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環保思想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5-03-20 22:09:24
標簽: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蘊含豐(feng) 富環保思想

作者:張濤(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

來源:《曆史評論》2024年第1期

 

在中國古代,受天人和諧思想影響,四時之禁逐漸成為(wei) 人們(men) 普遍接納並積極遵循的實踐準則,即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安排生產(chan) ,確保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環境保護有機協調。

 

人類的生存與(yu) 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環境保護是需要全人類共同麵對的重要課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綜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chuan) 承發展了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環境保護的思想資源,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天人和諧是思想基礎

 

中國古人對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有著深刻認識,天人和諧是古人保護環境的重要立足點和出發點。它的根本內(nei) 涵在於(yu) 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同時發揮人的主體(ti) 意識,開發自然,造福人類,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周易》被譽為(wei)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目前所見中國曆史上最早闡述天人和諧思想的典籍。《周易》中的“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時合其序,與(yu) 鬼神合其吉凶”,蘊含著“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體(ti) 思維,體(ti) 現了對自然的崇敬和對人與(yu) 自然和諧的追求,是我國古代環境保護思想的重要理論源泉。

 

儒家主張“仁民愛物”,“讚天地之化育”。孔子強調效法天地而感化萬(wan) 物的品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在將仁愛之心施及草木鳥獸(shou) 的同時,也告誡世人應當有節製地獲取自然資源。張載則明確提出“民胞物與(yu) ”命題,確立了天人和諧思想的哲學依據和理論基礎。程朱學派亦主張“仁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王陽明主張“萬(wan) 物一體(ti) ”、“知行合一”,使儒家世界觀發展到新的階段。

 

道家也有著深邃而豐(feng) 富的天人和諧思想。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莊子強調“天地與(yu) 我並生”,二者為(wei) 道家的天人之論奠定了思想根基。佛教尤其是中國化佛教,在天人關(guan) 係方麵亦有創見,如“眾(zhong) 生平等”、“依正不二”等觀念,要求從(cong) 整體(ti) 視角思考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展現出與(yu) 天人和諧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世界觀。

 

 

 

修建都江堰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人順應自然規律改造利用自然的智慧。圖為(wei) 梁時民、李锛、張躍進創作的中國畫《李冰父子與(yu) 都江堰》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縱觀中國古代思想史,儒、道、釋三家對天人和諧多有闡揚、屢有創獲,並不斷會(hui) 通融合。天人和諧強調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統一,將人視作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而非近代西方征服自然的傲慢態度。正如恩格斯所說:“不要過分陶醉於(yu) 我們(men) 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yu) 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men) 進行報複”。與(yu) 此同時,天人和諧思想對於(yu) 自然並非消極放任,亦強調順應自然規律,“正德、利用、厚生”。荀子“製天命而用之”的觀點正是突出代表。天人和諧觀念還同當代關(guan) 於(yu) 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科學認識具有高度契合性,其包含的利用厚生、不役於(yu) 物的原則,天下一家、仁為(wei) 己任的理想,參讚化育、順應自然的主張都具有啟人心智的巨大作用。

 

四時之禁是實踐準則

 

在中國古代,受天人和諧思想影響,四時之禁逐漸成為(wei) 人們(men) 普遍接納並積極遵循的實踐準則,即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安排生產(chan) ,確保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環境保護有機協調。

 

先秦秦漢時期,人們(men) 就認識到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管子·立政》說,“草木殖成,國之富也”;《孟子·梁惠王上》亦稱,“不違農(nong) 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上述觀點都體(ti) 現了對四時之禁的認可和推崇。湖北雲(yun) 夢睡虎地秦簡中的《田律》和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發現的壁書(shu) 《四時月令詔五十條》,都包含不同月份限製特定行為(wei) 的規定。特別是後者,還收有大量司法解釋,如“禁止伐木”條下有:“謂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盡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當伐者。”漢元帝曾頒布“有司勉之,毋犯四時之禁”的詔令,居延漢簡也記載地方政府每個(ge) 季度皆須向上級匯報四時之禁的實施情況,可見四時之禁在漢代以律令的形式存在,並在不同地區得到推行。此外,從(cong) 《淮南子》《春秋繁露》的相關(guan) 記載亦可知,在漢代,人們(men) 大體(ti) 是按照季節更替有序開展各項生產(chan) 活動的。

 

南北朝時期出現、隋唐時期盛行的“禁屠令”,在很大程度上可視為(wei) 四時之禁在不同曆史條件下的具體(ti) 體(ti) 現。據《舊唐書(shu) ·職官誌》記載,隋唐時期虞官“掌京城街巷種植,山澤苑囿,草木薪炭,供頓田獵之事。凡采捕漁獵,必以其時。凡京兆、河南二都,其近為(wei) 四郊,三百裏皆不得弋獵采捕”。其中,“必以其時”可謂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則。北宋程頤就因宋哲宗戲折柳枝進諫道:“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遼聖宗明令禁止冬季“罝網捕兔”,而南宋也有“春夏不得伐木”的規定,這些都反映出統治者對順應天時的重視。

 

隨著朝代更替,四時之禁作為(wei) 實踐準則進一步成為(wei) 相關(guan) 官員開展工作的基本依據。例如,《明史·職官誌》詳載虞衡之責:“水課禽十八、獸(shou) 十二,陸課獸(shou) 十八、禽十二,皆以其時。冬春之交,罝罛不施川澤;春夏之交,毒藥不施原野。”當然,明廷也曾一度放鬆了對山場的管製,導致亂(luan) 砍濫伐的現象。

 

官民協力各司其職

 

在中國古代,朝廷承擔著環境保護的主體(ti) 責任,民間自發的環境保護行為(wei) 則是必要補充。

 

曆代官府肩負著製度設計、財政支付、政策落實與(yu) 監督等責任。相傳(chuan) 堯舜設有虞官之職,負責保護山川林木、鳥獸(shou) 魚蟲。西周設立山虞、林衡、川衡等職官,管理山川、湖泊、森林等。

 

秦漢以降,虞衡製度被保留下來,相應官職也漸趨細化、完善。秦代既有專(zhuan) 門負責園林保護的疇官、苑官,也有主要負責山林川澤保護的林官、湖官和陂官。漢代則由少府負責生態保護,其下設有林官、陂官、湖官、苑官。這些官員的主要職責是修作宗廟、宮室、陵園等,並樹桐梓於(yu) 道旁。也就是說,這類職官除了掌管土木建設外,還負責植樹造林和林業(ye) 管理等方麵的工作。

 

隋唐時期,朝廷運用行政手段保護環境的趨勢不斷加強,負責管理山川林木的官員在職官體(ti) 係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唐朝設立虞部郎中和虞部員外郎;宋朝擴大虞部和衡部的職權,街道綠化、物資供應等成為(wei) 其新職能。

 

明清時期,相關(guan) 官職進一步細化,由工部負責保護天下山澤,下設虞衡、都水、屯田等清吏司。虞衡清吏司負責山澤采捕、陶冶等,都水清吏司管理川澤、陂池、橋道、舟車、織造等,屯田清吏司負責屯種、薪炭等事,職務明確,權責明晰。同時相關(guan) 地方官職設置也不斷健全和完善。清朝在黃淮等地專(zhuan) 設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強化河道管理體(ti) 製,明確河務官員職權,使與(yu) 環境保護相關(guan) 的機構設置更加細化與(yu) 合理。

 

除了官方的保障,民間力量在環境保護方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先秦時期便出現以裏社為(wei) 單位的民間互助組織。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men) 習(xi) 慣在住宅旁種植桑、楊、柳等樹木,客觀上為(wei) 環境保護提供了助益。這一傳(chuan) 統在唐宋時期同樣盛行,宅旁樹、行道樹、護岸林等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頗為(wei) 常見。

 

明清時期,墾荒屯田使生態環境麵臨(lin) 巨大壓力,人們(men) 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也愈發深刻。部分地區民眾(zhong) 大規模栽種用材林、桑茶果林,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實現涵養(yang) 水土的目的。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shu) ·廣東(dong) 備錄上》中提到,廣東(dong) 從(cong) 化“流溪地方深山綿亙(gen) ,林木翳茂,居民以為(wei) 潤水山場,二百年斧斤不入”,反映出當地百姓對涵養(yang) 水源、保護林木的認識和自覺。清光緒年間,海南民眾(zhong) 積極響應官方法令,刻“奉官立禁”碑,明確規定保護林木,不準毀林開荒,也體(ti) 現出百姓對環境保護的自覺和重視。

 

中國古代環境保護思想和實踐蘊含的經驗和智慧,是古人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曆史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應當進一步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地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wei) 根本遵循,根據“時為(wei) 大”的原則,認真總結、全麵吸收中國古代有關(guan) 環境保護的優(you) 秀思想理念和實踐經驗,為(wei) 全球環境保護事業(ye) 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