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道德與倫理生活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5-01-04 12:27:06
標簽:

楊國榮:道德與(yu) 倫(lun) 理生活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廿七日乙未

          耶穌2024年11月27日

 

2024年11月18日下午15:30,中山大學哲學係第二十七屆哲學月“智慧之光”名師講座“心性、秩序與(yu) 美好生活”係列講座第二講在錫昌堂103室舉(ju) 行。講座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楊國榮先生主講,中山大學哲學係朱剛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哲學係陳喬(qiao) 見教授與(yu) 談。講座伊始,主持人朱剛教授對楊國榮先生及其著述、思想及為(wei) 學風格做了詳盡的介紹。

 

 

 

楊國榮教授主講

 

 

 

朱剛教授主持

 

楊國榮教授的演講主題是“道德與(yu) 倫(lun) 理生活”。楊教授指出,具有實踐性的倫(lun) 理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方麵,從(cong) 社會(hui) 實踐的主體(ti) ,即人的活動的角度出發,是理解倫(lun) 理生活和道德實踐的基本前提。楊教授認為(wei) 理解倫(lun) 理生活首先涉及三個(ge) 維度的問題。

 

第一個(ge) 維度是認知維度。楊教授指出,人不同於(yu) 動物的重要一點,在於(yu) 具有理性的品格,這一品格賦予倫(lun) 理生活以自覺的形態。認知所要解決(jue) 的問題包括:誰是倫(lun) 理生活的主體(ti) ?這一主體(ti) 具有什麽(me) 樣的品格?更進一步,即“人是什麽(me) ”的問題。人作為(wei) 現實的存在,既是個(ge) 體(ti) 的存在,也是群體(ti) 的存在,是感性存在與(yu) 理性規定的統一。相應於(yu) 感性與(yu) 理性、個(ge) 體(ti) 性與(yu) 群體(ti) 性的關(guan) 聯,人既有自然屬性或天性,又具有超越自然的社會(hui) 屬性,包括德性。對“何為(wei) 人”的理解,並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抽象、思辨的問題,而是與(yu) 前麵所提到的倫(lun) 理生活息息相關(guan) 。對“人是什麽(me) ”的不同看法,往往影響、製約、規定著人們(men) 對倫(lun) 理生活的認識。

 

第二個(ge) 維度是評價(jia) 維度。評價(jia) 指向價(jia) 值的判斷,包括對好或壞、善或惡、利或害等內(nei) 容的評判。這一維度所涉及的是人生價(jia) 值、人生意義(yi) 層麵的問題,即“為(wei) 什麽(me) 活著”的問題。楊教授對比了道家與(yu) 儒家在價(jia) 值追求上的區別:道家將未經後天作用的自然狀態或人的天性視為(wei) 理想的存在形態,故要回歸自然天性;而在儒家看來,人首先是具有理性或倫(lun) 理品格的存在,故要化天性為(wei) 德性。

 

第三個(ge) 維度涉及“如何活著”的問題。這一問題與(yu) 倫(lun) 理生活中的規範性相聯係,追問的是如何使有意義(yi) 、值得追求的生活得以實現。規範首先規定著人們(men) 可以做什麽(me) ,不可以做什麽(me) ;同時,規範又涉及“如何做”的問題。在行動沒有發生之前,規範製約著人的選擇;在行動的展開過程中,規範則規定著行為(wei) 的具體(ti) 方式並由此對行動加以引導。

 

經由對這三個(ge) 維度涉及問題的反思,楊教授引出了“生存感”的概念,這一概念涉及的是“活得怎麽(me) 樣”問題,是對生活的總體(ti) 感受。生存感包含多方麵的涵義(yi) 。首先,“生存感”總是包含著對生活的多樣理解,這種理解同時具有理性的內(nei) 涵。其次,生存感還包含個(ge) 體(ti) 內(nei) 在的意向、欲求,這種意向、欲求凝結了人的生活理想,關(guan) 乎人的情感體(ti) 驗。作為(wei) 綜合的精神形態,生存感以意義(yi) 的領悟為(wei) 其核心。抽象而言,“感”既可以從(cong) 共通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從(cong) 個(ge) 體(ti) 的層麵去把握,二者彼此交融。楊教授進一步指出,生存感有二重意義(yi) :一方麵,它本身內(nei) 在於(yu) 倫(lun) 理生活, 並具體(ti) 表現為(wei) 個(ge) 體(ti) 在倫(lun) 理生活展開過程中的自我體(ti) 驗和感受;另一方麵,它又通過在觀念層麵接納、趨近、召喚倫(lun) 理生活而成為(wei) 倫(lun) 理生活之所以可能的前提。

 

 

 

楊國榮教授在講座中

 

然後,楊教授進入到對道德實踐的討論。楊教授認為(wei) ,道德實踐作為(wei) 自覺的行為(wei) ,與(yu) 人的認知過程無法相分。道德認知涉及幾個(ge) 方麵內(nei) 容:首先是對道德實踐主體(ti) 的認識,即廣義(yi) 的“認識你自己”或“自知”。其次,由於(yu) 道德實踐以人倫(lun) 關(guan) 係的存在為(wei) 前提,道德認知亦要求認識“人與(yu) 人之間關(guan) 係”。最後,具體(ti) 地考察分析普遍原則與(yu) 具體(ti) 情境,亦構成了道德認知的重要方麵。

 

楊教授指出,評價(jia) 與(yu) 道德事實的確認相聯係。道德領域中的事實或道德事實包含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客觀層麵的現象;其二,相對於(yu) 一定的價(jia) 值原則,這種現象所具有的意義(yi) 。隻有在二者通過倫(lun) 理判斷而相互交融的條件下,道德事實才得以形成。與(yu) 此直接相關(guan) 的一個(ge) 問題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評價(jia) 如何落實的問題,即道德領域的知行之辨。

 

楊教授引入了“道德感”來說明這一問題。楊教授指出,道德感可以視為(wei) 內(nei) 在於(yu) 具體(ti) 實踐過程的綜合形態的道德意識。道德感的現實作用,主要體(ti) 現在道德行為(wei) 的發生與(yu) 展開過程中。道德感既包含理性層麵對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認識與(yu) 理解,也涉及情感層麵對這些規範、原則的認同或拒斥;既有對相關(guan) 情境的把握,也關(guan) 乎相關(guan) 情境下人的多樣意向、體(ti) 驗。通過溝通認知之維與(yu) 情意之維,道德感為(wei) 道德行為(wei) 的現實展開提供了根據。

 

楊教授進一步指出,道德感的核心主要表現為(wei) 義(yi) 務感或責任感,它們(men) 不是淩駕於(yu) 個(ge) 體(ti) 之上的外在律令,而是與(yu) 個(ge) 體(ti) 的內(nei) 在意願、自我要求融合為(wei) 一體(ti) ,並內(nei) 化為(wei) 個(ge) 體(ti) 穩定的行動意向或行為(wei) 定勢。由此,道德感揚棄了道德觀念的抽象性,倫(lun) 理原則和道德觀念亦並非與(yu) 主體(ti) 無關(guan) 的他者,而是能夠成為(wei) 自我意識的切己之物。

 

最後,楊教授借用康德對人心機能的區分,總結了倫(lun) 理心靈的三個(ge) 機能——“我思”“我欲”和“我悅”。從(cong) 道德實踐與(yu) 道德原則的關(guan) 係來說,普遍的道德原則首先與(yu) 理性層麵的理解相關(guan) ,從(cong) 而涉及“我思”。未經理性的考驗,個(ge) 體(ti) 的行為(wei) 就容易缺乏自覺性。就其性質而言,道德行為(wei) 並非為(wei) 外在的強製所驅使,而是出於(yu) 個(ge) 體(ti) 真實的意願,這屬於(yu) “我欲”。進一步,完美的道德行為(wei) 同時應基於(yu) 情感的認同感,並使個(ge) 體(ti) 產(chan) 生某種愉悅感,這即是“我悅”。

 

 

 

陳喬(qiao) 見教授與(yu) 談

 

陳喬(qiao) 見教授作為(wei) 與(yu) 談人首先談到他在楊教授門下做博士後,跟著楊教授學習(xi) 和拜讀楊教授著作的心得和體(ti) 會(hui) ;然後,他指出,“分析”的方法是楊教授“做中國哲學”和“做倫(lun) 理學”始終強調的方法,就本次講座而言,這一方法有兩(liang) 處體(ti) 現。首先,楊教授不是討論某個(ge) 人物或學派的倫(lun) 理思想,而是在一般的意義(yi) 上研究道德哲學或倫(lun) 理學;其次,楊教授對倫(lun) 理生活與(yu) 道德實踐諸要素、環節抽絲(si) 剝繭,不斷地區分和解釋。緊接著,陳教授談到楊教授比較重視康德倫(lun) 理學,比如對義(yi) 務感和責任感強調,但是,他也指出,楊教授對康德倫(lun) 理學並非亦步亦趨,比如他強調“我思”“我欲”和“我悅”的統一,“我悅”的層麵就跟康德批判“出於(yu) 偏好”大異其趣,而更多地接近儒家。最後,陳教授提出了一個(ge) 問題,道德與(yu) 倫(lun) 理之間是否存在區分?以及如何進行區分?

 

 

 

自由交流環節

 

對於(yu) 這一問題,楊教授認為(wei) 在古希臘哲學與(yu) 中國哲學的傳(chuan) 統中,道德與(yu) 倫(lun) 理並無區分。但在具體(ti) 的哲學家中則存在區分倫(lun) 理與(yu) 道德的現象,典型的例子便是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黑格爾認為(wei) 康德所談的道德隻是空洞的可能性,因此要以倫(lun) 理的方式從(cong) 空洞的可能走向現實。另一方麵,李澤厚亦區分了道德與(yu) 倫(lun) 理,他認為(wei) ,道德與(yu) 個(ge) 體(ti) 相關(guan) ,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相關(guan) 。楊教授認為(wei) 哲學家們(men) 有自己的規定用法,這些區分在一定意義(yi) 上合理;但是,他在這裏對道德與(yu) 倫(lun) 理並不做實質的區分。在接下來的自由討論環節,同學們(men) 提出的問題大都圍繞著楊教授所講的“生存感”和“道德感”以及二者的關(guan) 係,楊教授就現場同學們(men) 提出的諸多問題進行回應。問答環節完畢後,朱剛教授最後以楊教授所講的“我思”“我欲”和“我悅”的統一來勉勵同學們(men) 。

 

 

 

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