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儒家回歸,勢在必行——從韓國和台灣最高領導人祭孔看中國近期的兩件大事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2-10-03 08:00:00
標簽:
劉明

<P>作者簡介:劉明,獨立學者,現居西安。</P>

     
     
     
     
     
    儒家回歸,勢在必行
    ——從韓國和台灣最高領導人祭孔看中國近期的兩件大事
    作者:劉明(西安獨立學者)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時間:西曆2012年10月3日
    
    
    
    孔子誕辰二五六三周年前後,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釣魚島和bxl事件,這些都對當下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震動與撕裂。本來往年官方在民間的影響下,對孔子誕辰日的熱度正在升溫,今年則因兩件大事的衝擊,在地官與民間繼續升溫的同時,廟官則又恢複了往年的冷淡。
    
    然而,同是中國的台灣卻是另一番景象。據媒體刊載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告示”稱, 9月28日,台灣全島各處均以不同方式祭祀孔子。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出席在桃園縣舉行的祭孔大典,馬英九在桃園縣長的陪同下,至大成殿孔子神位前上香並行三鞠躬禮,並發表致辭,呼籲社會各界活化孔學、儒學,讓社會更溫馨完美。
    
    世所公認,台灣是實現了現代社會轉型的地區,台灣政治實行民主法製,經濟實行自由市場,精神文化以儒釋道主導。按照大陸一些精英人物的評價,台灣的今天就是大陸的明天。但恰恰是在實行了多黨競選,輪流執政後,其最高領導人的言行往往被廣泛盯住,動輒得咎的情況下,卻公開參與祭孔,而且年年如此。
    
    那麽,大陸的思想文化精英是不是要認真地反思孔子思想、儒家文化與中國人精神生命的內在聯係?大陸的政治人物是不是要冷靜地思考孔子思想、儒家文化與中國政治生態的密切關係?如果有人認為台灣與中國本就同根同源,台灣的精英人物大量的是孔子的“孝子賢孫”的話,那麽再看看下麵的消息。
    
    也是在9月28日,韓國成均館大學與韓國全國各地的230多所“鄉校”同時舉行“秋期釋奠”大祭,紀念孔子誕辰2563周年,祭祀孔子與古代聖賢。韓國總統李明博,文化體育觀光部長以及各地文化財團向當天的釋奠大祭敬獻了花籃。儀式有許多“禁忌”,比如,活動前幾天不能喝酒,不能聽音樂,也不能參加葬禮等,以示對先賢的真誠敬意。
    
    本文對上麵兩段的各一句話有意加粗,唯恐讀者看輕這些人物的份量。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韓國在與中國打交道較多的發達國家中,是極少數受到中國人尊重的國家。美國的口大氣粗,日本的侵略本性,都令一部分中國人反感,但韓劇的重家庭人倫,韓品的值得信賴,韓人的愛國,韓府對民族產業的保護,南人對北胞的深情厚義,無不令許多中國人欽佩。當然,與台灣一樣,韓國政治實行民主法製,經濟實行自由市場,按照大陸一些精英人物的評價,韓國的今天也就是中國的明天。然而,韓國最高領導人竟然在中國的孔誕日公開參與祭孔,這是一種怎麽樣的情形呢?
    
    回到開頭再看看近期中國大陸發生的兩件大事,一是釣魚島事件。假如百年來中國的主流精神文化沒有被自己的所謂精英人物糟蹋的不成樣子,中華民族就有集體的民族自尊,中國人就有相當的凝聚力,中國政府就不敢違逆民意而丟失釣島(據報道,二次大戰結束前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主動提出將釣島歸還中國,被蔣婉拒。而恰在此後不久,一群韓國退伍軍人卻在沒有任何人授權的情況下,自行組織武裝力量,將占領獨島的日本人趕下大海,收複了失地,後又將獨島主動交給了國家)。還用得著我們現在去爭論中國民眾到底是“理性愛國”還是“憤青愛國”、中國社會現在到底有沒有“漢奸”,該不該取消“漢奸”這個稱謂嗎?
    
    所以,釣魚島事件的背後,過去是因中華民族主流精神被損毀,由此而使中華民族的集體自尊丟棄,中國人的凝聚力喪失所造成。今天則是日本看清了中國十三億人仍然沒有主流精神,民族情感淡漠,官場腐敗,人心渙散,根本就是一盤散沙,這才敢於肆意妄為。
    
    再議一下敏感的bxl事件,此事雖以個人問題而出現了令人驚歎的結局,但b的平民立場及相當長時期的高調作為,加上這次的急劇跌落,己經引致了中國社會的嚴重撕裂,左派與右派之間由此而陣營清晰,壁壘分明。
    
    站在平民左派立場看,b的“唱紅”讓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有其他精神寄托的平民在對“偉大領袖”的懷念中產生精神依托,而大規模的“打黑”行動又能讓弱勢群體得到了一些保護,高調“分蛋糕”更讓那些因兩極分化而憤懣的底層民眾看到了希望。對於左派來說,雖然人數眾多,但散而身微,遠離權力,所以就自然盼望有如過去那樣再來個“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xxx”,即便這個領袖集權專製,對於“草根”群體來說又有什麽不可理解與不能接受呢?
    
    站在自由主義右派立場看,b的“唱紅”就是新的“蒙昧主義”,與解放思想相悖,“打黑”則是運動式的人治行為,也與現代法治相違;而全社會如果都專注於“分蛋糕”,等於又回到了當年的“大鍋飯”、“鐵飯碗”狀態,如果在“打黑”中“打富濟貧”,豈止是“回到文革”,簡直又要回到“土改”、“社改”了。這樣下去“改革開放”的成果將全麵丟失,中國又會重蹈經濟破產,政治高壓的覆轍,最後的結局隻能是“獨裁專製”與“共同貧窮”。
    
    中國社會現在就是由這樣兩種極端思維主導著社會意識。一極是“無產階級”通過強勢領袖掌權“分蛋糕”的意識,另一極是精英群體通過“自由競爭”繼續“做蛋糕”的意識。中國的曆史上,其主導性的社會意識從來都不是這樣。這是由近百年間引進的西方的兩極思維“資產階級意識”與“無產階級意識”所造成。
    
    任何社會都會有差別,中國過去的社會意識尊重這種差別,但又防止人為地拉大。自從引進了西方平民左派主義後,就有了所謂“階級覺醒”的“無產階級革命”的係統化社會意識形態,用來否定與消滅這種差別。這種意識形態把社會差別人為地放大,把差別與不公直接劃上等號,此後便以暴力方式人為地消滅社會差別,直到要消滅社會上的一部分人。結果是消滅差別導致社會成員普遍喪失了勞動積極性,暴力強權又使掌權者變成了新貴。
    
    與來自西方的平民左派相對立的是同樣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右派。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生長發育,這一勢力已經壯大,尤其是與權力的結盟,使得這一群體占盡了資源與機會優勢。現在他們更是挾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權”之便,高調反對獨裁專製,呼喚“民主憲政”,這又使他們占據了社會發展潮流的順勢之利。
    
    但是,西方的左右之裂、上下互鬥的政治哲學和政治運作方式不適於中國社會。西方對人的認識可以將人分為抽象人與具體人,針對抽象人必須要平等,即上帝之下人的尊嚴、人格的平等;針對具體人則可以接受經濟與社會角色的巨大不平等。中國人過去的思維中雖沒有抽象人與具體人的分殊,而且中國文化對人、對社會都是一體化的認識,但中國人又是重曆史經驗的,曆史經驗告訴人們,社會差別是天經地義的。所以過去的中國人也會自然而然地接受社會的差別。
    
    自從中國引進了西方的左右分裂與上下互鬥文化,又引進了消滅社會差別的烏托邦思想,與中國本土的一體化意識相混合,就造成了中國人對社會差別認識上異化。於是,中國人普遍將抽象人與具體人的平等與不平等看為一回事,再也不顧及曆史經驗,再也不會平靜地接受社會差別。這就往往導致中國社會階層的深刻分裂和社會群體的惡鬥。這一次b的被終止,雖然避免了一場也許是血雨腥風的階層互鬥,但如果不丟棄西方的兩極思維與鬥爭哲學,不恢複中國的主流精神文化,隨著中國社會財富的繼續積累與分配不公的進一步加劇,又能如何避免下一次也許是更加慘烈的階層分裂與群體互鬥呢?
    
    現在是到了徹底認清西方文化不適於中國社會的時候了。無論是b的左派平民思潮與立場還是其對立麵的右派精英思潮與立場,都因為缺乏中國智慧,不服中國水土,而不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不能夠擔當指導中國社會變革的核心價值觀。當然作為補充是有必要的。中國的政治哲學要立足於“和合文化”,中國的政治之道要落實“共和精神”,隻有中國的“和合”文化才可緩和西方那種“非左即右”的極端思維,隻有中國的“共和精神”方可克服西方那種“非無即資”的“你死我活”生存方式。中國的“和合”文化與“共和精神”,在孔孟之道裏,在儒家文化中,所以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回歸中國勢所必行!
    
    也許,這正是中國的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與韓國總統在孔子誕辰日親自祭孔的重要意義之所在!也許,這正解釋了尊崇儒家的台灣的韓國等亞洲四小龍在經濟高度發展之中卻始終保持了社會和諧與穩定的根本原因!
    
    提請左右諸派人士,不要再貶損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文化了。看看國人普遍所崇仰的台灣和韓國吧,看看人家是怎樣對待孔子的,是怎樣對待民族先賢的,是怎樣對待影響自己民族精神生命的曆史偉人的!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