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仰湘】曾運乾《尚書正讀》 的學術價值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2-23 00:45:43
標簽:

曾運乾《尚書(shu) 正讀》 的學術價(jia) 值

作者:吳仰湘(湖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二十日戊午

          耶穌2024年12月20日

 

曾運乾(1884—1945)字星笠,湖南益陽人。畢業(ye) 於(yu) 湖南優(you) 級師範學堂,1913年聘入湖南官書(shu) 局,擬修中國通史,與(yu) 陳鼎忠合撰《通史敘例》,別具匠心設計出新體(ti) 例,柳詒徵、金毓黻等交口稱讚。他同時探究古聲韻學,1924年完成《聲學五書(shu) 》,後來各種創見大多蘊育於(yu) 此。1926年後,相繼講授聲韻學、文字學和《三禮》《尚書(shu) 》《春秋》《爾雅》《史記》《莊子》等課程。曾運乾生前僅(jin) 發表十餘(yu) 篇學術論文,沒有出版任何著作,但他編撰的課程講義(yi) 內(nei) 容精深,多為(wei) 可傳(chuan) 之作,其中《聲韻學》《尚書(shu) 正讀》尤為(wei) 卓絕。

 

唐代劉知幾曾回憶自己幼年讀《尚書(shu) 》,“每苦其辭艱瑣,難為(wei) 諷誦,雖屢遭棰撻,而其業(ye) 不成”。韓愈更說:“周誥殷盤,佶屈聱牙。”事實上,《尚書(shu) 》雖經曆代名家注解訓釋,學子迄今仍然苦其難讀。曾運乾對今文《尚書(shu) 》及《書(shu) 序》全部加以注解,通常先對句中疑難字詞作訓解,對有爭(zheng) 議的語句作句讀,然後闡釋、譯解全句或整段經文,有時還劃分章節,將字詞艱澀、文句詰詘的今文28篇解說得文從(cong) 字順、明白如話,堪稱《尚書(shu) 》學史上一大創舉(ju) 。楊樹達即在《曾星笠〈尚書(shu) 正讀〉序》中作過對比:讀江聲、王鳴盛、孫星衍諸家《尚書(shu) 》著述,“往往讀一篇竟,有如聞異邦人語,但見其唇動,聞其聲響,不知其意旨終何在也”,而曾先生作《尚書(shu) 正讀》,“於(yu) 訓詁、辭氣二者,既極其精能矣,而又能以此通解全書(shu) ,直不欲令其有一言之隔,讀者依其訓釋以讀經文,有如吾人讀漢、唐人之詔令奏議。嗚呼,何其盛也”!

 

曾運乾解讀《尚書(shu) 》的最大特色,是善於(yu) 綜合運用文字、音韻、訓詁、語法、修辭等知識,抓住某些關(guan) 鍵字句,通過審音識字、分章析句,進而回溯語境、審察文理、推闡經旨,最終鑿幽抉明,昭揭底蘊,幫助讀者通經明義(yi) 。以下分三點,略述《尚書(shu) 正讀》的學術價(jia) 值。

 

其一,正句讀。斷句無疑是研讀《尚書(shu) 》之先務,但曆代學者因對某些文句理解不同,導致句讀各異,經義(yi) 轉歧。曾運乾以《尚書(shu) 》句讀非易,先儒斷句多誤,從(cong) 審定音讀、考求字義(yi) 、判明詞例、分析文法等方麵入手進行斷句,力求文從(cong) 字順,講明經旨。他既對曆來存在分歧的文句明確提出“某某句絕”,還不厭其煩地對經文及其解說文字全部標明句讀,對於(yu) 初學大有助益。例如,《大誥》開篇“王若曰”一段文字中,從(cong) “敷賁敷前人受命”至“我有大事休,朕卜並吉”,曆來異讀歧解,言議紛紛,曾運乾扣住“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提出“此時事未大定,故全篇專(zhuan) 以吉卜為(wei) 言”,以周公決(jue) 疑於(yu) 龜占作為(wei) 解讀下文的關(guan) 鍵線索,根據周代占卜之法,將本段文字劃分為(wei) 陳龜、貞龜、命龜三節,斷句作“敷賁。敷:‘前人受命,茲(zi) 不忘大功。予不敢閉於(yu) 天降威,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即命曰:‘有大艱於(yu) 西土,西土人亦不靜。……我有大事,休?’朕卜並吉”,再輔以相關(guan) 注解,可謂頭頭是道,令人信服。細品《尚書(shu) 正讀》中某些迥異前人的句讀,往往多有勝解。如《禹貢》篇末記禹時疆域,先說“東(dong) 漸於(yu) 海,西被於(yu) 流沙”,語意分明,又說“朔南暨聲教訖於(yu) 四海”,易致分歧,清儒及近人多將“朔南暨聲教”五字連讀,曾運乾則援引江聲、章太炎兩(liang) 家之說,認為(wei) “暨”字應如《說文》“日頗見”之本義(yi) ,主張“朔南暨”為(wei) 句,“聲教”二字下屬為(wei) 句(整理本仍作“朔南暨聲教”,與(yu) 原意相違)。依此句讀,東(dong) 西南北四至之處皆沐於(yu) 聲教之下,恰如《中庸》所謂“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qin) ”,與(yu) 《禹貢》宣揚夏風的本義(yi) 更相貼合。而依通行的“朔南暨聲教”為(wei) 讀,僅(jin) 指南北疆域止於(yu) 聲教之所及,下句“迄於(yu) 四海”又缺失主語。後來,周秉鈞《尚書(shu) 易解》將“朔南暨聲教迄於(yu) 四海”九字作一句讀,“謂北方南方和聲教皆止於(yu) 夷狄之區。‘朔南暨聲教’為(wei) 此句之主語”,但這一解讀又與(yu) 東(dong) 西二至割裂,全文仍不成句。

 

其二,明訓詁。《尚書(shu) 》文字古奧晦澀,漢儒多方訓解,孔《傳(chuan) 》集其大成。宋明清學者又相繼訓釋,蔚為(wei) 大觀。但曾運乾認為(wei) ,前儒訓解多違《爾雅》訓詁,因為(wei) 《爾雅》一字或兼數訓,一訓或關(guan) 數義(yi) ,如果執其一以繩其餘(yu) ,反而詰屈為(wei) 病。他廣采漢晉各種字書(shu) 及經書(shu) 傳(chuan) 注,力求訓詁必有依據,必求妥愜。不過縱觀《尚書(shu) 正讀》注解方麵的突破,尤其是對孔《傳(chuan) 》及宋、清先儒成說的糾正,大多源自曾運乾對古代聲韻通轉理論的應用。如《湯誓》“夏罪其如台”,《盤庚》“卜稽曰:其如台”,孔《傳(chuan) 》均據《爾雅》訓“台”為(wei) “我”,將“其如台”解為(wei) 如我之所行或所言,曾運乾卻說:“如台,奈何也。”他在《盤庚》篇稿本頁眉上明言:“台、何,聲之變轉。《尚書(shu) ·湯誓》‘夏罪其如台’,《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史記》皆釋作‘奈何’。‘如’訓‘奈’者,古音娘日歸泥也。”又如,《洪範》“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孔傳(chuan) 解曰:“考正疑事,當選擇知卜筮人而建立之。”將“建立”連言,屬同義(yi) 重複,又在“擇”後添加“知卜筮人”,屬增字作解。後人多采信孔《傳(chuan) 》之說,宋明以來注解者進而提出卜筮須擇立賢者或至公無私之人,但都未能與(yu) 經文對應。鄭玄、王肅另有所解,“皆以‘建’‘立’為(wei) 二,言將考疑事,選擇可立者,立為(wei) 卜人、筮人”,將“建立”分開較為(wei) 合理,可惜“建”無著落,“選擇可立者”仍屬添字解經(按林之奇《尚書(shu) 全解》認為(wei) “其意以‘建’字為(wei) 可立之人,‘立’字為(wei) 立之”,從(cong) 文法上解圍,似有穿鑿之嫌)。曾運乾提出:“建,當為(wei) ‘覡’之古同音假借字。……《國語·楚語》雲(yun) :‘古者民之精爽不攜貳者,神明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殷時巫風盛行,卜筮尤謹,故立卜筮人,必擇於(yu) 覡中之賢者而立之。‘覡’字從(cong) 巫、見聲,本應讀如‘建’。秦時語變,以雙聲讀為(wei) ‘係’,許君遂以從(cong) 巫、從(cong) 見說之,非其實也。”他用同音假借法,論證“建”即“覡”,並與(yu) 《多士》“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互證,再與(yu) 《君奭》“天壽平格,保乂有殷”之“格”字相參,將“擇建立卜筮人”解為(wei) “擇於(yu) 覡中之賢者而立之”,立說新穎,證據確鑿,較鄭、王兩(liang) 家舊解更勝一籌。

 

其三,講語法。在《尚書(shu) 》注解史上,漢代學者分章析句,開始注意詞例、經例,宋儒涵詠經文,善於(yu) 體(ti) 會(hui) 語氣,清人更是熱衷探討古書(shu) 義(yi) 例,高郵二王尤能發明三古辭氣,《尚書(shu) 》文義(yi) 詰詘者,多能以理相解。曾運乾承前儒之緒,又吸取近代語法理論,在解讀《尚書(shu) 》各篇時,一再指出互文、對文、重言(複語)、省文(省句)、倒語等特殊語法現象,不僅(jin) 解決(jue) 某些斷句歧異、疑難字詞訓釋,更使前後文句鬆散者聯貫為(wei) 一,隱秘奧衍者旁通曲暢,經義(yi) 因此更為(wei) 彰明。如《無逸》“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因漢人引用不重“生則逸”句,後人認為(wei) 今古文有異,或懷疑經有衍文,江聲還推斷“重言‘生則佚’者,欲見非一王”,曾運乾則指出:“‘生則逸’一語已足,兩(liang) 言之者,周公喜重言也。《洛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亦此類。史官於(yu) 公重言之處,或書(shu) 原文,或書(shu) ‘又曰’。《康誥》‘非汝封又曰’,《多士》‘王曰又曰時予’,皆公重言也。”他一再指出周初諸誥多重言,凸顯周公對成王、康叔殷殷囑望、鄭重叮嚀的形象,表彰《尚書(shu) 》兼著文情、文勢的美妙筆法,提醒讀者要善審經書(shu) 神旨。

 

總之,曾運乾不僅(jin) 大量繼承傳(chuan) 統訓詁學成就,而且充分發揮其聲韻學造詣,同時吸取近代語法理論,使《尚書(shu) 正讀》各篇珠玉滿紙,全書(shu) 勝義(yi) 紛披,湖南省圖書(shu) 館所藏曾運乾手批《尚書(shu) 正讀》稿本即將影印出版,今後學術界可以作出更精深的研究。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