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光】文明以止: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文明特性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2-22 22:53:20
標簽:

文明以止: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yu) 文明特性

作者:林存光(孔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來源:節選自“尼山儒學文庫”之《儒學的多維詮釋》

 

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ge) 問題,即以儒學為(wei) 主流的中華文化感動人心的力量,它深刻影響我們(men) 心靈的生命力,究竟體(ti) 現在什麽(me) 地方?我認為(wei) ,這種文化的力量或生命力主要就體(ti) 現在它蘊涵著的一係列人文價(jia) 值理念上,我們(men) 有必要將這些人文價(jia) 值理念提煉概括出來,進行一些係統的闡發。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一個(ge) 重要理念就是《周易大傳(chuan) 》中所說的“文明以止”。

 

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及其文明理念

 

要想很好地理解“文明以止”這一說法的內(nei) 涵,我們(men) 必須把它放到整個(ge) 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路徑和人文精神脈絡中來加以認識和體(ti) 會(hui) 。

 

我們(men) 都知道,中華民族是在一種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生存條件下生息繁衍和不斷奮鬥進取的,她在曆史上發展出了一條比較獨特的文明生成與(yu) 演進的路徑,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與(yu) 其把中國視為(wei) 政治實體(ti) 還不如把它視為(wei) 文明實體(ti) ——唯一從(cong) 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而在我看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唯一綿延至今、從(cong) 未中斷湮沒的一種文明形態,主要得益於(yu) 中華民族有其獨具特色且持久一貫的文明發展理念,而中國人的文明理念用“文明以止”一語來概括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具體(ti) 來說,如果對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和人文精神脈絡做一種整體(ti) 的觀照與(yu) 反思,我們(men) 認為(wei) 以下六個(ge) 方麵是最為(wei) 突出和鮮明的:

 

1.“舊邦新命”的“中國”意識、“與(yu) 時偕行”的通變思想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2.“和而不同”的和諧觀念、多元一體(ti) 的綜合智慧和“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

 

3.“以人為(wei) 本”的價(jia) 值理念、貴仁尚義(yi) 的道德取向和學行一致的教育思想。

 

4.“民為(wei) 邦本”、以德治國的政治思想和經世濟民、天下己任的擔當精神。

 

5.“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理想和“協和萬(wan) 邦”的天下情懷。

 

6.“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天人協調的生態智慧。

 

以上六個(ge) 方麵可以說最集中而鮮明地體(ti) 現了中華文化在意識特性和思想內(nei) 涵方麵的精華,也可以說體(ti) 現了中華人文傳(chuan) 統最具特色的精神特性。對於(yu) 這六個(ge) 方麵的具體(ti) 內(nei) 涵,我和方克立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做過係統的闡述。我們(men) 認為(wei) ,這六個(ge) 方麵彼此之間密切關(guan) 聯,相互支撐、強化和促進,共同造就了“文明中國”可大可久的偉(wei) 業(ye) !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多元與(yu) 統一、中華文化的博大與(yu) 包容,以及中華文明的悠久與(yu) 日新!

 

不過,如果再進一步對中華人文精神的根本特性和本質內(nei) 涵進行更為(wei) 簡潔明快的提煉和準確生動的概括的話,我們(men) 認為(wei) ,“文明以止”是最為(wei) 適當的一個(ge) 說法。尤其是在今天,我們(men) 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由於(yu) 人類心智和理性的過度傲慢與(yu) 自負,導致人類正麵臨(lin) 著像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一樣的巨大風險,而且,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說:

 

等在我們(men) 前麵的,不是一座冰山,而是有很多,且一座比一座險惡、危險。有金融的冰山:不受限製的貨幣投機,股票飆升到天價(jia) 、高到讓人不忍目睹時大量拋售以獲利;有核武器的冰山:大約30個(ge) 核國家,每一個(ge) 都卷入了彼此之間的爭(zheng) 吵與(yu) 仇視,都預期在未來20年中能夠發動一場核攻擊;有生態的冰山:大氣中大量二氧化碳,全球氣溫上升無法阻止,專(zhuan) 家一致認為(wei) ,數十個(ge) 原子能反應堆遲早會(hui) 發生爆炸,屆時將造成全球範圍的巨大災難;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社會(hui) 的冰山:目前人口中預計有30億(yi) 人將成為(wei) 冗餘(yu) ,他們(men) 在經濟上完全不起作用。…與(yu) 導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冰山相比,上述那些冰山的不同之處在於(yu) :輪到它們(men) 與(yu) 船相撞時,不再會(hui) 有人幸免於(yu) 難以將事件拍成電影,也不再會(hui) 有人幸免於(yu) 難,將這些接踵而至的災害譜寫(xie) 成史詩或挽歌。

 

正因為(wei) 我們(men) 當下麵臨(lin) 著的是這樣一種最真實而危險的人類生存境況——不會(hui) 再有人在毀滅性的文明災難中幸免於(yu) 難並為(wei) 我們(men) 譜寫(xie) 史詩或挽歌,我們(men) 發現“文明以止”這一文明理念更加值得我們(men) 珍惜,也更加值得我們(men) 付出不懈的努力去將它發揚光大。

 

二、何謂“文明以止”?

 

那麽(me) ,究竟什麽(me) 叫作“文明以止”?它究竟意味著什麽(me) ,或者體(ti) 現了一種什麽(me) 樣的文明發展理念?

 

“文明以止”一詞出自《周易大傳(chuan) 》中的一句名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天文”是指陰陽迭運、剛柔交錯的自然變化過程與(yu) 法則,而“人文”是指人類製作的禮樂(le) 典章製度及其對人的行為(wei) 的規範教化作用。由“人文”與(yu) “天文”並舉(ju) 對稱可知,“人文”並不與(yu) “天文”相隔相離而形成對立,這一點最能彰顯中華民族“人文”意識與(yu) 精神的特異處。也就是說,對於(yu) 天下的治理化成而言,治國平天下者既須“觀乎天文,以察時序之變化”,又須“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人”。兩(liang) 者須相資為(wei) 用,而不可偏廢。可以說,中華民族雖然重視和強調以“人文”化成天下,但其“人文”意識卻並不以逆天而行或支配自然為(wei) 前提,相反,天文或天道自然法則乃是人類所當取象效法的對象,而取象效法天文或天道自然法則卻又以人文化成為(wei) 目的。

 

“文明”一詞在《周易大傳(chuan) 》中凡六見,揭示和闡發了一種極富“中國”特色的“文明”觀念,而其中“文明以止”的說法尤其值得我們(men) 注意。所謂的“文明以止”,其本意是說如果一個(ge) 人(特別是統治者)的德行能夠像天地日月一樣正大而光明,並用禮樂(le) 來教化世人,那麽(me) ,天下的人民就會(hui) 被他的光明之德所感召和指引而遵從(cong) 禮義(yi) ,以至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因此,在中華民族的這一“人文”觀念與(yu) “文明”意識中,重要的不是通過強權霸道的治理方式來追求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或強製人民屈服,而是通過充分發揮禮樂(le) 對人的文明化的教化作用來引導人民過一種道德化的倫(lun) 理文明生活,從(cong) 而實現社會(hui) 治理的目標;不是通過武力擴張或威服的方式來脅迫異族人民認同和接受自己的文化,而是通過中國式文明典範的內(nei) 在文化特性的吸引力或修文德以來遠的方式來引導對方實現文化上的自我轉化與(yu) 提升,從(cong) 而實現“協和萬(wan) 邦”、天下一家的目標;不是通過征服自然或無止境地掠取和耗竭自然資源的方式來滿足自身不斷膨脹的欲望需求,而是通過節製自身欲望、協調天人的方式來追求實現物與(yu) 欲“兩(liang) 者相持而長”(《荀子·禮論》)乃至人與(yu) 自然萬(wan) 物可持續和諧共生的目標。

 

正因為(wei) 如此,霸道之強權、武力之濫用、自然之征服、文明之擴張皆不為(wei) 中華民族所稱道,反之,中華民族所心儀(yi) 向往的是敬德保民的治道理念、“以德行仁”的王道理想、天人合一的生命學問、人文化成的道德化境。相對於(yu) 強權霸道的文明擴張理念,中華民族“文明以止”的文化特性與(yu) 人文意識具有一種“止其身有所不為(wei) ”的道德主義(yi) 、和平主義(yi) 的性質。

 

三、對“文明以止”的進一步闡釋

 

為(wei) 了更好地理解“文明以止”的上述義(yi) 涵,還有必要搞清楚兩(liang) 個(ge) 詞語或概念的含義(yi) ,一是“文明”,一是“止”。

 

先說“止”。按其字麵含義(yi) 來講,“止”有“停止”的意思,可以引申為(wei) “居住、棲息”之義(yi) ;從(cong) 人類文明生活的意義(yi) 上來講,“止”則有“依止”或“止歸”的意思,不僅(jin) 個(ge) 體(ti) 的人的行為(wei) 當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而且整個(ge) 人類的文明生活也當有所依止或止歸,人類應知道當止於(yu) 什麽(me) 或止於(yu) 何處,在此意義(yi) 上,所謂“止”也就是歸宿、目的和方向的意思。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第四十四章)人唯有知足而不是貪得無厭,唯有知止而不是一味求前進,才能更好地長久地維持自身的生存。人隻有知足才能不遭受困辱,隻有知止才能不遭遇危殆。

 

莊子說:“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莊子·知北遊》)“知天之所為(wei) ,知人之所為(wei) 者,至矣!”(《莊子·大宗師》)“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莊子·齊物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wei) 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yang) 生主》)莊子反對人用有限的生命去向外追逐無限的知識,我們(men) 必須明白自身生命的有限和知識的無限,人必須將自己的精力用於(yu) 更好地實現生命自身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而不是去向外追逐無限的知識,人必須知道應止於(yu) 何處,應止於(yu) 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即認識能力的有限處。

 

而儒家則相信人隻有有所不為(wei) ,才能更好地有所為(wei) ,正如孟子所說:“人皆有所不為(wei) ,達之於(yu) 其所為(wei) ,義(yi) 也。”(《孟子·盡心下》)不僅(jin) 如此,更為(wei) 重要的是,人當知有所止,故《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又說,“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為(wei) 人臣,止於(yu) 敬;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為(wei) 人父,止於(yu) 慈;與(yu) 國人交,止於(yu) 信。”

 

錢穆先生曾經在論述“人生之兩(liang) 麵”時講到“止與(yu) 進”的問題,他說:“今天我們(men) 一切都要講進步,不進步就是落伍,這是對的。但我要問,進步到那(哪)裏為(wei) 止?有沒有一個(ge) 歸宿?今天我們(men) 人類最大問題是隻求進步,不求歸宿。沒有歸宿卻最痛苦。……中國人認為(wei) ,至善便是人生歸宿處。……中國人講一個(ge) ‘止’字,並不妨礙了進步,進步也要不妨礙隨時有一個(ge) 歇腳,這歇腳就是人生一大歸宿。”

 

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所謂的“止”便是“歸宿”的意思,人生當有所歸宿,而至善便是人生歸宿處,同樣,文明也當有所歸宿,而使人類生活得更加安樂(le) 、富足、和諧,更加富有尊嚴(yan) 和意義(yi) ,便是文明歸宿處。

 

然而,所謂“文明”,卻是一個(ge) 意涵極為(wei) 錯綜複雜的概念。在西方,學者們(men) 根據其各自對文明發展的一般理論反思而提出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明觀或文明史觀,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一種過程論的文明觀或文明史觀,即把文明看作一種人類不斷脫離野蠻生存狀態而持續發展和演變的曆史過程。其次,是一種衰落論的文明史觀或文明衰落論,把文明看作一個(ge) 發生、成長、衰落和解體(ti) 的過程。再次,是一種單位論的文明史觀,把文明看作一個(ge) 分析和研究的“單位”,每一種文明也就是一個(ge) 文明的“單位”,據此我們(men) 可以將從(cong) 古至今在世界上出現過的文明區分為(wei) 各種不同的文明單位。最後,是一種價(jia) 值論的文明觀,在這一意義(yi) 上,所謂“文明”乃是指“一個(ge) 人類共同體(ti) 所表現出的特定生活方式和信仰形態”,或者所謂文明“隻存在於(yu) 一種生活態度之中,存在於(yu) 某些思想和感受方式之中,因而隻能用散播種子的辦法達到目的。準備讓別人也文明起來的人必須允許人家自己去發現他得到的是較好的生活方式”,因此,“文明的主要特征”在於(yu) 其“價(jia) 值觀念和理性思維”。

 

四、中、西兩(liang) 種不同的文明類型及其精神特性

 

不過,就其實際的表現形態和影響來講,尤其是隨著十七、十八世紀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ye) 文明的興(xing) 起,在西方一直以來占據著主導地位的乃是與(yu) “直線發展”的“進步”信念密切相關(guan) 的第一種類型的文明觀和文明史觀,這使西方文明具有一種極為(wei) 強烈而鮮明的以“動力衡決(jue) 天下”的外向擴張性的特征與(yu) 傾(qing) 向。在西方,“文明”的概念形成之後,特別是十八世紀以來,“文明”的概念成了一個(ge) 響徹全球的口號,而且,西方人據以判斷其他社會(hui) “文明化”的標準本身具有一種普世主義(yi) 的擴張性傾(qing) 向,並常常是依靠軍(jun) 事實力或通過武力殖民的方式來實現的。

 

相對於(yu) 立基於(yu) 自身文明標準的普世主義(yi) 、擴張性的西方文明及其文明史觀來講,沒有什麽(me) 比“文明以止”一詞更適合於(yu) 來概括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特性的了。在我看來,隻要你願意真誠地敞開自己的心扉,認真聆聽和體(ti) 會(hui) 它內(nei) 含著的深刻的人文價(jia) 值意涵與(yu) 理性智慧,那麽(me) ,它向我們(men) 昭示的便是這樣一種不同於(yu) 西方“文明”的另一種“文明”的根本理念:文明不是無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對外擴張,而是要有所節製或依止,“止”其所當止,內(nei) 修文德以化成天下。

 

“文明以止”與(yu) 無限製的文明擴張是兩(liang) 種根本不同的文明觀,二者的區別恰恰是中西兩(liang) 種文明的分水嶺,是它們(men) 的本質區別所在。中西文明各自植根於(yu) 性質迥異的兩(liang) 種人文精神,一種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仁民愛物的人文精神,一種是人類中心主義(yi) 的征服自然、以“動力衡決(jue) 天下”的人文精神。以“動力衡決(jue) 天下”的文明擴張,必然導致文化殖民主義(yi) 和文明間的衝(chong) 突;而富有反求諸己的道德理性、“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恕道美德與(yu) “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的“文明以止”,則會(hui) 努力尋求一種不同國家和民族和平相處的“全球倫(lun) 理”,通過“文明的對話”來化解“文明的衝(chong) 突”,並樂(le) 於(yu) 把宇宙萬(wan) 物都看成人類的夥(huo) 伴和朋友,乃至願意善待自然萬(wan) 物而與(yu) 之和諧相處。

 

五、“文明以止”的當代啟示與(yu) 現實意義(yi)

 

今天,當全球化的浪潮從(cong) 西方席卷全世界而將地球變成一個(ge) 緊密相連的“村落”,當多元文明的地方化文化認同意識普遍高漲,當文明的衝(chong) 突與(yu) 對話成為(wei) 當下最受人關(guan) 注的問題,當生態危機和核戰爭(zheng) 的威脅將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後果,我們(men) 認為(wei) ,所有這些問題所引發的關(guan) 於(yu) 人類文明問題的嚴(yan) 肅思考,都將最終把我們(men) 的目光引向中華民族“文明以止”的文明理念或文明發展觀。可以說,在麵臨(lin) 著許多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難題的當今世界,“文明以止”的文明理念尤其顯得富有啟示性價(jia) 值,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yi) ,因為(wei) 這些全球性難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與(yu) 不恰當的文明理念聯係在一起的。那麽(me) ,為(wei) 了回應當今世界人類共同麵對的威脅著全人類可持續地生存和發展的嚴(yan) 峻問題,充分彰顯中華民族“文明以止”的理念,不僅(jin) 有助於(yu) 深刻認識自己的文明特性,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自覺,而且更能對人類文明未來的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而獨特的重要貢獻。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ge) 生死抉擇的大關(guan) 頭,而為(wei) 了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前景,也為(wei) 了人類自身可持續生存的可能機會(hui) ,我們(men) 不能不暫時停下文明的腳步,認真想一想人類的文明何以竟會(hui) 發展到了危及人類自身存在的這一危險地步。對危險的自覺反思,讓我們(men) 重新發現了“文明以止”這樣一種文明理念。作為(wei) 中華民族理性的文明發展觀,“文明以止”就是這樣一種文明的理念: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不是無節製、無限度的,也不是漫無方向的,而是應該有所依止或歸宿,應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換言之,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有“止”境的,而“止”之為(wei) “止”,體(ti) 現的乃是一種自我節製的文明美德,是一種與(yu) 人為(wei) 善的人道理想,是一種與(yu) 自然友好相處的理性精神。在我看來,不僅(jin) 這一“文明”理念能帶給我們(men) 許多的啟示,反之,我們(men) 也可以賦予它許多的新義(yi) 。

 

如果說現代文明正經受著考驗,而現代文明的弊病正是由文明發展本身即對自然資源的無限製開發、利用和掠奪以及不斷追求經濟增長和文明擴張的目標所造成的話,那麽(me) ,“文明以止”的理念便可以糾正這一文明發展的弊病;如果說文明發展的根本目標應該是使人的生命更加有尊嚴(yan) ,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人的生存更加可持續的話,那麽(me) ,“文明以止”的理念便可以引領人們(men) 實現這樣的目標;如果說文明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隻存在於(yu) 一種生活態度之中,存在於(yu) 某些思想和感受方式之中”的話,那麽(me) ,“文明以止”便可以教給人們(men) 這樣一種生活態度以及思想和感受方式:為(wei) 人止於(yu) 真誠而不虛偽(wei) ,待人止於(yu) 禮貌而不諂媚,與(yu) 人相交止於(yu) 友善而不惡意中傷(shang) ,治國理政止於(yu) 關(guan) 愛弱者、尊重民意、保障人權而不恣意妄為(wei)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關(guan) 係止於(yu) 和平共處而不以武力要挾,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止於(yu) 協調友好、相互依存、可持續地和諧共生而不以經濟的發展破壞生態環境。“文明以止”並不是反對人類社會(hui) 朝著更加“文明化”的方向發展,但它期望那種破壞自然、霸權擴張的西方式的“文明進程”或文明發展方式能夠發生一種“文明轉化”,從(cong) 根本上轉向“止於(yu) 至善”的人道目標,止於(yu) 人與(yu) 人的友愛相處,止於(yu) 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止於(yu) 有益於(yu) 人類自身可持續地生存和發展的生存之道。唯有這樣的“文明以止”,才能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也唯有這樣的“文明以止”,才能使人類的文明變得更加文明。

 

總之,“文明以止”是最能體(ti) 現我們(men) 中華民族崇德向善、貴文尚和之獨特人文精神特性的文明理念,它絕不是抱殘守缺的文明停止論,而是祈望世人能夠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矢誌不渝地去追求“止於(yu) 至善”、向往“天下文明”。誠如方克立先生所說,在全球性生態危機和文明衝(chong) 突問題十分嚴(yan) 峻的當今世界,深刻理解、闡揚和大力宣傳(chuan) 、提倡“文明以止”的文明發展觀,對於(yu) 人類和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ge) 福音。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