此歸宿於(yu) 世間。
《大智度論》說:“佛初得是諸法實相時,心但趣向涅盤寂滅。是時,十方諸佛、諸天請佛莫入涅盤,一切眾(zhong) 生苦惱,當度脫之!佛即受請,佛但為(wei) 度眾(zhong) 生故住。”這裏說的非常明確,佛為(wei) 度眾(zhong) 生,才不入涅盤而住世。對於(yu) 佛菩薩來說。無論住世多久,重來多少回,都不會(hui) 將世界視為(wei) 終極歸宿。
“涅槃生死等空花”是五代禪宗流行時一位秀才頓悟後寫(xie) 的一首七律的結尾。詩頷聯是:“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詩句耳,方便之言耳。如果執實理解,視為(wei) 真諦,真的認為(wei) 煩惱不用破除,真如不必趣向,真的不相信涅槃境界的存在,那才真是病邪了。
佛家經論總是隨說隨掃,自立自破,大量方便善巧之言不可固執,否則法執難舍,甚至會(hui) 犯謗佛大罪。釋尊臨(lin) 終說自己一生不曾說法,就是以極端的方式破除佛徒對自己言論的執著。佛教空宗更是空盡一切相,禪宗則掃盡一切名相,甚至佛陀、佛經、佛性、真如、涅槃等名相也一掃而空。
《大智度論》說:“雲(yun) 何無上法?智緣盡。智緣盡是即涅盤,涅盤中亦無涅盤相,涅盤空是第一義(yi) 空。”無涅盤相,意謂涅槃不現任何相,不能作任何現象理解,連意識精神現象都不是。涅盤空,意謂涅槃的特征是空寂。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可以說“涅槃生死等空花”,涅槃的名相也是空的,可以拋棄之。
但是,佛徒必須明白,真如不空,涅槃不空。如果誤以為(wei) 沒有涅槃,認為(wei) 涅槃隻是空花幻月、子虛烏(wu) 有的虛假境界,那就淪為(wei) 空見外道或“惡取空”了,諸佛說為(wei) 不可救藥者。
二
東(dong) 海曰:儒家的極樂(le) 世界在地球上(大同理想實現之後,可以進一步向宇宙中開發新世界。)佛教的根本歸宿在三界外。儒家立足於(yu) 此岸,成德成聖,上達天道,是為(wei) 了更好地建設人生和世界;佛教立足於(yu) 彼岸,明心見性,成佛作祖,是為(wei) 了更快並且讓更多人逃離。兩(liang) 家根本性區別在此。
狂徒言:六祖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佛法,猶如覓兔角。太虛大師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佛教何嚐不是【立足於(yu) 此岸】?心淨國土淨,當下即是蓮邦,逃離個(ge) 什麽(me) ?維摩經雲(yun) :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wei) 不淨耳。三界火宅不過黃葉止兒(er) 啼,@儒者餘(yu) 東(dong) 海 先生誤矣。
東(dong) 海駁正:此段言論誤解六祖,錯害太虛。
首先要明確,以出世解脫為(wei) 最高追求,以涅槃寂靜為(wei) 根本宗旨,這是佛教共識。六度波羅蜜,無非到彼岸;佛教任何一部經綸,主旨無非破除迷執相,厭離生死海。《成唯識論》強調真如出生死苦、煩惱障和所知障,歸根結底,無非出離世間,脫離輪回。若不能出世間脫輪回,就不能登彼岸證涅槃。凡夫俗子,沉淪生死海中,哪有涅槃實相可得?
六祖之偈意謂佛法在世間,不必離世而覓,人道之中就有覺悟之路,不必向世外去修。這是教人在紅塵中修煉,偈意無誤,無違佛教宗旨。東(dong) 海為(wei) 六祖之偈下一轉語曰:不離世間覺,覺必離世間,不發出離心,安得真佛果。
但是,狂徒以此偈批駁“佛教立足於(yu) 彼岸”的觀點,錯解而大謬。儒家立足此岸而通達彼岸,佛教立足彼岸而度脫此岸,這是儒佛兩(liang) 家的關(guan) 鍵區別,豈容抹殺。於(yu) 佛教而言,三界終非安宅樂(le) 園,此岸隻是驛站橋梁。一定要說佛教也是立足於(yu) 此岸的,就大悖了佛教宗教立場和基本原則,不僅(jin) 野狐禪而已。
太虛之言非究竟語。太虛倡導人間佛教,有其時代原因,“人成即佛成”亦方便示教、應機說法而已。若執其方便說為(wei) 究竟,並以之批駁東(dong) 海如實之論,則有大過。
儒學是人格主義(yi) 學說,通過內(nei) 聖外王兩(liang) 大法門兩(liang) 種功夫成就的聖賢人格,是人世間最高人格,如果太虛之言成立,人格完成即是佛果成就,那就意味著,一、曆代聖人就是佛;二、儒家修身之學與(yu) 佛教出世之法完全等同甚至更高明。這顯然不為(wei) 佛教所可。
其實,佛教並不以人格完成為(wei) 最高追求。佛教分析五蘊,都無實人,何談人格。佛教和儒學、佛果和仁境各有優(you) 美,可以互參,不宜混同。東(dong) 海有偈曰:仁是高人格,佛是超人格,仁果與(yu) 佛果,其樹非一顆。
“心淨國土淨”確是佛理,然此心淨二字,是涅槃境界,豈易言哉。以在世不染為(wei) 心淨,為(wei) 出世,亦方便之談,非了義(yi) 也;一些佛徒將心淨和出世說成一般道德修養(yang) ,以為(wei) 超越名韁利鎖、不為(wei) 物欲所役就是出世了,這是曲解大小乘出世之義(yi) ,甚可悲憫。餘(yu) 東(dong) 海2014-9-5
三
或說: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說:“為(wei) 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新發意菩薩指初學者,不生滅者即實相。可見實相不如化是為(wei) 初學者而作的方便說。為(wei) 久學者即通達佛法者,龍樹菩薩說:“生滅如幻如化,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生滅不生滅,都是如幻如化,都是幻影空花,有什麽(me) 涅槃可言,有什麽(me) 實相可得。這才是最高境界,是大乘佛學的精華,這就是“生死涅槃等開花”的真實解釋。
東(dong) 海駁正:讀經不可不認真。如不認真,不如不讀。請注意這一段:“佛但為(wei) 度眾(zhong) 生故住。以是故,知有可利益眾(zhong) 生,隨事為(wei) 說。觀諸有為(wei) 法虛誑故,涅槃為(wei) 實,不變不異。有新發意菩薩,著是涅槃,因是著起諸煩惱,為(wei) 斷是著故,說涅槃如化。若無著心,是時,則說涅槃非如化。”(大智度論卷九十六釋如化品)
這段話足以辟除你的謬論了。
佛說的非常清楚,有為(wei) 法即生滅法都是虛誑的,空花幻月,唯涅槃才是實際的存在,“涅槃為(wei) 實,不變不異。”但是,有新發意菩薩,因未能實證,聽說涅槃為(wei) 實,又容易錯將涅槃想象成現象性存在,“著是涅槃”,為(wei) 了破除這種執著,佛又說涅槃如化。這裏的“涅槃如化”,不是說涅槃空無,烏(wu) 有,而是形容涅槃至空至寂,不可作實物懸猜。她非現象,非物質現象,也非精神現象,而是超越一切現象的形而上。
“著是涅槃”之執著消失之後,佛還是要說“涅槃非如化”,她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是無形無體(ti) 的實體(ti) ,無跡無相的實相。
佛法因人而說,隨事為(wei) 說。佛初說“不生滅者不如化”,是方便說;次說“不生不滅如幻如化”,還是方便說,最後對“無著心”者說“涅槃非如化”,這才是真實說和第一義(yi) 。注意,沒有證得涅槃的學佛者,無論初學久學,都可稱為(wei) 新發意菩薩,“當知是新發意菩薩,雖無量劫發意,未得諸法實相,皆名新學。”
涅槃為(wei) 實,必須的,絕對的。佛教千經萬(wan) 論,歸根結底,無非為(wei) 了“證實”,親(qin) 證真如實相,證入涅槃真境。如果涅槃與(yu) 生滅法無異,並非真實境界,佛教六度修行何為(wei) ,佛經意義(yi) 何在?2014-9-6
四、微博答客
【答客】或說:“以大圓鏡智為(wei) 本,一切萬(wan) 法皆可為(wei) 用,外王學豈能外之?按先生的邏輯,則佛門斷俗出家,求生淨土,這也是儒家所不留心和不擅長的,則中道智慧於(yu) 出世法有所遺,何來全體(ti) 大用?”答:佛教自外於(yu) 外王學,不足以製禮作樂(le) 和征伐革命;斷俗出家,非人生正道,不為(wei) 儒家所可。
【答客】或謂:“儒家隻有世間法,無出世間法,何來全體(ti) ?”答:儒家將形上、形下、出世入世打成一片,入世而不滯世間,超越而不離世間,何其圓滿乃爾。朝聞夕死可,朝聞道夕出家則不可,儒家反對出家和出離社會(hui) ,故孔子說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注意,儒家無道則隱,但儒隱與(yu) 道家之隱不同,更非離俗出家。
【答客】或說:“在佛為(wei) 圓智,在儒為(wei) 睿聖。蓋此智中無佛無儒,具佛具儒。即隻是那個(ge) 本體(ti) 的智能。”此言似是而非。對於(yu) 本體(ti) 的認證,到目前為(wei) 止,還沒有比三家更高明的。儒佛道認證各不相同,道家虛靜,佛家空寂,儒家健動,虛靜而生生不息,空寂而新新不已。儒家最得道體(ti) 之全,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答客】或說:“轉輪聖王不足以製禮作樂(le) 和征伐革命麽(me) ?”答:儒家的製禮作樂(le) ,有周公,有孔子,有董仲舒,有曆代大儒對禮樂(le) 製度的修訂補充;儒家的征伐和革命,堯舜以來始終香火不絕。試問轉輪聖王的製禮作樂(le) 和征伐革命有何曆史依據?別告訴我儒家聖賢大儒就是轉輪聖王。2014-8-23
【答客】或說:“‘儒家將形上、形下、出世入世打成一片,入世而不滯世間,超越而不離世間。’將儒家二字換成菩薩,本句一樣成立,而且深合大乘宗旨。’答:大不一樣。佛教無論怎樣入世,都以出離為(wei) 根本追求。好有一比:賢者和菩薩同入地獄,菩薩是為(wei) 了將地獄眾(zhong) 生超生出去,儒者是為(wei) 了改造地獄。2014-8-23
【答客】或說:“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最注重的是入世。所以金剛經再三提到轉輪聖王功德即同如來,一是走出世路線證得菩提道,一是走入世路線證得菩提道。”這是膚見。佛教以三界為(wei) 火宅,根本宗旨是出離;儒家則致力於(yu) 王道政治和大同追求,將地球建為(wei) 人間樂(le) 園隻是第一期工程,之後矚目宇宙開發。
【答客】或說:“修完小乘之後,自然會(hui) 修大乘的。”此說不妥。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東(dong) 海曰,人怕進錯門。入了邪門固然完蛋,入了偏門也很可悲。大乘根器而修小乘,再想回小向大,殊為(wei) 不易。《法華經》五千前輩,修完小乘就再也無緣得聞大道了。
【答客】或問:你說佛教是寂滅,請問到底說的是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答:異哉此問,身為(wei) 佛徒,居然不明寂滅為(wei) 佛教第一義(yi) 諦。涅槃寂靜為(wei) 三法印之一,無論小乘大乘有宗空宗或始頓終圓哪一教,皆歸本於(yu) 寂。小乘寂滅,黃鶴一去不複返;大乘寂滅,倒駕慈航再度生。無論再來多少回,不許離此根本宗旨也。
【擊蒙】有狂徒倡“佛教憲政”說,不可為(wei) 也。在政治層麵,宗教可為(wei) 輔助係統,不宜當家作主,若不守本分,試圖指導政治,如果成功,就是政教合一,既是政治之難和社會(hui) 之厄,也非宗教之福。耶教如此,佛教亦然。古來佛教盛於(yu) 儒家的王朝,必然問題嚴(yan) 重。而佛教輝煌一時之後,難免自招災厄。
【答客】或謂:“寂是心不妄動,滅是滅生死人欲之流。即唯寂滅後見天理之流行。”這樣的解釋不為(wei) 佛教所可。寂滅則無生,即使現種種不可思議身,也是倒駕慈航而來,為(wei) 的是將三界眾(zhong) 生度入寂滅境界,此與(yu) 儒家天理流行性質大異。天理流行必有宇宙萬(wan) 象,生生不息新新不已,維天之命於(yu) 穆不已,豈有寂滅之時!
【又答】按佛教原義(yi) ,寂是絕對的空寂不動,不僅(jin) 不妄動而已;滅是滅生死,不僅(jin) 滅人欲而已。在寂滅境界,佛教隻能說無生,不許說流行和生生。“唯寂滅後見天理之流行”之說是混說,混雜儒理,大違佛旨。
【擊蒙】儒佛各有高明,應該相互尊重,但不可互相替代,各有追求宗旨理想故。藕益使夫子而生竺國、使釋迦而現魯邦如何如何的假設之言,如果執實,便成妄言,既誣夫子亦誣釋尊。夫子置身任何時代,都不會(hui) 違反內(nei) 聖外王原則而出家修道;釋迦重來任何國度,也不會(hui) 變更佛教基本立場而歸宗儒經也。
【儒眼】孔子對老子極為(wei) 尊重,高度稱讚,但絕不會(hui) 放棄仁本原則和中道立場,轉而信奉道家。相反,《論語》中孔子對道學和道家人物時有批評。同樣,假設孔子遇上釋尊,也會(hui) 尊重稱讚,求同存異或辯異,然後各行其是,並行不悖。孔子絕不會(hui) 角色轉換,轉而信奉佛教、演揚佛法---如藕益所言。
【擊蒙】佛教立足彼岸追求涅槃,於(yu) 齊家治國格物致知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等領域,於(yu) 人倫(lun) 綱常的維護和禮樂(le) 製度的建設用心有限,容易顧此失彼。佛教受儒家影響而重孝,卻往往失常而不自知。想想郭巨(二十四孝充滿佛化色彩)和黃檗所謂的孝行,背天逆理悖綱常,不如不孝!宗教而不守本分,後患無窮也。
【儒佛】佛教善辯,若無儒家,真可以無敵於(yu) 天下,不僅(jin) 擅於(yu) 因明而已。佛教宗派特多,有大乘小乘,空宗有宗,頓教漸教,始教圓教;其義(yi) 理特別豐(feng) 富,有了義(yi) 不了義(yi) ,真諦俗諦,廣義(yi) 狹義(yi) ;名相亦極其繁雜且多義(yi) 。辯到高處,還可空盡一切名相,或以佛有密意之理由置答。這是佛教的特色,其實優(you) 勢即弱點。2014-9-7餘(yu) 東(dong) 海
責任編輯:葛燦燦
【上一篇】【秋風】論憲法之中國性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