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改期意在傳(chuan) 承中國文化
作者:呂嘉(作者是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來源:環球時報
時間:2013-09-10
國務院法製辦日前頒布《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擬將9月10日的教師節,改為(wei) 9月28日——據說是孔子誕辰日。筆者以為(wei) ,這是文化自覺的重要舉(ju) 措,意義(yi) 重大而深遠。
中華文化是世界各主要文化中唯一的非宗教性文化,教師在文化傳(chuan) 承中的作用極為(wei) 重要。“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道”指聖賢之道或人之為(wei) 人的根本準則,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原則。千百年來,文化傳(chuan) 承寓於(yu) 知識傳(chuan) 授,全賴教師的盡職盡責。在中國文化傳(chuan) 統中,教師不僅(jin) 是向學生傳(chuan) 授知識的人,也是引導學生精神發展、教學生如何做人的人生楷模。
中國人之所以尊師重教,就在於(yu) 教師是“心靈的工程師”,教師工作意味著全身心的投入與(yu) 奉獻,神聖而崇高,並非一種普通的謀生職業(ye) 。而在其他孕育、成型、維係於(yu) 某種宗教的文化中,隻有神職人員才能稱為(wei) 靈魂工程師,學校教師隻是知識的傳(chuan) 授者或生產(chan) 者,授業(ye) 而不傳(chuan) 道。
鴉片戰爭(zheng) 以來,中華民族為(wei) 追求現代化,付出極大代價(jia) ,包括按照西方學科製度改造中國的教育與(yu) 學術,以科學知識為(wei) 教育基本內(nei) 容。結果,知識成為(wei) 教育的核心與(yu) 標準。在這種教育下,學生隻是知識的學習(xi) 者,考分高即優(you) 秀,否則就沒有意義(yi) 。教師隻是知識的傳(chuan) 授者與(yu) 生產(chan) 者,掌握與(yu) 生產(chan) 知識的能力、水平是評價(jia) 教師的基本標準。所以小學教師也被要求寫(xie) 論文、考英語。一句話,中國教育在“西化”後,傳(chuan) 授知識而不傳(chuan) 承文化,教師工作成為(wei) 普通的謀生職業(ye) 。
然而單純以知識為(wei) 核心和標準的教育,也一定漠視、扼殺人的想像力與(yu) 創造性。在考試分數的競爭(zheng) 中,準確掌握標準答案是最佳途徑;充滿好奇與(yu) 興(xing) 趣,事事都問為(wei) 什麽(me) ,則難免效率低下。在知識生產(chan) 中,按既定學科範式或已有思路從(cong) 事研究,一定有確定的成果;提出新的學科範式或在研究中獨辟蹊徑,則前途未卜,困難重重。近年學界一直思考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ge) 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ang) 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dong) 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現在看,根源就在於(yu) 我們(men) 的教育隻傳(chuan) 授知識而不傳(chuan) 承文化。
以孔子誕辰日為(wei) 教師節,意義(yi) 在於(yu) 繼承、弘揚根植於(yu) 中國文化的教育傳(chuan) 統,讓教師重新承擔起傳(chuan) 承中國文化的職責,讓教育重新成為(wei) 培育中國人想像力與(yu) 創造力的精神搖籃。當然,真正實現寓文化傳(chuan) 承於(yu) 知識傳(chuan) 授,還需要改革現有的知識體(ti) 係,讓承載中華文化之“道”的知識成為(wei) 中國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大道之行,正是中華民族複興(xing) 之夢的實現之時。
【上一篇】【儒家郵報】第208期
【下一篇】【南方周末】讓孔子重返日常生活(吳寧)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