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ya) 與(yu) 維特根斯坦:為(wei) 意義(yi) 而戰
作者:威廉·戴伊 著 吳萬(wan) 偉(wei) 譯
來源:譯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並非莎士比亞(ya) 的狂熱仰慕者,這一點人所共知。他曾在1946年寫(xie) 到,“在通常意義(yi) 上,莎士比亞(ya) 的明喻很糟糕。”不過,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不僅(jin) 僅(jin) 是美學上的厭惡而激發起來的。哲學教授威廉·戴伊認為(wei) ,維特根斯坦在莎士比亞(ya) 身上看到探索懷疑主義(yi) 的夥(huo) 伴,一個(ge) 願意與(yu) 之在黑暗小巷中一同前行的人,雖然他本人竭力避免闖入此地。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與(yu) 他後來掌握的語言---英語的關(guan) 係或許一直相當緊張。但是,他對莎士比亞(ya) 的厭惡和敵意無法用伊麗(li) 莎白時代英語的異國情調來解釋。他對莎士比亞(ya) 的評論並不多:在其筆記中僅(jin) 僅(jin) 有兩(liang) 個(ge) 短暫的時刻,涉及的篇幅可能五分鍾就看完了。但是,引人注目的是,這表明了他對莎士比亞(ya) 語言的投入程度之深,這種語言與(yu) 他的《哲學研究》著作中描述哲學誘惑和診斷的語言大相徑庭。我們(men) 不妨考慮一下維特根斯坦1950年寫(xie) 的有關(guan) 莎士比亞(ya) 的總結性言論:
我不能理解莎士比亞(ya) 的理由是我想在所有這些非對稱中找到對稱。在我看來,他的作品似乎可以說是龐大的素描圖而非繪畫,好像是一個(ge) 任性妄為(wei) 之人匆忙勾勒出來的東(dong) 西。我明白有些人站在這些作品之前為(wei) 何無話可說;但是,有些人欽佩欣賞他就像欣賞貝多芬一樣,在我看來,其實是誤解了莎士比亞(ya) 。
我們(men) 很難解釋這種評價(jia) 的自以為(wei) 是和莽撞無禮。即使對莎士比亞(ya) 的論述有一定合理性,但維特根斯坦並沒有將其呈現為(wei) 嚴(yan) 謹論述的組成部分。除了若幹評論,他並沒有做得太多,其目的不是得出批評性的結論,而是表達一種感受或直覺而已。我認為(wei) ,它們(men) 並非源於(yu) 他和莎士比亞(ya) 的哲學觀念分歧---更不要說暗示莎士比亞(ya) 缺乏哲學厚重性的意味,隻是哲學習(xi) 性上的不同罷了,這種習(xi) 性差異標誌著他們(men) 在回應懷疑主義(yi) 威脅以及悲劇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時做出兩(liang) 種截然不同的反應的可能性。
維特根斯坦批評莎士比亞(ya) 的最引人注目的指責或許是1946寫(xie) 的話:“莎士比亞(ya) 的明喻在普通意義(yi) 上很糟糕。因此,如果它們(men) 的確很好---我不知道是否真好---那肯定是有自身的法則。”究竟是什麽(me) 讓維特根斯坦認定他有資格做出這樣的判斷?部分答案或許在於(yu) 維特根斯坦自己在明喻和比較修辭方麵的傑出造詣。鑒於(yu) 它們(men) 的重要性以及他從(cong) 事哲學研究的方式,維特根斯坦擅長隱喻並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對此,人們(men) 並不會(hui) 感到驚訝。
這裏有一個(ge) 例子,是他在想納入《哲學研究》前言中的一句話:“我在此寫(xie) 的句子中隻是偶爾有一句往前邁出了一步;其餘(yu) 句子就像理發師的剪刀在不停快剪,他隻是在維持動作不停以便能在適當時候剪掉頭發而已。”對比這個(ge) 神奇的形象---對作者和寫(xie) 作過程都很有啟發性,常常讓人感到雖然在不停運動卻沒有往前走一點兒(er) ---這是維特根斯坦曾經向朋友提到的來自《理查二世》的莎士比亞(ya) 式隱喻。在那裏,第一代諾福克公爵托馬斯·德·莫布雷(Mowbray)說“您使我的舌頭被禁錮在我的嘴裏,被我的牙齒和嘴唇如監獄的鐵門般雙層禁錮。”維特根斯坦對莎士比亞(ya) 修辭的批評部分在於(yu) ,牙齒和嘴唇作為(wei) 舌頭的大門的形象過於(yu) 明顯,即使人們(men) 承認,此處關(guan) 閉是要防止某些東(dong) 西出來而不是防止某些東(dong) 西進來。
維特根斯坦並沒有誤解莎士比亞(ya) 。
看看你是否認為(wei) 莎士比亞(ya) 的被禁錮的舌頭就像下麵來自維特根斯坦的所謂“大打字稿”中的類似舌頭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哲學家竭力發現具有解放性的詞語,這是最終允許我們(men) 抓住的詞匯,在此之前,一直在我們(men) 的意識中斟酌權衡,沒完沒了,悄然不見。(就像舌頭上有根頭發;人們(men) 能感覺到它,卻抓不住它,因此無法消除掉。)”至少在這些例子中,似乎可以公平地說,維特根斯坦能夠堅持自己反對莎士比亞(ya) 的意見。因此,當維特根斯坦說莎士比亞(ya) 的明喻“肯定有自身的法則”(因為(wei) 他是‘語言的創造者’能夠“任性地想說什麽(me) 就說什麽(me) ”),他並不讚同那種傳(chuan) 統智慧,即認為(wei) 莎士比亞(ya) 的作品展示了語言的精妙把握。
維特根斯坦沒有誤解莎士比亞(ya) 。他認為(wei) 自己說的話既不是理解也不是誤解,而是來自一種特殊的貧困,想表達自己的某種缺失的理由,缺乏欣賞通常被稱讚為(wei) 最優(you) 秀作品的能力。在1949年的話語中,他將莎士比亞(ya) 的語言效果比作夢境:“莎士比亞(ya) 和做夢。夢裏的東(dong) 西都是錯的、荒謬的和混合性的,但是又完全適當的:這種怪異的組合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wei) 什麽(me) ?我不知道。”
我相信,維特根斯坦的絆腳石源自“埃文河畔的遊吟詩人”即莎士比亞(ya) 的語言在他心中攪動起的焦慮和恐懼。這裏能夠說明問題的證據是,他貶低評論莎士比亞(ya) 的明喻的最後一句。維特根斯坦寫(xie) 到“我看不懂他的話,這可以通過我沒有辦法很容易看懂他的事實來解釋。也就是說,不是在人們(men) 觀看一個(ge) 美妙風景時的樣子。”不能很容易看懂的觀念和一直占據他學術生涯末期的概念“麵相觀看”或“看的定向”(aspects of seeing)”有關(guan) 。展示這種“麵相觀”意義(yi) 的偶像人物就是“鴨兔圖”---一種用線條畫出來的圖看起來既像鴨子也像兔子。
鴨兔圖
維特根斯坦注意到我們(men) 能夠很容易進行格式塔轉換,從(cong) 一種形象轉變為(wei) 另外一種形象。但是,對於(yu) 不能實施這種自由或者輕鬆解讀世界麵相的人來說維特根斯坦給出了“麵相盲人”(aspect-blind)的名稱。麵相盲人的一個(ge) 特點是沒有能力斷定某物如何邀請人們(men) 從(cong) 不同的視角來觀看。(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觀看行為(wei) 並非被動地接受被看對象的刺激,而總是涉及“組織化的麵相”(aspect of organization),即對觀看對象的諸特征的有效捕獲和抓取,並將這些特征組織為(wei) 一個(ge) 可標識的意象或圖式。但這種組織化並非概念化,而是保持為(wei) 一種感性的過程。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維特根斯坦的“看作…”類似於(yu) 康德的“圖型法”,位於(yu) 感性直觀與(yu) 概念之間。這正是“麵相觀看”與(yu) “常規的視看”(normal seeing)不同的地方。“因此一個(ge) 麵相對我們(men) 的閃現似乎一半是視覺經驗,一半是思想。”這就是說,“看作…”是在知覺行為(wei) 中的非概念化的思想運作。牛宏寶“圖像隱喻及其運作”《文藝研究》2022年第6期---譯注)
維特根斯坦想象他閱讀莎士比亞(ya) 的困難接近於(yu) 麵相盲人。
現在請注意維特根斯坦用一種條件語言(麵相盲人)而不是臨(lin) 時性審美困難描述他閱讀莎士比亞(ya) 的困難。作為(wei) 對比,這裏是維特根斯坦描述我們(men) 如何很容易地觀看一種描述:“我通過送給他一張風景畫或許有個(ge) 重要的口信要給某人。他會(hui) 像一張藍圖那樣解讀它嗎?即他會(hui) 解讀它嗎?不。他看一下然後據此采取行動。他看到了畫中的石頭、樹木或者房子等等。”但是,維特根斯坦想象他閱讀莎士比亞(ya) 的困難接近於(yu) 麵相盲人,像我們(men) 解讀藍圖那樣閱讀風景畫的某個(ge) 人。解讀一幅畫就好像它是一張藍圖,僅(jin) 僅(jin) 知道它是什麽(me) ,無需看見它。那似乎是維特根斯坦理解其作為(wei) 莎士比亞(ya) 讀者的條件。雖然維特根斯坦公開宣稱厭惡其他作家和作曲家,但是,他最集中表達的不能理解另外一人的作品的那人僅(jin) 僅(jin) 留給莎士比亞(ya) 。
像維特根斯坦,莎士比亞(ya) 可以被解讀為(wei) 對懷疑主義(yi) 威脅做出回應。
但是,我認為(wei) 維特根斯坦是在撒謊,有些不夠誠實。將自己描述為(wei) 遭受一種條件之苦(不能很容易地閱讀,一種盲目),他避免遭遇其條件背後藏著的東(dong) 西:他的確看到的東(dong) 西,莎士比亞(ya) 那阻礙理解的話語的麵相。維特根斯坦對莎士比亞(ya) 感到不自在的背後有一個(ge) 可能的候選對象。像維特根斯坦,莎士比亞(ya) 可以被解讀為(wei) 對懷疑主義(yi) 威脅做出回應,正如笛卡爾可以被解讀為(wei) 故意繞開那個(ge) 威脅一樣。美國哲學家斯坦利·卡維爾(Stanley Cavell)對莎士比亞(ya) 的解讀做出了這個(ge) 論證,在他理解維特根斯坦對我們(men) 現代處境的診斷和處理之餘(yu) ,他指出了我們(men) 的興(xing) 趣,就是將我們(men) 與(yu) 世界和其他人的關(guan) 係轉變為(wei) 認知之事,轉變成為(wei) 可懷疑之事。這是卡維爾論述悲劇如何揭示了懷疑主義(yi) 的本質:
這是我貫穿始終一直不停抓住的東(dong) 西,因為(wei) 懷疑主義(yi) 的起因---嚐試將人類生存條件和人性條件轉變成為(wei) 一種思想困難或者一種奧秘。悲劇就是這樣一個(ge) 地方,我們(men) 不被允許逃避這個(ge) 避難所的後果或者代價(jia) 。
如果同意這種聯係,人們(men) 可能會(hui) 感到納悶,維特根斯坦怎麽(me) 可能看不到莎士比亞(ya) 的悲劇,正如他在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看到的那樣,對他自己最緊迫的關(guan) 切的一種解決(jue) 辦法。但是,我們(men) 無需想象他沒有抓住要點。錯過哲學對他人存在的懷疑主義(yi) 正好反映了我們(men) 與(yu) 他人關(guan) 係的失敗,莎士比亞(ya) 悲劇換購了這種失敗的人際關(guan) 係的極端後果,這樣一來很可能是簡單地誤解了莎士比亞(ya) 。這樣的讀者可能出於(yu) 錯誤的理由稱讚莎士比亞(ya) (如他的高超語言能力)。但是,維特根斯坦不是這樣的讀者。不是錯過了莎士比亞(ya) 如何分享他的關(guan) 切,維特根斯坦不過是捂住耳朵不願意去聽劇本中震耳欲聾的聲響。
但是,維特根斯坦捂住耳朵不願意聽究竟在害怕什麽(me) 呢?請回顧維特根斯坦針對莎士比亞(ya) 的語言提出的指責:它的不自然,夢境一樣的怪異;令人擔憂的不對稱性和自發性,一切皆被允許的感覺。這恰恰是從(cong) 混亂(luan) 內(nei) 部觀察的自然世界的畫麵,或者混亂(luan) 和瘋狂的威脅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爆發(正如在《李爾王》在《奧賽羅》甚至在莎士比亞(ya) 後期浪漫劇作《冬天的故事》中都發生的情況。)如果維特根斯坦沒有錯過莎士比亞(ya) 劇作中的充滿懷疑的問題意識,那麽(me) 他捂住耳朵不願意聽的就是懷疑主義(yi) 的原始動機、已經瘋掉的話語,還有他與(yu) 其作戰時,幫助維持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詳細闡述和金銀絲(si) 裝飾品的完全缺失。
維特根斯坦捂住耳朵不願意聽的東(dong) 西或許就是這種沉默,這種虛無,這是莎士比亞(ya) 悲劇英雄渴望了解的東(dong) 西。
正是莎士比亞(ya) 對懷疑主義(yi) 的悲劇表現,維特根斯坦的語法研究方法難以馴服的懷疑主義(yi) 成為(wei) 維特根斯坦心中所想的東(dong) 西,當他宣稱“我看不懂莎士比亞(ya) 的理由是我想在所有不對稱中找到對稱性”的時候。或許,維特根斯坦對此案例中正式設計的吹毛求疵預示了一種希望,要駁斥莎士比亞(ya) 悲劇中一個(ge) 個(ge) 事件肆無忌憚地展開的方式。命運的轉變導致的思想轉變,以及悲劇本身預示的東(dong) 西。那是卡維爾用懷疑主義(yi) 的真理這個(ge) 說法所指的內(nei) 容:人類天生的欲望,不僅(jin) 是理解正麵遭遇語言的局限性而勉強應付的蹣跚顛簸的終結;而且是總體(ti) 言說後果的終結(表達的後果,承認他人的後果)的終結。
維特根斯坦捂住耳朵不願意聽的東(dong) 西或許就是這種沉默,這種虛無,莎士比亞(ya) 的悲劇英雄渴望了解的東(dong) 西。但是,果真如此,那麽(me) ,維特根斯坦對莎士比亞(ya) 的討厭所揭示的是一種焦慮和恐懼---正如《李爾王》中出現的那樣---從(cong) 這種虛無中產(chan) 生的某種東(dong) 西。
譯自:Shakespeare vs Wittgenstein: the fight for meaning by William Day
Lost in tragedy 3rd February 2025
Shakespeare vs Wittgenstein: the fight for meaning | William Day » IAI TV
作者簡介:
威廉·戴伊(William Day)紐約錫拉丘茲(zi) 的萊莫恩學院(Le Moyne College)哲學教授,與(yu) 人合編《重新審視維特根斯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