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新作《為儒家鼓與呼》簡介、自序、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4-06-11 09:34:14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叩問中國前行之道:問道書(shu) 係·姚中秋《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

 

 





書(shu) 名: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

 

作者: 姚中秋(秋風)

選題策劃:徐建新

責任編輯:黃珊珊 徐建新

書(shu) 號:978-7-5334-6400-4

出版時間:2014.6  

定價(jia) :56.00

開本:16          

印張:25

 

 

作者寄語

 

兩(liang) 千多年來,儒家守護、傳(chuan) 承、闡明中國之道。中國曾偏離此道,而今正回歸此道。“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不是為(wei) 了儒家,而是為(wei) 了自己的生命向上提升,為(wei) 了達致優(you) 良秩序,為(wei) 了天下太平。

 



《儒家鼓與(yu) 呼》學者薦評

 

對傳(chuan) 統文化更有信心的民族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在一個(ge) 不斷開放的社會(hui) 中,人們(men) 重新發現了傳(chuan) 統倫(lun) 理道德的價(jia) 值,這是一種正常的回歸。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對重建一個(ge) 自發的、擴展的社會(hui) 所必不可少的規則很有幫助。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秋風先生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儒家開新篇,不僅(jin) 開啟了中國人的文化尋根之旅,也試圖通古今之治道、究天人之憲理。中國若要複興(xing) ,必先破解文化傳(chuan) 統的基因密碼,探究現代化轉型的精神路徑,完成文化複興(xing) 的中國命題。當代百家,儒為(wei) 根脈。複興(xing) 之路,非儒可乎?

   ——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學派開創者華炳嘯(西北大學政治傳(chuan) 播研究所所長)

 

作為(wei) 當代儒家中最具表達能力,也最熱衷公共事務的代表,秋風先生一直飽受爭(zheng) 議,在這本以訪談為(wei) 主的書(shu) 中,他正麵回應了所有的疑問。與(yu) 傳(chuan) 統時代不同,儒者會(hui) 長期處於(yu) 更嚴(yan) 厲、更具挑戰性的環境中,因此,辯難與(yu) 交流,是其不可或缺的技藝。對儒家而言,秋風先生的努力是極為(wei) 重要的經驗。

   ——《戰略與(yu) 管理》雜誌前執行主編、《文化縱橫》雜誌執行主編高超群

 

 



 

《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目錄

 

“問道書(shu) 係”出版前言

自序:衛道

 

卷一儒家與(yu) 現代秩序

 

儒家、公民與(yu) 自治

一本書(shu) ,一部電影,一張唱片

重建我們(men) 的人生觀

憲法、傳(chuan) 統與(yu) 日常生活

文化強國,除了複興(xing) 儒家別無他路

曆史是中國人的宗教,是最重要的公民教育

我們(men) 需要怎麽(me) 樣的公民教育

自由儒學訪談錄

19111913年:治理秩序崩潰導致民初憲政失敗

以溫情與(yu) 敬意對待傳(chuan) 統

溫情對待傳(chuan) 統

走出聖賢儒學乎?

追求自由的儒者

 

卷二關(guan) 於(yu) 《華夏治理秩序史》

 

道與(yu) 自由之辨

由西入儒:秋風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再闡釋

:一個(ge) 追求自由秩序的儒者(周紹綱)

 

卷三因為(wei) 拜孔

 

秋風談孔子之道與(yu) 文化中國

秋風,重拾儒家落葉

儒者的戰爭(zheng)

:我們(men) 血液裏的儒家(曲輝、白帆)

 

卷四關(guan) 於(yu) 《重新發現儒家》

 

儒家本就有現代性

儒家是我們(men) 的文化空氣

文化轉型:重新發現儒家

儒家和自由主義(yi) :深圳對話

重新發現一個(ge) 真實的儒家

回到儒家,成就健全生命

 

卷五關(guan) 於(yu) 《國史綱目》

價(jia) 值重建,始於(yu) 重新認識國史

儒家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政治走向


後記





 

《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自序:衛道

 

天行有道,人生有道,一個(ge) 文明體(ti) 也有其道。中國文明自誕生起,即由堯舜皋陶禹湯文武周公等聖賢引領,走出一條大道。至孔子,刪述六經,六經載道。因為(wei) 孔子,中國之道可道、可傳(chuan) 、可學。

兩(liang) 千多年來,雖迭經衝(chong) 擊、侵蝕,然華夏-中國之道一以貫之,呈現為(wei) 倫(lun) 理、法律、禮俗、文章等各種形態,貫通於(yu) 諸子思想與(yu) 中國各種宗教信仰中,塑造了中國人的生命形態和中國式生活方式。

十九世紀末,中國與(yu) 西方深度接觸,中國之道的正當性遭遇嚴(yan) 重質疑。不少中國人意欲走上他人的路,而與(yu) 中國之道漸行漸遠。這種偏離日趨激進,終至演變為(wei) 全麵的文明自戕。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偏離了自己的道,中國人終究無法走進天堂,中國人的生命也終究不得安寧。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幡然回首,重新尋找中國之道,回歸自家之道。從(cong) 在“野”的普通農(nong) 民的不自覺的回歸,到學界的係統闡述,再到官、商精英之積極踐履,曾經不絕如線的中國之道,在中國人麵前逐漸清晰、拓展,且有越來越多的人上道。

總體(ti) 而言,今日國人尚處在“問道”階段:人們(men) 知道有道,但隻是隱約地;對於(yu) 中國之道,受累於(yu) 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與(yu) 自以為(wei) 是的驕傲,人們(men) 還有各種各種各樣的疑惑、不解、誤解,人們(men) 還會(hui) 因為(wei) 某個(ge) 文化常識而爭(zheng) 論不休。

但是,有了“問道”,就必定有更為(wei) 自覺的求道,更進一步可進入《中庸》所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階段。由此,中國人必將確立自己思想的主體(ti) 性,而又具有開放的胸襟,從(cong) 而恢複文化的創造力;中國文明必將在經曆百年困頓之後,實現新生轉進。

福建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問道書(shu) 係”,編輯邀約,乃將兩(liang) 三年來接受媒體(ti) 訪談之文字匯編為(wei) 《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忝列其中。十餘(yu) 年前,餘(yu) 有道之自覺,而問道、求道,以至於(yu) 衛道,而有書(shu) 中文字。嗟乎!百餘(yu) 年來,中國之道不絕如線,今起而衛道,正吾輩之職分。亦願“問道書(shu) 係”為(wei) 中國人叩問大道、尋找大道、體(ti) 認大道、踐履大道搭建一個(ge) 包容的、開放的平台。

 

                             蒲城姚中秋謹識於(yu) 甲午初夏

 



 

《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後記

 

這本書(shu) ,跟自己以前的書(shu) ,性質大不相同。那些書(shu) 都是自己一字一行地主動地寫(xie) 出來的,這本書(shu) 的文字卻由別人驅動:或者別人寫(xie) 我,或者別人提出問題,我來回答,或者與(yu) 別人對話。

也因為(wei) 這個(ge) 原因,編這本書(shu) ,有點忐忑。因為(wei) ,這類文字似乎有點借別人之口美化自己的意思。好在,之所以在這兩(liang) 年突然有了這些文字,之所以媒體(ti) 關(guan) 心我,皆因為(wei) ,我複興(xing) 儒家的種種言行引起了爭(zheng) 議,甚至成為(wei) 激烈批評的對象。在這些文字中,我可一點也不是高大全的形象,相反,常遭遇不解,被人質疑。我所說的話經常是為(wei) 了自我辯護。

這些文字的意義(yi) 也許就在於(yu) ,它能夠展示儒家複興(xing) 在今日之艱難。我願意編輯出版這本書(shu) ,其實隻是希望說明,儒家複興(xing) 之路不平坦,但我努力了,當然,我會(hui) 繼續努力,“雖千萬(wan) 人,吾往矣”。

感謝各家媒體(ti) 的編輯、記者,願意采訪我這個(ge) 普通學者、儒者,讓我有機會(hui) 表白、辯解。感謝出現在這些文字中的對話者,刺激了我的思考和表達。最後感謝福建教育出版社、尤其是編輯徐建新博士,讓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得以結集出版。

因為(wei) 這本書(shu) 的文字皆因儒家而起,故我將把本書(shu) 稿費全部捐助弘道書(shu) 院,也請各位朋友關(guan) 心和支持弘道書(shu) 院。

 

           蒲城姚中秋,癸巳歲尾,謹識於(yu) 京中三裏河蝸居。

 

 



《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第一篇

 

儒家、公民與(yu) 自治(答立人之友)

 

1.魏晉風流名士張翰有歌:“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裏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聞秋風起,遂辭官還鄉(xiang) 。您的筆名亦謂“秋風”,是否有意誡勉自己“淡泊名利,唯心是求”?近聞自《尋找中道——當自由遭遇傳(chuan) 統》起,您將回歸本姓,這又是緣何而來?

 

秋風:哈哈,我起那個(ge) 筆名,其實沒有什麽(me) 考慮。當時在一家報社當編輯,又準備寫(xie) 評論發在自己編輯的版麵上,怕影響不好,臨(lin) 時要起個(ge) 筆名,本名姚中秋中有個(ge) 秋,再加個(ge) 字吧,那就是風。後來就一直用這個(ge) 筆名發表時評,然後,大家就開始知道秋風。

不過,終究是心有不安:姓得自祖先,名得自祖父、父親(qin) ,姓名乃自己的文化生命之標誌,豈可隨意改變?因此,從(cong) 六七年前開始,我的學術譯著、論著,其實都用姚中秋這個(ge) 本名,時評采用秋風這個(ge) 筆名。《尋找中道》大約是我出版的最後一本時評集了,所以也就是“秋風”的最後一本著作了。

 

2.您稱自己是一個(ge) 中道自由主義(yi) 者,從(cong) 經濟、政治、文化傳(chuan) 統等多個(ge) 角度來看,您認為(wei) 現今中國迫切需要革新的是什麽(me) ?建立公民社會(hui) 又需從(cong) 什麽(me) 開始呢?

 

秋風:很麻煩,中國的一切都需要變革。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人們(men) 回歸自身的文化,做一個(ge) 正常人,一個(ge) 好人,如果有可能,成為(wei) 一個(ge) 君子。沒有君子,什麽(me) 變革都無從(cong) 談起。或者,大家隻是坐在那兒(er) 說啊說,沒有任何意義(yi) 。君子會(hui) 行動。現在需要的是變革行動,而沒有君子,就沒有變革行動。立人的幾位朋友,比如李英強先生,就是君子,他們(men) 有行動能力,這是我最佩服的。

所以,先別提公民社會(hui) ,先讓自己成為(wei) 君子吧。有了君子,自然就有公民社會(hui) 。而且,是可持續的公民社會(hui) 。

 

3.關(guan) 於(yu) 最近對宗族的質疑。你提到“從(cong) 全國範圍來看,鄉(xiang) 村應該形成不同形態的自治”,而您又多次提到“錢塘江以南,儒家式現代秩序”,認為(wei) “未來中國的曆史,將是這一秩序趨向成熟,同時向北擴展,反哺江南、北方,滋潤西部”。這裏麵涉及民族傳(chuan) 統、宗教、社會(hui) 形態等問題,統一用儒家式現代秩序,那何談自治呢?豈不矛盾?

 

秋風:確實,自治的首要含義(yi) 是民眾(zhong) 決(jue) 定自己的治理模式,不同地方的鄉(xiang) 村,文化、社會(hui) 、政治結構不同,自然應當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現在法律強製規定了一個(ge) 統一的治理模式,從(cong) 根本上違背自治原則。

但是,從(cong) 大範圍看,中國的基層社會(hui) 自治,一定是以儒家價(jia) 值為(wei) 基礎的。自治必須有價(jia) 值基礎。沒有價(jia) 值共識,人們(men) 不可能共同生活,也就談不上自治,更沒有自由可言。

而中國就是儒家的。這一點,在知識分子身上當然看不到了,在城市也不明顯。但禮失而求諸野,在鄉(xiang) 村,尤其是錢塘江以南中國的鄉(xiang) 村,儒家文化還根深蒂固,而且表現在方方麵麵的製度中。也恰恰因為(wei) 有儒家價(jia) 值,這裏的民眾(zhong) 還維持著較為(wei) 穩定的自發性社會(hui) 組織——宗族。依靠宗族,這裏維持著較好的秩序。由此,這裏的經濟最為(wei) 發達,基層政治最為(wei) 民主。我們(men) 看到了一個(ge) 儒家式現代秩序,當然,很不成熟。但我相信,它會(hui) 成熟。

而這與(yu) 自治、與(yu) 憲政一點都不矛盾。因為(wei) ,儒家就在那兒(er) 。不是用權力從(cong) 外部強加,而是自然地存在於(yu) 那兒(er) 。隻是,一百年來,知識分子否定它,權力破壞它。現在,我的主張隻是,不要再抨擊,不要再破壞了,讓人們(men) 自由地生活。

 

4.從(cong) 您關(guan) 於(yu) 自由經濟、福利社會(hui) 、鄉(xiang) 村自治、儒家憲政等問題比較另類的解讀中,感覺您是一個(ge) 非常重視“自然秩序”的人,比如您說“過去六十年,中國在文化上被殖民,先被蘇俄殖民,後被歐美殖民”,您反對“消滅自發社會(hui) 組織的國家主義(yi) ”,還提及中國“大政府的現實”等。您所提倡的“自然秩序”不僅(jin) 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還涉及社會(hui) 組織形態。請您具體(ti) 地談一談何謂“自然秩序”?

 

秋風:儒家式秩序就是中國的自然的文明秩序。這個(ge) 秩序是高度文明的,比如,人人在人格上平等,基層社會(hui) 的廣泛自治,私人產(chan) 權的有效保障,市場製度,宗教信仰自由,溫情的人際關(guan) 係,等等。確實,傳(chuan) 統中國的政體(ti) 存在嚴(yan) 重缺陷,但總體(ti) 上,中國人生活在文明之中。

……

(采訪編輯小墨@甘泉圖書(shu) 館,原刊於(yu) 《立人之友》月刊2012年第3期)

 




問道書(shu) 係·第一批書(shu) 目

 

姚中秋:《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

蔣慶:《公羊學引論》(修訂版)

蔣慶:《政治儒學》(修訂版)

蔣慶、盛洪:《以善致善》(增訂版)

李競恒:《論語新劄》

丁耘:《中道之國》

任重主編:《中國再儒化》(主要作者有蔣慶、陳明、康曉光、姚中秋、餘(yu) 東(dong) 海等)

……

問道書(shu) 係策劃編輯:徐建新

E-mail:xujianxin93@sina.com

 






“問道書(shu) 係”出版前言

 

問道者,何也?追問華夏聖賢之道也。以孔儒為(wei) 核心的華夏聖賢之道源遠流長、包容廣博,兩(liang) 千多年來,一直不乏問難與(yu) 論辯,除百家爭(zheng) 鳴外,儒家內(nei) 部更有今文經學與(yu) 古文經學、漢學與(yu) 宋學以及更多細致而重要的論辯,這些論辯總體(ti) 上說來,是在追問華夏聖賢之道。

 

問道者,何也?叩問中國前行之道也。近代以來,又有華夏之道與(yu) 諸多外來之“道”的論爭(zheng) 與(yu) 衝(chong) 突,華夏之道屢遭嚴(yan) 重質疑與(yu) 粗野對待,而暫居弱勢;最近二十年來,華夏之道頗有複興(xing) 之勢,廣大之兆,而中西論辯、百家爭(zheng) 鳴、儒門各派之問難,更顯現出了許多新意,這幾大類論辯,總體(ti) 而言,是在叩問中國前行之道。

 

《中庸》曰:“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問道書(shu) 係”對論辯各方的觀點不作評判和取舍,而是兼收並蓄,並相信繼續進行這些論辯,對找回中華思想與(yu) 中華文明的自覺性與(yu) 創新能力,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yi) 。各家各派著述,無論義(yi) 理派、考據派,傳(chuan) 統派、現代派,民族派、普世派,左派、自由派、中間派,凡能夠自圓其說、有根有據的,均在考慮之內(nei) ,尤其歡迎對中華傳(chuan) 統思想與(yu) 傳(chuan) 統文明有“溫情與(yu) 敬意”之各類優(you) 秀著述。

 

時值中日甲午海戰一百二十周年,吾人所寫(xie) 所編,或有助於(yu) 吾國走出兩(liang) 個(ge) 甲子輪回的困頓與(yu) 悲情,樹立中華思想與(yu) 中華文明的主體(ti) 性,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此其時乎?

 

                                              福建教育出版社

                                                     甲午年夏,福州

 


責任編輯:李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