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青衢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鬆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
言行說
作者:劉青衢
來源:“自得之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初十日戊寅
耶穌2025年1月9日
君子體(ti) 道而見性,正心而誠意,必措諸言行。蓋性道,內(nei) 也,言行,外也。內(nei) 者,本也,外者,末也。天地造化,有本有末,內(nei) 外一體(ti) ,通則也。性道無限,由隱至顯,依體(ti) 起用,表之於(yu) 事事物物,理所必然。人所悟之性道不可知,而其言行可知。何以證其所悟?證諸言行而已;何以判其是非?判於(yu) 言行而已。
言行有是非善惡,果報有吉凶禍福。善言善行,有望趨吉避凶,自求多福。惡言惡行,不免天怨人怒,橫逆加身。子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周易》),此之謂也。
言行既是性道之表見,又乃榮辱之樞機,謂乎人生成敗之關(guan) 鍵,不為(wei) 過也。為(wei) 人當求謹言慎行,立身不侮,敬業(ye) 樂(le) 群,而後希聖希賢。分而言之,言有言道,行有行道;概而言之,言行有合一之道。
天生人以口,不能不言,然一言既出,去道有差,禍福難測,不得不慎也。子曰:“敏於(yu) 事而慎於(yu) 言”(《論語》);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yu) ,則寡尤”(《論語》);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論語》)。此為(wei) 戒言不及行、落於(yu) 空談而慎之也。子曰:“亂(luan) 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wei) 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周易》);子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周易》);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yu) 言而慎於(yu) 行”(《禮記》)。此為(wei) 戒謀事不密、多言賈禍而慎之也。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wei) 知,一言以為(wei)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此為(wei) 戒言多必失、輕言取辱而慎之也。言之為(wei) 道,一語以蔽之,慎而已。
何以慎?一曰忠。子曰:“言思忠”(《論語》);子曰:“言忠信”(《論語》);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子曰:“言有物”(《周易》);子曰:“修辭立其誠”(《周易》);子曰:“言必先信”(《禮記》)。忠者,中其心也。信者,實也。實有諸其心而中正,所謂忠信者也。心者,本心也,良知也,天理也。故忠者,忠於(yu) 本心,忠於(yu) 良知,忠於(yu) 天理。非忠於(yu) 權力,非忠於(yu) 資本,非忠於(yu) 偶像。質言之,忠於(yu) 道而已矣。一言之出,必忠於(yu) 道,而後可謂之嘉言善言。今與(yu) 人言,先審其言契理否?合道否?契理合道乃可言,不契理合道則絕不可言。子曰:“非禮勿言”(《論語》);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yi) ,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言必有道,否則勿言,聖人之教深也。
二曰時。所言雖忠,亦不可率意出口,忠言未必不厄,故應一以時機為(wei) 準。有視世運善惡順逆而為(wei) 言者,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春秋》錄內(nei) 而略外,於(yu) 外大惡書(shu) ,小惡不書(shu) ,於(yu) 內(nei) 大惡諱,小惡書(shu) ”(《春秋公羊傳(chuan) 》)。有視聽者對機與(yu) 否而為(wei) 言者,子曰:“可與(yu) 言而不與(yu) 之言,失人,不可與(yu) 言而與(yu) 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孔子於(yu) 鄉(xiang) 黨(dang) ,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論語》);“朝與(yu) 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yu) 上大夫言,闇闇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yu) 與(yu) 如也”(《論語》);“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禮記》)。有視談說合時與(yu) 否而為(wei) 言者,孔子曰:“侍於(yu) 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公明賈曰:“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論語》)。無論世運、對象、時機,其要在一“時”字。何言應說,何言不應說,何言應對某人說,何言不應對某人說,何言應早說,何言應晚說,何言應如此說,何言應如彼說,莫不以時機為(wei) 轉移,時者,言道之不二法門也。
三曰精。審時之言可說,而不可贅述,應求精約。子曰:“辭達而已矣”(《論語》);“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誌矣”(《禮記》);“夫易……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周易》);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孟子》)。言簡而意賅,辭近而旨遠,是謂善言。反之,言繁而意陋,辭遠而旨近,是謂不善言。蓋所言博厚,耐人尋繹,引聽者自得,餘(yu) 味無窮,其言乃有底蘊,有深度,有力量,不負為(wei) 仁者之文也。若重複羅嗦,枝蔓浮散,則言語寡淡,味同嚼蠟,不唯聽者難忍其煩,說者亦自覺索然也。
慎言之法,在言之有理,言之合時,言之精簡。能忠言、時言、精言,斯為(wei) 表道見性之善言,不為(wei) 嗜欲盲痹之邪言。君子以之保身,以之樂(le) 群,以之明道,所係至大焉。
言語慎,行為(wei) 尤須慎。
何以慎?一曰義(yi) 。人之行為(wei) ,必有所求,或求義(yi) ,或求利。《文言傳(chuan) 》曰:“利者,義(yi) 之和也”(《周易》);“利物,足以和義(yi) ”(《周易》)。義(yi) 者,道義(yi) 也,天理也;利者,利益也,物欲也。合於(yu) 道義(yi) 之利益,可以稱義(yi) ;違於(yu) 道義(yi) 之利益,終為(wei) 私利。聖人不絕利,但以義(yi) 主之。子曰:“放於(yu) 利而行,多怨”(《論語》);子曰:“君子遵道而行”(《中庸》);子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yi) 而已矣”(《孟子》);孟子曰:“行一不義(yi) 、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wei) 也”(《孟子》);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孔子曰仁,孟子曰義(yi) ,皆道也。君子旦暮有行,先自問合道與(yu) 否?損人利己、害人害己,固不可為(wei) ,舍己利人、利己利人,亦未必可為(wei) ,一切唯道義(yi) 是從(cong) ,否則不過蠅營狗苟、沆瀣一氣之私利耳。
二曰時。有道可行,而亦不必能行,此夫子所以棲棲遑遑而不用於(yu) 諸侯也。然夫子亦不執著,曰:“我則異於(yu) 是,無可無不可”(《論語》)。所謂“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孟子即此而盛稱之曰:“聖之時者”(《孟子》)。夫子讚《易》,又發明時之大義(yi) ,曰:“終日乾乾,與(yu) 時偕行”(《周易》);曰:“損益盈虛,與(yu) 時偕行”(《周易》);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周易》)。與(yu) 顏子則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頌蘧伯玉則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自言則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要之,天下有行道之時機,則進而行之;天下無行道之時機,則退而守之。論個(ge) 人之行跡,或有進有退,有窮有達;論大道之護持,則始終如一,不減分毫。君子處世,效法聖人,亦當獻身於(yu) 道,抱道而立,身道合一,進之以道,退之以道,窮之以道,達之以道,而絕不以形勢動其尊道之心,不以物議毀其行道之誌,唯獨行與(yu) 眾(zhong) 行有異而已。吾師張子所謂“吾在,道場即在”,其非聖賢之血脈乎!
三曰篤。無論進退,抑或群獨,行之必篤,道始能明,傅說所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尚書(shu) 》)是也。力行乃儒門第一義(yi)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子思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中庸》);又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朱子曰:“隻有兩(liang) 件事:理會(hui) ,踐行”(《朱子語類》);陽明曰:“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wei) 知孝弟”(《傳(chuan) 習(xi) 錄》)。列聖先賢所言道理,無論何等高明,如不見諸實踐,便成空談。何謂篤行?行之勤也,子思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行之準也,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行之深也,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行之久也,陽明曰:“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傳(chuan) 習(xi) 錄》)。
慎行之法,在行之有義(yi) ,行之合時,行之堅篤,倘能義(yi) 行、時行、篤行,其行必慎、必善、必大也。由之,不為(wei) 邪惡之行,不為(wei) 孟浪之行,不為(wei) 無聊之行,君子進德修業(ye) ,真實不虛也。
言與(yu) 行相參,其道一也。言語之道,首在忠於(yu) 天理,次在審時度勢,末在精煉簡潔。踐行之道,首在遵從(cong) 道義(yi) ,次在進退由時,末在堅實篤厚。天理即道義(yi) ,無論言行,非道不出,言必道言,行必道行,言行一從(cong) 於(yu) 道。道言不妄說,審時而說,道行不盲動,審時而動。言行既須契理合道,亦須契機合時,契理而不契機,言行尊而不親(qin) ,契機而不契理,言行邪而不正。聖人之言行,道時兼具,方能流行不衰,為(wei) 萬(wan) 世立法。
言道第三義(yi) 在精簡,行道第三義(yi) 在篤實,簡言正為(wei) 力行。以言行之輕重相衡,言固輕而行固重也。言語之所以輕,在其局限顯而易見,即表意而論,不能窮盡天地之大道,子曰:“書(shu) 不盡言,言不盡意”(《周易》),佛氏亦謂言語道斷;即推虛於(yu) 實而論,不能代躬行而成物,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冬夜讀書(shu) 示子聿》)。言可為(wei) 行之引導與(yu) 輔助,不可替行而空立也。故孔子曰:“君子欲訥於(yu) 言而敏於(yu) 行”(《論語》);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聖人所許之境,大有進於(yu) 言者,孔子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子思曰:“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中庸》);孟子曰:“四體(ti) 不言而喻”(《孟子》)。言為(wei) 取信,卻有不言而信者,語為(wei) 成事,卻有默而成之者,不言而收言之功,此非成己成物之最高境界乎!是故,訥言而敏行,輕言而重行,即是隱言於(yu) 行,退言進行,化言為(wei) 行,亦正言行合一者也。
故言行合一者,第一合於(yu) 道也,第二合於(yu) 時也,第三言合於(yu) 行也。君子出一言、行一事,唯道是從(cong) ;出一言、行一事,相時而動;出一言、行一事,默而成之。如是,性道得其表見,禍福有所趨避,庶乎即身成道也。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劉青衢】意義(yi) 說
【下一篇】【何伯勤】論調整必修外語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