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國榮作者簡介:楊國榮,男,西曆1957年生,浙江諸暨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哲學係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著有《王學通論——從(cong) 王陽明到熊十力》《善的曆程:儒家價(jia) 值體(ti) 係的曆史衍化及現代轉換》《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理性與(yu) 價(jia) 值——智慧的曆程》《存在的澄明——曆史中的哲學沉思》《科學的形上之維——中國近代科學主義(yi) 的形成與(yu) 衍化》《倫(lun) 理與(yu) 存在——道德哲學研究》《存在之維——後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等。 |
楊國榮:不同文明如何在相遇中形成新的創造?
受訪者:楊國榮
采訪者:高誌苗 樊中華
來源:中國新聞社
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對哲學有不同理解,參與(yu) 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需要理解現在世界共同麵臨(lin) 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哲學家馮(feng) 契就提出,中國哲學正麵臨(lin) 著“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中國哲學家應當積極參與(yu) 其中。時至今日,中國哲學如何更深入、更自覺地參與(yu) “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仍受學界關(guan) 注。中國哲學發展應怎樣實現真正的“學無中西”?不同文明如何在相遇中形成新的創造?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進行深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學無中西”是您一直奉行的治學理念,如何理解和踐行?
楊國榮: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20世紀初已提出“學無中西”,這一觀念今天並沒有過時。今天從(cong) 事哲學思考,應當站在世界哲學的高度和視野下反觀不同傳(chuan) 統,無論中國哲學抑或西方哲學,都是今天進行哲學探索的必要資源。站在世界哲學的角度來看待中西哲學之間的關(guan) 係,兩(liang) 者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排斥關(guan) 係,相反,西方哲學可以構成進一步思考中國哲學的重要參考背景。作為(wei) 人類文明的產(chan) 物,西方哲學包含豐(feng) 富的思想資源,認真地理解、吸取、消化這些資源,是提升哲學理論素養(yang) 的途徑之一。
楊國榮與(yu) 法國學者探討哲學思想。受訪者供圖
中國近代哲學家的思想,都在不同意義(yi) 上受到西方哲學的影響。在回溯中國古典哲學的同時,中國的近現代哲學家又以恢宏的氣度,理解、吸納西方哲學,並進一步融合兩(liang) 者,以構成自己的體(ti) 係。由此形成的哲學係統,既不完全是中國的,也不純粹是西方的。這種形態從(cong) 一個(ge) 方麵賦予中國近現代哲學以獨特性或創造性。
19世紀以來,中國學者開眼看世界,並以開闊的胸懷接納其他哲學脈絡,這一觀念現在無疑需加以延續。從(cong) 學理層麵看,它意味著在世界哲學的視野下看待中國哲學並從(cong) 事哲學思考。中國哲學並不僅(jin) 僅(jin) 是既定的、曆史的東(dong) 西,它處於(yu) 生成過程中,具有開放的性質,當代中國哲學同樣需要進一步發展,唯有如此,中國哲學才會(hui) 有新的生命力。如果說,以世界哲學為(wei) 內(nei) 涵的開放視野構成了當代中國哲學延續生成過程的前提,那麽(me) ,注重多元的哲學智慧則為(wei) 這一過程提供了內(nei) 在的理論依托。
我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馮(feng) 契先生在20世紀提出的主張,即中國哲學應當積極參與(yu) 到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之中,在我看來,對中、西哲學的資源加以匯通,是今天思考哲學問題所不可或缺的。
2024年11月5日,“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走讀中國之齊魯印象行”活動在持續舉(ju) 行,來自8個(ge) 國家和地區的近30名外籍古典學專(zhuan) 家學者走進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感知儒家文化。圖為(wei) 外籍古典學專(zhuan) 家學者走進曲阜孔廟,觀看祭孔儀(yi) 式。中新社記者 李明芮 攝
中新社記者:作為(wei) 馮(feng) 契先生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您如何理解“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為(wei) 何說不同文明在相遇中會(hui) 形成新的創造?為(wei) 何要強調文明高於(yu) 民主?
楊國榮:哲學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我們(men) 在建構現代思想體(ti) 係的時候不能偏向一端,中西結合無疑是需要的,這一結合的背後是世界哲學的觀念。所以馮(feng) 契先生說我們(men) 要參與(yu) 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不是中國先秦社會(hui) 的百家爭(zheng) 鳴,中國哲學應該到世界的舞台上去亮相,進入世界哲學的共同體(ti) 之中。
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對哲學有不同理解,參與(yu) 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需要理解現在世界共同麵臨(lin) 的問題。中國可以提供智慧共同解決(jue) 世界性問題,這種智慧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獨特性。
舉(ju) 例來講,哲學上的倫(lun) 理學,涉及形式和實質問題。德國哲學家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批評形式主義(yi) 倫(lun) 理學,並提出了實質倫(lun) 理學,更加注重倫(lun) 理學的實際意義(yi) ,與(yu) 社會(hui) 生活的關(guan) 聯等。曆史地看,形式和實質的關(guan) 係在西方思想中一直未能很好解決(jue) 。比較而言,中國哲學則有其獨特思路:中國人注重“仁”與(yu) “禮”的統一,“仁”側(ce) 重於(yu) 肯定人的內(nei) 在價(jia) 值,具有實質內(nei) 涵;“禮”則表現為(wei) 普遍的規範,具有形式層麵的要求,“仁”與(yu) “禮”的統一表明在中國哲學中,形式和實質並不衝(chong) 突。
在“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基礎上,我之所以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的相遇,是因為(wei) 它們(men) 構成了創造性思考的前提。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形成的成果已具世界意義(yi) ,文明共建的意義(yi) 在於(yu) 它不僅(jin) 是簡單的比較,它為(wei) 今天文化建構及新的文化生成提供推動力。
這裏可以提及文明與(yu) 民主的關(guan) 係,我的看法是,文明高於(yu) 民主。從(cong) 價(jia) 值係統來看,當代的西方文化似乎趨向於(yu) 把近代以來的價(jia) 值趨向和價(jia) 值觀念作工具化、片麵化的理解,並自詡為(wei) “民主”國家。然而,這一視域中的民主,本身往往被扭曲,其形態首先側(ce) 重於(yu) 形式層麵,通常所說的一人一票的選舉(ju) ,便構成了民主的形式化典型。這種“民主”形式表麵上似乎包含民眾(zhong) 的“普遍”參與(yu) ,但從(cong) 實質的層麵考察,在選舉(ju) 之前,選民對候選人的情況往往缺乏真實了解;在選舉(ju) 之後,民眾(zhong) 便立即離場。在被扭曲的形態下,“民主”常常被工具化,其表現之一是以民主為(wei) 劃分陣營的標準:與(yu) 某一利益集團自身觀念一致的,就是民主;反之,則是所謂“威權”,民主與(yu) 威權的對峙,成為(wei) 政治生活的基本套語。
文明高於(yu) 民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不僅(jin) 涉及近代以來的價(jia) 值觀念,而且包含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原則。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選擇文明概念,對其豐(feng) 富內(nei) 涵進行多方麵具體(ti) 闡釋,也有現實意義(yi) 。從(cong) 世界範圍來看,話語權體(ti) 現價(jia) 值取向,突出文明可以反轉以民主自由為(wei) “價(jia) 值製高點”的扭曲形態:文明概念高於(yu) 民主、自由,其內(nei) 容並非排除民主、自由,而是在實質上汲取並涵蓋了這些價(jia) 值觀念。
按其內(nei) 涵,這一問題和正義(yi) 與(yu) 仁道的關(guan) 係具有相似性。曆史地看,仁道是中國儒家的基本觀念,它以肯定人之為(wei) 人的內(nei) 在價(jia) 值為(wei) 核心,也就是說,它所確認的是作為(wei) 人不同於(yu) 物的價(jia) 值。正義(yi) 則以個(ge) 體(ti) 權利為(wei) 中心,所謂“得其應得”,這一規定的前提,是對個(ge) 體(ti) 權益的強調。肯定仁道高於(yu) 正義(yi) 或仁道高於(yu) 權利,意味著確認人之為(wei) 人的價(jia) 值,高於(yu) 僅(jin) 僅(jin) 注重個(ge) 體(ti) 利益。文明高於(yu) 民主、文明高於(yu) 自由,可以視為(wei) 以上觀念的引申,其中包含實在的價(jia) 值意義(yi) 。
楊國榮(右)與(yu) 馮(feng) 契。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在儒學、宋明理學、中國近現代哲學、倫(lun) 理學、中西比較哲學等領域有重要研究成果,出版學術著作數部。您經曆了怎樣的治學曆程?未來希望如何傳(chuan) 承和發展?
楊國榮:如果將曆史的考察與(yu) 理論的建構結合起來看,我的學術曆程大致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大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末,主要以中國哲學史的研究為(wei) 主,但曆史的考察中又滲入理論的視域;第二階段是進入21世紀後,我更注重哲學的理論思考,但同時又留意曆史考察。當然,“史”和“思”始終是互動的:前一階段也包含了對曆史的理論性思考;同樣,後一階段並非與(yu) 曆史的關(guan) 注無涉,兩(liang) 個(ge) 階段雖有側(ce) 重,但非嚴(yan) 格分離和對立。
我目前的工作是從(cong) 人的視域理解和考察世界。前一時期考察的“以道觀之”,側(ce) 重於(yu) 從(cong) 形而上的層麵理解世界,“以事觀之”主要從(cong) 形而上與(yu) 形而下的溝通中把握人與(yu) 人的世界。然而,不管是“以道觀之”還是“以事觀之”,歸根到底仍是“以人觀之”:“以道觀之”和“以事觀之”的主體(ti) 都是人,在實質的層麵看,最終乃是人“以道觀之”或人“以事觀之”。這種“觀”,也就是從(cong) 人的視域出發,考察世界與(yu) 人的存在。從(cong) 這一層麵考察人與(yu) 世界,大致是我目前從(cong) 事的思考。
我指導學生的工作最早始於(yu) 20世紀90年代,迄今約有100餘(yu) 位學生取得了碩士或博士學位,一些學生完成了博士後出站工作。作為(wei) 導師,相比於(yu) 事無巨細的“指點”,我更加強調“自學”的意義(yi) 。我鼓勵他們(men) 勤奮閱讀、大膽思考,強調應以自我學習(xi) 、自我充實為(wei) 主。之所以如此,可以說與(yu) 自己求學階段的經曆相關(guan) ,也可能受到馮(feng) 契先生指導風格的影響。總體(ti) 上,我希望為(wei) 同學們(men) 營造更多自由、開放的學習(xi) 氛圍,我的這種培養(yang) 思路意在希望大家能夠“在高等學校中自學成才”。
從(cong) 1988年開始,我從(cong) 教已逾36年。所開設過的主要課程涉及多重方麵,諸如《理想國》《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典籍,在《成己與(yu) 成物》《道論》等專(zhuan) 著中所關(guan) 注到的重要內(nei) 容及核心觀點等都開設過係統性和針對性的課程,覆蓋本科、碩士、博士。
每年為(wei) 學生們(men) 開設固定課程的同時,我也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參與(yu) 課程教學,其中包括來自美國、法國、瑞士、希臘、意大利、白俄羅斯、越南等世界各地相關(guan) 研究學者,從(cong) 而進一步豐(feng) 富課堂教學的多元性和趣味性,也為(wei) 哲學發展注入廣闊視野和新鮮活力。
受訪者簡介:
楊國榮。受訪者供圖
楊國榮,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他在儒學、宋明理學、中國近現代哲學、倫(lun) 理學、中西比較哲學等領域有重要研究成果,出版學術著作數部,其中多部著作先後在海外出版,有關(guan) 論著被譯為(wei) 英文、韓文、法文等在國外出版、發表。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