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和平:倫理道德與現代文明的“中華基因”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5-01-04 12:24:17
標簽:

樊和平:倫(lun) 理道德與(yu) 現代文明的“中華基因”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廿一日己醜(chou)

          耶穌2024年11月21日

 

 

 

開幕式現場

 

2024年11月10日上午9:30,中山大學哲學係第二十七屆哲學月開幕式暨哲學月“智慧之光”名師講座“心性、秩序與(yu) 美好生活”係列講座第一講“倫(lun) 理道德與(yu) 現代文明的‘中華基因’”在中山大學錫昌堂103室舉(ju) 行。哲學月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哲學係係主任、中山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處處長張偉(wei) 教授致辭;講座由東(dong) 南大學樊和平教授主講,中山大學朱剛教授主持,中山大學陳喬(qiao) 見教授評論。

 

 

 

張偉(wei) 主任致辭並宣布開幕

 

張偉(wei) 主任在致辭中追溯了哲學月係列活動的悠久曆程,他提到,曆屆哲學月活動的舉(ju) 辦主要有兩(liang) 點重要的傳(chuan) 統:首先,哲學月旨在點燃學生對哲學的熱愛,哲學月活動由同學們(men) 自主策劃執行,因此能夠極大激發同學們(men) 對哲學研究的熱情和活力,並釋放才華,培養(yang) 其綜合能力;再者,通過舉(ju) 辦哲學月活動,能讓同學們(men) 更多關(guan) 注哲學、喜愛哲學,讓大家對哲學有更多了解。值此百年校慶、百年係慶之際,本屆哲學月以“心性、秩序與(yu) 美好生活”為(wei) 主題,不僅(jin) 回望過往輝煌,更展望未來願景。隨後,張偉(wei) 主任宣布第27屆哲學月正式開幕。

 

 

 

朱剛教授主持

 

在哲學月開展的眾(zhong) 多活動中,“智慧之光”名師講壇是重中之重,每一年由哲學係各學科輪流主辦,邀請海內(nei) 外名師舉(ju) 行講座,為(wei) 同學們(men) 帶來一場場學術盛宴。朱剛教授介紹,今年的“智慧之光”名師講壇由倫(lun) 理學學科牽頭舉(ju) 辦,主題為(wei) “心性、秩序與(yu) 美好生活”。朱剛教授強調,倫(lun) 理學自古關(guan) 注的就是何為(wei) 美好生活以及如何才能實現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至少需要滿足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倫(lun) 理條件,其一是內(nei) 在美好的道德心性,其二是外在良善的倫(lun) 理秩序。因此,第廿七屆哲學月“智慧之光·名師講座”以此為(wei) 主題,並隆重邀請樊和平教授帶來本屆哲學月係列講座的第一講:倫(lun) 理道德與(yu) 現代文明的“中華基因”。

 

 

 

樊和平教授主講

 

樊和平教授在講座伊始便指出,西方理論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在西方問題或西方立場中進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術應有自己的立場和思路。對於(yu) 當代中國的種種問題而言,人文科學要想找到解決(jue) 思路,就不能完全從(cong) 西方理論中演繹,也不能全盤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推演,因此需要開展一些實證的調查研究,從(cong) 現實中了解情況。他強調,人文科學的重要使命在於(yu) 保持自身的立場和氣派,要讓現實指向理論,而不僅(jin) 僅(jin) 是讓理論聯係現實。因此,樊和平教授進行了包括4輪全國性社會(hui) 調查在內(nei) 的十餘(yu) 次調查,形成了考察當代中國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倫(lun) 理道德發展的重大研究成果,並據此發現現代文明的中華基因。

 

 

 

樊和平教授從(cong) 中國倫(lun) 理道德與(yu) 人類文明的關(guan) 係入手,認為(wei) 中國倫(lun) 理道德為(wei) 人類文明提供了一種文明範型和文明觀,並且,中華文明至今仍在其作為(wei) 一種文明範型的基因範圍內(nei) 發展,這種基因沒有被篡改,並且也不可被編輯。樊老師強調,要理解這一點,就要超越公民道德與(yu) 社會(hui) 風尚的窄化定位,在文明形態和文明觀的維度上理解倫(lun) 理道德的“中華”意義(yi) ,在“中華基因”的意義(yi) 上理解對現代化的“中國式”的文明史意義(yi) 。

 

樊老師指出,四輪全國性社會(hui) 調查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hui) 大眾(zhong) 倫(lun) 理道德的發展形成了兩(liang) 大精神軌跡,其一是從(cong) “多元多樣”轉向形成“文化共識”,其二是由“文化共識”走向追尋“文化基因”。至此,現代文明以三大“中華基因”開啟了現代化的“中國式”之旅:在認同中堅守的“中華美德”、在傳(chuan) 承中轉化的“倫(lun) 理型文化”、在轉化中創新的“倫(lun) 理文明觀”。

 

 中華文明的倫(lun) 理道德基因

 

樊老師首先從(cong) 宏觀視角對“中華文明的倫(lun) 理道德基因”進行了論述。他指出,這一基因即一種對禮義(yi) 之邦的文明認同:重禮義(yi) 之邦、以禮義(yi) 立邦和以禮義(yi) 興(xing) 邦。樊老師指出,中華文明中的禮,就是倫(lun) 理實體(ti) 的概念,義(yi) 則是道德。禮義(yi) 之邦就是倫(lun) 理道德之邦。他強調要警惕倫(lun) 理道德淪為(wei) 空洞的軀殼,隻重道德而忽視倫(lun) 理。樊老師由此指出,文明因子應在文明生態之中進行理解,我們(men) 需要形成三大文化自覺與(yu) 文明自覺:對中華美德的基因認同、對倫(lun) 理型文化的基因轉化、對倫(lun) 理文明觀的基因創新。

 

 中華美德與(yu) “中華基因”的現代表達

 

樊老師指出,就2017年至2022年調查數據來看,在中國社會(hui) 道德主流中,傳(chuan) 統道德、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所占百分比在提升中走向穩定,而西方文化影響而形成的道德、市場經濟中形成的道德占比不斷下降,這一實際數據說明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成果。在個(ge) 體(ti) 道德判斷依據的問題上,傳(chuan) 統道德獲得了最大的共識,同時也是五年內(nei) 最穩定的要素。其中大眾(zhong) 對“中華美德”的基因認同中“誠信”占比最高。而在2013年、2017年和2022年關(guan) 於(yu) “新五常”(見下表1)的三次全國調查中,均出現了愛(仁愛)、誠信、孝敬、寬容這四大傳(chuan) 統美德因子,體(ti) 現了中華美德的基因傳(chuan) 承。

 

 

 

表1:五種最重要的德性

 

 倫(lun) 理型文化與(yu) “中華基因”的現代轉化

 

樊老師進一步強調,從(cong) 曆史結構來看,倫(lun) 理道德對中華文明具有建構性意義(yi) 。中華文明具有兩(liang) 大特征:一是“國家”文明,“國家”與(yu) “country”的含義(yi) 有天壤之別;二是“不宗教”,而非“無宗教”。這兩(liang) 大特征構成了文明形態的“中華氣派”,而現代中國文化依然是這兩(liang) 大特征的延續與(yu) 現代化轉化。

 

一方麵,現代中國文化依然是一種倫(lun) 理型文化。在社會(hui) 生活中,倫(lun) 理仍是發生利益衝(chong) 突時調節人際關(guan) 係的首選方式。比如,在個(ge) 人道德素質和社會(hui) 公正的重要性的問題上,也即在德性論和正義(yi) 論之爭(zheng) 中,德性論傳(chuan) 統得到回歸;又比如,對於(yu) “親(qin) 親(qin) 相隱”問題的態度呈現為(wei) 一種倫(lun) 理折衷,主流為(wei) 督促家人自首但不告發;形成了“家人-朋友-鄰居-同事-領導-陌生人-外地人”的信任譜係,而這一信任譜係折射出信任誕生的精神曆程。這些發現佐證了現代中國文化依然是一種倫(lun) 理型文化。

 

另一方麵,倫(lun) 理道德作為(wei) 一種文化力量,其調節能力全麵上升。中國“不宗教”(而非“無宗教”)的原因在於(yu) 其倫(lun) 理文化力量足夠強大。樊老師以倫(lun) 理信念指數(大眾(zhong) 對於(yu) 道德與(yu) 幸福的信念指數)及倫(lun) 理信心指數(道德與(yu) 幸福一致的實現指數)的上升態勢為(wei) 例,表明“有倫(lun) 理,不宗教”的文化力量在四次全國性調查中的提升趨勢;此外,在關(guan) 於(yu) 倫(lun) 理道德對人際關(guan) 係和個(ge) 人行為(wei) 的約束力的調查中,數據也顯示倫(lun) 理調解率和道德約束力的良好率均呈倍數上升。這些實證調研的發現都說明倫(lun) 理道德文化力量的實質性影響。

 

 倫(lun) 理文明觀與(yu) “中華基因”的創新性發展

 

根據上述發現,樊老師認為(wei) 倫(lun) 理文明觀的要義(yi) 在於(yu) ,“以倫(lun) 理為(wei) 本位”,以倫(lun) 理看待文明,以倫(lun) 理構建、評判文明。而倫(lun) 理文明觀的現代表達方式即是從(cong) “以倫(lun) 理為(wei) 本位”轉化為(wei) “學會(hui) 為(wei) 倫(lun) 理思考所支配”。

 

具體(ti) 而言,首先是要以倫(lun) 理看待文明。樊老師以中國“超載”的老齡化問題為(wei) 例,指出“老無所養(yang) ”在社會(hui) 大眾(zhong) 最擔憂的問題中從(cong) 第三名落至第五名;而關(guan) 於(yu) 現代家庭最擔憂的問題,婚姻問題位於(yu) 第一位,代際關(guan) 係問題位於(yu) 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超載的老齡化之下,倫(lun) 理守望體(ti) 現出一種堅定性,而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好的老齡生活或是理想養(yang) 老方式的構想首選,也是“與(yu) 子女在一起”。因此,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於(yu) 老齡化問題的態度體(ti) 現出了倫(lun) 理文明觀的一種創新性發展,即由“老齡化”到“老年文明”。

 

其次要以倫(lun) 理看待世界。樊老師基於(yu) 2022年的全國調查數據指出,新冠疫情中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倫(lun) 理實體(ti) 意識增強,呈現為(wei) 一種“天下-國家-家庭-自然”的倫(lun) 理實體(ti) 意識提升譜係。對於(yu) 中國對其他落後國家的廣泛援助計劃,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支持度提高;麵對西方孤立和打壓,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國家意識增強,這都體(ti) 現出在文明衝(chong) 突中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家國情懷的堅守程度提升。

 

最後,樊老師總結道:倫(lun) 理文明觀是“中華”基因,是現代文明和現代化的“中華”戰略,也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可能的“中華”貢獻。

 

在對談環節朱剛教授指出,哲學係的學習(xi) 基本上是由觀念到觀念,由書(shu) 本到書(shu) 本,而樊和平教授以社會(hui) 調查的研究方式將我們(men) 從(cong) 觀念帶回到了大地,帶回到了鮮活的土壤上,讓我們(men) 切實感受到中華傳(chuan) 統文明的基因在現代生活中的痕跡與(yu) 其深遠的作用。

 

 

 

陳喬(qiao) 見教授與(yu) 談

 

陳喬(qiao) 見教授高度讚同樊和平教授對於(yu) 倫(lun) 理學理解的氣象之大,既解答了“倫(lun) 理學是什麽(me) ”,又回應了“中國何以中國”的追問:一方麵,樊老師從(cong) 文明的視角看待倫(lun) 理學、思考倫(lun) 理學,能幫助我們(men) 突破當前在英美占據主流地位的規範倫(lun) 理學與(yu) 元倫(lun) 理學等問題框架。此外,樊老師把倫(lun) 理學提高到文明類型的高度,其所提出的倫(lun) 理學首要問題在於(yu) “我們(men) 如何在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我應當做什麽(me) ”或“我應當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等倫(lun) 理學的傳(chuan) 統理解。另一方麵,樊老師的講座讓我們(men) 理解“中國何以中國”,一言以蔽之即“以其有倫(lun) 理道德也”,或者說中國是禮義(yi) 之邦。陳喬(qiao) 見教授還高度讚同樊和平教授對於(yu) “禮義(yi) ”的理解,禮是倫(lun) 理,義(yi) 是道德,倫(lun) 理和道德有所區分,倫(lun) 理優(you) 先於(yu) 道德,而這樣一種理解必須上升到文明的高度上來進行探討。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倫(lun) 理價(jia) 值觀,在現代社會(hui) 雖經受各種批判和遭遇,仍流淌在我們(men) 現代中國人的血液中,這大概是樊教授使用“基因”一詞的隱喻所在。

 

 

 

自由討論環節

 

在接下來的自由討論環節,劉作副教授及現場同學們(men) 就倫(lun) 理與(yu) 道德的區分、當代人道德冷漠現象及道德實踐的風險等問題與(yu) 樊老師進行了熱烈討論。樊老師回應時指出,我們(men) 需要有思想準備,更要有一種情操,有一種“明知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的堅持,喚醒那些沉睡的中華美德基因等。講座在現場師生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師生合影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