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國榮:作為(wei) 中國哲學開端的周易》
來源:“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初九日丁醜(chou)
耶穌2025年1月8日
2024年12月26日晚,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主辦,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學圖書(shu) 館協辦的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係列講座第65講、人文講壇第一講在成均苑4幢100報告廳舉(ju) 行。
華東(dong) 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院長楊國榮主講,題為(wei) “作為(wei) 中國哲學開端的《周易》”。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董平,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陳贇,浙江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陶磊參與(yu) 對談,講座由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暨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林誌猛主持。講座吸引了來自校內(nei) 外的上百名聽眾(zhong) 。
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暨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林誌猛
華東(dong) 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院長楊國榮
本次講座,楊教授主要圍繞《周易》及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從(cong) 《周易》的《易經》和《易傳(chuan) 》的關(guan) 係入手,探討了《易經》作為(wei) 中國哲學開端的獨特性。整個(ge) 講座內(nei) 容豐(feng) 富,涉及了《周易》的哲學意義(yi) 、曆史背景、與(yu) 西方哲學的比較等多個(ge) 方麵。
楊國榮教授首先指出《周易》由《易經》和《易傳(chuan) 》組成,是中國文化的群經之首。《易經》是一部用於(yu) 占卜的古書(shu) ,它通過卦象和卦爻的變化來理解世界,卦象作為(wei) 理解萬(wan) 物的工具,其哲學意義(yi) 之一在於(yu) 以範疇形成把握對象。要深入理解《周易》的內(nei) 涵,需結合《易經》和《周易》的統一視角。
《易經》被視為(wei) 中國哲學的萌芽,常常基於(yu) 它包含了陰陽觀和樸素辯證法,體(ti) 現了事物的發展變化。它不僅(jin) 有變易的思想,還通過卦象和爻辭展示了不同事物的存在形態,尤其是與(yu) 人的活動相關(guan) 的多樣形態。然而,將《易經》作為(wei) 中國哲學起點的觀點可能過於(yu) 表麵。實際上,《易經》由卦象和爻辭構成,通過六十四卦展示了天地萬(wan) 物的範疇意義(yi) ,其中乾卦和坤卦等與(yu) 人的行為(wei) 緊密相關(guan) 。人生包含順逆不同處境,卦象如泰卦、否卦揭示這些狀態。泰卦正麵意義(yi) ,坤卦則指向負麵。日常生活場景如鼎、履、豫卦,反映卦象與(yu) 外部對象及行為(wei) 的關(guan) 聯。《易經》用六十四卦概括多樣性,通過不同形態展現人的存在,同時體(ti) 現了以人的視域考察世界。
《易經》的乾卦《彖》解釋了天道與(yu) 人道的關(guan) 係,強調天的剛健不息,君子應效仿自強不息。這種思想提倡積極進取精神,揭示天道與(yu) 人道的聯係。天的運行體(ti) 現天道品格,君子的自強不息是人道行為(wei) 準則。《易傳(chuan) 》中,天道與(yu) 人道的溝通體(ti) 現在卦象解釋中,乾卦規定萬(wan) 物發展趨向,維護太和形態,占卜據此得出“利、貞”結論。乾卦理解基於(yu) 天地之道,包含人文觀念,從(cong) 群體(ti) 需要出發,理性看待利與(yu) 不利。
《易經》卦象包含多方麵內(nei) 容,反映形而上形態及天人相互作用。坤卦初六描述霜降預示堅冰,六三爻辭體(ti) 現為(wei) 王事服務的無個(ge) 人成就但有結果。《易傳(chuan) 》之中的《彖》強調天人關(guan) 係,用萬(wan) 物表現乾道,以柔克剛體(ti) 現君子行為(wei) 相關(guan) 性。兩(liang) 者既獨立又關(guan) 聯,前者為(wei) 後者提供依據,肯定天行與(yu) 人事關(guan) 係及普遍之道對人行為(wei) 的製約。天文與(yu) 人文關(guan) 係密切,《周易》中提到通過觀察天文和人文可以了解時序變化和教化世界。天文反映自然變化,人文反映社會(hui) 變遷。天道與(yu) 人道相互影響,陰陽之氣的相互感應影響萬(wan) 物,包括人心。觀察萬(wan) 物相互作用有助於(yu) 理解世界,體(ti) 現了人道意義(yi) 上的人心變化。《易經》強調天道與(yu) 人道的溝通,形而上化了人道。
《周易》乾卦強調君子德行與(yu) 自然規律的和諧,體(ti) 現了儒家倫(lun) 理觀念的形而上根據。聖人與(yu) 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德,強調順應天時的重要性。宋明時期,天理成為(wei) 形而上的表現。《易傳(chuan) 》認為(wei) 人的德性與(yu) 自然規律相合,具有形而上基礎和超越性。先天觀念是先驗的,而一般原理源於(yu) 認識過程本身。與(yu) 康德哲學相比,《易傳(chuan) 》認為(wei) 原理來自認識過程。
作為(wei) 《周易》的解釋,《易傳(chuan) 》強調實踐與(yu) 時間的緊密聯係,認為(wei) 有益結果需隨時間變化而獲得。時間與(yu) 現實經驗活動積累相關(guan) ,通過了解過去經驗積累德性。人的認識活動與(yu) 經驗積累不可分割,時間的普遍性體(ti) 現在天地變動和人的活動中。行動方式應隨時間變化而定,體(ti) 現了對行為(wei) 有效條件的理性關(guan) 切。人的行為(wei) 要取得預期效果,離不開時間條件。《易經》的推論和預測包含因果分析,《易傳(chuan) 》中這種分析更加自覺和完整,展現了理性的品格。《易傳(chuan) 》的解釋過程也體(ti) 現了因果分析,推動了對天地萬(wan) 物順暢運作的理解,得出“天下大行”的結論。這個(ge) 過程涉及符號推論,基於(yu) 實際,包含因果分析和邏輯內(nei) 容。《易經》提供結論,《易傳(chuan) 》提供因果推論的解釋。
《易傳(chuan) 》中的《象》《彖》和《文言》,與(yu) 經文融合交錯。除了直接的相關(guan) 的解釋外,《周易》還包括相對獨立文本如《係辭》上下、《序卦》和《雜卦》,較之《易傳(chuan) 》中的《象》卦、《彖》卦、《文言》和《易經》的直接融合,《係辭》上下、《序卦》和《雜卦》體(ti) 現了相對獨立的意義(yi) 。
《係辭》開篇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顯示《易經》雖源於(yu) 占卜,卻與(yu) 社會(hui) 生活緊密相關(guan) 。天尊地卑的觀念影響了社會(hui) 等級,天地與(yu) 社會(hui) 相互關(guan) 聯,人的吉凶與(yu) 自然社會(hui) 的區分體(ti) 現了天地變化的理性與(yu) 內(nei) 在聯係。《彖》《象》等占卜雖涉及道義(yi) ,但《易經》的認識往往缺乏係統性。《周易·係辭》則有其獨特篇章,更自覺地探討了道、善、性的關(guan) 係。《周易·係辭上》中提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表明陰陽相互作用構成道的本質,道與(yu) 人的存在緊密相關(guan) ,體(ti) 現為(wei) 善和德性。人的性基於(yu) 道德,表現為(wei) 善的實現。仁和智在社會(hui) 中展現,存在自覺與(yu) 不自覺的差異。君子具有自知之明,而普通人則往往不知。《係辭》涉及天道,不僅(jin) 說明了世界的整體(ti) 性,也反映了理性主義(yi) 的視角。《易傳(chuan) 》認為(wei) ,《易經》具有普遍性和涵蓋性,能夠彌綸天地之道,但其起源於(yu) 對天地的仰觀俯察,有助於(yu) 人們(men) 把握事物的幽冥之故,理解事物的具體(ti) 形態,並進一步探究生死之說,不違背天地之道,不偏離正道,將普遍的規定規範應用於(yu) 人生之樂(le) ,使人們(men) 能夠樂(le) 天知命,相互忍耐,與(yu) 天地之道相契合,最終展現出範圍天地,取成萬(wan) 物,展現變化之道的特性。《易經》的品質顯然不局限於(yu) 上述方麵。《易傳(chuan) 》中提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e) 也。”這裏的崇德廣業(ye) ,我們(men) 可以理解為(wei) 對《易經》所具有的社會(hui) 功能的肯定。
卦象描述外部對立,占卜基於(yu) 對象變化。爻和辭的解釋體(ti) 現了《易經》的自我認識。孔子認為(wei) 《易經》開啟智慧,成就事務,涵蓋天下之道。
《易經》原為(wei) 占卜之術,但在引申的的意義(yi) 上,其意義(yi) 在於(yu) 對事物的創造性理解。《易傳(chuan) 》作者認為(wei) ,這個(ge) 過程蘊含智慧,用“智以知來,神以藏往”來描述。智慧雖被賦予神秘形式,但同時體(ti) 現了對天道和社會(hui) 生活的理解。《易傳(chuan) 》還強調語言的重要性,認為(wei) 理解萬(wan) 物需要通過語言和深入分析。象數不僅(jin) 指數目和現象,還代表規律性的趨向。定數在事物發展中體(ti) 現趨向和定式,通過對象交感,我們(men) 能深入理解事物根據。中國哲學中的“幾”指變化前的狀態,把握“幾”能促進對事物的理解和作用,其中包含不可預測性,而“神”則用於(yu) 預測這種不確定性。
《係辭下》中,《易傳(chuan) 》作者深入分析卦象及其社會(hui) 功能。楊教授回顧曆史,梳理了卦象的取象和應用過程。《係辭》提到技術進步,認為(wei) 這些都源於(yu) 卦象的啟示。文中還提到從(cong) “服牛乘馬”到”易之以宮室”,從(cong) “結繩而治”到“易之以書(shu) 契”的演變,強調所有這些活動都基於(yu) 卦象的指導。楊教授強調卦象對社會(hui) 生活的規範意義(yi) ,盡管其作為(wei) 曆史依據不夠確切。《易經》以憂患為(wei) 核心,與(yu) 西方哲學的“好奇”形成對比,關(guan) 注社會(hui) 現象,卦象體(ti) 現了社會(hui) 層麵上的不同形態。《易傳(chuan) 》篇章如《係辭》《彖》和《象》等,總體(ti) 關(guan) 注《易經》內(nei) 容,而《說卦》進一步區分社會(hui) 和自然的語言產(chan) 物。
《易經》的道與(yu) 吉凶預測相關(guan) ,卦象多變性決(jue) 定其具有流動性,體(ti) 現了自然之道和萬(wan) 物歸宿的一致性。《易傳(chuan) 》強調從(cong) 社會(hui) 角度理解世界,通過類比和推論把握事物,提倡從(cong) 不同角度考察,通過自然現象推演天地人事的演變。《易傳(chuan) 》認為(wei) 認識和社會(hui) 生活是無止境的過程,文本間相互關(guan) 聯,既與(yu) 《易經》相關(guan) ,又超越其限製,展現了理性效度。《易經》展現了對自然的把握和吉凶預期的理性推論,《易傳(chuan) 》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理性觀念,達到了哲學層麵。《周易》中《易經》和《易傳(chuan) 》內(nei) 涵緊密相關(guan) ,賦予了《周易》理性形態,體(ti) 現了理性趨向,成為(wei) 中國哲學的開端。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董平
在與(yu) 談環節,董平教授首先對楊教授的演講談了兩(liang) 點感想:一是楊國榮教授以獨特的哲學視角重新解讀《周易》,展現了其對《易經》的深刻理解和領悟,體(ti) 現了他對中國哲學的獨到見解;二是《周易》雖為(wei) 占筮之書(shu) ,但其宗教性與(yu) 一般宗教不同,它不僅(jin) 展現了中國哲學和文化,還體(ti) 現了對世界的直觀領悟。同時,理性部分則揭示了人在世界交往中實現自我把握的獨特理解。楊教授的報告將宗教與(yu) 理性結合,提出了對《周易》的新理解維度。同時,董教授還闡述了他對《周易》的看法。
對於(yu) 《周易》經常成為(wei) 儒家和道家爭(zheng) 論的焦點,董教授認為(wei) ,《周易》是儒家和道家不可或缺的經典,不屬於(yu) 任何一家,而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周易》的憂患意識,源於(yu) 文王在獄中對民族、人類、世界的憂患。而這種憂患意識,是其真正的意義(yi) 。因為(wei) 有憂患,我們(men) 麵對世界時,需要綜合性的詮釋。楊教授提到,象和爻之間的聯係代表了對世界特定情境的理解。他指出,盡管辯證法這個(ge) 概念來自西方,但辨證這個(ge) 詞本身是中國的。《周易》的陰陽思想,實際上包含了黑格爾辯證法的正反合。他非常讚同楊教授的觀點,並補充認為(wei) 從(cong) 不同角度看世界,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周易》中的否卦和既濟卦,展示了相生相輔的關(guan) 係。楊教授提到的"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說明我們(men) 通過曆史經驗來理解世界和自我認知,這是中國獨特的曆史觀。因此,《周易》總能給我們(men) 新的啟迪。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陳贇
接下來,陳贇教授談到,楊國榮教授的精彩報告,深受啟發。楊老師對經典文本的解釋獨樹一幟,強調哲學的深入與(yu) 超然,提倡保持距離的觀察視角。《周易》作為(wei) 中國哲學的開端,楊老師的講解簡潔有力。陳教授同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周易》作為(wei) 中國哲學的開端,是指《周易》乃是代表了中國哲學的最為(wei) 原初的哲學文本,還是指《周易》這個(ge) 文本為(wei) 中國哲學的精神思考的方向奠定了基礎?中國哲學或者說周以後兩(liang) 千多年的中國的思想當中、哲學當中的很多的東(dong) 西是不是都可以追溯到《周易》?
陳教授提出了如果《周易》構成中國哲學的開端,那麽(me) 開端之前的思想形式,應該如何理解的問題。
陳教授最後談到,楊老師演講簡潔明快,含義(yi) 深遠。很多表述都具有一種道路或指引的意義(yi) 。
浙江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陶磊
陶磊副教授從(cong) 曆史研究的角度,與(yu) 大家交流分享了他對《易經》和《易傳(chuan) 》的不同見解。陶教授首先談到了楊教授演講中提到一個(ge) 普遍認可的預設,即《易經》到《易傳(chuan) 》的思維模式是持續發展的。《周易》提供了實質性的推論,而《易傳(chuan) 》則提供了形式上的解釋,存在一個(ge) 發展過程。
中國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這是目前的基本判斷。對考古學感興(xing) 趣的人,尤其是關(guan) 注公共知識傳(chuan) 播的,會(hui) 了解到一個(ge) 稱為(wei) "滿天星鬥”的概念。中華文明起源於(yu) 多個(ge) 地區,直到戰國至秦漢時期才逐漸統一。"《易》之興(xing) 也,其當殷之末世”《易經》產(chan) 生於(yu) 早期中國。《易經》的創作背景與(yu) 戰國時期不同,當時天下分裂,諸侯割據,與(yu) 戰國時期追求統一的願景形成對比。戰國時期,人們(men) 渴望統一,孟子提出"定於(yu) 一”以實現天下安定,《易傳(chuan) 》誕生於(yu) 這一時期。而在周初,天下諸侯多達三千餘(yu) 家,反映了《周易》中乾卦"群龍無首,吉”的概念,即天下尚未有統一的領導,《周易》時代與(yu) 《易傳(chuan) 》時代思想觀念存在差異。《周易》時代宇宙觀是天地分離,而《易傳(chuan) 》時代則是天地統一。乾卦和坤卦的占卜方法揭示了天地不可相通的宇宙觀。按照《易經》占卜法,若乾卦六爻全為(wei) 九,應使用坤卦卦辭占卜,反之亦然,但《易經》中乾卦和坤卦有特殊的用九和用六規則,表明乾坤兩(liang) 卦間不可通變。
如果天地可以相通,那麽(me) 如何確定天地的位置呢?《易傳(chuan) 》中乾卦和坤卦的《彖》傳(chuan) 清晰地表明,天地應被視為(wei) 一個(ge) 統一體(ti) 。這種宇宙觀強調了整體(ti) 性,使得形式性得以顯現。用《易傳(chuan) 》的形式理論來解讀《易經》似乎非常有效,但實際應用中存在許多問題。
《易經》時代宇宙觀中,乾卦與(yu) 坤卦的用九和用六並未被采納。為(wei) 何強調這一點?易學史上存在一個(ge) 重大問題:《易經》的義(yi) 理來源是什麽(me) ?它是否真正源自卦象推導?這也是中國哲學探討的一個(ge) 問題,即中國精神是否有神聖來源。我們(men) 發現並非如此。孟子時代開始談論良心,這實際上是我們(men) 良心的自覺。最初,《易經》作者無法明確表達,因為(wei) 三千多年前的思想水平與(yu) 孟子時代不同,但他仍想確立這樣一套價(jia) 值。《易經》強調尊德信重禮儀(yi) ,體(ti) 現了儒家文明的核心精神。我們(men) 需要重新思考中國人文精神的真實來源以及《易經》作為(wei) 中國哲學開端是否可行。
林誌猛教授最後談到,楊教授對《周易》為(wei) 何作為(wei) 中國哲學的開端作出了獨到的解釋,並回答了中西哲學開端不同品質形成的根源,讓我們(men) 充分領略到《周易》融合經驗與(yu) 思辨、形而上與(yu) 行而下的獨特魅力。在講座提問環節,楊國榮教授對《周易》與(yu) 西方哲學的比較、對中醫學的影響以及《周易》的現代應用等問題進行了回答。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撰稿/攝影:馬一浮書(shu) 院
審核:楊國榮、陶磊、陳贇、林誌猛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