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方 賴少偉】陽明心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2-29 16:19:07
標簽:

陽明心學: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精華

作者:李曉方 賴少偉(wei) (贛南師範大學王陽明研究中心教授;贛南師範大學王陽明研究中心講師)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廿五日癸亥

          耶穌2024年12月25日

 

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jun) 事家,被譽為(wei) 實現了“真三不朽”的聖人。《明史》讚其“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清代學者稱其“為(wei) 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絕頂”。王陽明一生,為(wei) 後世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

 

心學是王陽明留下的最寶貴文化遺產(chan)

 

王陽明一生立德、立功、立言,生前封“新建伯”,又因其心學思想為(wei) “孔門正傳(chuan) ”,身後從(cong) 祀孔廟。然而,真正奠定王陽明在中國曆史上崇高地位並對後世產(chan) 生深遠影響的,主要還是他的心學思想。

 

中國思想史的主體(ti) 為(wei) 儒學。自孔子創立以後,儒學經曆了三次重要發展,即漢學、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王陽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親(qin) 民、致良知等一係列思想命題,對傳(chuan) 統儒學具有重要理論貢獻和發展創新。特別是其致良知思想,第一次將道德實踐提升到了本體(ti) 論的高度。陽明心學對明中後期直至近代的思想發展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它不但開啟了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等的思想啟蒙,對近代康有為(wei) 、梁啟超、孫中山等也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陽明心學傳(chuan) 入日本之後,直接推動了日本學術從(cong) 朱子學向陽明學的轉型,陽明心學對道德修養(yang) 、內(nei) 在品質的強調及其實踐性特征,對日本明治維新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此外,陽明心學融入日本傳(chuan) 統文化,對其文學、藝術、社會(hui) 生活等方麵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陽明心學傳(chuan) 入朝鮮,對其實學派代表人物如樸齊家、丁若鏞等產(chan) 生重要影響,近代朝鮮更是力圖通過陽明心學實現“儒教求新”。陽明心學著作於(yu) 19—20世紀大量譯介到西方世界,引起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guan) 注,吸引了眾(zhong) 多學者深入研究。進入新時代,陽明心學尤其“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思想的國際傳(chuan) 播也進入一個(ge) 多元發展階段,必將為(we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構建提供中國智慧。

 

從(cong) 先秦儒學到漢學、宋學、陽明心學的發展,以至今天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文化,正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集中體(ti) 現。新時代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及陽明心學,並深刻指出陽明心學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點之一。深入挖掘陽明心學的當代價(jia) 值,對大力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進“第二個(ge) 結合”、學習(xi)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陽明心學有一個(ge) 發展成熟的過程

 

黃宗羲將陽明學術的發展過程總結為(wei) “前後三變”,其中最重要的兩(liang) 個(ge) 節點即龍場悟道和揭“致良知”。王陽明龍場悟道,標誌著其心學的創立。此後,陽明心學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成熟,特別是王陽明出任南贛巡撫期間的臨(lin) 民治政實踐,直接推動了陽明心學走向成熟。王陽明晚年講論,大抵不離“良知”二字,複將其學說精髓總結為(wei) “四句教”,陽明心學也再一次實現了升華和圓融。

 

王陽明自幼便立誌“學為(wei) 聖賢”。青年時期,他曾拜謁江西上饒的理學大師婁諒,婁諒對王陽明的教誨有兩(liang) 點:一是“聖人必可學而至”;二是“學者須親(qin) 細務”。而後,王陽明雖一度沉溺詞章,出入佛老,但最終回歸“正學”。正德二年(1507),王陽明因忤逆劉瑾而被貶貴州龍場驛丞。麵對險惡的自然環境和現實困境,王陽明唯有“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yu) 事物者誤也”。經此一“悟”,王陽明終於(yu) 明白,原來“心即理也”,應當求理於(yu) 心,而非求理於(yu) 外,於(yu) 是“吾心”與(yu) “物理”便貫通了。此謂“龍場悟道”,標誌著陽明心學正式創立。

 

王陽明離開龍場之後,遷廬陵知縣,在任期間蠲免賦稅、移風易俗,任職雖短,卻政績卓著、遺愛一方,這也是自龍場悟道以來陽明心學的初步實踐。此後,王陽明任職兩(liang) 京,其心學思想不斷發展。正德十一年至十六年,王陽明出任南贛巡撫,這是他一生中曆時最長、磨難最多、事功最偉(wei) 的一段經曆。其間,王陽明平定動亂(luan) ,得悟“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複奏設新縣、安撫流民,興(xing) 辦社學、推行教化,頒布鄉(xiang) 約、移風易俗,經過一係列的地方治理實踐,其心學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正德十五年八月,王陽明在贛州通天岩第一次提出了用以概括其一生學術精髓的“致良知”。從(cong) 龍場悟道到提出“兩(liang) 破”,再到揭“致良知”,標誌著陽明心學從(cong) 創立走向了成熟。

 

揭“致良知”之後,王陽明在次年的南昌講學中進行了係統闡述。王陽明晚年論學,大抵不離“良知”二字。王陽明人生的最後階段,用四句話總結了其“良知”之說,即“無善無惡心之體(ti)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wei) 善去惡是格物”。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赴兩(liang) 廣平亂(luan) 前夕,於(yu) 天泉橋再次闡發“四句教”之說,講論本體(ti) 工夫,證道印心,謂之“天泉證道”。既為(wei) 其悟道、踐道、傳(chuan) 道的一生畫上了圓滿句號,同時也開啟了王門後學之新篇,陽明心學亦實現了圓融。

 

悟是陽明心學走向圓融的基本路徑

 

從(cong) 陸九淵到王陽明,“悟”都是心學的基本路徑或曰法門。這雖然借鑒了禪宗的“頓悟”,又有根本區別。陽明心學的“悟”,是要刀刃向內(nei) ,去除內(nei) 心的私欲之蔽,複見天理良知,這與(yu) 儒家的聖人之道、修齊治平的終極目標相統一。王陽明的心學,正是在為(wei) 學、實踐甚至生命的極限當中悟,才得以創立,得以圓融。

 

王陽明自幼便立誌“學為(wei) 聖賢”,然而通向聖人的路徑在哪裏,卻是他經過長期的摸索才找到的。他曾以“格竹”的方式循朱子“格物致知”之理,卻未獲得成功,複出入於(yu) 詞章、沉溺於(yu) 佛老,仍不得其法,最終回歸於(yu) 聖人之學。謫居龍場期間,王陽明於(yu) 困頓之中仍每日思考默誦《四書(shu) 》《五經》,忽然“胸中灑灑”,得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從(cong) 而創立心學。此後,王陽明通過講學交流,不斷完善其心學體(ti) 係,其“致良知”的提出,心學走向成熟和圓融,正是在與(yu) 鄒守益、陳九川等弟子的反複講論過程中“悟”出來的。

 

陽明心學於(yu) 實踐中創立和發展,貶謫龍場之際,麵對現實困境,王陽明反複思考“聖人處此,更有何道”,悟得“心即理”,而後貴州提學副使席書(shu) 向其請教“朱陸異同”,王陽明卻避而不談,隻論近期所悟及知行合一,隻有從(cong) 實踐中,方能切身體(ti) 悟知行合一。王陽明尚在龍場之時,已開始闡釋《大學》“親(qin) 民”思想,但對“親(qin) 民”更深層次的體(ti) 悟和闡釋卻是在出任廬陵知縣特別是南贛巡撫的臨(lin) 民治政實踐之後。同樣也必須是在平定南贛動亂(luan) 的軍(jun) 事實踐過程中,王陽明才能體(ti) 悟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尤其在平定寧王叛亂(luan) ,曆經“百死千難”的徹悟之後,揭“致良知”方能水到渠成。

 

司馬遷謂“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人類智慧的精華,大抵都是在人生的困境、生命的極限中悟出的。王陽明謫居龍場,麵對朝不保夕的惡劣環境,正是在此極限當中,方得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luan) ,尤其是動亂(luan) 平定後麵對皇帝的猜忌、奸佞的構陷這種極端局麵,才能深刻體(ti) 悟出“致良知”。王陽明於(yu) 兩(liang) 廣歸來,在大庾青龍鋪彌留之際,已是人生的終結、生命的極限,則有“此心光明,亦複何言”之境界的升華。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南贛地方文獻中王陽明史料的收集、整理與(yu) 研究”(22XZS005)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