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誌勇】習近平改革新路:從二元視角到三維畫麵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4-08-20 09:01:10
標簽:
薑誌勇

作者簡介:薑誌勇,江西南昌人,1980年生,畢業(ye) 於(yu)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政治學碩士。曾在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發改委工作,現任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處副處長,多年從(cong) 事內(nei) 部材料寫(xie) 作,長於(yu) 政治分析。學術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和當代中國政治。


 

 

 

        習(xi) 近平改革新路:從(cong) 二元視角到三維畫麵

        作者:薑誌勇

        來源:大公網

        時間:甲午年七月初八

                     西曆2014年8月03日

 

 

      

         2014年1月22日習(xi) 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一次會(hui) 議(資料圖)

 

從(cong) 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至今,改革進行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但一個(ge) 問題已經開始引起思想界的思考:和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相比,這一輪改革的最大特點是什麽(me) ?或者說,和鄧小平領導的改革相比,這一輪改革在承繼其經驗的同時,最大的突破是什麽(me) ?理解這個(ge) 問題是認識未來中國政經格局和發展模式的關(guan) 鍵。

 

要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就需要深刻理解鄧小平和這一輪改革的思路,隻有通過兩(liang) 種思路的比較,才能理解這一輪改革的最大特點在哪裏。

 

鄧小平改革的思路可以分為(wei) 三點:一是兩(liang) 個(ge) 解放,解放思想和解放生產(chan) 力,解放思想是針對改革開放前的極左思想和改革開放中的新左派,極左思想反對一切資本主義(yi) 的東(dong) 西,認同蘇聯模式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新左派認為(wei) 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yi) 的要素,社會(hui) 主義(yi) 隻能是計劃經濟。鄧小平通過思想解放,在改革中大力推動市場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生產(chan) 力。二是"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包括兩(liang) 層含義(yi) ,首先是對解放思想思路的堅持,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同時也是對右派思想、自由主義(yi) 思潮的反對。改革開放後,社會(hui) 上西方思潮大量湧進,產(chan) 生了要走西方發展模式的思想,針對這些鄧小平認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和馬克思主義(yi) 意識形態必須堅持。這是一條有選擇的改革道路,也是變革與(yu) 守成相互聯係的道路。三是"摸著石頭過河",麵對改革經驗的缺乏,鄧小平沒有采取改革的浪漫主義(yi) ,而是遵照實幹原則和理性精神,通過邊改革邊總結、邊實驗邊推廣的方式,走出了一條改革的新路。

 

總的來說,鄧小平的思路主要集中在兩(liang) 方麵:政治和經濟,政治上要繼續堅持已有的模式和道路,當然在具體(ti) 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執政方式上要有所變通。經濟上要走市場經濟道路,通過搞活經濟,實現共同富裕。 

 

 政治和經濟是鄧小平改革的兩(liang) 個(ge) 著力點,通過抓住這兩(liang) 個(ge) 著力點,也通過以點帶麵的方式,在抓住這兩(liang) 個(ge) 著力點的同時,實現了整個(ge) 國家的全麵變革。這一變革思路的直接成就,除了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之外,就是塑造了今天中國的政治經濟模式,這是一種政治上高度集權、經濟上有限市場的模式。學者蕭功秦認為(wei) ,這是"新權威主義(yi) "的模式,在亞(ya) 洲和拉美的一些國家,通過"新權威主義(yi) "的模式,實現了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增長。當然這種模式因為(wei) 是二元的,因此內(nei) 含不穩定因素,政治上的高度集權可能導致嚴(yan) 重腐敗,一旦政治上的權威沒有有效保障的話,國家就可能發生動亂(luan) ,經濟增長也會(hui) 受到影響。在亞(ya) 洲、拉美的一些國家中,通過"新權威主義(yi) "發展起經濟後,過度迷信自由主義(yi) ,或沒有抵製自由主義(yi) 的侵襲,政治權威倒塌,經濟增長停止。這種現象,為(wei) 我國的新權威主義(yi) 之後的改革提供了案例,也提供了警示和思考。

 

鄧小平改革是對毛澤東(dong) 時代模式的調整。在毛澤東(dong) 時代,中國的社會(hui) 是一元的,國家權力高度集中,在國家權力下,經濟、社會(hui) 等都處於(yu) 附屬地位,沒有自身的獨立性。鄧小平通過改革,打破了一元結構,建立起了政治經濟分立的二元機構;相對政治來說,經濟獲得了有限卻極大的獨立性,也正是這種獨立性,使得毛澤東(dong) 時代被壓抑的經濟增長動力得到了釋放。

 

從(cong) 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的決(jue) 議來看,這一輪改革的思路可以歸納為(wei) :一是三個(ge) 解放,解放思想和生產(chan) 力之外,增加了解放和增強社會(hui) 活力,思想是政治,生產(chan) 力是經濟,說明本輪改革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之外,將重點開啟社會(hui) 改革,而且社會(hui) 改革是和政治經濟改革並列的,而不是政治經濟改革引發的後果。二是繼續堅持鄧小平"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的發展思路,當然這一輪的改革是在鄧小平改革基礎上的深化,比如經濟方麵,從(cong) 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到市場的決(jue) 定性作用;政治方麵也要加強簡政放權。對"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的堅持,也是對鄧小平變革與(yu) 守成發展思路的堅持,當然也是對近些年來新左派、新右派、保守主義(yi) 、自由主義(yi) 等各種思潮發展建議的回應。三是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這一輪改革更加強調頂層設計,這是對以前經驗的繼承,更是新時代改革的要求,摸著石頭過河,改革的動力大多在基層,頂層設計則需要中央的規劃和推動。

 

和鄧小平的改革相比,這一輪改革有深化、有創新。具體(ti) 來說,政治經濟方麵,深化的成分多,將繼續鄧小平的思路,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調整行政管理方式,調整政府和經濟的關(guan) 係。創新的方麵,環保改革、社會(hui) 改革、文化改革將是主要方麵,環保方麵吸取了三十五年來的環境資源遭嚴(yan) 重破壞的教訓;文化方麵要更加吸取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官方意識形態的憂慮和出路的考量,也是未來中國文化建構的必然;社會(hui) 方麵則是更為(wei) 突出的地方。文化和環境的改革,不會(hui) 涉及到未來的中國政治格局和發展模式,但社會(hui) 方麵則不同,社會(hui) 方麵的改革將改變已有的政治經濟的二元模式,走向政治經濟社會(hui) 的三維模式,這是由點到線到麵的發展轉變,二維的模式引起隻有兩(liang) 個(ge) 支點,難免不穩定,但三維的模式,有三個(ge) 點支撐,則會(hui) 形成一幅非常穩定的畫麵。

 

在社會(hui) 改革方麵,有三個(ge) 思路值得關(guan) 注:一是三個(ge) 解放,上文已經論述,二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關(guan) 於(yu) 社會(hui) 價(jia) 值的論述,"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這八個(ge) 字飽含深意,也預示著未來社會(hui) 改革和社會(hui) 發展模式建構的目標。三是社會(hui) 治理模式的改革,鼓勵行業(ye) 和社會(hui) 自治。

 

在未來的社會(hui) 治理方麵,將有三個(ge) 主體(ti) :政府、社會(hui) 和居民,居民能自我管理的則不需要社會(hui) 和政府管理,社會(hui) 能管理的也不需要政府管理;同時,居民、社會(hui) 、政府三方治理也是一種新的製衡模式。通過居民和社會(hui) 治理權的擴大來限製政府的幹預,同時,鼓勵社會(hui) 自治不是要形成新的社會(hui) 的無限權威,居民和政府又會(hui) 對其形成製衡。在社會(hui) 領域,通過這種製衡模式,形成一個(ge) 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良性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未來的模式中,法治主要集中在社會(hui) 層麵,保障群眾(zhong) 的社會(hui) 權利,而不是西方式的法治。

 

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因為(wei) 是政治經濟二元的發展模式,在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引起了一係列的問題,這其中社會(hui) 問題是主要的,例如教育、醫療、住房、養(yang) 老、家庭、征地、拆遷等。目前,社會(hui) 上不穩定因素增多,上訪群眾(zhong) 較多,但仔細分析就能發現,目前穩定形勢中,群眾(zhong) 主要關(guan) 注的不是政治權利,而是社會(hui) 權利,即不是關(guan) 注選舉(ju) 權、自由權、參政權等,而是關(guan) 注財產(chan) 權、教育權、住房權、就業(ye) 權等社會(hui) 權利。因此,群眾(zhong) 的主要希望不是政治改革,而是社會(hui) 改革,保障他們(men) 的社會(hui) 權利。這種情況和其他後發展國家不同,其他後發展國家,經濟發展後,人們(men) 關(guan) 注政治權利,要求政治改革,中國群眾(zhong) 則把目標放在了社會(hui) 改革方麵。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和其他後發展國家政治變革失敗的教訓,政治上保障中央的權威、中國需要一個(ge) 強大的中央政府,正日漸成為(wei) 共識。

 

經過社會(hui) 改革後,中國的格局將從(cong) 政治經濟的二元結構轉為(wei) 三維畫麵,即在政治上繼續保持已有中央權威和模式的前提下,經濟市場化,社會(hui) 多元化,經濟權利和社會(hui) 權利得到保障。在鄧小平的改革思路中,通過發展經濟來保持政治穩定,政治隻有經濟一個(ge) 支點,在新一輪改革中,政治除了經濟這個(ge) 支點外,又有了社會(hui) 這個(ge) 支點,而有了兩(liang) 個(ge) 支點的中國政治,將會(hui) 比以往更加穩定。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共冀望通過發展經濟來證明自身的執政能力,在未來,證明的方式將包括保障社會(hui) 權利、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中共將進一步完成從(cong) 革命黨(dang) 向執政黨(dang) 的轉變,自身執政思路和模式將更加成熟。

 

 在三維的政治結構中,雖然還保存了中央的權威,但政府的權力將受到有效的製約與(yu) 平衡。首先,居民和社會(hui) 自治將限製政府對社會(hui) 領域的幹涉,完善的市場體(ti) 製也將限製政府對中觀、微觀經濟的幹預;其次,通過保障社會(hui) 權利,社會(hui) 對政府有反製作用,一旦某個(ge) 政府及其官員侵犯了社會(hui) 權利,那麽(me) 在法治的保障下,將會(hui) 受到懲罰;其次,這樣一種對政府權力的製衡,將極大解決(jue) 現有纏繞於(yu) 政府身上的腐敗問題,反腐敗除了要製約權力外,更要減少權力,通過保障社會(hui) 權利,政府的權力,尤其是中基層政府的權力將受到社會(hui) 的製約。

 

 經過社會(hui) 改革後的中國發展模式已經不能稱之為(wei) "新權威主義(yi) ",而是"後權威主義(yi) "。在"後權威主義(yi) "時代,中國的發展模式將更為(wei) 健康,同時,這種政治上中央擁有巨大權威、社會(hui) 和經濟上群眾(zhong) 擁有自由和權利的發展模式,也更為(wei) 適合中國。畢竟,擁有五千多年文明、五十六個(ge) 民族和960萬(wan) 平方公裏的國家,需要有一個(ge) 強大的中央政府,中國曆史上,一旦中央權威變弱,地方分裂的危機就會(hui) 出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決(jue) 定中國發展模式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可能就在此。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