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克軍】“和合”是中國古典學的重要思想特質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5-02-09 14:24:40
標簽:

“和合”是中國古典學的重要思想特質

作者:呂克軍(jun) (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觀察與(yu) 思考》編輯部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十八日丙戌

          耶穌2025年1月17日

 

數千年來,我們(men) 的祖先創造了無與(yu) 倫(lun) 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和合”是中國古典學的重要思想特質,值得我們(men) 深入闡釋研究。

 

中國古典學中的“和合”思想體(ti) 係

 

衡量一種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是看其理論體(ti) 係的係統性。中華和合文化形成了係統的和合思想,涉及宇宙生成、天人關(guan) 係、人際關(guan) 係、邦國關(guan) 係等多方麵,成為(wei) 中國古典學的重要標識。

 

第一,“和實生物”的宇宙生成論。中西文明都有“神創”說,這對處於(yu) 蒙昧狀態的原始初民來說是可以理解的。而中華文化經過周代的文化改造,“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實行“以人為(wei) 本”的德治,從(cong) 而使天地之性(天道)和人性趨同。春秋初期,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的宇宙生成思想,闡釋為(wei)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feng) 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和”是不同事物的互動與(yu) 互鑒,它能生長出新事物,使國家得到發展;而“同”則會(hui) 導致事業(ye) 的衰亡。所以,萬(wan) 物是共生關(guan) 係,生生是事物結構的自我生成,並形成一種功能互補的和合結構。

 

第二,“天人合一”的天人關(guan) 係論。中華文化重視人與(yu) 自然界的協調,認為(wei) 人與(yu) 宇宙是合一的。先秦道家認為(wei) “天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是涵括萬(wan) 事萬(wan) 物及人的永恒,從(cong) 而提倡人要“無為(wei) ”,即順應自然,不肆意妄為(wei) 。《黃帝內(nei) 經》認為(wei) ,人是天之縮影,天人一體(ti) 並能相應,天道所體(ti) 現的規律,同樣對人起支配作用,“夫四時陰陽者,萬(wan) 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yang) 陽,秋冬養(yang) 陰,以從(cong) 其根,故與(yu) 萬(wan) 物沉浮於(yu) 生長之門”。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思想是西漢中後期的正統意識形態,認為(wei) “天人同類”,天人具有同類關(guan) 係,同類則可感應。“天人感應”一方麵帶有讖緯迷信的成分,另一方麵也具有一定的科學基礎,如其提出“百物去其所與(yu) 異,而從(cong) 其所與(yu) 同,故氣同則會(hui) ,聲比則應,其驗皦然也”,顯然是源自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中華文化認為(wei)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人雖是自然界中最具靈性、最有創造力的生靈,但人對自然界的利用不應對其造成損害,反而應該促進其發展與(yu) 完善。

 

第三,“和而不同”的社會(hui) 關(guan) 係論。“和而不同”是“和合”應用於(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思想。《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種對“君子”要求的行為(wei) 準則,而“小人”往往是無原則的“同”。晏嬰以“和羹”理論為(wei) 據認為(wei)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是說,為(wei) 君主認可、讚賞的也存在不可行之可能,臣子應指出其不可行之處,並提出可行性建議,其中關(guan) 鍵在於(yu) 要對政事有利且不能違背禮製。在孔子、晏嬰等人看來,君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獨立意識且品格高尚的主體(ti) ,個(ge) 體(ti) 的獨立性是多元化社會(hui) 的必須條件。在實際政治中,應當設立處理不同意見的“求同存異”環節,即從(cong) 各種意見中吸取可供鏡鑒之處,從(cong) 而達到“和”的結果。

 

第四,“協和萬(wan) 邦”的“國”際關(guan) 係論。此處之“國”首先是指邦國。周代形成了規範化的邦國(諸侯國)協和製度,這個(ge) 製度體(ti) 係主要包括以下內(nei) 容:一是國家統一是最高原則。從(cong) 西周的邦國體(ti) 製到秦朝大一統帝國,再到之後整個(ge) 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曆史時段,追求統一一直是中國曆史的主流和民族心理。二是“以德服人”的治理方式。周王室采取涵化融合的方式,以文化軟實力對邦國、諸侯國施加影響。三是建立具體(ti) 製度,以保證邦國的穩定和發展。

 

此外,“和合”思想還體(ti) 現在“天下大同”的天下體(ti) 係、“仇必和而解”的矛盾處理機製、“三教會(hui) 通”的學術演化方式等方麵,此處不再衍述。

 

“和合”思維對中國古典學研究的啟發

 

“和合”文化和思想體(ti) 係已融為(wei) 中華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其思維方式對當今中國古典學研究有啟發之處,試提幾端。

 

一是在學科發展上協調會(hui) 通、合理分科。近代以來,中國傳(chuan) 統學術實現了西方社會(hui) 科學的學科移植,但也存在引入西方學術後“食洋不化”的弊病,認為(wei) “學科愈發達則分科愈精密”,導致學科範圍大幅度縮減。中華傳(chuan) 統學術本來具有內(nei) 在的交融與(yu) 聯係,機械分科會(hui) 割裂文化內(nei) 部的有機聯係,勉強分科也導致一些中華文化獨特現象的丟(diu) 失。中國古典學應采用“和合”的思維方式,秉承中華文化的“統一性”,認識到中國古典學未中斷的“傳(chuan) 承性”與(yu) 西方古典學“斷裂性”的重大區別,擴展研究範圍,在學科設置上根據中華文化特征與(yu) 思想特質,更好體(ti) 現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綜合使用、多重並進。“和合”思維是一種綜合性的、多種方法並用的、文本研究與(yu) 實際踐履並重的思維方法。中國傳(chuan) 統古典學研究已有一些成熟的方法,如考據、輯佚、訓詁、金石等。在吸收傳(chuan) 統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和合”思維方法啟示我們(men) ,當代中國古典學研究有必要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采取考古發掘、出土文獻解讀等方式,在實地調研中獲取曆史密碼和文化基因,取精用弘,進行深度體(ti) 認和理論詮釋,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研究方法的“活用”。

 

三是在中西古典學關(guan) 係上保持開放互鑒。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不同特質的學術形態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實現了交流與(yu) 融合。儒道釋之間雖有扞格之處,但整體(ti) 上仍然互相交流、吸收了對方的思想要素,進行格義(yi) 互鑒,最終挺立起中華文化的主體(ti) 性,這是“和合”在學術發展上的體(ti) 現。在當今中國古典學學術發展中,應廣泛吸收中西古典學的研究成果,深入不同文明內(nei) 部,總結闡釋其價(jia) 值,進行理論比較和文明互鑒。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