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韓愈
作者:江湄(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廿三日辛卯
耶穌2025年1月22日
劉寧從(cong) 士大夫文學的主流即詩文進入中國文化的大傳(chuan) 統,通過詩文對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核心精神進行體(ti) 會(hui) ,對中國文化的大傳(chuan) 統有一個(ge) 具有整體(ti) 性意義(yi) 的重新理解和闡發。這是她一直以來學術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這部《同道中國:韓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之一大價(jia) 值。
從(cong) 比較文明的視野來看,西方文化的大傳(chuan) 統在於(yu) 哲學、科學與(yu) 宗教,而中國文化的大傳(chuan) 統是經史、文史、義(yi) 理之學。自晚清以來,中國文化開始現代轉型,遂以哲學為(wei) 軸線重構中國文化的大傳(chuan) 統。中國已經進入現代文化環境之中,在哲學上講中國文化,講出中國文化的哲學,就是講出中國文化的普適性,這當然非常重要。但問題是,我們(men) 往往受到西方哲學觀念的限製,同時受到現代人文社會(hui) 科學之分科的限製,無法真正進入自身的傳(chuan) 統,無法真正把握中國文化大傳(chuan) 統的核心精神和價(jia) 值關(guan) 切。
劉寧其書(shu) 的研究對象當然是韓愈文學,但她並不是僅(jin) 僅(jin) 從(cong) 文學史角度,而是從(cong) 思想史角度,重新確立、闡發了韓愈在中國文明史上具有一種“創立者”的地位和意義(yi) ,即所謂“百代之中”。從(cong) 哲學史上說,韓愈當然是宋明理學的思想先驅,他首先發明“道統”,這是理學最為(wei) 重要的概念之一。對於(yu) 宋代以後出身中小地主階級的科舉(ju) 士大夫而言,有了“道統”,就能把文化領導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他們(men) 不用自己打天下,反正打了天下的皇帝都得聽讀書(shu) 人用“道統”加以指導,文化領導權居於(yu) 政治領導權之上。但是,後來宋代理學家講道統的時候卻把韓愈從(cong) 道統中排除出去了,從(cong) 學術上講原因,當然是韓愈的義(yi) 理不夠精微。所以,如果從(cong) 哲學史角度來看,韓愈的重要性僅(jin) 僅(jin) 在於(yu) 他是宋明理學的先驅人物。但是,從(cong) 中國思想史進而從(cong) 中國文明史的角度來看,韓愈卻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首倡者,注定被後來者超越,而是後來思想、文化的發展必須不斷回到韓愈再出發,也就是說,韓愈在整個(ge) 中國文明史上有一種“創立者”的地位和意義(yi) 。
理解這一點,需要我們(men) 重新拉出一條思想史線索,不是從(cong) 中唐儒道複興(xing) 運動到宋明理學,而是從(cong) 中唐到宋、金、元的儒學發展——把“北朝”的儒學包括進來,在後者也是更大的脈絡中就能把這個(ge) 問題看得更清楚。韓愈《原道》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yi)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yu) 外之謂德。其文《詩》《書(shu) 》《易》《春秋》,其法禮樂(le) 刑政,其民士農(nong) 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si) ,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韓愈所說的“道”覆蓋了精神價(jia) 值層麵、文化經典層麵、社會(hui) 政治規範和生產(chan) 生活方式,是一個(ge) 中國文明傳(chuan) 統的整全結構,而且是在曆史中動態發展的。正如劉寧所論,韓愈“道統”說是中國文明之自我意識的樹立,是“中國”的自覺。而且她強調指出,在這個(ge) 整全結構中,精神價(jia) 值層麵的“道”和全部政教體(ti) 係規範即“斯文”之間是有張力的,但又不能分開。韓愈的“道統”可以說是一種“大道統”觀,這一“大道統”把聖人之道即仁義(yi) 道德貫穿於(yu) 全部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之中,又由全部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體(ti) 現出來,又是世世代代發展延續的,有著曆史文化世界的豐(feng) 富性、具體(ti) 性和時間性,韓愈所說“道統”就是時間中綿延永續的中國曆史—文化世界。到了宋代,程朱把“道統”精微化、形上化、抽象化為(wei) 聖人“心性”相傳(chuan) ,當然也窄化了“道統”。但是,對於(yu) 唐朝以後中國文明的發展來說,韓愈的“大道統”觀實在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僅(jin) 僅(jin) 從(cong) 哲學史上是看不出來的。
13世紀初的金朝儒士精英講韓愈的“大道統”,用他們(men) 自己的話說,就是合“文派”“道統”於(yu) 一。金元之際的郝經就批評宋儒標榜“心性”單傳(chuan) 的道統,製造士人群體(ti) 的分歧和爭(zheng) 執,導致宋朝因黨(dang) 爭(zheng) 而亡國:“論說蜂起,黨(dang) 與(yu) 交攻,投竄貶斥,竟成宣、政之亂(luan) 。”(《與(yu) 北平王子正先生論道學書(shu) 》)劉寧指出,在韓愈看來,就精神層麵的“道”之傳(chuan) 承而言,就連荀子、揚雄都不夠純粹,但就整個(ge) “斯文”傳(chuan) 統來說,則廣大豐(feng) 富,可以包羅多種思想脈絡。在《送孟東(dong) 野序》中,韓愈就把三代到兩(liang) 漢的儒家聖賢、諸子百家、文人才士全部列出來,構成了一個(ge) 多元的“善鳴者”譜係。從(cong) 趙秉文、元好問到郝經,金元之際北方儒士專(zhuan) 門針對宋儒道統論,把凡有功於(yu) 中國文化存續的作者全都列於(yu) “道統”,繼承的正是韓愈建立的“善鳴者”譜係。包弼德認為(wei) ,中唐至北宋的古文運動,一方麵要在價(jia) 值觀層麵確立權威,“獲得統一的價(jia) 值標準和思考模式”,另一方麵則主張“對價(jia) 值觀做獨立探求”,這兩(liang) 者之間的張力,構成唐宋思想演變的核心問題。那麽(me) ,對於(yu) 金元之際的北方儒士來說,在這種張力關(guan) 係中,他們(men) 顯然更注重前者。許衡被尊為(wei) 元代儒宗,成為(wei) 道統在元代的繼承者,但他講理學注重朱子“小學”,強調從(cong) 灑掃應對、行禮如儀(yi) 做起的道德實踐,不主張研究“性與(yu) 天道”的哲學問題。金元儒學在哲學思想上沒有什麽(me) 推進,在哲學史上沒有太高地位,但從(cong) 中國文明連續發展的立場來看,其意義(yi) 卻不可低估,其大用在於(yu) 使士人階級團結起來,共同擔負保存並重建中國文明整全結構即“中國”的曆史任務。既要立其本,又要成全體(ti) ,既要盡其微,又要致廣大,韓愈首創的“道統”與(yu) “文統”合一而又有一定張力的“大道統”觀,對於(yu) 中國文明的傳(chuan) 承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men) 這一代學人於(yu)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走上學術崗位時,懷抱著的是比成為(wei) 一個(ge) 專(zhuan) 家更大的抱負和追求,那就是以中國文化傳(chuan) 統之繼承者的主體(ti) 意識,真正進入古人的精神思想世界,並進行創造性闡釋,在新的時代繼承並創造“傳(chuan) 統”。對我們(men) 來說,研讀文獻其實是與(yu) 古人進行深入的對話和交流,身為(wei) 學者意味著使自己成為(wei) 古今溝通的橋梁。我們(men) 想做的學術工作,包含了我們(men) 對自身與(yu) 時代之關(guan) 係的體(ti) 認,包含了對自身生命意義(yi) 的一種自覺和選擇。這就決(jue) 定了我們(men) 麵對自己的研究對象即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時,並不是采取一種“整理國故”式的實證主義(yi) 態度,而是希望把具有深刻情感的文化主體(ti) 意識和客觀求實的科學精神加以“對抗性融合”。同樣,這也決(jue) 定了我們(men) 對待自己的傳(chuan) 統,不會(hui) 采取現在學界流行的後現代解構主義(yi) 態度,這其實會(hui) 讓我們(men) 在年輕人眼裏很out。按照當今學術時尚的眼光,劉寧不應該去寫(xie) “韓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不應該去講韓愈在中國文明史上應該有什麽(me) 樣的地位和意義(yi) ,而應該去問,這樣的韓愈形象是怎麽(me) 被建構和書(shu) 寫(xie) 出來的,書(shu) 名應該叫作《製造韓愈》,而且,劉寧這部著作本身就得成為(wei) 解構的對象。劉寧的工作多少顯得不合時宜,但其意義(yi) 也正在於(yu) “不合時宜”。
的確,劉寧關(guan) 心的不會(hui) 是怎麽(me) “製造韓愈”,她關(guan) 心的隻能是“回到韓愈”。韓愈是什麽(me) 人?是“擬聖”之人,“擬聖”就是“聖人”,在關(guan) 鍵的曆史時刻以自己全幅人格的展開,呈現、創造並規定中國文明之理想價(jia) 值的人,是開創曆史而使曆史延續下去的文化英雄。中國曆史每到大變化和大危機的時刻,我們(men) 都要回到韓愈,或者說呼喚韓愈,呼喚中國的文化英雄。
讀劉寧其書(shu) ,最打動我的,其實是她通過韓愈的文辭呈現出來的韓愈其人,這是一個(ge) 在具體(ti) 曆史處境中完整的生命情感狀態,“情理兼備、血肉豐(feng) 滿、生氣淋漓”。近代以來的學者常說中國文化是一種“人文理性”或“實用理性”或“曆史理性”的文化,到底該怎樣理解中國文化的這個(ge) “理性”特質呢?我想,就是應該訴諸一個(ge) 人的全部的生命情感,那是情理合一、身心合一也是天人合一之理。中國古代曆史編纂和書(shu) 寫(xie) 以人物為(wei) 中心,古代史學家往往把“人物”當作一代文化的最高成就,元好問在《楊雲(yun) 翼神道碑銘》中講金朝文化的輝煌,就是羅列一係列傑出人物。劉寧這部書(shu) 寫(xie) 出了唐朝文化的一個(ge) 最高成就,那就是韓愈這個(ge) “人物”。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