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zhong) 惡之,必察焉;眾(zhong) 好之,必察焉”
作者:劉餘(yu) 莉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25年2月10日
《論語·衛靈公》中說:“眾(zhong) 惡之,必察焉;眾(zhong) 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厭惡他,你一定要去觀察,為(wei) 什麽(me) 他被人厭惡,不能夠輕易相信眾(zhong) 人的意見。也有人被眾(zhong) 人所推崇,同樣也不要輕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為(wei) 什麽(me) 被人讚歎?這說明,判斷一個(ge) 人的賢德與(yu) 否,不能僅(jin) 僅(jin) 依靠沸沸揚揚的意見,而必須自己深入考察、細致了解具體(ti) 情況,明辨眾(zhong) 人讚揚或毀謗一個(ge) 人的真實原因。
《史記》記載,齊威王剛即位的九年之間,諸侯都來討伐他,致使國家得不到治理。於(yu) 是,齊威王召來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cong) 你到即墨之後,我每一天都能聽到毀謗你的言語。但是我派人視察即墨,發現田野都得以開辟,人民豐(feng) 衣足食,官府沒有積壓的公事,齊國東(dong) 部地區因此得以安寧。這是因為(wei) 你不會(hui) 討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讚譽的緣故。於(yu) 是,齊威王封賞了即墨大夫一萬(wan) 戶食邑。接著,齊威王又召來阿地的大夫,對他說,自從(cong) 派你去駐守阿城,每一天我都能聽到讚歎你的聲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視察,田野沒有得到開辟,人民過著貧苦的生活。趙國攻打甄地的時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衛國取得薛陵的時候,你居然連這件事都不知道。這是由於(yu) 你善於(yu) 以重金巴結寡人的左右以求取聲譽所導致的。所以,當天齊威王就處置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曾經讚譽阿地大夫的人也一同處置了。結果,齊國上下都感到很恐懼,人人不敢再文過飾非,轉而做事務求真實,最終齊國得到治理。齊威王的成就正是因為(wei) 做到了孔子所講的:“眾(zhong) 惡之,必察焉;眾(zhong) 好之,必察焉。”
《論語》中還記載,子貢曾經向孔子提過這樣一個(ge) 問題:“鄉(xiang) 人皆好之,何如?”全鄉(xiang) 的人都讚歎他好,能不能判斷他就是一個(ge) 善人呢?孔夫子說:“未可也。”還不一定。子貢又問:“鄉(xiang) 人皆惡之,何如?”如果全鄉(xiang) 的人都厭惡他,可不可以判定這個(ge) 人就是個(ge) 惡人呢?孔子說:“未可也。”也不一定。“不如鄉(xiang) 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不如全鄉(xiang) 裏善良的人都喜歡他,不善良的人都厭惡他,這樣才能夠判斷出這個(ge) 人的善惡。
在《晏子》中記載著一個(ge) 類似的故事,也說明了這個(ge) 道理。起初,齊景公派晏子去治理阿城。結果治理了三年,毀謗晏子的聲音全都傳(chuan) 到了齊景公的耳朵裏。齊景公非常生氣,就把晏子召了回來。他說:你去治理阿地三年,結果到處都是毀謗你的聲音,看來你治理得很有問題。晏子很有智慧,他沒有立刻辯白,也沒有馬上說明事實真相,他說,請您再給我三年的時間,三年之後,我一定讓讚歎的聲音傳(chuan) 到您的耳朵。齊景公答應了他。結果晏子再去治理阿城,三年之後,果然讚歎的聲音全都傳(chuan) 到齊景公那裏。齊景公很高興(xing) ,把晏子召回來,並要封賞他。這時,晏子才說,三年之前我所做的事應該受到獎賞,但是您卻要懲罰我;而三年之後我所做的事應該懲罰我,但是您卻要獎賞我。我不應該接受您的獎賞。齊景公問其原因。晏子說,以前我在治理阿城的時候,修築小路,加強住宅裏巷門戶的防務,這樣做了之後,邪惡的人就憎恨我;我還提倡生活節儉(jian) ,力行孝順父母、友愛兄長,懲罰那些苟且偷懶的人,以至懶惰的人怨恨我;審判案件的時候,我不包庇顯貴豪強,以至顯貴豪強之人厭惡我;我身邊的人有所要求,合法的我才給予,不合法的就不給予,結果我左右的人就討厭我;我接待地位顯貴之人時,親(qin) 近程度不超過禮儀(yi) 的規定,結果地位顯貴之人也不喜歡我。於(yu) 是三種邪惡之人在外部毀謗,兩(liang) 種讒佞之人在內(nei) 部毀謗,所以三年之內(nei) ,這些毀謗的聲音全都傳(chuan) 到您的耳邊。後來,當我再去治理阿城時,我就改變了原來的做法,停止修築小路,放鬆住宅裏巷門戶的防務,結果邪惡之人就高興(xing) 了;不再推崇生活節儉(jian) ,盡力孝順父母、親(qin) 愛兄長,也不懲罰那些苟且偷懶的人,結果懶惰之人就高興(xing) 了;判決(jue) 訴訟時偏袒顯貴豪強,結果顯貴豪強之人就高興(xing) 了;隻要身邊之人有所要求,我不論對錯就全部答應,結果左右之人也都高興(xing) 了;接待地位顯貴之人時,親(qin) 近的程度超過禮儀(yi) 規定,結果地位顯貴之人就高興(xing) 了。三種邪惡之人在外部稱讚,兩(liang) 種讒佞之人在內(nei) 部稱讚,所以,三年之內(nei) 我的好名聲就傳(chuan) 到您的耳邊了。晏子講完之後,齊景公低頭沉思片刻,仍然給予晏子以重賞。可見,齊景公還是一個(ge) 非常明理的人。
這說明,一個(ge) 人雖然想做利國利民的事業(ye) ,但並不是一定就能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人不支持是因為(wei) 隻關(guan) 注自己的私利,或自己的眼前利益受到了損害,而並不是這個(ge) 人所做的事從(cong) 長遠和全局來看本身是錯誤的。因此,如果完全依賴大眾(zhong) 的好惡作為(wei) 判斷事物該做和不該做的標準,並不能總是得出理性和正確的判斷。《六韜》中講得好:“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wei) 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wei) 不肖,則多黨(dang) 者進,少黨(dang) 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yu) 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luan) 愈甚,故其國不免於(yu) 危亡。”如果簡單地以世俗大眾(zhong) 所稱讚的人為(wei) 賢德的、有智慧的人,以世俗大眾(zhong) 所毀謗的人為(wei) 不肖之徒,那麽(me) 喜歡結黨(dang) 營私的人往往被舉(ju) 薦出來;而不願意結黨(dang) 營私、黨(dang) 羽少的人就會(hui) 被罷退。因此,邪曲不正之人結黨(dang) 營私、排除異己,把真正賢德之人埋沒了,忠臣還可能因為(wei) “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奸邪小人以虛有的聲譽達到目的。由此可見,讀史使人明智。不能簡單地僅(jin) 僅(jin) 依靠眾(zhong) 人的好惡來對人的賢德與(yu) 否作出判斷。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郭豔利】中國古代兵器的文化解讀
【下一篇】【郭君銘】《法言》中的政治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