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新民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為(wei)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明史學會(hui) 王陽明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存在與(yu) 體(ti) 悟》《儒學的返本與(yu) 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yu) 體(ti) 悟》《貴州地方誌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yu) 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shu) 》,整理古籍十餘(yu) 種。 |
張新民,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明史學會(hui) 王陽明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撰有專(zhuan) 著7部,主編大型叢(cong) 書(shu) 4部,發表論文300餘(yu) 篇。
【目錄】
緒論:從(cong) 天道觀到心性論思想傳(chuan) 統發展的曆史淵源與(yu) 學理脈絡
一、傳(chuan) 統中國早期的“天人合一”與(yu) “知行合一”思想
二、程朱理學係統的天人關(guan) 係與(yu) 心性
三、象山心學係統中的宇宙生成論與(yu) 道德踐行工夫
四、陽明早期悟道的心路曆程與(yu) 工夫論特點
五、陽明悟道後施教方法的實踐化展開與(yu) 靈活性調整
六、陽明良知本體(ti) 實踐學展開的工夫路徑及其特點
上編 傳(chuan) 統天人合一與(yu) 知行合一思想探賾
第一章: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合一”說的兩(liang) 個(ge) 解釋學向度
二、德配天地的“三才”說
三、生物不已的天道觀
四、內(nei) 外合一的生命觀
五、“參讚化育”的生態學意蘊
六、簡短的結語
第二章:天命與(yu) 人生的互貫互通及其實踐取向——儒家“天人合一”觀與(yu) “知行合一”說發微
一、天道性命的一體(ti) 通貫
二、“天人合一”說的形上與(yu) 形下兩(liang) 重含義(yi)
三、“知行合一”說的本體(ti) 論訴求與(yu) 實踐性取向
四、生態倫(lun) 理責任與(yu) 人倫(lun) 道德責任的雙重承擔
第三章:周敦頤思想中隱含的“天人合一”義(yi) 理旨趣——紀念周敦頤誕辰一千周年
一、人在宇宙生成論中的自我定位
二、“理”“性”“命”三者的互貫與(yu) 互通
三、“天道”與(yu) “聖德”一體(ti) 而不二
第四章:朱子“去惡全善”思想的本體(ti) 論與(yu) 工夫論
一、人性本善論與(yu) “理氣”思想
二、“惡”的來源及其非本體(ti) 性
三、“天理”“人欲”與(yu) “道心”“人心”
四、本體(ti) 即工夫的善惡關(guan) 係
第五章:“天人合一”與(yu) “知行合一”說新解——以王陽明心學思想為(wei) 中心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源頭
二、“一”與(yu) “多”:“人道”與(yu) “天道”的和諧一致
三、本體(ti) 與(yu) 現象:形上形下完整世界的實現
四、存在與(yu) 實踐:真善美境域的達致
五、倫(lun) 理與(yu) 責任:價(jia) 值與(yu) 生態共同體(ti) 的建構
中編 儒佛互動與(yu) 理學思想世界的產(chan) 生
第六章:儒釋之間:唐宋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特征——以儒學的佛化與(yu) 佛教的儒化為(wei) 中心
一、唐代的儒佛交流與(yu) 會(hui) 通
二、北宋理學建構的佛教觸媒因素
三、南宋思想世界的儒佛對話
四、唐宋儒佛合流的曆史發展趨勢
第七章:心學思想世界的建構與(yu) 拓展——以王陽明整合儒佛思想資源的學術活動為(wei) 中心
一、踏上儒家正學的早期心路曆程
二、政治壓力環境下的學術策略主張
三、形上旨趣的展開與(yu) 落實
四、禪宗思想資源的批判性吸收
五、儒家盡心之學的充量發揮
六、無執無著的人格生命形態
七、徹上徹下貫通合一的學問境界
八、儒者必有的人間秩序關(guan) 懷
九、孑L孟道統的繼承與(yu) 發揚
下編 心學思想的產(chan) 生與(yu) 致良知實踐
第八章:論王陽明實踐哲學的精義(yi) ——以心學的發生學形成過程為(wei) 中心線索
一、“龍場悟道”的本體(ti) 論實踐意義(yi)
二、從(cong) 方法證人本體(ti) 的實踐性探尋
三、“百死千難”的悟道實踐經曆
四、本體(ti) 與(yu) 方法的實踐性互動
五、餘(yu) 論
第九章:儒家生死實踐智慧的超越性證取與(yu) 突破——王陽明龍場悟道新論
一、人性光明的貞定
二、得失榮辱的超越
三、生死實踐智慧的證取
四、儒家成聖方向的堅守
五、事上磨煉工夫的重要
六、心性自得之學的開顯
第十章:經典世界的心學化解讀——以王陽明龍場悟道與(yu) 《五經臆說》的撰寫(xie) 為(wei) 中心
一、默記《五經》以印證心性
二、透過文字直返本心
三、《五經臆說》的政治學微義(yi)
四、《六經》皆心之紀籍
五、《六經》乃心之常道
六、尊經即尊道
七、思想世界的心學化轉型
第十一章:尋找下學上達的心性體(ti) 認施教方法——論靜坐方法在王陽明工夫係統中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一、靜坐施教方法的揭出
二、補弊糾偏方法的尋找
三、心性本體(ti) 世界的證人
四、本體(ti) 與(yu) 工夫的統一
後記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