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海濤作者簡介:姚海濤,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東(dong) 高密人,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現為(wei) 青島城市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家哲學、荀子哲學。 |
孔子“同問不同答”的啟示
作者:姚海濤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走進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6期
作為(wei) 中華文化絕佳代表的孔子有著多重身份,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長如夜”,今人講孔子是偉(wei) 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無論是其光輝博大的思想,還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後人學習(xi) 。在眾(zhong) 多身份之中,孔子作為(wei) 教師的這一身份深入人心。孔子在春秋末年開辦私學,傳(chuan) 承華夏文脈。孔子的教學方法與(yu) 普通人的學習(xi) 經驗極易發生共鳴,具有穿越千古的典範意義(yi) ,時至今日依然能夠啟迪教育者與(yu) 學習(xi) 者。
孔子博物館藏《孔子講學圖軸》
孔子興(xing) 辦私學有兩(liang) 大關(guan) 鍵詞:一是有教無類;二是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指的是“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荀子·法行》),夫子以廣闊的胸懷接納天下向道求學者。孔子自言“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論語·述而》,後所引《論語》僅(jin) 出篇名),以此來保障民眾(zhong) 的普遍受教育權。作為(wei) 較早的私學興(xing) 辦者,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將平民階層納入受教育者行列,打破了周代貴族子弟壟斷的受教育特權。在此意義(yi) 上,他是教育麵前人人平等的先行者。《史記·孔子世家》雲(yun) :“孔子以《詩》《書(shu) 》《禮》《樂(le) 》教,弟子蓋三千焉。”可見弟子之眾(zhong) ,教化之廣。觀察弟子籍貫可見,孔門弟子來自春秋列國之魯、齊、衛、宋、陳等。分析弟子家庭可知,既有達官顯貴子弟,也有普通平民子弟。孔子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有教無類,且收費低廉。私學的興(xing) 起在一定意義(yi) 上醞釀出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這場文化盛宴。
因材施教指的是因應受教育者個(ge) 性、稟賦、學習(xi) 基礎、接受程度等的差異而給予其不同方式與(yu) 層次的教育,強調教育的個(ge) 性化與(yu) 接受度,以此來保障教學的有效性。孔子意識到教育理念與(yu) 教學方法的重要性,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策略與(yu) 方法,在具體(ti) 的教學中身體(ti) 力行。
透過《論語》《孔子家語》《荀子》《韓詩外傳(chuan) 》《說苑》等典籍的記載,我們(men) 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而又萬(wan) 變不離其宗。其教學多以一對一的互動問答或一對多的小組討論展開,屬於(yu) 問答式、探究式教學。通過梳理孔子與(yu) 弟子的問與(yu) 答,我們(men) 發現孔子並不預設標準答案,盡顯學生回答的個(ge) 性與(yu) 風采。從(cong) 教學效果來看,孔子所培養(yang) 出來的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標準產(chan) 品”,而是具有獨特個(ge) 性與(yu) 特長的活生生的人。再現並反思孔子這些“同問不同答”的教學現場,對於(yu) 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當大有啟示。
一、同問不同答,反映弟子現狀差異
《論語》一書(shu) 是記述孔子回答門人弟子及時人問答的語錄體(ti) 著作。其中,問答涉及範圍極廣,包括社會(hui) 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大體(ti) 言之,有為(wei) 人、為(wei) 學、為(wei) 政三大向度,而尤其重視為(wei) 人。所涉問題則有問孝、問仁、問智、問明、問行、問政、問友、問交、問恥、問詩、問社、問死、問陣、問津、問成人、問為(wei) 邦、問好學、問君子、問事君、問為(wei) 仁、問禘之說、問聞斯行諸、問禮之本、問事鬼神、問善人之道、問崇德辨惑等。不少問題由於(yu) 問者比較集中,孔子因材施教,不以“標準答案”回應,采用了同問不同答的方式。這充分體(ti) 現了孔子對弟子提問的重視,對弟子個(ge) 體(ti) 差異的了解以及對教學規律的正確把握。
論題較為(wei) 集中的要屬問孝。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四人曾向孔子問孝,孔子的回答皆不同。孟懿子問孝,孔子僅(jin) 簡答以“無違”二字。大約是孟懿子已經領會(hui) 了“無違”之義(yi) ,故沒有進一步追問,孔子也沒有作進一步申述。或是擔心孟懿子沒有領會(hui) “無違”深意,或是出於(yu) 對另一弟子樊遲的教誨之意,或是兼而有之,孔子將這一問題拋給樊遲,並進一步闡發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wei) 政》)根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言,孟懿子在父親(qin) 去世之後從(cong) 孔子學禮。孟懿子問孝,孔子對父母之“生”以四字闡釋,而對於(yu) “死”卻以八字闡釋,特意強調喪(sang) 、祭之禮,當因孟懿子父親(qin) 已亡之故。
當孟懿子的兒(er) 子孟武伯問孝時,孔子卻答以“父母唯其疾之憂”(《為(wei) 政》)。對於(yu) 此語,曆來有不同的理解。是父母憂子女之疾,還是子女憂父母之疾?莫衷一是。甚至有人將“疾”理解為(wei) “寡人有疾”之“疾”(缺點)。筆者以為(wei) ,父母為(wei) 子女的“缺點”發愁,此解著實不當。以《論語》中“問孝”之例推求之,當是強調子女對父母的責任,此孝體(ti) 現在子女對父母疾病的關(guan) 心上。由於(yu) 曆史記錄缺乏,不知孟武伯的父母是否有身體(ti) 不好的情況,但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推測,此事大有可能。
子路與(yu) 冉有同問“聞斯行諸”,孔子的回答也完全不同:子路聽到一件事,當去詢問父兄,而不是馬上去做;冉有聽到一件事,當馬上去做。對此,弟子公西華大惑不解。孔子解釋說:子路因性情過於(yu) 激進,做事易魯莽衝(chong) 動,為(wei) 了壓壓他,所以答之以不可聽到便去做,當先問父兄,然後行之;冉有因性情謙退,做事優(you) 柔寡斷,所以孔子鼓勵他,聽到了就要馬上去做,以調動其主動性。可見,孔子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對弟子性格整體(ti) 把握的基礎上,答案則是對弟子行為(wei) 的有效指引。
孔子“同問不同答”背後的邏輯是問題與(yu) 答案間當有具體(ti) 的人與(yu) 事的關(guan) 聯性。這也展現了弟子自身情況的差異性與(yu) 複雜性,以及孔子對弟子情況的熟稔。孔子的回答皆能切中問題要害,原因在於(yu) 答案是從(cong) 弟子性格之中得出,是深入到具體(ti) 問題內(nei) 部機理之中,且經過孔子綜而合之、剖而析之、判而斷之後的結果。唯其如此,才是切中肯綮的真答案,才是坐言起行的好答案。
二、同問不同答,凸顯對現實的批判
社會(hui) 問題總是層出不窮,自古皆然。唯有批判,社會(hui) 才有進步之可能。孔子對社會(hui) 問題極其關(guan) 注,問答之間亦展現其對現實批判的麵向。
問孝之事,在《論語·為(wei) 政》中尚載有子遊與(yu) 子夏之問。孔子批判、糾正了“今之孝者”對孝片麵化、褊狹化的理解,體(ti) 現了他對社會(hui) 動向的關(guan) 注與(yu) 養(yang) 老問題的關(guan) 心。在對子遊問孝的回答中,孔子挖掘出“敬”的含義(yi) ,使其成為(wei) “孝敬”一詞的語源。如果對於(yu) 父母的孝僅(jin) 視為(wei) “能養(yang) ”的物質贍養(yang) 層麵,而沒有達到“敬”的精神贍養(yang) 層麵,那麽(me) ,贍養(yang) 父母和養(yang) 活犬馬又有什麽(me) 分別呢?
子夏問孝,孔子提出了“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wei) 孝乎?”(《為(wei) 政》)“難”的繁體(ti) 是“難”,此處“難”當為(wei) “戁”之訛。“戁”有恭敬的意思,“色戁”是子女對父母態度要恭敬、和顏悅色之意。在回答中,孔子再次批判當時社會(hui) 上對孝的偏頗認知:隻是替父母做事,以飲食供養(yang) 父母。孔子明顯對孝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贍養(yang) 要求。孔子在回答子遊問孝時的靈魂追問與(yu) 其對子夏問孝的回答,讓孝的意義(yi) 升華了,奠定了中華孝文化的典範意義(yi) 。
子夏畫像
再如問政,在弟子之中,有子貢問政、子路問政、仲弓問政、子夏問政、子路問事君、顏淵問為(wei) 邦等。在非弟子之列,又有葉公問政、齊景公問政、季康子問政、魯哀公問政等。正因有如此多的素材,《韓非子·難三》才演繹出楚葉公、魯哀公、齊景公接連問政的故事。因孔子對三人的回答各不相同,子貢問其故。孔子認為(wei) ,三人麵臨(lin) 的具體(ti) 問題不同,所以回答各異。葉邑都大而地小,老百姓有背叛之心,所以孔子對葉公的回答是“政在悅近而來遠”。魯哀公有三大臣障蔽君主,結黨(dang) 營私愚弄魯君,排斥他國賢人來魯國,所以孔子給哀公的答案是“政在選賢”。齊景公揮霍無度,修築雍門,建造路寢高台,甚至一天中各以三百乘之家賞賜三人,所以孔子的建議是“政在節財”。
三、同問不同答,尊重弟子才性差異
孔門弟子才性不同,其中極為(wei) 優(you) 秀的十個(ge) 弟子各有勝場,分為(wei) 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組成了“四科十哲”。其他弟子才性之間也存在差異,此通過所問問題及領悟孔子對答的程度,可見一斑。
子夏與(yu) 子張對於(yu) “交”有不同的理解。子夏認為(wei) ,可以交往的人才去交往,而不可結交的人就拒絕。子張則認為(wei) ,自己聽到的教誨與(yu) 此不同:君子胸懷能容天下之人,既能尊敬賢人,也能接納普通人。實際上,二人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相較而言,子夏的交友之道更加現實,子張的交友之道則偏向理想一端。
樊遲雖位列七十二賢弟子之中,但與(yu) 子貢、子路、顏回等“四科十哲”相比,稟賦資質略遜一籌。他非常好學,有疑則問,曾多次問孔子。但某次樊遲竟向孔子“請學稼”,實屬非所當學當問。所以孔子批評道:“小人哉,樊須也!”(《子路》)此章並非孔子鄙視勞動人民之證,反倒證明了樊遲所問非是。當他問知、問仁、問“崇德、修慝、辨惑”(《顏淵》)時,孔子則褒揚他問得好,並給予適切的回答。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弟子問仁亦頗多。孔子大力掘發仁之內(nei) 涵,使之成為(wei) 一重要概念,成為(wei) 極高境界的代名詞。孔門問仁者,計有顏淵、子張、樊遲、仲弓、司馬牛等,且樊遲問仁達三次。當樊遲問仁之時,孔子一次說:“居處恭,執事敬,與(yu) 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一次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另一次則說:“愛人。”(《顏淵》)對樊遲一人之問尚且有三種不同的回答,可以想見,這應與(yu) 樊遲的當下問題、學問進境與(yu) 才性差異有關(guan) 。
子貢是“言語”科高足弟子,其言語答問之間透露著語言天賦與(yu) 靈氣。當冉有想問“夫子為(wei) 衛君乎”時,子貢卻以伯夷、叔齊為(wei) 何人,是否怨恨為(wei) 問,孔子對以“古之賢人也”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貢由此推斷,孔子不會(hui) 幫助衛國國君(《述而》)。子貢不直接問某事而是借他事之問以探明被問者態度,實在高明。
《荀子·子道》《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共同記載了子路問孔子“魯大夫練而床”是否符合禮的問題。孔子回答說,不知道。子路據此認為(wei) ,孔子並非無所不知。當子貢問明緣由後,又重新問孔子這一問題,卻將問題中的“魯大夫”三字隱去,隻問“練而床”是否符合禮。孔子回答說,不符合禮。子貢對子路說了答案,並解釋說,之前夫子所以回答不知,是因為(wei) “居是邦,則不非其大夫”。由此可以看出,子貢有著高超的語言藝術、迂回的問術,且能推知其對孔子知之深,對禮知之深,對孔子回護之意之切。
但當顏淵問仁時,孔子的回答是:“克己複禮為(wei) 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wei)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並進一步回應了更加具體(ti) 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孔子建議從(cong) 克己複禮、視聽言動的角度去提升個(ge) 體(ti) 修養(yang) ,彰顯自我,打通了仁禮關(guan) 係與(yu) 內(nei) 外關(guan) 係。這些建議均是從(cong) 克己、日用德行處入手,顏淵才性如此,故作如是指點。
仲弓問仁。孔子答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以見大賓、承大祭來指點仲弓,包含著孔子由己到人的推展,發仁於(yu) 政的思想,亦正合仲弓“也可使南麵”(《雍也》)的政治才幹。在另一處,當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時,孔子的回答是“恕”,且以“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進一步解釋(《衛靈公》)。此正中“子貢方人”(《憲問》)之弊病。而當子張問仁時,孔子說:“能行五者(即恭、寬、信、敏、惠)於(yu) 天下為(wei) 仁矣。”(《陽貨》)此時子張可能為(wei) 政一方,故孔子以行政之事答之。司馬牛問仁時,孔子考慮到司馬牛是一“多言而躁”(《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的人,以“仁者,其言也訒”(《顏淵》)答之,實亦為(wei) 對治之方。
四、同問不同答,彰顯弟子境界差異
孔門弟子人才眾(zhong) 多,但因稟賦與(yu) 努力程度不同,呈現出不同的修為(wei) 境界。同題問答盡顯弟子境界差異。《荀子·子道》曾記錄孔子與(yu) 子路、子貢、顏淵師徒之間圍繞“知(智)”“仁”的精彩問答。孔子問了“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這一問題,三人答案各有不同。子路說,智者使人知道自己,而仁者使人愛自己;子貢說,智者明白他人,仁者愛他人;顏淵卻說,智者能夠自知,仁者自夠自愛。三人的回答依次從(cong) 外而內(nei) ,從(cong) 人而己,展現了三種不同的人格境界。
子路與(yu) 子貢是從(cong) 他者與(yu) 自己間的關(guan) 係入手,呈現出他人與(yu) 自己的兩(liang) 種不同範式:他人知自己與(yu) 自己知他人。顏淵則建立起自己照見自己的方式:自知與(yu) 自愛。孔子的評價(jia) 是,子路是士,子貢是士君子,顏淵是明君子。三種不同回答體(ti) 現出三人不同的人格形態與(yu) 境界。孔子並沒有點出孰是孰非,而是給予評價(jia) ,讓他們(men) 得知自己達到了何等境界。對於(yu) 這些弟子來說,重要的是保持自身優(you) 勢,在此基礎上,能進一步提升自我。而孔子此問可謂大哉問,對於(yu) 今日教師怎樣提出問題、提出怎樣的問題以及給予怎樣的問答反饋具有啟發意義(yi) 。
《毛詩·素冠》《淮南子·繆稱訓》《說苑·修文》中記錄了子夏、子騫三年之喪(sang) 後,孔子對他們(men) 的小小考驗:讓他們(men) 彈琴。子夏彈奏樂(le) 曲時“衎衎而樂(le) ”,彈奏完畢之後向孔子坦陳,自己之所以如此表現,是因為(wei) 先王製三年喪(sang) 之禮,自己不能不執行。孔子評價(jia) 他為(wei) 君子。子騫彈奏樂(le) 曲則“切切而悲”,彈奏完畢之後向孔子說明,自己之所以如此表現,是因為(wei) 先王製禮,自己不能過分。孔子亦評價(jia) 他為(wei) 君子。子貢對此不解,二人表現迥然不同,為(wei) 何同為(wei) 君子?孔子解釋說,子夏餘(yu) 哀已盡,但能引導而達到禮的要求。子騫餘(yu) 哀未盡,但能以禮斷之。三年之喪(sang) 的製定讓自覺之人及時切斷悲哀,讓不自覺之人也能勉力而為(wei) 。
當他人問弟子才能與(yu) 品行時,孔子對他們(men) 的評價(jia) 皆中肯恰當。孟武伯曾問子路、冉求、公西華是否具有仁的品德。仁是一種極高境界,孔子不輕易許人以仁,但他認為(wei) ,子路可以負責千乘之國的兵役與(yu) 軍(jun) 政,冉求可以當千室之邑、百乘之家的總管,公西華可以立於(yu) 朝廷,擔任外賓接待、交涉事務,至於(yu) 仁否則未知。這皆可以與(yu) 子路好勇、冉求為(wei) 季氏宰、子華使於(yu) 齊等史實相印證,足見孔子對弟子的深刻了解。
《韓詩外傳(chuan) 》卷九載子路、子貢、顏回對人善與(yu) 不善而有不同的回答,遂求證於(yu) 孔子。“人善我,我亦善之”對於(yu) 三人來講,沒有異議。而對於(yu) “人不善我”當持何態度,三人觀點各異。子路的答案是:“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貢的答案是:“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顏回的答案是:“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孔子評價(jia) 三人之言分別是蠻貊之言、朋友之言與(yu) 親(qin) 屬之言。由孔子的評價(jia) ,亦可見三子的精神境界不同。
《韓詩外傳(chuan) 》書(shu) 影
《韓詩外傳(chuan) 》卷七記錄了子路、子貢、顏回與(yu) 孔子遊於(yu) 景山之上,孔子興(xing) 發了“登高而賦”之感,要求弟子談“願”。另在同書(shu) 卷九記載了他們(men) 同遊戎山言“誌”,而《說苑·指武》中則記作師徒四人北遊農(nong) 山言“誌”。此三處所記載的地點雖然不同,但所記的故事內(nei) 容極其類似,當屬同一個(ge) 故事在後世流傳(chuan) 過程中潤色而成的不同版本。孔子主動提問弟子,鼓勵、啟發三人談理想,並在他們(men) 回答完畢後進行了即時點評。孔子依三人所言,將他們(men) 分為(wei) 勇士、辯士與(yu) 聖士三種不同的境界。這與(yu) 後世對三人的認知基本相符,與(yu) 三人的性格、稟賦高度一致。正因孔子在課堂中開展了大量且開放的討論,所以其培養(yang) 出的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個(ge) 士人,更是一顆顆傳(chuan) 播教育的火種,以及有思想的大家。
五、同問不同答,展現師徒間的坦誠
孔子的課堂不同於(yu) 今日“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而是問答式、互動式的課堂。孔門師徒間從(cong) 來都是真誠相對,互不隱瞞。孔子曾對學生說過:“二三子以我為(wei) 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yu) 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師徒間對同一件事情會(hui) 因有不同的觀點、立場而相互辯難。比如子貢認為(wei) ,孔子為(wei) 政七日而誅少正卯可能並不恰當,孔子則進行了詳細說明以解答子貢疑惑。(《孔子家語·始誅》)孔子會(hui) 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悅。孔子為(wei) 了自證清白而發誓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孔子與(yu) 弟子間的關(guan) 係,借用孔子的話說是“當仁,不讓於(yu) 師”(《衛靈公》)。在仁德與(yu) 正義(yi) 麵前,在真理麵前,沒有師徒之分,人人平等地表達甚至辯難。當弟子侍坐之時,孔子給弟子以如坐春風之感,如《論語·先進》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問對即體(ti) 現出弟子與(yu) 老師間的坦誠交流。
《聖跡圖·四子侍坐》
孔子作為(wei) 一位教育家,其問答是開放式的,秉持有教無類之宗旨、因材施教之原則,有問必有答,所答與(yu) 提問者自身的認知、麵臨(lin) 的問題等具有相當大的契合性,能夠給予提問者合宜而高效的建議。作為(wei) 一位思想家,孔子的回答往往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性意義(yi) ,值得今人深思。此類問題是跨越時空的大問題,從(cong) 中亦可觀察到師生間問答互動之頻繁與(yu) 真切。小到對某問題的看法,大到國家民族之命運前途,絕不可能隻有一個(ge) 答案、一種可能。也許回到先秦就是一種回到原初的衝(chong) 動,能提供給我們(men) 更多的多樣性與(yu) 豐(feng) 富性。
結語
孔子興(xing) 辦私學,打破教育壟斷,具有平民教育的理念。孔子基於(yu) 弟子的行事作風、性格特點等綜合考量之後進行針對性的回答,助力學生成長。孔子高超的教學藝術至今引領著我們(men) ,時時給予後學以持續不斷的啟發。所以,孔子足為(wei) 至聖先師,堪當萬(wan) 世師表。
孔子以一個(ge) 教育家、思想家的胸懷來辦教育,刪述六經,以六藝為(wei) 教,對於(yu) 中華經典譜係的形成、文脈的傳(chuan) 承具有重要意義(yi) 。比如以“文學”著稱的子夏來到魏國,創立了“西河之學”,教授弟子李悝、吳起、魏文侯等,啟法家一脈。以“魯”而得孔子真傳(chuan) 的曾子在魯國傳(chuan) 承學脈,啟思孟學派。“行不由徑”的澹台滅明將孔子之學帶到南方,儒學得以南傳(chuan) 。可以說,孔子具備了文脈傳(chuan) 承的視野,而所創立的儒家學派,所培育的弟子群體(ti) 譜係,即為(wei) 中華文脈之傳(chuan) 承譜係。
幸運的是,《論語》仍在,孔子精神仍在。時至今日,其依然與(yu) 我們(men) 同行。
作者簡介
姚海濤,青島城市學院教授,兼任孔子學堂主講教師、青島市城陽區黨(dang) 史地方誌工作專(zhuan) 家、儒家荀子學園公眾(zhong) 號主編等。主要從(cong) 事先秦儒家哲學研究。主持和參與(yu) 課題研究10餘(yu) 項,在《周易研究》《江漢學術》《江南大學學報》《光明日報》《山東(dong) 大學報》等報刊公開發表文章60餘(yu) 篇。
【上一篇】【姚海濤】荀子之“化”的思想蘊意
【下一篇】【高海波】賀麟論宗教與(yu) 儒學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