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共用常見800漢字表草案獲通過
作者:李玉蘭(lan) (《光明日報》記者)
來源:光明日報 2013-08-07 第5版
時間:2013年8月7日
日前舉(ju) 行的第八次東(dong) 北亞(ya) 名人會(hui) 上,由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牽頭編製的《中日韓共用常見800漢字表草案》獲得通過,並決(jue) 定在2014年的東(dong) 北亞(ya) 名人會(hui) 上正式宣布。由此,2010年4月首次提出的三國共用常見漢字表曆時三年終於(yu) 塵埃落定。有學者認為(wei) ,此舉(ju) 開啟了漢字文化圈新一輪交流。
漢字是東(dong) 北亞(ya) 三國文化溝通的紐帶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曆史悠久而又沿用至今的文字,是五大文字使用區域中唯一的表意文字,也為(wei) 東(dong) 北亞(ya) 三國的文化溝通提供了紐帶。以此為(wei) 媒介,將對中日韓三國的共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4月,紀寶成在第五屆東(dong) 北亞(ya) 名人會(hui) (由新華社、日本經濟新聞社和韓國中央日報社共同舉(ju) 辦,以增進中日韓三國的相互了解與(yu) 合作為(wei) 宗旨)上提出編製一份《中日韓共用常見漢字表》,促進三國文化交流和共同發展。想法當即得到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校長李培榕的讚同。
經過會(hui) 議討論,共識不斷醞釀,漸漸形成:研製一個(ge) 共用常見字表,對促進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促進作用。
文字使用的同異,標誌著曆史上的文化交流與(yu) 融通。中日韓三國共同使用漢字的曆史已近兩(liang) 千年,兩(liang) 千年裏,漢字是三國之間文化溝通的重要工具。
紀寶成說,他在日本訪問的時候,在參觀一個(ge) 展覽時了解到,孫中山先生當年在日本籌措革命經費時和友人宮崎滔天談話,因為(wei) 兩(liang) 個(ge) 人語言不通,所以用漢字“筆談”。“語言不通,但是寫(xie) 字能看明白,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漢字是三國共同的曆史文化財富,今天如何讓這筆曆史財富成為(wei) 我們(men) 交流溝通更便捷的載體(ti) ,是一件有意義(yi) 的事情。”紀寶成說。
淵源相濟,遷轉相依
專(zhuan) 家指出,日本和韓國曆史上完全使用漢字的時間都超過千年,現在的語言生活中漢字也是非常活躍的成分。
在韓國,公務文件、交通標誌、人名地名等都是韓、漢兩(liang) 種文字並用。在日本,大約2/3的手機可傳(chuan) 輸漢字短信,“年輕人為(wei) 寫(xie) 短信努力學漢字。”日本一位教授說。
1988年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hui) 和國家教育委員會(hui) 聯合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選收常用漢字2500個(ge) ,次常用漢字1000個(ge) ,共3500字。而1981年日本文部省頒布《常用漢字表》,選收漢字1945個(ge) 。1972年韓國文教部頒布《教育用基礎漢字》,選收漢字1800個(ge) 。
三國字表比較起來,韓語1800個(ge) 基礎漢字與(yu) 中國現代漢語2500個(ge) 常用字中字型完全相同者888字,繁簡體(ti) 對應者534字,字形構件和結構相同而筆畫有舊體(ti) 新體(ti) 之分的196字,合計1618字,幾乎占韓語基礎漢字的90%。
日語1945個(ge) 常用漢字與(yu) 中國現代漢語常用字中有1138個(ge) 字完全相同,加上繁簡、新舊筆畫對應共有1724字相同,約占日語常用漢字的89%。
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一個(ge) 專(zhuan) 家組,由古、現代漢語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和通曉日韓語言的教授組成,開始著手編製字表。同時,韓國有關(guan) 專(zhuan) 家也開始著手編製。中國人民大學的方案是800字,韓國方麵形成的方案是500字,經過討論,三方就800字達成共識,800字表將韓國方案中的500字以及74個(ge) 備選字全部包括。
當然,三國的漢字用法也有不同。日韓所用漢字中,一些字的使用頻率和現代漢語也不同。專(zhuan) 家介紹,由於(yu)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了”“這”等字在日韓很少用到,因此沒有進入此次常用字表。比如“車站”的“站”,在現代漢語中頻度排在582位,但是並不在日本常用漢字和韓國基礎漢字的範圍之內(nei)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趙彤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wei) ‘站’是元代時從(cong) 蒙古語中借來的,而相同的意義(yi) 在日本和韓國仍然使用漢語中古時的‘驛’(驛,日本漢字‘駅’)。”
加強漢字文化圈的影響力
“800個(ge) 常用漢字表是中日韓文化共通的象征,這一文化合作項目有望成為(wei) 三國構建麵向未來關(guan) 係的驅動力之一。”日本京都大學校長鬆本紘說。
“漢字不僅(jin) 是儒家文化圈國家的過往記憶,更是當下鄰國民眾(zhong) 之間交往最直接的工具。”紀寶成說。
有學者認為(wei) ,漢字文明是東(dong) 亞(ya) 文明的母體(ti) ,如今源於(yu) 漢字文明的新生點繼續成長,對於(yu) 漢字文化圈國家在世界文明對話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所以當紀寶成在會(hui) 議中提出這一設想時,各國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都認為(wei) ,“這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事情”,“對東(dong) 北亞(ya) 將產(chan) 生深遠影響”。
有趣的是,《中日韓共用常見八百漢字表草案》也是東(dong) 北亞(ya) 名人會(hui) 多年來第一個(ge) 實質性的具體(ti) 成果。至今已經舉(ju) 辦8屆的東(dong) 北亞(ya) 名人會(hui) 每年話題紛紛,隻有這一個(ge) 提議得到與(yu) 會(hui) 者的共同響應和一致認同。
(原題《開啟漢字文化圈新交流》)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