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中華文明統一性看中華民族對國家統一的追求
作者:汪謙幹(安徽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25年2月10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全麵係統深刻揭示出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為(wei) 新時代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民族具有大一統的曆史傳(chuan) 統和文化傳(chuan) 統。“大一統”是貫穿中國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條主線。
《尚書(shu) ·召誥》中已出現“天下”一詞,表明最遲在西周初期已有“天下”的觀念。周王朝實行層級分封的宗法統治鞏固政權,維係一統秩序,重視宣傳(chuan) 和強化一統觀念,從(cong) 而在社會(hui) 中初步孕育了大一統意識。周人認為(wei) ,天子作為(wei) 天之“元(長)子”,代表天統治天下,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天下的疆土與(yu) 萬(wan) 民皆在天子的統治之下,即《詩經·小雅·北山》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周天下一體(ti) 的大一統式天下觀,已包含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萌芽。為(wei) 了強化天下一統意識,西周統治者提出了“中國”這個(ge) 概念,周成王時期的何尊銘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yu) 天,曰:‘餘(yu) 其宅茲(zi) 中國,自之乂民。’”周人建都洛邑,稱之為(wei) “中國”,就包含有從(cong) 地理、政治、文化上統攝四方的一統意識。西周也通過分封製促進了宗周禮樂(le) 文化的傳(chuan) 播。受封諸侯前往封國時,帶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朝的典籍以及各種天子賞賜的禮器等。這些宗周禮樂(le) 文化在各地區的傳(chuan) 播和認同,促進了華夏共同體(ti) 的發展。中原地區華夏族不斷發展壯大後,“中國”逐漸成為(wei) 華夏國家、民族、文化、所居中原地區等的代稱,這表明西周時期政治、文化、民族一體(ti) 性認同在不斷發展。同時,周文化在向華夏各地傳(chuan) 播過程中,與(yu) 當地土著文化相互融合,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文化、魯文化、晉文化、楚文化、燕文化、吳越文化等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既融入了大量的周文化要素,又各具特色,從(cong) 而形成了華夏文明多元一體(ti) 的文化格局。
至晚至東(dong) 周時期,炎帝、黃帝已被諸夏尊奉為(wei) 先祖。《國語·周語》記載,周靈王太子晉提到一些諸侯國“皆黃、炎之後也”。春秋戰國時期,各族群人員往來、經濟交流等形式的融合達到曆史新高,無休止的戰爭(zheng) 、兼並也使社會(hui) 精英意識到唯有統一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安定。“大一統”逐步成為(wei) 社會(hui) 的期盼和精英的理想。如《春秋公羊傳(chuan) 》所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又如荀子說,倘若能“一天下,財萬(wan) 物,長養(yang) 人民,兼利天下”,就能建立一個(ge) 太平世界。孟子則直接解釋,天下將“定於(yu) 一”。思想家們(men) 的主張反映了民眾(zhong) 的共同願望,就是建立一個(ge) 統一且穩定的中央政權。
漢武帝即位後,為(wei) 了加強中央集權,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取代道家的統治地位。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到漢宣帝時,王吉又提出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移風易俗的教化工作,使整個(ge) 天下政令法規貫通。因此,《漢書(shu) ·王吉傳(chuan) 》有“《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這個(ge) “大一統”理念推動形成了統一的局麵。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將炎帝、黃帝描述為(wei) 華夏和匈奴、越等民族的共同祖先。西漢褚少孫補《史記·三代世表》,稱“舜、禹、契、後稷皆黃帝子孫也”。可以說,“炎黃子孫”觀念,或者說炎黃祖先認同早已形成。十六國北朝時期“炎黃祖先”觀念被諸多邊裔民族接受,一些入主中原的邊疆民族統治者,主動將自己納入中華“正統”曆史序列。《十六國春秋》《晉書(shu) 》《魏書(shu) 》《周書(shu) 》等文獻記敘十六國北朝君主自認炎黃苗裔,代表著一種深刻的文化共同體(ti) 意識的形成。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feng) 縣尼雅遺址的一處漢代墓葬中發現了一塊色彩鮮豔的織錦,在織錦的彩色紋樣間,有8個(ge) 篆體(ti) 漢字“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可見中原王朝與(yu) 西域已有非常緊密的聯係。
我國曆史上長期存在華夷之辨、華夷一統兩(liang) 種觀念。華夷之辨觀認為(wei) 華夏族是主體(ti) 民族,戎、狄、蠻、夷等是非主體(ti) 民族;華夷一統觀強調華夏族與(yu) 非華夏族皆在天子統轄的天下之內(nei) ,皆認同華夏文化。自先秦開始基本形成文化認同高於(yu) 血緣認同的認識後,“華夷一家”思想逐漸成為(wei) 社會(hui) 的主流,各朝統治者為(wei) 鞏固統治,都積極推動華夷一家、認同華夏文化。如唐太宗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又如晚唐時期沙陀人內(nei) 遷至代北後,很重視對漢族、漢文化的認同,改用漢姓以及籍貫漢地,如沙陀人的劉、楊、郭、瞿、張、白諸姓,都是進入中原後所得的漢姓。沙陀人還普遍與(yu) 漢族人通婚,到宋代中後期便不再見有沙陀人的記載,說明此時沙陀人已完全與(yu) 漢人融合在一起。元朝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定國號為(wei) “元”,乃“法《春秋》之正始,體(ti) 大《易》之乾元”。明朝雖然以漢人為(wei) 主體(ti) ,但此時的漢人群體(ti) 不僅(jin) 包括東(dong) 晉以來北方黃河流域南遷的漢人,也包括進入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以及被元朝認為(wei) 是“漢人”的契丹、女真和留居中原的蒙古、色目人等。中華各民族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清代政權穩固後曆任皇帝都注重民族團結。康熙強調“無分內(nei) 外,視同一體(ti) ”,雍正稱“天下一統,華夷一家”,乾隆說“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根據各個(ge) 民族地區的實際狀況實行不同的管理體(ti) 製,如在漢地實行行省製,在東(dong) 北早期實行將軍(jun) 製,在蒙古實行盟旗製,在新疆實行伯克製,在西藏則采取政教合一製度等,較好地處理了民族關(guan) 係。孫中山在建立中華民國後也提出要將中國建成“五族一家”“五族共和”的統一國家,他說:“今者五族一家,立於(yu) 平等地位,種族不平等之問題解決(jue) ,政治之不平等問題亦同時解決(jue) ,永無更起紛爭(zheng) 之事。所望者以後五大民族,同心協力,共策國家之進行,使中國進於(yu) 世界第一文明大國,則我五大民族公同負荷之大責任也。”這種強調融合而非差別的民族觀念,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認同。
儒家“大一統”思想倡導的“家國天下”情懷是凝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石。這種熔鑄於(yu) 血脈中的家國情懷,是貫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一條重要脈絡。如《論語》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進一步引申出“修齊治平”的說法:“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漢代以後,基於(yu) 這些重要思想而形成的家國同構秩序,成為(wei) 曆代王朝奉行的治理模式。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係裏,國家與(yu) 家庭、社會(hui) 與(yu) 個(ge) 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t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從(cong) 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nei) 的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中的優(you) 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cong) 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麵,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ti) 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feng) 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er) 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hui) 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hui) 利益和社會(hui) 關(guan) 係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民族在民族融合中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認同,鑄就了追求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14億(yi) 多中國人民凝聚力這麽(me) 強,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我國人民血脈中融入了對國家統一的堅定與(yu) 執著,這是我們(men) 文化自信的源泉。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