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le) 教化 道一風同
作者:彭林(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兼任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廿四日壬戌
耶穌2024年12月24日
【文化評析】
2024年是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成立30周年。故宮博物院與(yu) 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共同主辦的“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自10月開展以來,吸引了眾(zhong) 多觀眾(zhong) 前來參觀。展覽專(zhuan) 設一個(ge) 單元,以考古實證展現孔子和儒學誕生前中國的禮樂(le) 文明及教化實踐,折射了中華民族對於(yu) 人的道德成長與(yu) 社會(hui) 和諧發展之路的深刻思考。
禮樂(le) 文化肇端於(yu) 殷周之際。牧野之戰一舉(ju) 推翻了昏庸無道的商紂王的統治,周公以道德理想作為(wei) 核心“製禮作樂(le) ”,通過建立成體(ti) 係的禮樂(le) 製度,為(wei) 新政權築起德治的柵欄,中國的政治與(yu) 文化由此開始了從(cong) “無德”向“有德”的轉變。
道德與(yu) 法,是國家治理的兩(liang) 大支柱。道德如空氣,盡管看不見、摸不著,嗅之無氣味,但確實存在,若長時間缺失,會(hui) 導致機體(ti) 死亡。殷紂迷信鬼神與(yu) 暴力,不敬厥德,以至一朝覆亡,留下了深刻的曆史教訓。周人反其道而行之,將“人”的道德成長作為(wei) 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基,《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正是此意。法是底線,不容踐踏,但不能以法治取代德教。成康之際,“刑措四十餘(yu) 年不用”,便是周人以德教預防犯罪的成功範例。
道德若不能真切體(ti) 現在現實生活中,便隻是一種美好的虛景,無補於(yu) 世。周公將道德轉化為(wei) 可以操作的典禮製度與(yu) 行為(wei) 規範,世稱“禮樂(le) 教化”。禮是修身的器械,由學習(xi) 與(yu) 踐行人際交往的規範入手,彼此尊重,和諧相處;樂(le) 是通過欣賞與(yu) 唱誦德音雅樂(le) ,陶冶心性,涵養(yang) 君子之德。禮樂(le) 教化是中華民族獨創的文化樣態,即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大多數人能接受道德理性的教育,因而用溫和的、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善化民性,提升全社會(hui) 成員的文化素養(yang) 。
對於(yu) 幅員遼闊、風俗歧異的中國而言,禮樂(le) 教化還有齊一民風、加強民族認同的重大意義(yi) 。風俗,土地所生習(xi) 也,即某一方土地在曆史上形成的風氣和習(xi) 俗的總稱,關(guan) 乎社會(hui) 的治亂(luan) ,切不可等閑視之。宋人樓鑰說:“國家元氣,全在風俗;風俗之本,實係紀綱。”清人黃中堅說:“天下之事,有視之若無關(guan) 重輕,而實為(wei) 安危存亡所寄者,風俗是也。”《漢書(shu) ·地理誌》曾詳論各郡風俗的厚薄,發人深省。兩(liang) 漢政府有派遣風俗使巡視各地風俗的製度,並為(wei) 走向“道一風同”而付出艱巨努力,如南陽號稱“難製禦”之郡,韓延壽、黃霸為(wei) 任太守,“教以敬讓,移其本而易其末”,教化大行,八年之內(nei) 無重複犯罪之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ju) 。
古代中國先賢的禮樂(le) 教化理念,體(ti) 現了宏大的胸懷與(yu) 非凡的智慧。中國文化中的“禮”與(yu) 域外文明之禮,有根本的差別。域外之禮,多是指人際交往的禮節。中國不然,《禮記》說:“禮也者,理也。”禮是道德理性在國家製度與(yu) 行為(wei) 規範上的外化,貫穿於(yu) 曆史發展的全過程。理無處不在,故禮也無處不在。錢穆先生說:“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禮教我們(men) 內(nei) 外兼修,做合格的社會(hui) 人,進而成為(wei) 優(you) 秀的社會(hui) 人——君子。君子是大眾(zhong) 的表率,禮樂(le) 文化的楷模,引領世風向上。顧炎武說:“修之身,行之家,示之鄉(xiang) 黨(dang) 而已,道豈遠乎哉!”
中國文化就是如此,通過禮樂(le) 教化,將個(ge) 人的修身與(yu) 社會(hui) 層麵的進步融為(wei) 一體(ti) ,不斷提升,彼此認同。《禮運》中提出,人類經過漫長的發展,必然形成最優(you) 的價(jia) 值觀或方式,出現“以天下為(wei) 一家,以中國為(wei) 一人”的理想局麵,最終走向“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世界。可以肯定,在將來的社會(hui) 裏,禮樂(le) 還將繼續成為(wei) 中華文化認同的核心要素。
新時代以來,我們(men) 堅持守正創新,積極傳(chuan) 承發展禮樂(le) 文化,助力塑造文明風範,涵養(yang) 文化心態,培育文化自信。從(cong)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印發,到“七一勳章”“共和國勳章”等榮譽頒授儀(yi) 式的創設等,一係列實踐為(wei) 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抓手,日益彰顯古老禮樂(le) 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新時代禮樂(le) 文化,定能以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為(wei) 賡續中華文脈、建設文化強國注入恒久動能。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