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無】中國古典學的知識和精神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2-03 22:24:51
標簽:

中國古典學的知識和精神

作者:徐興(xing) 無(南京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廿八日丙申

          耶穌2024年11月28日

 

2024年11月6—8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大會(hui) 主題為(wei) “古典文明與(yu) 現代世界”,來自世界各國古典學研究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文化名家、青年代表和媒體(ti) 人士就古典文明的精神、古代經典研究、古典學與(yu) 文明互鑒、古典學與(yu) 人類未來等多個(ge) 議題展開討論。其中包括如何建構中國的古典學這個(ge) 21世紀以來學術界關(guan) 注的時代課題,因此有必要梳理中國古典學的學術內(nei) 涵和實踐過程,提煉中國古典學的精神傳(chuan) 統和共同的學術理念。

 

中國古典學的學科基礎與(yu) 學術自覺

 

如果我們(men) 追問何謂“中國古典學”?它的學科基礎是什麽(me) ?學術界至少有以下四種回應的聲音。

 

第一,古典學(Classical Studies)。這是西方在研究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學問,也是西方人文教育的重要構成。自14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xing) 運動以來,古典學逐漸成為(wei) 一門涉及曆史、哲學、考古、文學藝術的綜合性學術。它是中國古典學的名稱借鑒和學術參照。早在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就評價(jia) 乾嘉學術是“科學的古典學派”。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wei) 填補我國世界史學科古典文明研究的空白,西方古典學受到周穀城、吳於(yu) 廑、林誌純等學者關(guan) 注,構建“中西古典學”的主張也由林誌純等提出。進入21世紀以來,以劉小楓、甘陽等為(wei) 代表的一批學者積極提倡引進古典學的理念,建構中國古典學。他們(men) 的學科背景涉及西方哲學、史學、古典學等,但皆著眼於(yu) “人格培養(yang) 和文明複興(xing) ”的目標,或主張“經由古典學術通達古典精神”,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自覺性和跨學科特征。經過文獻整理、學科建設以及在高校開展博雅通識教育等實踐,古典學“經曆了從(cong) 自發運動到學院化建設的轉變”,中國比較文學學會(hui) 古典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於(yu) 2010年成立,至今已經舉(ju) 辦十一屆年會(hui) 。自2000年起,包括中西古典學研究成果的“經典與(yu) 解釋”“經典與(yu) 解釋叢(cong) 編”“古典與(yu) 文明叢(cong) 書(shu) ”“西方古典學研究”等叢(cong) 書(shu) 不斷出版,形成了“古典學熱”。

 

第二,國學。這是20世紀初從(cong) 近代日本學術中借鑒的概念,與(yu) 之相應的還有“國粹”“國故”“中學”等概念。與(yu) 現代學術分科治學不同,國學以中國全部的傳(chuan) 統文化和學術為(wei) 研究對象。和古典學一樣,國學也是文化自覺的產(chan) 物,其興(xing) 起的背景是近代以來中國麵臨(lin) 的政治和文化危機。因此,國學一方麵借鑒西學,欲使傳(chuan) 統學術現代化;另一方麵欲保持中國傳(chuan) 統學術的主體(ti) 性,以挽救文化危機。改革開放以後,學術界再度麵臨(lin) 古今中西的文化爭(zheng) 論,出現了“文化熱”現象。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呼籲加強中國文化的研究,重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至20世紀90年代,國學隨之再度複興(xing) ,形成了“國學熱”。盡管國學在社會(hui) 生活層麵形態各異,但就學術層麵而言,國學名稱顯示出的國家和民族本位色彩,使其學術內(nei) 涵和外延的邊界也隨之發生變化。比如,張岱年將“國”定義(yi) 為(wei) 地域和民族,國學就不再限於(yu) 過去時代的學術;季羨林又提出“大國學”的概念,其研究範圍包括中國“各地域文化和56個(ge) 民族的文化”以及“後來融入到中國文化的外來文化”。他們(men) 將政治實體(ti) 的“國”轉變成“文化共同體(ti) ”,賦予國學以現代性。隨著“古典學熱”的興(xing) 起,國學發生了古典學的轉向。劉小楓認為(wei) , “如果以‘古典學’來命名中國的傳(chuan) 統學術,不僅(jin) 可避免名稱溝通的困難,更重要的是,由此我們(men) 得以從(cong) 中西之爭(zheng) 回到古今之爭(zheng) ”。朱漢民認為(wei) ,“‘國學’其實就是‘中國古典學’”,後者符合“文化共享、知識共用的現代學科的要求,並能兼容國學、漢學,為(wei) 中外學者所通用”。本著“大國學觀”的理念,有高校的國學院也成立了古典學學院,“致力於(yu) 古典學視野下的‘大國學’研究,建設‘國學—古典學’特色學科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

 

第三,經學。自漢代以來,儒家的六經之學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正統學術,也是現代國學和文獻學的核心領域。但在現代學術體(ti) 製中,國學已被分解為(wei) 文史哲等學科。就經典的整理與(yu) 研究而言,經學與(yu) 研究古希臘、古羅馬的經典之學最為(wei) 接近,美國漢學家韓大偉(wei) 甚至主張將德國維拉莫威茲(zi) 的《古典學的曆史》譯為(wei) 《經學史》。經學不僅(jin) 具有文獻體(ti) 係的主體(ti) 性,更是中國古典學術特別是解釋學的典範,所以,經學中的禮學和義(yi) 疏學也是當下中國古典學比較關(guan) 注的領域。由於(yu) 認識到經學與(yu) 西方古典學都麵臨(lin) 如何現代化的問題,有學者主張注重闡釋文明的觀念和思想。比如,景海峰指出,“古典觀念的塑造”對延續文明模式具有持久性的意義(yi) 。楊國榮認為(wei) ,“現代意義(yi) 上的經學與(yu) 今天方興(xing) 未艾的文明研究也相互關(guan) 聯”。

 

第四,古文獻學。它既是整理研究古代文獻的學問,也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學術基礎,因而被視為(wei) 沒有歧義(yi) 的“中國古典學”。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土文獻的大批湧現深化了對先秦典籍文化的認識,於(yu) 是這個(ge) 學科提出了“重建古典學”的主張。裘錫圭認為(wei) ,古典學“係指對於(yu) 蘊含著中華文明源頭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我們(men) 不能照搬在很多方麵都已經過時的傳(chuan) 統古典學,也不能接受那種疑古過了頭的古典學,必須進行古典學的重建。”在研究路徑上,黃德寬提出“以先秦時期元典性文獻和上古文明為(wei) 中國古典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和基本任務”,“從(cong) ‘文字’‘文本’和‘文化’等維度入手開展綜合性整體(ti) 研究”。相較於(yu) 古典學、國學和經學,古文獻學在國家學科目錄和專(zhuan) 業(ye) 設置中具備“合法”的身份。中國語言文學和中國史兩(liang) 個(ge) 一級學科分別設有“古典文獻學”和“曆史文獻學”兩(liang) 個(ge) 二級學科。盡管它們(men) 至今都沒有合並為(wei) 一個(ge) 名為(wei) “古文獻學”的學科,但是教育部設有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hui) ,指導學術研究與(yu) 人才培養(yang) 。古文獻學已在嚐試整合相關(guan) 學科,建構跨學科平台,比如有高校的中文係就將中國古典語文學、古典文獻學和古代文學作為(wei) 中國古典學的建構方向。

 

綜論至此,我們(men) 不難發現,“中國古典學”的時代已經到來。借鑒西方古典學來建構中國古典學的實踐,開啟了中國相關(guan) 學術領域的自覺,經學、國學、古文獻學等學科都開始認同“中國古典學”的概念,隻是對其內(nei) 涵和建構方式存在著不同的理解。

 

從(cong) 古代學術中尋求中國古典學的曆史根脈

 

既然諸多學術領域都形成了建構中國古典學的自覺,那就需要確立共同的學術理念,對文明進行整體(ti) 研究的意識。維拉莫威茲(zi) 認為(wei) ,古典學的性質可以根據古典學的主題來定義(yi) ,“從(cong) 它存在的每一個(ge) 方麵來看,都是對希臘—羅馬文明的研究。該文明是一個(ge) 統一體(ti) ”。將古典學劃分為(wei) 一些獨立的學科,“這隻是人類對自身能力局限性的一種折中辦法,但無論如何要注意不要讓這種分門別類窒息了專(zhuan) 家心中的整體(ti) 意識”。可見整體(ti) 意識是方法論意義(yi) 上的,可以被不同的學術領域所共享。

 

除了借鑒西方古典學,還應該在中國古代學術中尋求中國古典學的根據。“典”與(yu) 禮、法、經、常等概念相關(guan) ,所謂“典以誌經”(《左傳(chuan) ·昭公十五年》)。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古典”二字,既可指古代的典籍,也可指古代的文化典範。和西方古典學一樣,中國古典學研究的文明,也應該是作為(wei) 人類精神起源的“軸心文明”。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中國、印度和西方皆發生人類精神的質變,人類的早期經典都產(chan) 生於(yu) 這個(ge) 時代。文明是一種文化實體(ti) ,但帶有整體(ti) 性、持久性、典範性、理想性等特點,是“放大了的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範圍。在中國的“軸心時代”,崇尚古典文明的文化意識已經形成。春秋時期,君子們(men) 已經“講聚三代之典禮”(《國語·周語中》)。夏商周“三代典禮”代表的華夏文明,就是早期中國的“古典”,也是後世的文明理想。

 

中國的古典學,起源於(yu) 孔子對“三代典禮”的研究。孔子認為(wei) ,文明的載體(ti) 是典籍禮製和能夠秉持典禮的賢人,故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論語·八佾》)他也稱夏禮、殷禮為(wei) 夏道、殷道(《禮記·禮運》)。孔子還認為(wei) 文明的發展必須經過“損益”,即繼承與(yu) 變革,故曰:“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wei) 政》)總之,在禮樂(le) 文明崩潰的時代,孔子整理六經並不是純粹的文獻學工作,而是要從(cong) 中尋求整個(ge) 人類文明的精神和發展方向。

 

漢代經學正是由此入手,通過對《春秋》的闡發,確立了漢代“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的政治和文教方略,為(wei) 秦漢郡縣製度賦予了古典文明的內(nei) 涵和精神。如果說中國的古典學起源於(yu) 孔子,則孔子和儒家整理的六經構成了古典學的知識內(nei) 核,而他們(men) 對文明意義(yi) 的闡釋以及個(ge) 人對文化使命的承擔,構成了中國古典學的精神內(nei) 核。這是現代中國古典學應該繼承的學術傳(chuan) 統。

 

“數”與(yu) “義(yi) ”:中國古典學的途徑與(yu) 旨歸

 

錢基博在討論國學時,曾引述《荀子·勸學》所言“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yi) 則始乎為(wei) 士,終乎為(wei) 聖人”加以發揮。他將偏重於(yu) “數”者定義(yi) 為(wei) 古典主義(yi) ,偏重於(yu) “義(yi) ”者定義(yi) 為(wei) 人文主義(yi) ,前者“考征古之所以為(wei) 古之典章文物”,後者“究明人之所以為(wei) 人之道”,當“以古典主義(yi) 為(wei) 途徑,而亦以人文主義(yi) 為(wei) 歸宿”,因為(wei) 國學就是“國性之自覺”,唯有人文主義(yi) 可以啟發“國性之自覺”,進而能夠“盡性”。所謂“國性的自覺”,其實就是文化的自覺,盡管國學的研究領域與(yu) 中國古典學不盡相同,但其闡明的知識與(yu) 思想的辯證關(guan) 係,對我們(men) 建構現代中國古典學很有啟發。

 

中國古典學當然要致力於(yu) “發現”,通過開拓知識領域、更新學術方法來實現“數”的豐(feng) 富。古典知識是關(guan) 於(yu) 文明源頭的知識,“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離婁》)。中國古典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典籍文獻和文物遺存等古代文明遺產(chan) ,相關(guan) 的人文社會(hui) 科學積累了深厚的學術基礎,形成了許多獨到的治學方法,但其研究方法和知識體(ti) 係應該永遠是開放、跨學科、無止境的。正如莫利所言:“許多學科的研究大體(ti) 上都遵循一種單一範式,有一套共同接受的流程和方法論。古典研究卻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不同範式、路徑和方法論之間的創造性碰撞的故事。”梁啟超在闡述如何“整理國故”時,就強調運用文字學、社會(hui) 狀態學、古典考釋學、藝術鑒評學等多種科學方法,以求真、求博、求通為(wei) 標準。當今的文明研究方法以及與(yu) 自然科學的交叉已經大大超越了前人,比如考古學的科學發掘能夠保持出土文獻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曆史語境,更新了古典文獻的研究方法。

 

除了發現知識,發明義(yi) 理、精神、價(jia) 值才能讓古典文明的精神實現當代轉化和創新。這可能是當下中國古典學最迫切的工作。布羅代爾說:“一種文明的曆史,就是對古代材料中那些對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東(dong) 西的探索。”“古典”的曆史經驗和概念是不斷被研究、闡釋出來的。這個(ge) 工作不僅(jin) 要借鑒、學習(xi) 西方學術的理論,而且要梳理中國古代的解釋傳(chuan) 統,比如先秦儒家的“取義(yi) ”、漢儒的“假經立誼”(《漢書(shu) 》),都是發明義(yi) 理的方法。儒家精於(yu) 三代禮製之學,但更重視其中的大義(yi) 。《禮記·禮運》曰:“禮也者,義(yi) 之實也;協諸義(yi) 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yi) 起也。”如果將“禮”視作中國古典文明的形式,當我們(men) 明了其中的內(nei) 涵和意義(yi) ,即使沒有古典文明提供的範式,我們(men) 也可根據“義(yi) ”創造出新的範式。

 

總之,建構中國古典學的實踐應該是“多元一統”的格局。所謂“多元”是指知識領域與(yu) 治學方法的多元;所謂“一統”,是統一在“中國古典學”的理念和實踐之中。中國古典學可以綜合不同的學術來構建,也可以存在於(yu) 不同的學術之中,成為(wei) 其中的組成部分,但必須是帶有超越性的那個(ge) 部分。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