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勱庵】禁火化以厚人倫 ——《殯葬管理條例》修改意見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25-03-31 22:13:52
標簽:

禁火化以厚人倫(lun)

——《殯葬管理條例》修改意見

作者:劉勱庵(民間儒生)

來源:作者賜稿

 

“禁火化以厚人倫(lun) ”,出自《泰泉鄉(xiang) 禮》,是道德教化的方式,屬於(yu) 喪(sang) 禮的範疇,今天關(guan) 於(yu) 喪(sang) 事的禮儀(yi) 、禮製不可或缺;人倫(lun) 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倫(lun) 理關(guan) 係,泛指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重對待父母的喪(sang) 事,虔誠祭祀追念祖先,從(cong) 小處著手,廢除對逝者屍體(ti) 的火化,不僅(jin) 維護逝者的尊嚴(yan) ,而且可以維護家庭成員之間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從(cong) 而使全社會(hui) 的道德風俗歸於(yu) 淳樸厚道。《大學》:“一家仁,一國興(xing) 仁,一家讓,一國興(xing) 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luan) ,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fen) 事,一人定國。”就是這個(ge) 道理。

 

《殯葬管理條例》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立法目的:“維護逝者尊嚴(yan) 。”第二條管理方針:“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革除喪(sang) 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jian) 辦喪(sang) 事。”這是自相矛盾的。古人講留個(ge) 全屍、入土為(wei) 安,這是逝者最大的尊嚴(yan) 。火化傷(shang) 天害理,對逝者家屬感情的傷(shang) 害是一生也無法彌補的,導致了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冷漠、風俗澆薄。如果不重視道德教化,不能防患於(yu) 未然,單純依靠法律法規,違法犯罪隻會(hui) 屢禁不止,大大增加了社會(hui) 治理的成本。何況火葬並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也稱不上是文明節儉(jian) 。而土葬不立碑的話,幾代人之後,墳地都無影無蹤了。中國經曆了五千年文明,逝者何止千千萬(wan) 萬(wan) ,都要以億(yi) 萬(wan) 計了,但並沒有妨礙我們(men) 一直以來的生產(chan) 、生活。反而公墓需要對墓穴進行水泥硬化、豎立石碑等,幾百上千年可能都不能被大地消化,直接壓縮了我們(men) 的生存空間。如果子女貪圖火葬補助,把父母屍體(ti) 火化,更是不孝順了。

 

《論語》:“其為(wei)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luan) 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孝順父母,是國家自尊、民族自強、文化自信的根基。父母生育子女,愛護子女,像心肝寶貝一樣,子女生病,祈天禱地,求醫問藥,顧不得吃飯睡覺,隻擔心子女生命安全。如果子女被熱水燙傷(shang) 、火苗燒傷(shang) ,父母都會(hui) 很心痛。愛護疼愛子女,哪位父母不是這樣呢?作為(wei) 子女,將心比心,以父母愛護疼愛我們(men) 的心理去愛護疼愛父母,怎麽(me) 能不會(hui) 孝順呢?今天父母逝世屍體(ti) 沒幾天就被火化燒掉,真是令人心痛。我們(men) 將來雖然思念父母親(qin) 人,祭祀哀傷(shang) 也是沒有益處了,而且導致了家庭成員關(guan) 係日益生疏、淡漠,不利於(yu) 子子孫孫的健康成長。作為(wei) 子女,父母活著的時候,我們(men) 要盡心孝順、立身行道、揚名顯親(qin) ;父母逝世,就為(wei) 他們(men) 留個(ge) 全屍、裝殮入棺、入土為(wei) 安。

 

習(xi) 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jia) 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chuan) 統、丟(diu) 掉根本,就等於(yu) 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良好的殯葬改革,是我們(men) 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歸屬感、認同感的重要契機,有利於(yu) 培養(yang)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所以我認為(wei) :不論身份、地域,不論漢族、少數民族,不論黨(dang) 員幹部、人民群眾(zhong) ,隻要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隻要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都應該享有逝世後免於(yu) 火化的自由。

 

2018年9月19日

 

注:本文為(wei) 2018年民政部就《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全社會(hui) 公開征求意見所提建議。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