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最好的白話文,就是這種“肥中瘦”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5-02-11 18:50:12
標簽:
許石林

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陝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e) ,現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hui) 會(hui) 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dong) 省魯迅文藝獎、廣東(dong) 省有為(wei) 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誌》《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cong) 書(shu) 《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cong) 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cong) 書(shu) ·第一輯》。

最好的白話文,就是這種“肥中瘦”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許石林”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25年2月10日

 

【一】肥中瘦

 

嶽麓書(shu) 社出版《小窗幽記》李經緯的注解譯文,極其峻潔雅馴,無一字贅冗,十分雋永有味。

 

通常看這類書(shu) ,不大看注解,更不看譯文,讀古文肥腴在先,何惜其枯瘦白話於(yu) 後?但讀李經緯注譯此書(shu) ,卻舍不得他的白話注解譯文。他的白話,無浮遊無根之弊,無暴力偽(wei) 學之病,譬如食瘦肉,乃肥中瘦,而非瘠中枯。何謂肥中瘦、瘠中枯?白話自文言中出者,即肥中瘦;白話自話中出者,乃瘠中瘦,是瘦必枯。今人操白話者,皆此類也。

 

 

 

【二】窯調

 

有人評論說哈爾濱亞(ya) 冬會(hui) 開幕式上的《采冰號子》是“窯調兒(er) ”,原因是旋律與(yu) 《探清水河》相同。

 

但《探清水河》還不是源頭,比《探清水河》早的比如江南小曲《無錫景》,後被張藝謀《金陵十三釵》改為(wei) 《秦淮景》——也是妥妥的“窯調兒(er) ”。

 

同樣,江蘇揚劇《賣油郎》的《照花台》,也是這個(ge) 旋律。

 

江蘇淮劇《賣油郎》的《歎五更》,也稱“歎五更調”,旋律相同。

 

賣油郎獨占花魁——也是妥妥的窯姐兒(er) 的故事,因此,窯調無疑。

 

簡單考索這個(ge) 調子,江南人說源於(yu) 從(cong) 北方流傳(chuan) 到江南的曲子,證據是,南人從(cong) 前蔑稱北人為(wei) “侉子”,以對應北人蔑稱南人“蠻子”。因此將此調稱“侉子調”、“侉侉調”。可見不是源於(yu) 江南,否則不會(hui) 戴上這個(ge) 帽子。但在江南流行,經過各種劇種借用,又經藝人根據自己劇種特點、方言發音、依字行腔,加上個(ge) 人演唱條件、行腔習(xi) 慣等等的變化,又有新意思,再慢慢地反流傳(chuan) 回北方。如此來來回回,確鑿源頭似不可考。

 

其實也不用考證。民族民間歌曲小調,就是這樣創作流傳(chuan) 的,從(cong) 前人不講究版權,這種你用多少取多少的自由,極方便和豐(feng) 富創作。在陝北、內(nei) 蒙、晉北即寧夏東(dong) 部交接地區,民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至於(yu) 所謂“窯調兒(er) ”,也並非鄙視,隻是說來源而已。從(cong) 前正經人家不允許子弟婦女沒事兒(er) 哼唱小曲小調,家中無事也不張紅掛綠,至今在陝西,你若走路小聲哼哼歌曲,人在背後指指戳戳,鄙視:你看那貨,沒事兒(er) 伢還愛唱喝唄噠的!甘肅青海寧夏,你進村不敢亂(luan) 唱花兒(er) ,“花兒(er) 進村你不敢唱哩,你唱老漢罵你哩!”老漢是維持一方風紀的,你進村唱花兒(er) ,有點不尊重,敗壞風氣的樣子。

 

正因為(wei) 萬(wan) 物位育,不同的東(dong) 西放在不同的地方才能生長。從(cong) 前唱戲、唱曲,都有其正式場合,即所謂娛樂(le) 場所及風月所在,或無人管束的野外,所以風月場所即娛樂(le) 場所產(chan) 生《照花台》即《探清水河》這種曲子,就好理解了,這曲子酸酸甜甜的,恰當好處又揮之不去的狎昵感,一出口就給人倚紅偎翠的感覺,並非大江東(dong) 去的豪邁、鐵馬秋風的悲壯,不能馬上催琵琶,無法舞劍於(yu) 月下,出於(yu) 風月女子之口,播於(yu) 船工纖夫之口,使常年運河上風吹日曬、霜打雨淋的枯燥生活,得到了適當的調節。因而也因此循環流傳(chuan) 開來。

 

音樂(le) 曲子填上詞會(hui) 別開生麵,另有一番用途,在古今中外的例子,不勝枚舉(ju) ,比如你若經提醒,不難發現粵曲《帝女花》的旋律,原來是秦腔曲牌《登殿曲》,後來屠洪剛唱的《中國功夫》就用的是這旋律。而這個(ge) 旋律一直在道教音樂(le) 中名為(wei) 《朝天子》,究竟不知道誰先誰後。

 

這方麵例子如上,就不再贅述了。

 

2025年2月9日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