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河南“平墳運動”破壞“美麗中國”大業
欄目:殯葬改革
發布時間:2012-11-16 08:00:00
 |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
今年以來,河南周口等市縣陸續開展大規模“平墳運動”,持續引發各界關注。近日,先有數十位知名學者發出緊急呼籲,又有數十位河南籍媒體人士提出公開質疑,指出“平墳運動”是一起破壞中國文化、傷害民眾情感、激化官民矛盾的嚴重事件,要求河南有關方麵立即停止這一野蠻行徑,並獲得了大多數網民的共鳴與支持。看來,此事確實到了必須妥善加以處理的重要關口。
從人類學角度看,發明墳墓禮葬祖先,而不是將其遺體棄置荒野任由禽獸蠅蟲齧噬,是中國人脫離野蠻而臻於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文化孝道和仁愛精神的集中體現。千百年來,中國人堅信“祖有功,宗有德”,主張“敬天法祖,報本反始”,推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必定封墳樹木、禮葬祖先並四時追祭和緬懷,蔚為一大悠久厚重的曆史文化傳統。職是之故,中國人對於“死有所葬、入土為安”的強烈渴望,超出了任何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想象。去年4月,筆者訪問新落成的紐約華人博物館時就曾了解到:19世紀中後期,在美國從事鐵路修建勞役並被稱為“牲口”的華工,一個最大夢想就是用辛苦積攢下來的賣命錢,妥善安排自己死後的骨灰甚至遺體運回母國故土安葬。
事實上,以孝道為核心,圍繞墳墓發生的種種有關仁愛、忠義等價值觀念和喪葬、祭祀等禮儀體係,盡管不是一種被學界廣泛接受或法律明文認可的宗教信仰模式,但卻有效解決了生死焦慮問題,賦予短暫生命以永恒的意義,成為中國人最樸素、最廣泛、最深厚、最悠久的天然信仰,是一種“不是宗教的宗教”或“超越宗教的信仰”,也是一種具有強韌生命力並高於明文法典的自然法和習慣法,更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和動力,所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也。此外,墳墓還是一種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符號。比如,1937年4月5日,在日寇侵華、民族危亡的關口,國共兩黨就曾聯合致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皇帝的陵墓,表達誓死抗戰之決心,激勵全國軍民之士氣。
過去六十多年來,基於反傳統的激進主義文化立場以及政治運動需要,官方曾發起多次“平墳運動”,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如今,河南有關方麵既不是出於“反傳統”之需要,也不是基於“政治運動”之訴求,而是單純為了所謂的“擴大耕地”就發起大規模的“平墳運動”,不僅違背了“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義”的治國古訓和“封墳護墓”的優良政治傳統,而且必將把圍繞墳墓發生的價值觀念和禮儀體係一網打盡、連根拔起,全盤摧毀當地民眾的天然信仰和文化根基,並有可能蔓延至全國,從而給本已十分虛弱的中國文化帶來致命性的傷害。
令人不解的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如今已成為官方和社會各界的共識,近年來河南省官方每年都會在新鄭黃帝陵舉行祭祖大典,周口市官方每年也會在太昊陵舉行祭祖儀式。這種“隻許官員祭祖,不許百姓上墳”的做法,讓民眾情何以堪?此外,河南官方文件要求三年內完成“平墳複耕”工作,但多數市縣卻限時各鄉鎮三天必須完成,並下達類似“官員不平墳停止公職,黨員不平墳開出黨籍,教師不平墳停發工資”的指令,網上照片則顯示多地甚至出動推土機和挖掘機強行平墳,激起民眾不滿,激化官民矛盾,已經對社會和諧和政治文明造成了威脅。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這既是逝者的渴盼,也是生者的責任。清明節已法定為國家節日,但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哀傷時刻,河南甚至全國的民眾,還能否通過祭祖掃墓寄托哀思?這是一個關乎中國文化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不可不察。在此,筆者也敦促河南有關方麵,立即停止“平墳運動”,妥當安排善後事宜,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安寧,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文化優雅、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