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字義(yi) 》:詮釋範疇的哲學辭典
作者:張加才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廿三日辛酉
耶穌2024年12月23日
範疇是人類思維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概括和反映,猶如認識之網的網上紐結,範疇詮釋與(yu) 體(ti) 係建構在哲學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南宋陳淳(北溪)在講義(yi) 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北溪字義(yi) 》是闡釋理學思想的重要典籍,其初衷就是範疇的詮釋,由此該書(shu) 成為(wei) 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享有盛譽的哲學辭典。《北溪字義(yi) 》26個(ge) 範疇間具有緊密的內(nei) 在邏輯,首次建構了一套完整的理學範疇體(ti) 係,並呈現出範疇學的方法論特色。
內(nei) 聖之學
所謂“字義(yi) ”,實質上就是範疇的意蘊。《北溪字義(yi) 》通行本含26個(ge) 範疇條目,分上、下兩(liang) 卷。綜觀《北溪字義(yi) 》上卷,對命、性、心、情、才、誌、意、仁義(yi) 禮智信、忠信、忠恕、一貫、誠、敬、恭敬等14個(ge) 範疇的詮釋,實際上是從(cong) 心性基礎逐步拓展到道德工夫的過程,闡述的是內(nei) 聖之學。
先看打頭的心性論範疇。理學往往被稱為(wei) “性理學”或“心性之學”,心性論在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解決(jue) 人的本質、本性及其來源,人的道德本質的表現形式和實現途徑等問題。《北溪字義(yi) 》以“命”字開頭。在陳淳看來,“命”是天道流行而賦予物者,是理的根源所在。人們(men) 都很關(guan) 心“命”,但“命”也並不神秘。注重“命”實際上是陳淳早年“根原論”追問的繼續。“命”字以下,性、心、情、才、誌、意,是緊密相連的幾個(ge) 心性範疇。這些範疇內(nei) 在的邏輯聯係,可以追溯到朱熹早年所寫(xie) 的《訓蒙絕句》。在《訓蒙絕句》中,包含以心、意、命、性、道、情、誌、仁、一貫、鬼神等為(wei) 題的詩句。如果將這些詩句匯聚起來,會(hui) 發現命、性、心、情、誌、意的排列直接具有邏輯聯係,且下一首詩清楚地言及上一範疇,相互關(guan) 聯、緊密相扣。作為(wei) 朱熹的學生,陳淳的《北溪字義(yi) 》正是據此來編排範疇的次序。例外的是,“才”在朱熹的《訓蒙絕句》中未出現,但陳淳在漳州從(cong) 學朱熹時,也曾提出“才與(yu) 情何分別”的問題,《北溪字義(yi) 》專(zhuan) 列“才”字,不無道理。
再看接下來的道德論或工夫論範疇。道德論是建立在心性論基礎上對人與(yu) 人之間關(guan) 係的探討,它展現的是人的立身根據和行為(wei) 準則。按照傳(chuan) 統的儒家思想,“仁義(yi) 禮智信”被稱為(wei) “五常”或“五性”,它是性之大目,因此,《北溪字義(yi) 》將其緊接著安排在心性論之後。理學以道德修養(yang) 為(wei) 聖學工夫,它既可看作是一種道德論,又被陳淳強調為(wei) 工夫論的內(nei) 容。按照《北溪字義(yi) 》的次序,我們(men) 依次從(cong) 忠信、忠恕、一貫、誠、敬、恭敬諸條目的文本內(nei) 容來看,它們(men) 之間有一條共同的主線,那就是“就人用工夫”說。並且,諸條目的前後安排也自有特別的考慮,條目之間相互呼應、邏輯嚴(yan) 密。陳淳對範疇的分析往往非常全麵而細致,每一範疇多是從(cong) 天道的層麵一直討論到人事的層麵,但是其中的邏輯脈絡不僅(jin) 存在,而且線索也相當清晰。
外王之學
《北溪字義(yi) 》下卷,包含道、理、德、太極、皇極、中和、中庸、禮樂(le) 、經權、義(yi) 利、鬼神、佛老等12個(ge) 範疇。先是從(cong) 本體(ti) 論的高度進行探討,為(wei) 外王之學建立形上基礎,接著從(cong) 應事成物的準則等方麵展開教化論的內(nei) 容,最後對社會(hui) 行為(wei) 的一些擾動因素進行分析,批判異端。
心性與(yu) 道德修養(yang) 必須有其形上的根據,對形上根據的揭示是任何完整的哲學體(ti) 係所不可或缺的內(nei) 容。陳淳對本體(ti) 論尤為(wei) 重視,他對哲學問題的探討,幾乎總是要推究其最後的根源。《北溪字義(yi) 》下卷的安排,首先闡釋的是道、理、德、太極等條目,從(cong) 主體(ti) 內(nei) 容來看,應該是對本體(ti) 的討論,但其中的“德”字雖然是討論人“做工夫”,但卻有別於(yu) “方做工夫”,而是“工夫已到”,尤其是通過對古經書(shu) 上傳(chuan) 統做法的考察,同樣可以找到就本原來曆上論“德”的諸多先例。
《北溪字義(yi) 》下卷後麵的條目:中和、中庸、禮樂(le) 、經權、義(yi) 利。這幾條的內(nei) 容不僅(jin) 強調的是修養(yang) 工夫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而且都與(yu) 發出來應事接物有關(guan) ,實際上就是教化論,闡述的是外王之學。而上述“皇極”條,正是由第三部分闡述外王之學的根據過渡到教化論的重要一環。
有序的社會(hui) 生活總是與(yu) 負麵文化相對應的,因此對異端的批判,也是樹立正確哲學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北溪字義(yi) 》最後討論了“鬼神”與(yu) “佛老”。這是當時人們(men) 生活中不能回避而又不易看透的問題,陳淳特別提出來加以剖析。如“鬼神”,它是《北溪字義(yi) 》中篇幅最長的一條,分為(wei) 鬼神本意、祭祀祀典、淫祀和妖怪等四項。後麵兩(liang) 項,朱熹很少論及,而陳淳卻作了長篇議論。
北溪心法
綜合《北溪字義(yi) 》上、下兩(liang) 卷,我們(men) 可以看到,陳淳有序詮釋的理學範疇和特別建構的範疇體(ti) 係,實際上貫穿從(cong) “人(個(ge) 人)—理(道)—人(社會(hui) )”這樣一條邏輯主線。陳淳不僅(jin) 將理學的範疇體(ti) 係以濃縮的形式在《北溪字義(yi) 》中呈現於(yu) 讀者麵前,而且在研究和整理範疇的意蘊和關(guan) 聯的過程中,自覺地運用了一整套詮釋範疇的方法。
陳淳非常重視辨析“字義(yi) ”的界分與(yu) 脈絡,厘清範疇的界限與(yu) 聯係,這一點被後世學者看作是北溪“心法”。他對範疇的分析,既注重作深入細致的解剖,又強調範疇之間的聯結、範疇的聯係。他指出:“讀書(shu) 窮理正要講究此(字義(yi) ),令分明,於(yu) 一本渾然之中,須知得界分不相侵奪處;又於(yu) 萬(wan) 殊粲然之中,須知得脈絡相為(wei) 流通處,然後見得圓、工夫匝,體(ti) 無不備而用無不周。”
對某一範疇的深入探討,往往會(hui) 牽涉到與(yu) 之緊密相連的其他範疇甚至範疇集。真正透徹地理解範疇,除了對範疇本身尋根究底、條分縷析厘清界限,同時,對相關(guan) 範疇間的聯係也必須了如指掌。
陳淳在對每一範疇的分析中,非常注意詮釋相關(guan) 範疇的異同,使讀者能更容易、更清晰準確把握。例如在“忠信”條中,陳淳指出:“忠信兩(liang) 字近誠字……誠是就本然天賦真實道理上立字,忠信是就人用工夫上立字。”在“誠”字條中一開頭,他就提道:“誠與(yu) 忠信字極相近,須有分別。……誠與(yu) 信相對論,則誠是自然;信是用力。誠是理;信是心。”而緊接下來的“敬”字,首先就講:“誠與(yu) 敬字不相關(guan) ,恭與(yu) 敬字卻相關(guan) 。”這樣,既能理清範疇的界限,又能把握相關(guan) 範疇的聯係。
豎橫綜觀
陳淳不僅(jin) 對單個(ge) 範疇各層麵及範疇間的聯結進行了探討,而且將“字義(yi) ”通過豎觀、橫觀、綜觀,對一組範疇或範疇集的縱橫交錯關(guan) 係作了深入研究。“仁義(yi) 禮智信”的詮釋就是典型的一例。他從(cong) “豎觀”“橫觀”“錯而言之”等不同視角,對五者的聯係作了闡釋。
先看“豎觀”。陳淳說:“就事物言,父子有親(qin) 便是仁,君臣有義(yi) 便是義(yi) ,夫婦有別便是禮,長幼有序便是智,朋友有信便是信,此是豎觀底意思。”這裏所謂的“豎觀”,實際是按五者的先後次序來看,逐步推開。無論是從(cong) 上說下來,還是從(cong) 下說上去,都是依照處置事物本身的先後,將有關(guan) 範疇聯係起來考察,因其前後關(guan) 聯,陳淳稱為(wei) “豎觀”,實際上是範疇的縱向關(guan) 係。
再看“橫觀”。實際上是考察五者的橫向關(guan) 係,在五者的縱向關(guan) 係中進而標出一個(ge) 新的維度。換言之,縱向的仁義(yi) 禮智信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我們(men) 依其本身的規定性,又可橫向展開出一個(ge) 仁義(yi) 禮智信的係列。如,義(yi) 之仁、義(yi) 之義(yi) 、義(yi) 之禮、義(yi) 之智、義(yi) 之信。他認為(wei) :“此道理循環無端,若見得熟,則大用小用皆宜,橫說豎說皆通。”
最後是綜觀,即“錯而言之”。由於(yu) 有“豎觀”“橫觀”的基礎,“錯而言之”便是水到渠成,陳淳對這種縱橫交錯關(guan) 係作了總結。“仁義(yi) 禮智信”五者,相互之間縱橫交錯,緊密聯係在一起,五者之中分別又有五者。如:既有仁義(yi) 禮智信中之智,又有智中之仁義(yi) 禮智信。在陳淳看來,“五者隨感而發,隨用而應,或才一觸而俱動,或相交錯而互見,或秩然有序而不紊,或雜然並出而不可以序言。大處則大有,小處則小有,疏處則疏有,密處則密有,縱橫顛倒,無所不通”。這樣,陳淳便向我們(men) 展示了一個(ge) 既界分不亂(luan) ,又玲瓏透徹、有脈絡貫通的關(guan) 於(yu) “五常”的有機的範疇係統。
陳淳的《北溪字義(yi) 》對理學範疇的闡釋,不僅(jin) 有其內(nei) 在的邏輯秩序與(yu) 邏輯結構,而且建構了一個(ge) 完整的範疇體(ti) 係,這一體(ti) 係我們(men) 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整個(ge) 理學範疇體(ti) 係的濃縮版。透過陳淳對理學範疇的詮釋,我們(men) 看到了《北溪字義(yi) 》在建立理學範疇體(ti) 係詮釋理論上的某種自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