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cong) 天下視域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史觀
作者:明海英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初七日乙亥
耶穌2025年1月6日
2024年12月28日,長江文明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學術研討會(hui) 在湖北大學舉(ju) 行。會(hui) 議同期舉(ju) 行了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基地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研究中心揭牌儀(yi) 式。
從(cong) 民族角度考察中國曆史發展脈絡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韓建業(ye) 認為(wei) ,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完整且連續。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倫(lun) 理觀和曆史觀自史前傳(chuan) 承至今;中華文明的物質與(yu) 製度創造延續至今;中華民族的族群主體(ti) 、語言主體(ti) 和文字主體(ti) 一脈相承。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原黨(dang) 委書(shu) 記車明懷認為(wei) ,長江從(cong) 高山融水匯聚成滔滔江流,不僅(jin) 展現了百川歸一的自然景觀,也將沿途各民族的人文內(nei) 涵融入中華文明的主流。他表示,考古證實,長江上遊流域的遠古人群通過長江上遊水網,順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尋找適合生存與(yu) 發展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曆史發展態勢。這些民族在長江上遊相互聯係與(yu) 交融,逐漸打破地域界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同體(ti) 。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形成與(yu) 發展如同“滾雪球”一般,各民族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加深交流,最終形成兼容並包的中華民族。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麻國慶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是近萬(wan) 年以來各區域文化交匯、碰撞、相互影響與(yu) 作用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祖先族群無數次組合、重組與(yu) 團聚的結果。經過漫長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華民族展現出獨特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今天凝聚力極強的共同體(ti) 。
“中華民族是曆史形成的,是中國曆史發展的結果。”在湖北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石碩看來,中國各民族通過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聯係形成了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凝聚成中華民族。這一過程與(yu) 內(nei) 向型地理環境密切相關(guan) 。他解釋到,在相對封閉且自成一體(ti) 的地理環境中,中國各民族有充分的機會(hui) 相互混合與(yu) 交融,由此逐步形成文化共同性,並基於(yu) 共同的曆史記憶與(yu) 命運感,產(chan) 生了共同體(ti) 意識。
理清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凝聚的過程
中南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段超認為(wei) ,在共同體(ti) 形成過程中,各民族一體(ti) 的思想觀念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表示,“夷夏”觀念經曆了從(cong) “夷夏之辨”“夷夏皆正統”“華夷一家”到“華夷一體(ti) ”的演變。從(cong) 思想史角度考察“夷夏”觀念的變化,對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形成與(yu) 發展的曆史過程,認識總結中華民族發展的經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都具有重要意義(yi) 。段超認為(wei) ,從(cong) “夷夏有別”到“華夷一體(ti) ”的轉變,為(wei) 中華民族及其共同體(ti) 乃至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反映了中華民族曆史發展過程中民族文化碰撞與(yu) 融合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各民族在思想文化認同上產(chan) 生了歸屬感,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
“清朝在‘天下一統、華夷一家’觀念的主導下,積極推動中華大地人群凝聚,最終實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從(cong) ‘自在’到‘自覺’的轉變。”雲(yun) 南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李大龍表示,“中華民族”這一稱呼的出現標誌著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實現“自覺”。理清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凝聚的過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需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需求。他建議,從(cong) “國家”視域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含義(yi) 及屬性,從(cong) “天下國家”到“主權國家”的視域詮釋其形成與(yu) 發展,從(cong) 傳(chuan) 統“五方之民”“華夷一體(ti) ”視域分析其內(nei) 涵,並從(cong) “天下”視域確立多民族國家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整體(ti) 史觀。
“共同體(ti) 內(nei) 的各民族之間具有互動性、有機聯係性和共生性,這‘三性’是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重要基礎。”麻國慶認為(wei) ,要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內(nei) 在結構特點,找準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方法論,以推動跨學科體(ti) 係研究。他建議,從(cong) 曆時性、共時性、實踐性和發展視角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研究的深度與(yu) 廣度,引領全球相關(guan) 問題研究與(yu) 發展。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