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徽學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作者:吳楠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十二日己卯
耶穌2025年3月11日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徽州民間文獻和文書(shu) 不斷大規模麵世,引起了國內(nei) 學界廣泛關(guan) 注,促使徽學蔚然興(xing) 起。1983年,時任安徽師範大學校長的張海鵬成立“明清史研究室”,在國內(nei) 最早組建團隊開展徽商研究。經曆40餘(yu) 年的發展,該團隊先後成立了徽商研究中心、徽學研究所、徽派藝術研究院、徽州家譜研究中心、徽學研究院等,獲批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其研究成果獲得多項省部級獎項,並通過人才培養(yang) 、學術交流和社會(hui) 服務,進一步提升學術地位和社會(hui) 影響,是徽學研究重鎮之一。
“從(cong) 積累資料做起”
徽州是典型的文獻之邦,迄今遺存有“數以萬(wan) 計的文書(shu) 、數以千計的家譜和數以百計的方誌”,這是徽學研究得以開展的基本史料。
張海鵬於(yu) 1983年寒假開始,帶領團隊成員開展徽商資料的搜集工作。“當時,我們(men) 利用四個(ge) 寒暑假,遍訪相關(guan) 機構,廣搜博采,埋首於(yu) 文書(shu) 與(yu) 文獻中,爬梳剔抉,索隱鉤沉,抄錄了百餘(yu) 萬(wan) 字的資料,涉獵各類書(shu) 籍共230餘(yu) 種,為(wei) 後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安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王世華回憶到,在曆經千辛萬(wan) 苦搜集到資料後,《明清徽商資料選編》終於(yu) 在1985年順利出版,開創了安徽師範大學徽學研究團隊高度重視文獻整理的傳(chuan) 統,也掀起了徽商研究熱。
“隻有充分占有資料後,研究才能得出相對正確完整的結論。”王世華告訴記者,他們(men) 最初對徽商資料的調研,有收獲,也留有遺憾和教訓。
在徽州發現中國
“現存2000餘(yu) 部明清徽州家譜,為(wei) 徽學研究提供了大量典型的研究資料。”安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徐彬表示,徽州家譜反映了宋元以來徽州家庭結構、人口繁衍和遷徙、宗族關(guan) 係,以及宗族與(yu) 基層社會(hui) 的關(guan) 係,通過對家譜的研究可以形成對徽州基層社會(hui) 更全麵的認識;而家庭結構具有普遍意義(yi) ,這種典型研究也有助於(yu) 對中國明清時代的社會(hui) 作更深入的考察。
在研究中,王世華對“徽商為(wei) 什麽(me) 熱心公益慈善事業(ye) ”感到疑惑。他經過研究提出,這是徽商“士”意識的覺醒,徽商多有“士”意識,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後,他又撰文論述了徽商在宗族建設和徽州社會(hui) 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徽州是中國傳(chuan) 統教育最為(wei) 發達的地區之一。安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李琳琦把徽商與(yu) 徽州教育融合在一起加以研究。他提出,徽州傳(chuan) 統教育的發展與(yu) 徽州崇儒重教的文化傳(chuan) 統有關(guan) 。
安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院長劉道勝長期關(guan) 注徽州方誌、文書(shu) 、家譜等資料的整理和區域社會(hui) 史研究,近年來致力於(yu) 徽州基層行政、鄉(xiang) 村治理研究。他認為(wei) ,曆史時期,徽州發展頗具特色,實屬理解中古以降中國曆史的區域樣本。
推進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隨著時光推移,研究團隊開始思考傳(chuan) 統徽商與(yu) 新徽商之間的聯係,以及徽商精神的凝練和總結。
“張海鵬要求大家不能隻低著頭去做徽學研究,而是要把眼光放在整個(ge) 學術發展脈絡上。由此,我們(men) 提出了徽商與(yu) 傳(chuan) 統中國、徽州與(yu) 中國基層社會(hui) 治理等議題,並自覺用‘第二個(ge) 結合’的理論指導我們(men) 的科學研究。”徐彬提出,“在我們(men) 將‘第二個(ge) 結合’與(yu) 徽學研究結合之後,發現徽學研究又上了一個(ge) 新台階。傳(chuan) 統徽學研究主要聚焦用文書(shu) 資料解決(jue) 某個(ge) 問題。如今,我們(men) 還可以用這些資料挖掘徽文化與(yu) 中華文明契合之處,在更廣闊的領域進行創新研究”。
徐彬告訴記者,團隊成員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文明的連續性、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觀和日用而不覺的共同觀念,在徽文化中體(ti) 現得普遍而深刻。徽文化研究要在“第二個(ge) 結合”的融通闡釋上貢獻力量。“如今,我們(men) 不僅(jin) 要注重學術性傳(chuan) 承,為(wei) 徽學在傳(chuan) 統中國解讀上作貢獻,而且要深入挖掘徽文化的思想精髓,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提供深厚的曆史源泉,還要探索以徽文化為(wei) 媒介,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