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儒眼看戰神:有智沒有德、能言不能行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9月8日
不少人視吳起為(wei) 儒家,大錯特錯。為(wei) 並非拜過儒師、讀過儒書(shu) 、說過儒話的就是儒者,甚至並非有勇有謀、智慧超群者就是儒者。吳起是最典型的例子。
吳起奉事魯君。齊軍(jun) 攻魯,魯君想任用吳起為(wei) 將,又有所懷疑和擔心,因為(wei) 吳起的妻子是齊人。吳起事業(ye) 心重,夫妻情輕,為(wei) 了取得魯君信任,就殺了妻子。魯君遂任命他為(wei) 將,大敗齊軍(jun) 。
僅(jin) 此,吳起就絕非君子、自絕儒門了。殺妻求將,這不是小德出入而是喪(sang) 心病狂,足以表現吳起的不仁不義(yi) 不擇手段。這種惡行徹底突破人倫(lun) 底線,完全違背道德原則。白居易《慈烏(wu) 夜啼》詩曰:“昔有吳起者,母歿喪(sang) 不臨(lin)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或將吳起殺妻求將與(yu) 唐太宗兄弟凶殘相比。其實兩(liang) 者性質大不同,吳起是為(wei) 了功名富貴主動殺妻,唐太宗是你死我活的自衛反擊,情有可原。當然,唐太宗的行為(wei) 終究是道德大汙點。關(guan) 此,朱熹和陳亮爭(zheng) 論王霸義(yi) 利問題時曾經談到。
朱熹認為(wei) ,三代是王道,在於(yu) 以天理為(wei) 根本,以仁政為(wei) 目的,漢唐行霸道,其動機目的都是利欲,是假仁借義(yi) 以行其私,“無一念不出於(yu) 人欲”;陳亮惟重漢唐,認為(wei) 漢唐君主有“拯民之誌”。
我認為(wei) ,對於(yu) 漢唐,陳亮有所高估,朱熹過度貶低,漢唐之治,當然遠遜於(yu) 三代,但畢竟沒有背離為(wei) 政以德的原則。比較而言,我更認同陳亮這個(ge) 說法:漢唐之心有不盡之處,漢唐之法也有不備之事,但仍是三代延續下來的。
或把“殺妻求將”視為(wei) 權道,更是胡說八道。儒家權道有底線,不能違背基本道德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惡意地以無辜生命為(wei) 犧牲品,所謂“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wei) 也”。“殺妻求將”是比一般犧牲無辜更加邪毒惡劣不可饒恕的。這種事都可以說成權道,還有什麽(me) 不可以從(cong) 權的?
吳起似乎很勇敢有誌氣。“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xiang) 黨(dang) 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yu) 人,而東(dong) 出衛郭門。與(yu) 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wei) 卿相,不複入衛。”可是,這種勇敢誌氣是殘忍冷血無情無義(yi) 的。
吳起曾受業(ye) 於(yu) 大儒曾申。曾申是曾參之子,字子西,從(cong) 子夏受《毛詩》,傳(chuan) 李克,從(cong) 左丘明受《左傳(chuan) 》,傳(chuan) 吳起。吳起在曾申門下學習(xi) 時,母死不奔喪(sang) ,被逐出師門。
畢竟學過儒,吳起對道德的重要性是有一定認知的。他對魏武侯說的一番話,完全符合儒家精神。當時武侯浮西河而下,行到中流,回頭對吳起讚歎魏國山河之固,稱之為(wei) 魏國之寶。吳起回答說:
“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yi) 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wei) 敵國也。”
國家之寶,在於(yu) 政治道德,不在關(guan) 河險要。吳起能夠認識到道德對於(yu) 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頗有智慧。注意,好聽的話不一定是仁義(yi) 道德的話,也可能是巧言甚至歪理邪說。而吳起這段話是真正仁義(yi) 道德的話。畢竟有儒學底子呀。
作為(wei) 卓越的軍(jun) 事家和著名的政治、軍(jun) 事改革家,敢於(yu) 改革,善於(yu) 用兵,是個(ge) 常勝將軍(jun) ,智慧不可謂不高。《吳子》一書(shu) 便是記載吳起與(yu) 武侯的對話而成,與(yu) 《孫子》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jun) 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是,吳起本質上是法家。儒家必須道德掛帥,而不能把法術勢放最前麵;必須將道德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而不能停留於(yu) 口頭上,不能形式主義(yi) 和工具主義(yi) 。
吳起則是把道德當做工具使用的。他“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起之為(wei) 將,與(yu) 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qin) 裹贏糧,與(yu) 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wei) 吮之。”廉潔公平,對士卒極端關(guan) 心,與(yu) 他們(men) 同甘共苦。
可是,吳起這麽(me) 做的出發點是為(wei) 了讓士卒為(wei) 他賣命,是籠絡下屬的手腕,並不是真的關(guan) 心士卒。因此,當時被吮疽的士卒之母聞之悲泣,哀歎兒(er) 子受此拉攏,定會(hui) 與(yu) 他父兄一樣送命。
判斷一個(ge) 人是不是儒家,關(guan) 鍵要看他的德行。吳起品性不良,知行割裂,能言未能行。正如司馬遷所說:
“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yu) 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yu) 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吳起不乏智慧,畢竟膚淺。《呂氏春秋》指出:“吳起見其所以長,而不見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賢,而不知其所以不肖。故勝於(yu) 西河,而困於(yu) 王錯,頃造大難,身不得死焉。”(《呂氏春秋-執一》)“困於(yu) 王錯”,被王錯所困,意謂受到王錯的讒言詆毀。然據《資治通鑒》,讒毀吳起的是魏相公叔,而設計讒害吳起的是公叔之仆。或以為(wei) ,王錯就是公叔之仆。
田文死後,公叔為(wei) 相,忌害吳起,讒之於(yu) 魏武侯。吳起害怕,跑到了楚國。楚悼王久聞吳起的名聲能力,封之為(wei) 令尹。吳起就職後,厲行推動法家改革,讓楚國仿佛吃了壯陽藥,強盛一時,數年之間疆域擴張至百越,“於(yu) 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
然而好景不長。楚悼王二十一年,悼王逝世,王族國戚,乘喪(sang) 追殺吳起。吳起逃到靈堂伏王屍旁,被亂(luan) 箭射殺。亂(luan) 箭混亂(luan) 之際亦射中王屍。熊臧繼任楚王,命令尹逮捕作亂(luan) 者,屠七十餘(yu) 家。
仿佛很有智慧,死後還能複仇。可是從(cong) 儒家角度看,“以刻暴少恩亡其軀”,終究沒有真智慧和大智慧。善於(yu) 用兵、擅於(yu) 鑽營及妙於(yu) 複仇,都是技術性的聰明才學,不足以讓他擺脫悲慘結局,成就人生美好。吳起死於(yu) 非命,毫無意義(yi) ,死有餘(yu) 辜。他的死與(yu) 儒家成仁取義(yi) 性質截然不同。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