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批評與(yu) 反批評:先秦諸子思想碰撞的內(nei) 在機製
作者:黃敦兵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初八日乙巳
耶穌2025年2月5日
《思想的碰撞:學術批評史視野下的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高華平著,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168.00元
先秦諸子間的“百家爭(zheng) 鳴”,曆來被視為(wei) 周秦之際學術輝煌的代名詞。作為(wei)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最為(wei) 輝煌和最具原創性的成果之一,先秦諸子學在形塑中華民族學術範式、思維模式和治理智慧等方麵產(chan) 生了全麵而深遠的影響。
當前的諸子學研究論域廣闊,在概念辨析、思想解讀與(yu) 文本梳理等方麵都取得了豐(feng) 碩的研究成果,為(wei) 新時代先秦諸子學放射更大的學術光芒奠定了重要基礎。在眾(zhong) 多的研究中,高華平教授的新著《思想的碰撞:學術批評史視野下的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以下簡稱“高著”)重在整體(ti) 和綜合的研究,揭示了先秦諸子思想碰撞的內(nei) 在機製,凸顯了先秦諸子學的整體(ti) 性特征。
首先,從(cong) 問題意識上看,高著圍繞諸子“為(wei) 治”的時代主題,旁征博引,窮流溯源,盡力挖掘新的學術生長點。
先秦適值中國政治、社會(hui) 大動蕩、思想大聚合的大變局。麵對巨變,諸子蜂起,百家爭(zheng) 鳴,著述大盛,中國早期學術社群逐漸形成。高著指出,先秦諸子的爭(zheng) 鳴是嚴(yan) 肅對治禮崩樂(le) 壞的社會(hui) 現實,探討“如何進行社會(hui) 治理,實現社會(hui) 製度的重建、人格重建和文化理想的重建問題”。
先秦各家在批評諸子時,也凸顯著先秦諸子哲學思想自身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曆程。高著從(cong) 整體(ti) 性批評視角看《論語》,不僅(jin) 重新發現了《論語》作為(wei) “孔子對弟子的批評史”的新麵貌,也發掘了原始儒學發展中所充滿的“一種自由平等的學術民主氛圍”。作為(wei) “百家所從(cong) 出”,道家主要有南方老莊、北方楊朱和稷下三係,而老子以“百家之祖”的身份所作的學術批評,不過是對諸子百家尚未成熟時的“思想因素”的批評。如果從(cong) 學術批評史的角度考察“百家爭(zheng) 鳴”,那麽(me) 諸子及各學派間學術思想的碰撞、吸收與(yu) 揚棄活動中便內(nei) 蘊著一個(ge) 學術批評與(yu) 反批評的機製。
其次,從(cong) 研究視野上看,高著承繼了曆來綜合研究的優(you) 點,不再局限於(yu) 一家一子的研究,為(wei) 學術界的諸子學研究指出一個(ge) 新的著力方向。
高氏此著,在學術界首次對先秦諸子的“百家爭(zheng) 鳴”議題做出了係統而全麵的學術史疏解。當年,錢穆在《先秦諸子係年》的序中指出,考論諸子年世“三病之首”的,乃在於(yu) “各治一家,未能通貫”,治《墨子》者不能通《孟子》,治《孟子》者不能通《荀子》,造成“乖戾自見”的毛病,因此需要將前後二百年的曆史進行“排比聯絡,一以貫之”,重建諸子書(shu) 的信度與(yu) “整統”。
由於(yu) 我國的學術界現在尚未建立起“學術批評”或“學術批評史”的學科,高著從(cong) 學術批評史視野下對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進行綜合研究,便能更好地契合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的學術特色,重新“發現”諸子學研究的新議題。高著主張,對於(yu) 孟子“辟”楊墨、荀子“非”思孟等曆史文獻記載存在模糊之處的地方,及墨子“非”執有命者、管子《立政九敗解》所非者等處,當補充“曆史缺環”,描述出爭(zheng) 鳴的“全息圖”或完整曆史軌跡。大多數學者隻注意到墨家的“非儒”,馮(feng) 友蘭(lan) 等學者看到了後期墨家對老莊和其他各家的批評,實際上墨家對先秦諸子百家都有攝取與(yu) 吸收及摒棄,才最終發展到與(yu) 儒家並稱“顯學”。法家也是在與(yu) 其他諸子學派思想的不斷激蕩和碰撞中,批判地繼承了其他學派的某些因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過梳理縱橫家的學術立場、對諸子思想的評論或批評,作者重新發現了縱橫家的學術性及其學術思想價(jia) 值,徹底突破了將縱橫家作為(wei) “術”或“策略”的外交活動來研究的局限。名家學術批評有內(nei) 部“名辯”“名學”論爭(zheng) 和對外的“名法”“禮法”論辯,在與(yu) 儒、道、法等日漸融合而轉向“正名”或政治倫(lun) 理化後,最終歸於(yu) 消歇。在春秋戰國那個(ge) 百家爭(zheng) 鳴的大舞台上,“當時每一個(ge) 諸子學派都曾積極參與(yu) 到了那個(ge) 時代的學術大合唱中,在對其他諸子學派的學術批評與(yu) 反批評中,共同創造了那個(ge) 時代學術的繁榮與(yu) 輝煌”。這是作者數十年矻矻以求,在文史哲匯通領域用盡心力而“磨”出的一方學術利“劍”,照亮了諸子學研究的“林中空地”。
再次,從(cong) 研究的方法上看,高著泛觀博考,將現實問題與(yu) 觀念論爭(zheng) 結合起來,全景呈現了先秦百家爭(zheng) 鳴的學術生態。
作為(wei) 國社科重大項目結項成果的一部分,高著40萬(wan) 字的精裝本大書(shu) ,以緒論、結語加八章專(zhuan) 論的“滿十”形式,以綜合研究的方法研究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關(guan) 係,宏觀評論了先秦儒、道、墨、法、縱橫、名、雜、陰陽、農(nong) 家、小說諸家對諸子百家的學術批評,全麵梳理了百家爭(zheng) 鳴的發生、發展與(yu) 演變過程。章學誠在《文史通義(yi) ·原道下》中說:“夫六藝並重,非可止守一經也;經旨閎深,非可限於(yu) 隅曲也。而諸儒專(zhuan) 攻一經之隅曲,必倍古人兼通六經之功能,則去聖久遠,於(yu) 事固無足怪也。”因此,欲窺古人之全體(ti) ,必須兼用“訓詁章句”“疏解義(yi) 理”及“考求名物”的治學之術。高著兼通經子,兼采中國古典學研究方法之長,利用文史互證的方法,在清理各家論辯立場、話題及其側(ce) 重點的同時,全麵而深刻地詮釋了諸子內(nei) 部及諸子之間為(wei) 實現社會(hui) 治理目標和文化理想而展開的學術論辯。
先秦百家爭(zheng) 鳴已經成為(wei) 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繁榮或哲學思想自由的樣本,經過諸子百家之間和各學派內(nei) 部的相互批評、吸收、演變和整合,在秦漢以後形成了新道家、新儒家、新法家等,近代以後又逐漸形成現代新儒家、當代新道家等。現在正是對先秦諸子思想進行綜合研究的較好時期。雖然先秦諸子研究著述汗牛充棟,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區與(yu) 弱點,而高著所開掘的這一研究方向,完全可以作為(wei) 有益的借鑒。
總之,高著從(cong) 學術批評史的角度係統梳理了先秦諸子爭(zheng) 鳴的軌跡和發展機製,將“百家爭(zheng) 鳴”解讀成先秦諸子百家之間及其內(nei) 部的學術批評與(yu) 反批評,這便從(cong) 根本上開辟了研究先秦諸子學術思想的新途徑。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