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其成作者簡介:張其成,男,西元1958年10月生,安徽徽州歙縣人。出生於(yu)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張一帖”醫學世家,為(wei) 我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張舜華之長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講席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理事。 |
國學教育要貫穿人的一生
被訪:張其成
記者:錢沛涵(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
來源:《華夏教師》2014年第3期
時間:2014年5月27日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華夏文明。因此,傳(chuan) 承民族精神、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兒(er) 女的責任。但是,時至今日,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正黯然失色,悄然被遺忘。我們(men) 看到的是路人失愛、教師失德,夫妻失信……
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ti) 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學習(xi) 中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要如何傳(chuan) 承和發揚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在教育中實施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著名國學專(zhuan) 家張其成教授。
記者:提到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人們(men) 就會(hui) 想到 “國學”。近年來,倡導“國學”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習(xi) 總書(shu) 記提出要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後, 出現了全民都學習(xi) “國學”的現象。但其實,很多人對“國學”的理解較籠統,您能解釋一下“國學”的內(nei) 涵嗎?
張其成:好的。國學,就是中國傳(chuan) 統學問或者中國傳(chuan) 統學術,約等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確切地說,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概念寬泛些,相比起來,國學的範圍要窄一些。國學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也可以說,國學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按照章太炎先生的分類,國學下屬5個(ge) 學科:經學、史學、子學、文學、小學。經學主要指“五經”,即易經、書(shu) 經、詩經、禮經、春秋經。子學就相當於(yu) “諸子百家”,也就是我們(men) 常說的哲學。史學是曆史。文學就是經史子集中的“集”。小學,就是語言文字學。
國學固然博大精深,但其核心可用四個(ge) 字概括:一源三流。國學有一個(ge) 源頭:《易經》。三個(ge) 流:儒、道、禪。
記者:就現實來看,我們(men) 知道,有些學生上學期間研習(xi) 國學,但畢業(ye) 後,便很少接觸到國學了。國學教育和國學學習(xi) 豈不是出現了斷層問題?
張其成:你說得對。其實國學的斷層由來已久。我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國政協會(hui) 上連續提交了有關(guan) 國學教育的提案,去年是“加強國學的係統教育,提升中華民族的道德信仰”,主要是針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今年是“加強高校的國學通識教育”,是針對大學生的。國學教育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從(cong) 幼兒(er) 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大學後,是伴隨人一生的。但是,我國無論哪一級的國學教育都很薄弱。就中學而言,我們(men) 比較一下大陸和台灣就知道差距有多大。大陸涉及國學的主要是語文課,高中人教版語文課本,文言文(含古詩詞)僅(jin) 占總課文總量的40%多,而台灣地區占70%多。台灣地區除了國文課外,還有一本《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這是所有高中生必修的。這本書(shu) 全是“四書(shu)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原文。台灣地區的國學教育遠遠強於(yu) 大陸,這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比例上來說。國學的教育究竟是一種什麽(me) 樣的教育呢?很顯然,它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知識教育。說到底,國學教育是一種價(jia) 值觀的教育、人生觀的教育、日常行為(wei) 方式的教育、道德倫(lun) 理的教育。
記者:那麽(me) ,對於(yu) 基礎教育階段,如何讓國學教學切實有效地開展呢?
張其成:國學教育中,重要的是研讀經典,因為(wei) 經典著作是經過了幾千年檢驗的。國學按照現代學科分類主要是文、史、哲。按照學派分類,主要有儒、釋、道、墨、法、兵、醫、農(nong) 等等。曆代有許多文史哲經典,有許多諸子百家經典,在諸子之前還有六藝五經。透過這些經典我們(men) 能看到曆史上那些活生生的人物,曆代的古聖先賢、仁人誌士。這些聖賢為(wei) 什麽(me) 活得那麽(me) 自由、瀟灑、開心呢?這些才是我們(men) 現代人所需要體(ti) 味的。
學習(xi) 國學的目的,不是為(wei) 了應試,當然,國學學好了,語文成績肯定會(hui) 提高的。我曾經當過中學語文老師,雖然那時也是應試教育,但我們(men) 努力做到寓教於(yu) 樂(le) 。如果國學教育以知識為(wei) 導向、以考試為(wei) 目的,就永遠也學不好了,就變成痛苦的事情了。
我們(men) 家長還有一個(ge) 極為(wei) 錯誤的觀念,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一旦被限定為(wei) 知識,人生就被其所累。心理學、腦科學研究表明,人腦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發展程度和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小學階段,是人的形象思維最發達的時候,如果在這一個(ge) 階段大量灌輸數、理、化等抽象知識,大腦過度開發,會(hui) 導致成年後創造力下降甚至枯竭。中國人為(wei) 什麽(me) 得不了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沒有創造力呀!跟國外中小學生相比,我們(men) 的孩子考試都非常好,但是一提到創造,一提到創新思維,就不如人家了。國學教育主要是為(wei) 了開發孩子的形象思維、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以國學教育、文科教育為(wei) 主。
國學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格健全的人。一個(ge) 人格健全的人是自信的、快樂(le) 的,有人文精神的。我曾經辦過四期公益國學夏令營。其中有一個(ge) 湖南的女孩子,她始終不會(hui) 笑。一個(ge) 小孩子不會(hui) 笑,是很可怕的。我就問她的父母,他父母說孩子的壓力大,我反問別的孩子壓力不大嗎?我告訴家長說,是因為(wei) 你們(men) 的孩子沒有讀《論語》。這貌似是句玩笑話,其實也不全是玩笑。為(wei) 什麽(me) 不會(hui) 笑?是因為(wei) 孩子心中沒有溫暖。為(wei) 什麽(me) 沒有溫暖?是因為(wei) 孩子心中沒有陽光。為(wei) 什麽(me) 心中沒有陽光?是因為(wei) 心中沒有愛,既沒得到愛也不給別人愛。所以她不快樂(le) 。《論語》就是教我們(men) 怎樣心中有愛的。《論語》一萬(wan) 五千多字中,如果要歸納為(wei) 一個(ge) 字,那就是“仁”。“仁”的基本內(nei) 涵就是愛呀!讀《論語》、學國學就是要教小孩子有快樂(le) ,有愛!
人可以沒有知識,但是不能沒有快樂(le) 。按照佛家所說,人來到世上本來就是一個(ge) “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hui) ,求不得和放不下。所以,在某種意義(yi) 上講,學習(xi) 國學就是為(wei) 了修心。心修好了,就是一個(ge) 人格健全的人,快樂(le) 的人。
記者:正如您剛才說的,小學生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那如何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呢?
張其成:我認為(wei) ,要以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為(wei) 主,寓教於(yu) 樂(le) 。首先要選取適合小學生這個(ge) 年齡段的國學經典,比如蒙學、四書(shu) 、古詩詞,讓學生讀,適當講解文意,不必過度詮釋。要讓孩子體(ti) 會(hui) 到讀書(shu) 的快樂(le) 。比如,齊讀、領讀、唱讀、輪讀。
讀經典書(shu) 是快樂(le) 的。但是,現在小學生沒有好好讀經典。很多經典被肢解得支離破碎,語文教學就是找出文本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其實國學教育應該重視情境教育和形象教育,要讓學生回到文本所描述的那個(ge) 場景中去,去體(ti) 悟古聖先賢的真善美的魅力。要在經典中和活生生的人物對話,體(ti) 會(hui) 顏回的安貧樂(le) 道、莊子的瀟灑快樂(le) ……還可以根據經典內(nei) 容編排節目。不要當作知識教。所以我一再講,學國學不是學知識,而是開智慧。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叫智慧;而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叫知識。
記者:成人的國學教育應該怎麽(me) 開展呢?
張其成:像中年這一代人,緣於(yu) 種種因由,在中小學階段基本上沒有經過什麽(me) 紮實的國學教育。現今的社會(hui) 中堅力量,比如那些40、50歲的企業(ye) 家,現在到了什麽(me) 階段了呢?我開玩笑地給他們(men) 編了一首順口溜:事業(ye) 進入迷茫期,企業(ye) 進入轉型期,人生進入更年期,家庭進入矛盾期,夫妻進入涼伴期,子女進入叛逆期。這些人掙的錢越來越多,可能幸福感越來越少;吃得越來越好,可能身體(ti) 越來越差;住得房子越來越寬,可能心胸越來越窄;溝通的方式越來越便利,可能心靈越來越孤獨。
什麽(me) 原因?
沒有信仰呀!當代中國最大的危機就是信仰危機。信仰危機就是找不到根、找不到魂。根和魂在哪裏找?在國學中、在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中。國學的作用就是修心。當然這要從(cong) 幼兒(er) 開始,要貫穿人的一生。修心是人生的一個(ge) 整體(ti) 過程。成年的成功人士更要修心。
這種修心可以分為(wei) 四個(ge) 層麵:第一,天地之心;第二,民族之心;第三,企業(ye) 之心;第四,個(ge) 人之心。
天地之心是指什麽(me) ?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說,“為(wei) 天地立心”。說簡單些,就是天理、天道、天命。民族之心是民族之魂,一個(ge) 民族的優(you) 秀精神文化。企業(ye) 之心,就是企業(ye) 文化、企業(ye) 精神、企業(ye) 的價(jia) 值觀。也就是說,企業(ye) 管理者通過修心的過程,能夠煥發企業(ye) 文化的活力、振奮企業(ye) 精神,從(cong) 而能夠使企業(ye) 形成自己的價(jia) 值觀。做到這些,企業(ye) 自然能夠做得久。個(ge) 人之心就是每一個(ge) 人的個(ge) 人信仰。
這四心的關(guan) 係是如何的呢?表麵看是從(cong) 大到小,由外而內(nei) ,實際上是一個(ge) 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能片麵理解為(wei) 保護自然環境,這種理解太過於(yu) 狹隘了。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同心、天人同道、天人同理。中國古人是有信仰的那就是敬天法祖。
中國民族的基本精神就是《周易》乾坤二卦的8個(ge) 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乾坤精神就是天地精神、天地之道,代表了中華民族兩(liang) 大精神。自強不息是乾卦陽剛的精神,代表是儒家。厚德載物是坤卦陰柔精神,代表是道家。儒家基本精神是自強不息、剛健堅毅、奮發進取、百折不撓。道家基本精神是厚德載物、自然無為(wei) 、柔弱虛靜、居下不爭(zheng) 。正因為(wei) 是一陰一陽、一剛一柔、一儒一道、一乾一坤、一天一地,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才能走到今天。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簡單地說,我認為(wei) 就四個(ge) 字“陰陽中和”,這就是中國人的核心價(jia) 值觀,是我們(men) 的民族之魂。
國學就是建構你的精神信仰。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找到了信仰,你就幸福了。什麽(me) 是幸福?一個(ge) 沒有信仰的人肯定沒有幸福,最多隻是一種快樂(le) ,一種短暫的快樂(le) 。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是這個(ge) 時代呼喚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記者:您剛才說學國學要注重讀經典,您能給具體(ti) 談談讀什麽(me) 、如何讀嗎?
張其成:好的。我一直提倡人的一生當中,至少要讀五本國學經典著作,即《易經》、《論語》、《道德經》、《六祖壇經》、《黃帝內(nei) 經》。少年和青年必讀《論語》,中年必讀《道德經》,老年必讀《六祖壇經》,至於(yu) 《易經》和《黃帝內(nei) 經》則要一輩子讀。
為(wei) 什麽(me) 這樣說?因為(wei) ,《論語》告訴你來到這個(ge) 世界上要做什麽(me) ;《道德經》告訴你來到這個(ge) 世上不要做什麽(me) ;《六祖壇經》告訴你來到這個(ge) 世界上要往哪裏去。至於(yu) 《易經》和《黃帝內(nei) 經》,一則以知命,一則以養(yang) 生。這樣你的一生才是完滿的。
記者:如您所釋,學習(xi) 國學對每個(ge) 人的生活和成長意義(yi) 重大,而國學教育的滲透和推廣,是立在當代,功在千秋!非常感謝您接收我們(men) 的采訪,也祝願您為(wei) 國學的傳(chuan) 承做出更大貢獻。
張其成:謝謝。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